誠信:現代社會最基本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

2021-01-08 中國文明網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中國傳統道德中的一項基本規範。誠信即待人處事真誠、老實、講信譽,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諾千金。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誠,信也」,「信,誠也」。可見,誠信的本義就是要誠實、誠懇、守信、有信,要守諾、踐約、無欺,就是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反對隱瞞欺詐、反對偽劣假冒、反對弄虛作假。中國歷代思想家都非常重視誠信,崇尚誠實無欺,言行相符。孔子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孟子說:「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幾千年來,「一諾千金」的佳話不絕於史,廣為流傳。

  誠信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題中應有之義。市場經濟離不開誠信,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誠信度的度低已經成為所有市場主體實現持續快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取得的巨大成就,是與廣大人民群眾的艱苦奮鬥、誠實勞動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在黨的政策指引下,千百萬群眾紮實苦幹,共同致富,奔向小康,靠的就是誠信。我們要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這裡的「有序」,核心內容就是講誠信。然而,不講誠信、欺騙欺詐已成為制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一大障礙。比如,商業欺詐、制假售假,騙稅逃稅,偽造假帳,變相傳銷……這種種行為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這些經濟領域出現的誠信問題和現象,是我們必須正視和解決的,也要求我們必須採取有力措施推進誠信建設。可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深入發展,我國誠信建設的任務也更為艱巨和繁重。

  誠信是構建和諧社會關係的基石。當前我國處在戰略機遇期和矛盾凸顯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各種社會矛盾不斷顯現。比如,存在著一些領域的道德失範、誠信缺失,一些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扭曲、逐利行為盛行,精神空虛、作風浮躁、缺乏理想、同情關愛之心喪失,以及一些腐敗、不公正等問題和現象。因此,大力加強誠信建設,推動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是一道亟待破解的新課題。

  誠信是推動吉林振興發展的內在支撐。吉林省在加強信用體系建設上做了大量工作,為建立良好的市場環境、社會環境、人文環境創造了有利條件。省委提出了「科學發展、讓城鄉居民生活更美好」、「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吉林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等一系列戰略目標。面對我省正處於「三個關鍵節點」的省情,大力加強誠信吉林建設,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動吉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結合學習貫徹省委九屆十二次全會精神,筆者認為應該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加強誠信建設。

  一是加強誠信教育。誠信教育在誠信建設中具有基礎性的地位。誠信教育的要義,就是通過教育形成誠實守信的行為規範。誠信教育應當從娃娃抓起,讓誠信教育符合人的發展規律,貫穿於少年兒童身心成長、品行養成的整個過程。推動誠信教育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滲透到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個階段,不僅要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還要與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建設等緊密結合,促使學生更好領悟誠信的重要性,體驗誠信從自身做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開展公民誠信道德教育,著力提升公民素質,引導人們誠實立身,誠實為人,誠實做事,嚴格遵守公民道德規範,做到心底真誠,行為有信,成為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誠信」公民。

  二是充分發揮黨委政府和黨員幹部的表率作用。黨委政府的表率作用,事關全局,事關長遠。在所有的社會信譽中,黨員幹部的信譽至關重要。只有黨委政府和黨員幹部帶頭加強誠信建設、踐行正確價值取向,才能進一步增強黨的凝聚力、政府的公信力,不斷提升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威信和形象,以實際行動取信於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三是大力培育誠信文化。培育誠信文化關鍵是要樹立誠信價值觀。觀念是行動的先導,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其價值觀念的外在具體體現。建設誠信吉林,就要在全社會樹牢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價值觀念,使誠信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行為和共同準則。大力提倡和宣傳誠信典型及誠信行為,通過典型示範引導和帶動全社會形成崇尚誠信、扶持誠信的社會環境和氛圍。通過培育誠信文化,動員全社會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參與,大力推進吉林省信用體系建設。

  四是建立健全誠信制度和機制。制定誠信制度是加強誠信建設的根本保證。建立健全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誠信制度,用誠信制度規範和約束人們的經濟社會行為,把外在約束和內在自覺結合起來,讓誠信成為良好的社會風尚。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誠信建設,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徵信體系,加大對失信行為懲戒力度,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推進誠信機制建設,建立道德自律機制、制度約束機制、社會監督機制、輿論引導機制等,使誠信建設成為一項系統工程,務實有效紮實推進。

相關焦點

  •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現代公民個人價值準則
    平等是人的最基本權利,是處理一切社會關係的最基本準則,是人類社會的終極理想狀態。古往今來、古今中外,平等在推動社會變革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價值取向作用。作為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平等主要是指權利平等、機會平等和結果平等。平等作為社會層面的核心價值,其重大現實意義在於通過平等的社會機制和價值引導,保障公民個人既享有平等的權利,同時也保障每個人基於其社會貢獻所要求得到的權利、利益和尊重。
  • 青海:出臺社會組織行為規範和活動準則
    青海:出臺社會組織行為規範和活動準則 2014-02-19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近日,青海省民政廳出臺《青海省社會組織行為規範和活動準則》。《準則》對規範社會組織的登記、任職、收費、誠信和組織重大活動等五個方面作出了具體規定,為進一步規範全省社會組織管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 儒家的誠信思想及其現代意義
    "誠信"是儒家所一貫提倡併力求踐履的道德原則和行為規範。其思想內涵主要有三層意義:其一,"誠"作為哲學範疇,是為真實,亦即真實無妄的本然之道,係指宇宙萬物之實有而言,不誠不能有萬物,即所謂"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其二,"誠"作為道德範疇,是為誠實,這是為人的基本素質。
  • 誠信法律原則與誠信道德觀念
    誠信原則本是經濟活動中形成的一種道德規則,後上升為法律原則,而且其適用範圍逐步擴大,不僅適用於契約的訂立、履行和解釋,而且最終擴展到一切民事權利的行使和民事義務的履行,成為民法的基本原則。誠信原則作為民法的一個基本原則,是道德的法律化,反映了人類社會生產和協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在經濟活動中,誠信功能的發揮離不開相應的道德觀念。
  • 職業道德基本行為規範
    社會是一個複雜的、有機的系統,每個系統都有其保持運轉的規則與軌跡,保持秩序規範,社會發展才能平衡和協調。所謂規範,是指人們在一定情況下,應該遵守的各種規則。例如,一個人作為公民必須遵守國家法律法規;作為企業員工必須遵守規章制度,遵守職業道德等,這些規範都屬於社會規範的範疇。
  • 「地評線」紅辣椒網評:讓誠信成為全社會自覺的行為規範
    誠信作為現代社會文明之基,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紐帶。學習他們把誠信作為立人之本。「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24個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誠信位居其中,成為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基本的道德規範。古往今來誠信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有孟子的「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後有魯迅先生的「偉大人格的素質,重要的是一個誠字」。今有「誠信之星」的示範引領。
  • 社會誠信的意義與重塑
    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激發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願、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不寧。誠信是一個人的優秀品質,也是一個社會、一個國家能夠得以穩定健康、持續發展的精髓所在。國人長期以來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形成了恪守承諾、相互信任的良好品德。
  • 家庭教育:要在家庭教育中開展基本社會倫理與行為規範教育
    每個個體不僅要在家庭中生活,更要走向社會,在廣闊的社會環境中生活。不同的職業、不同的崗位、不同的社會環境都是一種人類生活的共同體。在這些組織中,需要交往、合作、競爭,更需要規則、規範和紀律。家庭教育中開展基本社會倫理與行為規範教育,既是孩子未來走向社會生活所必需的,也是家庭為社會和諧有序運行應承擔的責任。1.
  • 遵守學術規範 恪守學術道德
    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 查建國 實習記者 仝薇)8月16日,由復旦大學研究生院、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復旦大學出版社聯合主辦的「『書香復旦』上海書展系列活動之五——研究生走向科學殿堂的第一課:研究生學術行為規範和學術道德教育」學術研討會在上海舉行。
  • 《法官職業道德基本準則》和《法官行為規範》修訂後公布
    最高人民法院今天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職業道德基本準則》 (簡稱《職業道德準則》)、 《法官行為規範》 (簡稱《行為規範》)的有關情況。     據悉,最高法院於2001年10月制定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職業道德基本準則》,2005年11月制定頒布了《法官行為規範(試行)》。
  • 禮:孔子社會理想的道德行為規範
    「禮」是國家之間、個人之間的道德行為規範。大家都遵守一個「禮」,社會就井然有序,和諧發展;破壞了這個「禮」,就會產生矛盾、摩擦、騷亂,甚至對抗。孔子以為,作為社會的一員,個體的人要使自己被群體所容,與大家和平共處,首先必須是一個善良(「仁」)的人,其行為舉止遵循「禮」的規範。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 讓誠信成為普遍的道德信仰
    假冒偽劣、坑蒙拐騙,造成無數個人身心傷害,乃至多少家庭家破人亡;失信使經濟秩序遭到嚴重破壞,廣大消費者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得不到保證,使得消費者對社會和政府失去信心信任,導致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失信行為得不到應有的懲罰,誠實守信的人就會吃虧,社會道德風險就會加大,導致社會道德水平滑坡。同時,誠信缺失也嚴重影響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國家聲譽。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闡釋】公民層面的價值準則:愛國、敬業、誠信...
    今天為大家介紹公民層面的價值準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愛國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最穩定的文化基因。時至今日,經過數千年的沉澱、特別是百年來反帝自強鬥爭的洗禮,愛國主義已然內化成了中華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構成了實現中國夢的精神支柱。
  • CFA協會職業道德規範和職業行為標準詳情!
    為了保護CFA協會會員,指定和考試計劃的完整性,CFA協會堅持道德規範和職業行為標準(準則和標準),所有考試規則和規定以及CFA協會章程。   職業行為計劃管理CFA協會的紀律程序,使用章程和程序規則作為對指控進行調查,確定違規行為,實施制裁,進行紀律處分和披露違規行為的指導。
  • 人民日報學苑論衡:為誠信社會建設提供學理支撐
    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誠信是公民基本道德規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基礎。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誠信社會建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當前,社會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還不夠高,誠信缺失現象仍時有發生,誠信社會建設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尚不適應。
  • 淺談誠信的作用和意義
    「誠信」是一種世界觀,又是一種社會價值觀和道德觀,無論對於社會或個人,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在社會生活中,誠信不僅具有教育功能、激勵功能和評價功能,而且具有約束功能、規範功能和調節功能。就個人而言,誠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單位而言,誠信是寶貴的無形資產;就社會而言,誠信是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就國家而言,誠信是良好的國際形象。
  • 新時代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印發 劃定基本底線
    中新網11月16日電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近日,教育部印發《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新時代幼兒園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以下統稱《準則》),明確新時代教師職業規範,劃定基本底線,深化師德師風建設。
  • 社會轉型期青少年亞道德試探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作為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係的行為規範和行為準則,是維繫社會結構的重要依託,也是社會意識轉型的敏感地域,社會轉型客觀上要求並直接導致道德轉型,根據社會學家塗爾於的觀點,社會轉型期快速的經濟增長打破了原有的社會關係,這一變化特別容易使人受新觀念的影響,社會也因而突然迷失方向。
  • 關於建立我國個人信用體系的人本道德基礎分析
    關於建立我國個人信用體系的 人本道德基礎分析 □  李亦博   信用特別是個人信用作為評判一個人、一個單位,乃至一個社會的最基本的標準或準則,它不僅僅是個人道德、社會道義的概念,而且更是社會經濟行為的普適定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 道德規範與法律規範
    道德與法律區別  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則,它以法律、法令、法規一定的文字形式公布;而道德是指人的品行、生活或其行為準則規範,是評定人行為的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誠實與虛偽的標準,準則和規範具有一定的習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