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中國傳統道德中的一項基本規範。誠信即待人處事真誠、老實、講信譽,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諾千金。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誠,信也」,「信,誠也」。可見,誠信的本義就是要誠實、誠懇、守信、有信,要守諾、踐約、無欺,就是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反對隱瞞欺詐、反對偽劣假冒、反對弄虛作假。中國歷代思想家都非常重視誠信,崇尚誠實無欺,言行相符。孔子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孟子說:「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幾千年來,「一諾千金」的佳話不絕於史,廣為流傳。
誠信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題中應有之義。市場經濟離不開誠信,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誠信度的度低已經成為所有市場主體實現持續快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取得的巨大成就,是與廣大人民群眾的艱苦奮鬥、誠實勞動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在黨的政策指引下,千百萬群眾紮實苦幹,共同致富,奔向小康,靠的就是誠信。我們要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這裡的「有序」,核心內容就是講誠信。然而,不講誠信、欺騙欺詐已成為制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一大障礙。比如,商業欺詐、制假售假,騙稅逃稅,偽造假帳,變相傳銷……這種種行為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這些經濟領域出現的誠信問題和現象,是我們必須正視和解決的,也要求我們必須採取有力措施推進誠信建設。可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深入發展,我國誠信建設的任務也更為艱巨和繁重。
誠信是構建和諧社會關係的基石。當前我國處在戰略機遇期和矛盾凸顯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各種社會矛盾不斷顯現。比如,存在著一些領域的道德失範、誠信缺失,一些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扭曲、逐利行為盛行,精神空虛、作風浮躁、缺乏理想、同情關愛之心喪失,以及一些腐敗、不公正等問題和現象。因此,大力加強誠信建設,推動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是一道亟待破解的新課題。
誠信是推動吉林振興發展的內在支撐。吉林省在加強信用體系建設上做了大量工作,為建立良好的市場環境、社會環境、人文環境創造了有利條件。省委提出了「科學發展、讓城鄉居民生活更美好」、「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吉林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等一系列戰略目標。面對我省正處於「三個關鍵節點」的省情,大力加強誠信吉林建設,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動吉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結合學習貫徹省委九屆十二次全會精神,筆者認為應該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加強誠信建設。
一是加強誠信教育。誠信教育在誠信建設中具有基礎性的地位。誠信教育的要義,就是通過教育形成誠實守信的行為規範。誠信教育應當從娃娃抓起,讓誠信教育符合人的發展規律,貫穿於少年兒童身心成長、品行養成的整個過程。推動誠信教育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滲透到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個階段,不僅要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還要與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建設等緊密結合,促使學生更好領悟誠信的重要性,體驗誠信從自身做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開展公民誠信道德教育,著力提升公民素質,引導人們誠實立身,誠實為人,誠實做事,嚴格遵守公民道德規範,做到心底真誠,行為有信,成為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誠信」公民。
二是充分發揮黨委政府和黨員幹部的表率作用。黨委政府的表率作用,事關全局,事關長遠。在所有的社會信譽中,黨員幹部的信譽至關重要。只有黨委政府和黨員幹部帶頭加強誠信建設、踐行正確價值取向,才能進一步增強黨的凝聚力、政府的公信力,不斷提升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威信和形象,以實際行動取信於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三是大力培育誠信文化。培育誠信文化關鍵是要樹立誠信價值觀。觀念是行動的先導,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其價值觀念的外在具體體現。建設誠信吉林,就要在全社會樹牢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價值觀念,使誠信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行為和共同準則。大力提倡和宣傳誠信典型及誠信行為,通過典型示範引導和帶動全社會形成崇尚誠信、扶持誠信的社會環境和氛圍。通過培育誠信文化,動員全社會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參與,大力推進吉林省信用體系建設。
四是建立健全誠信制度和機制。制定誠信制度是加強誠信建設的根本保證。建立健全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誠信制度,用誠信制度規範和約束人們的經濟社會行為,把外在約束和內在自覺結合起來,讓誠信成為良好的社會風尚。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誠信建設,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徵信體系,加大對失信行為懲戒力度,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推進誠信機制建設,建立道德自律機制、制度約束機制、社會監督機制、輿論引導機制等,使誠信建設成為一項系統工程,務實有效紮實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