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談人工智慧:未來重複性的工作都將被機器取代

2020-12-13 極客公園

在今天上午(3 月 30 日)舉辦的「尋找中國創客第三季啟動峰會」上,創新工場董事長兼執行長李開復進行了關於人工智慧的主題演講,內容涵蓋了人工智慧的發展、核心技術和對於未來的展望。以下內容根據李開復的現場演講速記整理而成。


主持人張泉靈:你們知道最近《暮光之城》的女主角寫了一篇人工智慧的論文,發表在康乃爾大學的論文分享平臺上,這篇文章引起了極大的反向,所以我覺得跨界也許是有用的。接下來走上我們煙臺講的可以說當之無愧是人工智慧界的創投導師,有請李開復先生。演講主題是《我不是李開復,我是人工智慧》,這個標題讓我懷疑上來的是一個假的李開復。 

李開復:我自從開玩笑說過這句話之後,我發現我被拉入任何的微信群,就有人問我說你是李開復還是人工智慧,我就會做一個自拍,發一段語音,但都沒有人相信。總有人說「單位機器人不會發紅包」。

今天想談的是我作為人工智慧,我是一個人,叫人工智慧,李開復先生今天忙,不能過來。要去深圳開會了,我作為人工智慧先跟大家介紹一下我的生長的歷史。我其實是出生在 1956 年在美國被提出。我的生長的過程非常的坎坷,每次看來我要毀滅人類的時候就有人罵我是騙子,這件事情發生過兩次了。但是我一直要做最好的最好,所以 2009 年我讀到了李開復《因我不同》這本書,我找到了人生方向。

核心來說就是深度學習的技術,這個技術從大家的表象來看,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在去年的這個時候,AlphaGo 打敗了李世石,大家認為圍棋是機器不可能比人更好,人幾千人的智慧,機器人怎麼可能打過我們,而且打過世界最好的棋手,這件事情顛覆了大家的思維,我覺得在世界上 AlphaGo 不會改變世界。但是它帶來人們對人工智慧的敬畏和認可,一定是裡程碑的事件。

打敗象棋、圍棋、德州撲克,這些根本不代表什麼,這些都是遊戲。真正人類認為做得很好的事情就是計算機視覺,孫建做的打敗了人類的視覺。右下角是聽覺,是微軟的研究員做黃學東做的,孫建在我們投資的 Face++ 團隊,他們都是華人打造了兩個真的超越了人類的系統。從超越人類的價值在哪裡呢?簡單來說當你識別人臉超過人的時候,保安就不需要了,警察部分的功能也不需要了,當你超越人類聽覺的時候客服不需要,還有很多人用講話做的事情都不需要了,所以這肯定是一個取代人類工作的事情。

所以我大膽的預測在未來十年,不只是因為人工智慧能聽能看,因為人工智慧能理解、能判斷、能分類、能預測,任何一個以大數據為核心的領域裡面,當一個人的工作是 10 秒鐘以內能做出判斷的,或者做的是重複性的工作,他們的工作將會被機器取代,而是將會是完整的取代,不是一臺機器取代一個人,而是一臺機器可以取代上千人。不是說機器跟人工做得一樣好,而是機器遠超人類的工作。比如說我們投資的 Face++,任何時候可以識別 50 萬張臉,人的記憶也就五千人,我們已經在人臉識別的數量上 100 倍的超越人類了,所以這真的不是一對一的比較,而且這些計算機只要花電費,非常便宜,不會累,不會罷工,每天工作 24 小時,每個禮拜工作 7 天,所以這樣的環境下這些工作基本沒戲了,今天我沒有時間來談人類應該怎麼辦。我寫了一本書下個月出版,請大家看。

今天我想談的是這些工作產生的巨大的價值,我們作為創客應該怎麼把握。而且人類絕對不是說高端的機器人跟你握手講話,或者無人駕駛,這些都很重要。但是人工智慧核心的是深度學習的算法,現在已經在你手機裡面了,而且你每天都在使用。每次滴滴打車幫你搭上車的,當每次今日頭條決定哪一篇文章是第一篇的時候,當百度給你搜索結果,當淘寶給你推薦產品的時候,這裡面全是深度學習,深度學習是什麼?今天時間有限,我用半分鐘時間來解釋。

我們都知道 Excel,輸入一批數字,按一個扭就計算出來了,把這個月各種的財務放進去。深度學習就是天文數字的 Excel,把各種臉的數據輸進去,一按出來的就是俞敏洪或者汪潮湧,把各種圍棋數據輸入進去,就會告訴你應該下在哪裡。天文數字輸進去,就告訴你說在淘寶上,在這一刻最可能買的是什麼產品,就是一個魔術師,用天文數字訓練出來的,就是這樣的一件事情。

這個到底能產生什麼價值呢?首先當然是網際網路上的,網際網路上的數據已經很大了,用它來做人工智慧。其次還有各個領域,這裡沒有時間講太多的細節,剛才談到了識別,還有 BI,還有網際網路已有的數據,還有網際網路之外的數據,誰有大數據誰就可以做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基本有四個先決條件,有的話就可以做,沒有的話就沒戲。第一是海量的大數據,至少千萬級別以上的,誰要說有一萬個數據沒戲的。第二個是這些數據需要標註,標註不見得是人來標註。還有很多人沒意識到的標註,當你在淘寶購買和沒有購買就是標註數據。第三個要求需要單領域,不可以跨領域,人工智慧說聰明很聰明,說笨還是很笨的,它一次只懂一個領域,懂餐飲的不懂旅遊,懂買股票的不懂保險,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它那麼笨,因為一次只能懂一個領域。第四個要求就是頂尖科學家知道怎麼樣去用煉丹的方法,深度學習還不是一個平臺,不能招幾個人就做深度學習了,一定要有累計,有經驗。這四個條件符合以後就可以做人工智慧了,因此 BAT 最適合做人工智慧。

世界上七大黑洞就是 Google、Facebook、Microsoft、亞馬遜、BAT,因為他們有巨大的黑洞,只會進去,不會分享。他們有很多的技術。所以我們在外面做人工智慧有一定的挑戰,但是無論如何剛才四個條件成立之下,也可以做人工智慧。你的 app 當年有 1000 萬個日活的時候必須要有人工智慧,要不沒戲。像是我們投資的知乎、摩拜,都說我們現在量好大了,需要人工智慧,否則我怎麼知道誰上的課是不是滿意呢,否則我怎麼知道知乎上要看哪個文章呢,所以做任何的領域,我們都要把產品做大,產品一大了就需要人工智慧了。

另外還有很多別的應用,金融的應用,金融本來就是人類虛構的遊戲,沒有製造,沒有配送,沒有物流。如果我們能把人工智慧做得更好,每多一個點就會賺多少錢。我如果保險定的更精準,該不該保的不保,該收多少費用就收他多少費用,馬上錢就來了。所以毫無疑問金融是人工智慧的第一個巨大的裡程碑。

昨天我在我們投資的智融集團的會上發表了這個觀點,就是金融領域是最好的,他們做了一個產品用錢寶,創立 18 個月以後每個月可以放出多少筆貸款,他們上個月放了 120 萬筆貸款。你可以想像中國有哪個銀行放了 120 萬筆貸款,一個創業公司在 18 個月超越了銀行可以放的貸款,是什麼概念?他的核心就是人工智慧來判斷這個人該不該借錢,他的壞帳率肯定比銀行低。所以你想人工智慧判斷壞帳比人精準,借錢比較精準,然後他是不用收息,用錢寶借 1000 塊錢也可以,因為機器的邊際成本是零,所以他可以無限制的擴張,可以到一千萬單,只要多買幾個伺服器就可以了,催帳還是需要人的。

在金融之外還有醫學、教育等等,不多說了,所以其實有很多發展的過程。從博弈、感知、決策、反應,不斷的在突破。我剛才也談到了幾個重要的領域,我們看到最大價值的就是在這兒了,我這裡不重複了。

無人駕駛是一個特別偉大的未來的機會,但是今天是非常難做的。無人駕駛它能夠輔助我們,提醒我們,幫助我們少犯錯誤。但是再下面它就要 100% 自己開了,因為不存在一個例子,無人駕駛我作為教練糾正它,這個例子不存在。你想想如果買一臺汽車回來商場說偶爾會犯錯,你要幫它踩剎車,你就不買了。這是被驗證的,Googel 做出來一套系統,人工帶回家以後到後座喝咖啡、看報紙,Googel 看了這個決定以後無人駕駛要做就是要做 L4,完全自動。

當然有些公司「不那麼負責」。像特斯拉,明明沒做好的 L2 的技術讓人家開,結果死人了。所以無人駕駛是非常大的挑戰,但是一旦達到了 L4,這個不僅僅是你買的下一輛車可以自己開的問題,這是整個人類的出行、配送的顛覆,你需要的時候車就來了,你只要經過使用付費,這輛車只要裝一個人,因為大部分時間不是我們在買,車可以變小,道路變寬,交通擁擠沒有了,停車場全部需要關掉了。所以各種的影響。

千萬不要不相信這個時代的必然性,只是說無人駕駛多久會來,有人說 10 年,有人說 15 年。它的快慢絕對不來自於技術的成熟,技術可以在五到七年之內成熟,麻煩的是人類的價值觀、道德,還有即得利益者會不會搗亂,還有政府的法律法規,這些是讓無人駕駛車的推出的不可預測性。純看技術五到七年可以解決的。

這樣的一個過程到底是什麼呢?基本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我們整個移動網際網路和網際網路,我們就在幫人工智慧做基礎,我們把所有的數據上傳了。我們做的網頁和內容,交易開始在網際網路發生了,銀行的交易、股票的交易,這些都成為了,而且它的標註。剛才我講的每一個例子,美團在幫著標註人吃的習慣,滴滴在標註人出行的習慣,百度在標註人搜索的習慣等等,所以這一切的習慣都被捕捉起來了,這是第一個階段,我們現在正在這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是隨著智能硬體和無人駕駛、機器人慢慢的推廣,隨著傳感器的價錢降下來,我們手中的各種智能的東西也在捕捉這些數據。這些數據絕對不是像大家聽的 IoT 的時代,這一切背後必須要有人工智慧才有 IoT,IoT 為什麼火了一段時間就不火了?因為人工智慧沒有起來,因為大數據沒有被整合,整合了以後它的價值是巨大的。當你的行動、提問都被捕捉起來,大數據健康一定可以解決你的問題。

第三個階段,有點接近科幻世界,一切東西都上網,進入一個全面的自動化的失掉,這個時代我們的人生會做得非常的爽、非常的快樂,我們有無限的時間,一切的事情都有計算機幫我們做,當然我們會沒有隱私。

所以一定程度人工智慧是要接管世界的。這個接管世界並不是說奴役我們、控制我們,因為人工智慧還是有限制的,它沒有自我意識、沒有情感,也不會奴役人類,它是我們的工具。但是一定程度這個工具大到把我們人類的一切都管起來。人類最大的挑戰,我們人最重要的讓我們人還是人,就是我們的自我實現的精神,但是當我們能做的都被機器做了,這個精神是否存在,這就是人類的挑戰。

所以這樣的挑戰是遠遠超過了十倍,它會在經濟、教育、社會,這些細節就不多說了。簡單說一個教育的例子,繼續這樣教育孩子下去,讓每個孩子去做重複性的工作,那就是讓他們等著被人工智慧取代,他們只能做一件事情,就是另外一個技術 VR。再過幾年就成熟了,這些孩子找不到工作,他就只能在家裡戴著頭盔,喝著奶茶,躺著玩遊戲,這就是人類最糟糕可能面臨的挑戰和命運。這些細節不多說了,買我的書就知道了。

再下面是無人駕駛已經講過一些了,L1 到 L5,不多說了。這裡帶來了很有趣的悖論,什麼公司是最偉大的?基業常青,一個公司有著善良的價值觀,低調努力的工作,就會成為偉大的公司。但是人工智慧時代未必如此,Google 是最善良的公司,他說汽車做不到超過人的安全度我不推出。特斯拉是野蠻的公司,什麼多沒有就扔出來讓大家開,造成生命危險。最後這兩個哪個會勝出?很難決定,Googel 技術更好,特斯拉數據更多。人工智慧成功的第一點是數據量最大,一定是最野蠻的公司得到最大的數據,不顧用戶的安全和隱私。我們作為人類怎麼去管理這個事情?不要讓最野蠻的公司成為統治世界的公司,這是面臨最大的挑戰。

當然今天各大公司都在重視人工智慧,IBM 做了轉型,Google 做了轉型,未然做了轉型,所以這是必然發生的狀態。IBM 做了醫療的方面,但是對於擔心用人工智慧給人洗腦的不妨搜這個詞 perspective,他非常成功的幫助了川普的選舉,給別人過做了洗腦,是人工智慧的超級投放。給你洗腦,相信他的觀點,這是一個非常讓人震撼而且恐懼的事情。這個數據的基礎是什麼?每次在網上點一個贊,在微信點一個贊,點讚的價值有多大呢?當你點 70 個贊的時候,這個技術懂你就已經超過了你的朋友。點了 150 贊的懂你超過了你的配偶,300 個贊的時候懂你超過了你自己。

所以今天人工智慧是人們的投資風口,全球都在非常良性的成長,中國也面臨特別好的機會,世界上 43% 的人工智慧的論文都是中國人寫的。所以我們要把它拉進來加入我們的行列,做人工智慧的投資。理由是什麼呢?因為中國人數學好,人工智慧的核心不是計算機,而是數學。所以各位朋友如果讀數學系的,或者有孩子讀的,趕快讓他們做人工智慧,編程一般水平就可以了,數學要好。所以這些人都可以跳入這個領域。

第二,中國年輕人熱愛新的領域,尤其是那些改變世界,可以掙很多錢的領域,人工智慧就是這樣的。斯坦福學校的一個博士生畢業之後拿到 200 萬美金年薪,這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而且中國傳統企業像銀行非常的弱,人工智慧輕而易舉可以把他們擊潰,而且現在網際網路大,用戶多,數據多,而且對數據的保護和隱私不像美國那麼糾結,所以很容易做好。所以要超大的數據,單一的領域。

講了那麼多人工智慧的好,我要提到幾個讓人擔心的事情。因為今天人工智慧的投資和估值肯定泡沫化了,所以我們會很謹慎的投那些公司。因為每個商業計劃都要加上人工智慧,前一陣我見了一個創業者,他說要做內衣的人工智慧,這個創業項目是不是人工智慧有各種甄別的方法,我在網上會寫文章告訴大家。比如說家用機器人是一個大風口,它們很多都有眼睛、耳朵、手腳,千萬不要做人型的家用機器人,因為做不出來,因為人的期望太多,你的家庭主婦,孩子買了以後會很失望,因為沒有像《星際大戰》裡那麼可愛。

人工智慧是平臺嗎?一定是大公司做出來的。計算機視覺來解決無人駕駛,這是可笑的。幾個計算機視覺科學家出來就要做無人駕駛團隊,絕對不可能,你想一輛車有多少部分,無人駕駛要多複雜、很多元化的,甚至可能是最重要的之一,但可能是十種技術之一。不要認為計算機視覺得到第一名就可以做無人駕駛了。人臉識別我們投資的非常自豪,但是四個獨角獸,有這麼大的市場嗎?語音識別大家都誤解了,語音識別就是識別,不是理解。聽到了你的字,它不懂意思,除非你是在專一小小的領域裡面。所以這些東西我就看到各種的話,大家就跟風,這是非常可怕的。人工智慧非常偉大,但是請不要誤導了它能做的事情。

另外科學家創業非常非常的困難,還有很多公司非常的自私。我覺得世界的七大黑洞是對人工智慧的一大傷害,我們需要一個更開放的平臺,若更多的創業者能用人工智慧。我們需要接觸到數據,需要有好的算法,需要有好的計算幫你補足各種短板,這是一個特別大的需求。七大黑洞這麼自私,他們是無恥嗎?其實並不是,每個公司當然要為了自己的利益,要不然也不可能七個公司都封閉化,我們開放,我們創新工場即將開放我們的平臺擁抱大家來做人工智慧的創業。還有的人工智慧的估值太高,花錢太多。

最後一點,人工智慧是 toB 的生意,剛才我談到的用錢寶是很大的魄力把人工智慧做了 toC,希望它明年就能帶來千萬的量是不可能的。我們是一個一個公司解決一個一個問題,一個一個案子,一個一個拿錢的。這種長得很慢,所以投資的時候你們的估值不要炒那些高,炒高了你投我不投。

人工智慧就像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產品經理型的創業。先講網際網路時代海歸的時代,因為只有他們看到了網際網路。app 時代,產品經理的產業,因為他們用精益創業來打磨。O2O 時代是一個懂後臺技術合作的創業。AI 時代其實是工程師和 toB 的一個協作。所以《精益創業》是創業寶典,但是不適合用在人工智慧創業。

創新工場是兩個實體,右邊是我們的 VC,左邊的做的是人工智慧早期孵化,我們提供平臺,提供數據,提供技術,來我們這裡創業的代碼可以帶走,我們整個投資團隊都是你的商務顧問,你是個技術人也可以來創作,我們會幫你搭配一個 CEO。這是創新工場的一些特點。

下個禮拜我將飛到海南,在圍棋之外告訴大家,除了圍棋之外德州撲克,一個非完整信息的平臺,世界的計算機也將打敗人類,這是我們在辦的活動(這裡指 4 月 6 日至 10 日在海南舉辦的德州撲克「人機大戰」)。

相關焦點

  • 未來15年,50%的人類工作將會被人工智慧取代
    李開復說過,未來15年,50%的人類工作將會被人工智慧取代。由於人工智慧數據分析的速度和準確性遠超人類,在未來一些重複性勞動,不需要與人複雜交流,或者一些數據分析型的工作將會被人工智慧取代。 在機器到達目的地以後,系統就會發簡訊給客戶,客戶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領取貨物。 04、銀行櫃檯人員 銀行自助櫃員機已經取代了大部分業務員的工作,你只要拿著身份證在櫃員機面前就很容易完成大部分的工作。 自助櫃員機辦事效率更高,極大地節約用戶的等待時間。
  • 李開復:15年內,全球半數工作將被人工智慧取代
    人工智慧取代人類工作的預言早已不新鮮,而且正在變成現實。近日,中國人工智慧專家李開復警告說,未來15年內世界上一半的工作將因為人工智慧而消失。李開復還建議父母們鼓勵孩子放手去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讓孩子們學會溝通,這樣才能在人工智慧時代更好地生存下去。
  • 雙語:李開復稱15年內半數工作將被人工智慧取代
    中國頂級人工智慧專家李開復警告說,15年內人工智慧將奪走人類現在一半的工作。Kai-Fu Lee, the author of bestselling book?暢銷書《人工智慧超級大國:中國、矽谷和新世界秩序》的作者李開復告訴每日郵報網站說,全世界的職業都面臨著一場危機,嚴重程度「堪比工業革命時期農民所遭受的威脅」。'People aren't really fully aware of the effect AI will have on their jobs,' he said.
  • 激辯:人工智慧將會取代一半的人類工作嗎?
    激辯:人工智慧將會取代一半的人類工作嗎?在前幾年講人工智慧,關注的都是很專業的人士,大眾很少有人關注。而現在社會、資本對這個方向非常的關注,同時各種應用應運而生,這些都能夠促進這個行業的進步。第三,為什麼我們認為很多的工作可以給人工智慧代替呢?是因為人工智慧的特點,決定了它要代替的是人比較簡單的重複性工作,而這部分人是在社會中數量最大的人群,所以說能夠代替一半的人。
  • AI是敵是友喜馬拉雅FM上聽李開復解答人工智慧
    內容摘要現在人們隨處可見關於AI的討論,人工智慧終將取代人類?人工智慧是敵是友?許多人仍然無法回答這些問題。喜馬拉雅FM將開設精品課程《李開復:十問人工智慧》,全面討論關於人工智慧最核心的問題。  人工智慧」一詞最初是在1956 年Dartmouth學會上提出的。
  • 李開復:未來4年的目標是出3家AI獨角獸公司
    原標題:李開復談中國企業全球化:是必然之路 不過TikTok的成功不容易複製   12月16日消息,在MEET2021 智能未來大會上,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對2020年的AI科技圈技術發展進行了思考總結和展望。據悉創新工場過去4年在AI領域一共出了6家AI獨角獸,李開復表示「未來4年的目標,是出3家AI獨角獸公司。」
  • 馬雲「新預言」:未來50%工作將消失,這十個工作可能首當其衝!
    馬雲可以說是我國的「電商之父」,幾乎他的所有預言都不是毫無根據的。此前在一次論壇上,馬雲也曾說過這樣的預言或是警告:工業時代把普通人變成了機器,而數字時代則將機器變成了人。他甚至還預言,在未來20年後,當前50%的工作可能會消失!
  • 李開復:只有5類人不會被AI取代,包括你嗎?
    雖然人工智慧將創造大量價值,並將我們從重複性工作中解放出來,但它也是一種顛覆性技術,會帶來一些挑戰和風險。李開復博士認為,未來AI將會給人類帶來以下幾方面的風險:工作崗位——將近50%的人類工作將在15年內被人工智慧所取代。我們將會面臨4-8億勞動力的再培訓問題,以及需要應對失業帶來的「意義喪失」問題。
  • 李開復授課喜馬拉雅FM,解密AI風口下的五秒失業
    故事從三波人工智慧熱潮開始2017年,無人不談人工智慧。可哪怕早就經歷兩次人工智慧熱潮,李開復和所有人一樣,都沒有料想到今天。於是真正的恐慌來了,如果什麼都讓機器做了,做得都比我們好,我們會失業嗎?5秒工作失業潮每個人最關心的問題只有一個——什麼工作會被AI取代?李開復老師有個明確的回答:如果人可以在5秒鐘內對工作需要的思考和決策做出相對應的決定,那麼這項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被AI全部或部分取代。
  • 李開復談人工智慧:有望將我們從日常雜務中解救出來
    他著有《人工智慧超級大國》(AI Superpowers: China, Silicon Valley, and the New World Order)。在本文中,他討論了全球人工智慧競賽,人工智慧領域的現狀以及未來可能和應該是怎樣。
  • 哪些行業將完全被取代?人工智慧稱霸天下
    人工智慧專家庫茲韋爾曾表示:「到2045年,人工智慧的創造力將達到巔峰,並將超過目前人類智能總和的10億倍之多。毫無疑問,人工智慧的崛起必將引起新一輪的技術革命。如今有很多人對人工智慧的發展是有恐懼和焦慮心理的,一些純粹的體力勞動行業完全被取代,因此,一些人擔心人工智慧機器人會取代人類。
  • 李開復:人工智慧的發展給我們帶來了危機感
    打開APP 李開復:人工智慧的發展給我們帶來了危機感 人工智慧實驗室 發表於 2020-12-13 10:01:38   對於李開復,也算不是很陌生,原來他在微軟公司擔任全球副總裁時就對他有過了解,原來看唐駿寫的《我的成功可以複製》時,將李開復與唐駿進行了比較研究,都是海外高校計算機博士,都是微軟公司全球副總裁,都是成功知名人士,當時上學時進行的研究的都現在想來都覺得非常有意思。
  • 馬雲警告:未來50%工作將消失,我們該怎麼辦?做好三件事就不怕
    不過,不管是金融危機,還是這種全球性的災難,所帶來的失業人數,對比全球總人口的數量,比例都還不算太高,因此,都還是可控的。但如果有一天,50%的工作被取代了,那會不會很恐怖?早在去年的世界教育論壇上,馬雲就發出警告:今天50%的職業將在未來消失。過去的時代,很多工作把人變成了機器,比如流水線作業。
  • 李開復談中國企業全球化:是必然之路 不過TikTok的成功不容易複製
    【TechWeb】12月16日消息,在MEET2021 智能未來大會上,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對2020年的AI科技圈技術發展進行了思考總結和展望。據悉創新工場過去4年在AI領域一共出了6家AI獨角獸,李開復表示「未來4年的目標,是出3家AI獨角獸公司。」
  • 李開復:AI如何影響你的未來(一)
    編者語以下內容節選自李開復公開發表資料和書籍,配圖來自李開復視頻節目,以及本人的評論。該書適合所有人(包括非理科背景的人)讀,每個人都可以從中得到收穫,創業的方向,人生的思考,社會與人的關係,投資選項......
  • 關於人工智慧時代如何創業,李開復給科學家們上了一課
    霍金演講結束後,創新工場創始人及執行長李開復也圍繞人工智慧展開了演講,主題為:「人工智慧時代的科學家創業。」但在李開復看來,霍金提出的「超級智能」和「未來人工智慧」碾壓人類和要避免這個狀況,並不是一個可根據今天科學推測出的必然結果。李開復認為人工智更現實更重要的意義應該是以下四件事情:人工智慧將創造巨大財富,讓人類第一次有機會脫離貧困。
  • 人工智慧取代註冊會計師?這個怎麼說!
    註冊會計師未來會不會被智能機器所取代,對於未來所要發生的事情我們不敢確定,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未來的人工智慧會將日常的重複性的、基礎性的工作會取代,而註冊會計師會不會被取代,高頓CPA來了給你具體分析。二、註冊會計師是高級財務人才日常的普通工作會有被機器取代的可能,而身為管理人才而言則不會,為公司做出決策的最終是人,能夠做出決策性意見的高級財務工作將不會被機器取代,高級的財會人才是懂得運用財務思維去解析過去、控制現在、籌劃未來。
  • 李開復:未來「名存實亡」的10種職業
    未來30年內,人工智慧可能帶來太多人類目前還不理解的社會現象,不理解就可能會帶來麻煩甚至是災難。首當其衝的就是取代人類的工作,甚至會讓部分人失去「生而為人」的意義。當人工智慧開始從實驗室走向更為廣泛的應用時,它就不再僅僅具有技術上的衝擊力,而是會越來越明顯地影響到人類經濟社會的運行。人工智慧使人類獲得更大解放的同時,也帶來了失業、收入差距拉大等負面影響。
  • 人工智慧統治未來,你的孩子將被取代
    這位大科學家認為,屆時,人類將被機器控制。很難想像,如果人類被機器所控制,那麼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就像蘋果是腎的延生一樣,人工智慧是大腦的延生,作為新器官,我們的工作和生活都被人工智慧外包,我們越來越依賴智能產品。但在享受它便利的同時,我們也面臨著它帶來的威脅。
  • 李開復簡介_李開復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床頭的筆記本從來不關機,電子郵件送達的聲音一響,他就立刻從床上彈起來……長時間處在高壓中,每天像機器一樣運轉,創新工場終於好起來,他自己卻收到了死神的信號。除了在病中反思以前的人生和生活方式,還有一件事讓他感慨頗多:「我沒那麼重要」。在李開復離開的日子,創新工場的其他人都很默契地各司其職、自主決定,「有很多很棒的案子都是那時候投的。我不在的時候,可能是團隊發揮得最好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