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幼小銜接?
從字意方面理解,「幼」 指的是「處於幼兒園階段的兒童」,「小」指的是「小學階段的小學生」,「銜接」便是指「兩個事物相互連接。關於幼小銜接的解釋沒有統一的定義,國外學者定義幼小銜接更加注重過程的銜接,認為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具有動態性和系統性。我國多數學者將「幼小銜接」解讀為教育中幼兒園與小學的銜接。我國學者張玲玉認為幼小銜接要注重兒童的心理變化變化和生理變化,幫助兒童從幼兒園到小學之間的角色轉換,做好兒童學習和生活兩方面工作,減少一年級學生對小學生活的不適應」。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來理解,幼小銜接指兒童處於前運算階段和具體運算階段之間的過渡時期。
幼兒園和小學是兩個不同的教育階段,由於兩者的教育重點和教育內容不同,因此,對於兒童來說,順利適應小學生活是一個挑戰。能否良好的適應小學生活,關係到兒童的生活質量和學習成績,更影響學生社會性適應能力的發展。
幼小銜接是整個教育體系中的莫基階段,在整個教育體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降低幼小銜接的坡度,使兒童順利從幼兒園階段過渡到小學階段,是國內外諸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心。《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由此可知,國家非常重視幼小銜接,如何幫助兒童順利適應小學生活是學前和小學階段的難題,也是重點研究內容。這個問題同樣引起世界各國的重視,從以往研究中可以發現,美國、英國、日本、瑞典等國家的教研工作者對處於幼小銜接的兒童入學適應性研究非常傾心。
幼兒園和小學的區別
幼兒園主要是玩樂、遊戲。小學教育主要是對兒童進行的是系統化的知識教育,學習成為孩子們主要的任務,孩子需要付出相當緊張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
活動形式的變化幼兒園活動生動有趣,孩子們不會感到枯燥,而小學是通過課堂授課的形式進行學習,教師的教學任務大多是通過講課、作業、檢查、考試來完成,這對兒童自然會產生一定的壓力,需要孩子具備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幼兒園與小學教育之間的差距仍然較為懸殊,表現為:
1:開始正規的學習生活,要求提高了
幼兒園是保教並重的機構,以遊戲為主要活動形式,幼兒主要進行靈活、自由、富有趣味性的活動,教師對幼兒的約束少,不像學校教育那麼規範;
而小學是實施義務教育的機構,以上課為主要活動形式,必須根據國家統一規定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材進行系統的文化知識教育,要達到一定的質量要求。
2:對活動比較限制了
幼兒園幼兒是在各種有趣的活動中獲得對周圍世界的認識的,教師不給幼兒打分,幼兒無壓力,更談不上對學習的責任感;
而幼兒入小學成為小學生後,學習成為一種社會義務,開始系統地接受各門學科的基本知識,進行基本的學習能力訓練,這是社會的責任,這就迫使兒童不僅要學習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同樣還要學習不感興趣的內容,並且要求取得好成績,這就需要有意識的努力。
3:生活制度的變化
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以遊戲為主。動靜交替,每天上課(或集體教育)時間不過一小時。其他時間以遊戲為主,還有2小時午睡;
小學生除早讀課外,上午上課3~4節,下午l~2節,課間休息,遊戲時問很短,午睡得不到保證。因此,使兒童身心負擔加重,疲勞,不願上課。
4:師生關係的變化
在幼兒園中,老師像母親一樣關心孩子,對幼兒的睡眠、生活、飲食、清潔衛生等都關懷備至,與幼兒的個別接觸多,老師與幼兒關係密切融洽;
幼兒入小學後,教師與幼兒的個別交往減少,態度也較為嚴肅。
5:生活環境的改變
幼兒園的生活環境注意娛樂性和趣味性,比較自由;
而小學多數只有桌椅,座位固定,對兒童缺乏強烈的吸引力。
魚躍龍門需要一躍,但是有些可以躍過去那個門檻,有些就需要父母幫助和藉助外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