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農村愜意的田園生活,無不讓人懷念嚮往。嫋嫋炊煙,潺潺溪水,淳樸民風,優美環境,都深刻在每一個農村人的心裡,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夏天,和村裡的孩子們,下河捉魚摸蝦,每次都滿載而歸,讓大人們給做頓好吃的改善下夥食。
而對小夥伴來說,最喜歡的就是下雨了,因為一場大雨後,大家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從一些水坑裡撈到不少的魚。如今這一現象仍存在,比如前段時間,筆者所在的老家連下了兩天的大雨,兩三天後,大家就在村裡路旁的水坑裡撿了大大小小的草魚五六條,還有泥鰍,黃鱔等等。
對此大家也長篇闊論聊上了,有的人認為是,這些是大風捲走河水或池塘裡的魚,拋向高空雲層而後降落在了農村的水坑裡,屬於自然現象。當然還有的人認為,這就是其實就是天上下的魚。總之什麼說法都有,那麼一場大雨後,有的水坑過幾天就有魚了,咋回事?答案來了!
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筆者也請教了村裡的許多長輩,從長輩的口中得出了兩個結論,第一個結論就是,這些魚是其實是雨水下的大,河水和魚塘的水漲起來了,完後魚塘裡的魚都被衝到了田地裡,街道上。不過隨著雨水停了之後,這些魚就停留在水坑裡了。
不過,第二個結論最有說服力,在農村有句老話叫做「千年的草籽,萬年的魚籽「。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我們都知道,但凡有點土,再加上雨水,有些地方就會長出各種草,可見草籽的生命力是多麼的頑強。而千年的草籽雖說有點誇張,但根據科學研究壽命至少在近千年。
而魚籽的生命力甚至要比草籽還要厲害。因為魚籽外面有一層外膜,可將內外的環境隔離開來,這樣能讓魚籽在泥土中長久的生存。如果遇到了合適的環境,又會孵化出小魚來的。這也就是每下一場大雨,泥水坑裡就能「長出」小魚的原因。
不過水坑裡的魚籽是從哪裡而來呢?第一個是隨風而來,魚籽很輕,每次颳風時,大風就會卷著河水裡的魚籽帶到陸地上,還有就是被小鳥帶過來的,野外有很多的小鳥,它們常去水源地喝水,除了它們的身上可能會粘附一些魚籽外。有些魚類因為喝了河水,把魚籽吃進肚子裡,而它們的排洩物中更是有大量的魚籽,這樣一來水坑裡就會「生出小魚」。
第二個就是以前河流眾多,許多村莊都有一些河流在這經過,現在的河流都遷移到了其他的地方,不過仍然留下了不少的魚籽,而這些魚籽能自然保留許多年,當遇到下雨後,這些魚自然憑空出現了。
那麼你對一場大雨後,有的水坑過幾天就有魚了,咋回事?答案來了!是怎麼看的呢?歡迎大家一起交流討論!本文由農村小毛創作,未經允許請勿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