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輔導孩子寫作業,看到他不會寫,我給他講了幾遍,還是不明白。
我突然情緒一度失控,開始對孩子發火。
題目是壯壯和淘淘參加百米遊泳比賽,問淘淘遊了多少米?淘淘說:「我比壯壯多遊了3米。」壯壯說:「我離終點還有25米。」
孩子直接拿25米+3米=28米。我提醒他題目還隱藏了一個條件,就是遊泳比賽的終點是100米。可是他還沒有理解題目的意思,不知道我在說什麼。
當我憤怒地提高音量,大聲說話,他表現得更加害怕,思考能力接近零。我說什麼,他都回答是或者對。我感受到他開始焦慮不安,其實問題在於,我的憤怒傷害了孩子。
以至於第二天早上起床,他都不是第一時間穿好衣服和洗臉刷牙,而是坐在一邊玩玩具。我開始意識到,孩子這一反常行為,可能是因為昨天的憤怒情緒,影響到他的心情。
我得馬上作出決定。
於是我對他說:「昨天媽媽說話太大聲,嚇到你了是嗎?」他沒說話,只是點點頭。我接著說:「是媽媽不對,不應該大聲說話,對不起,你可以原諒我嗎?」孩子開始小聲的說:「沒關係。」
其實孩子挺在意媽媽的態度,他害怕批評和指責,也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然後我真誠的道歉,讓他的心情變好了。他開始換衣服刷牙洗臉,準備上學,不用我再三催促,他就已經知道要做什麼了。
《當怒火傷害你的孩子》一書中提到的研究表明,「家庭中累積的憤怒對孩子青春期的幾乎每個重要時期都有影響。憤怒會投下長長的陰影,不僅有即時的殺傷力,而且會損傷孩子的情商和社會性。」
家庭教育中,不可避免地會對孩子的行為生氣抱怨,是選擇對孩子大聲呵斥,還是選擇平靜而堅定的態度處理問題,取決於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的榜樣。你的一言一行都會被孩子看在眼裡,影響孩子的一生。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被父母暴力對待過的中國孩子也會在成年後出現大規模的心理創傷嗎?」下面的4007條回答裡,有一個知友這樣回答:我現在談戀愛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容易暴躁也極端,非常決絕,跟伴侶在一起的時候,會下意識地打擊對方,否定對方。
父母的態度,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父母生氣後,跟孩子多溝通,訴說心中的憤怒和處理問題,教會他遇到困難生氣時,要學會更好地處理同學和朋友的關係。
用挪威戲劇家易卜生的話說:「你最大的責任,是把你這塊材料鑄造成器。」作為父母,儘可能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去影響和改變孩子,或許能最大程度的避免「播下龍種,收穫跳蚤」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