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 多樣性「冷點」竟成新物種「熱點」

2020-12-25 科學網
1300個物種、2400個基因帶來生物學「悖論」
多樣性「冷點」竟成新物種「熱點」

 

斑眼霸鶲 圖片來源:C. Albano

■本報記者 唐鳳

從安第斯山脈到地中海盆地,與其他地區相比,地球上的一些地區擁有大量的物種。像亞馬遜雨林這樣的動植物多樣性「熱點」地區,新物種也會選擇在這裡形成嗎?

為了尋找答案,科研人員正在缺氧的高山、炙熱的沙漠,分析新生物在地球上這些看似嚴酷荒涼的地區茁壯成長的可能性。

12月11日發表在《科學》上的一份報告,否定了這樣一個假設,即新物種往往會在亞馬遜雨林等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地區進化。研究人員提出了多樣性新悖論——新物種在「冷點」地區的形成速度比在「熱點」地區更快。

「該研究為最大的新熱帶鳥類群——亞鳴禽亞目,裝配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系統基因組數據集。」未參與該研究的法國巴黎文理研究大學的Hélène Morlon 在同期的評論文章中寫道。

「該研究加強了我們對世界是如何相互聯繫的認識,不僅是植物和動物,也包括對這個星球的看法。」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埃爾帕索分校理學院院長Robert Kirken說。

生命在哪兒進化

目前,有多種生態假說試圖解釋生物多樣性緯度格局和產生速度。

根據進化時間假說,熱帶更古老,因此有更多的時間積累物種,即使在熱帶和溫帶物種多樣化形成速率沒有任何差別的情況下也是如此。

然而分化速率假說假設熱帶地區物種積累速度更快,要麼因為它們是生物多樣性的「搖籃」,具有較高的物種形成率;要麼因為它們是生物多樣性的「博物館」,具有較低的物種滅絕率。

Morlon 指出,最近,系統發育學和古生物學數據普遍支持分化速率假說,甚至有證據表明,在多樣性達到頂峰的熱帶地區,物種形成率更高。

繪製進化相關性圖譜是理解物種豐富度梯度起源生態和進化過程的關鍵,然而Morlon告訴記者,對於物種豐富的群體,即使是像鳥類這樣被研究得最多的生物,這方面的信息仍然不完整。

直到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德克薩斯大學埃爾帕索分校及哈佛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對亞鳴禽亞目綜合基因組數據進行了彙編和分析,發現像沙漠和山頂這樣物種不豐富的地方卻提供了更多快速多樣化的機會。

這種物種形成率和豐富度之間的負相關性與前述假說相悖,也呼應了最近對不同海拔的鳥類以及魚類和開花植物的緯度研究。

8年研究「始於」40年前

該項目始於2012年,當時來自北美和南美的研究機構聯合起來,試圖利用基因組數據建立亞鳴禽亞目物種層次系統發育數據集。這種鳥類包含了美洲熱帶地區1/3的鳥類,其特徵和棲息地差異很大——從安第斯雪線到亞馬遜低地,從雲霧森林到沙漠。

現就職於哈佛大學的Gustavo Bravo和德克薩斯大學埃爾帕索分校的Michael Harvey是這個項目的博士後研究員。

Bravo和 Harvey等人收集和分析了1940個亞鳴禽亞目基因樣本的大數據集,這代表了1306個亞鳴禽亞目物種中的1287個(98.5%),來自24個國家。這些樣本來自世界各地21家博物館。博物館的科學家從大約40年前就開始收集基因樣本。

「該研究使用的這些卓越的樣本,來自博物館員、學生和研究人員等幾十年的田野調查,他們花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並冒著健康風險,從世界各地收集了這些標本。」論文合作者、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生物科學系教授Fred Sheldon說。

例如,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自然科學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古老、規模最大的自然科學博物館之一,提供了本次研究涉及的1287種鳥類中747種的組織樣本。

Bravo、Harvey和同事也曾花費幾個月的時間,拖著裝滿液氮的重型低溫存儲設備,保存從亞馬遜地區偏遠溪流和安第斯山崎嶇山脈中採集的組織樣本。

Harvey說:「多樣性悖論之所以被揭示出來,是因為博物館研究人員在艱苦條件下工作了幾十年,在有限的預算下記錄了熱帶地區迅速消失的多樣性。」

Bravo也告訴《中國科學報》,「我們之所以能做這個項目,是因為當地許多科學家的辛勤工作,他們畢生致力於研究和保護這種多樣性。其中一些樣本可以追溯到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包括稀有的、瀕臨滅絕的和已經滅絕的物種。」

改變的不只有認識

通過分析這些組織樣本的DNA,研究人員能夠繪製出亞鳴禽亞目的主要種群遺傳關係,描述物種進化史,並為進一步探究驅動物種多樣性的機制建立一個框架。

研究人員發現,儘管寒冷地區可能極端乾燥、不穩定,但它們也相對空曠,這給了新物種進化的空間。相比之下,像亞馬遜雨林這樣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是物種隨著時間推移逐漸積累的結果。

「我們的研究結果揭示了一個模型,在這個模型中,物種在極端環境下的形成速度更快,而在中等環境下的積累則形成了熱帶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該論文資深作者、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生物科學系教授Robb Brumfield說。

Morlon也認為,他們對這些數據的分析表明,在亞鳴禽亞目多樣性的熱點地區,物種起源並不快,時間而非物種形成率,解釋了其多樣性的梯度。

此外,Brumfield指出,保護迅速變化的熱帶景觀的努力,不僅需要關注物種豐富的亞馬遜地區,還需要關注那些物種多樣性較低但對新物種產生做出不成比例貢獻的地區,例如高冷肅殺的安第斯山脈。

值得注意的是,參與這項研究的許多鳥類學家都來自歷史上在科學界代表性不足的群體,包括拉丁裔和女性研究人員。例如許多研究人員來自拉丁美洲(哥倫比亞、巴西、烏拉圭和委內瑞拉),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自然科學博物館派出了一些團隊獲取類似的樣本,這些團隊都是由女性領導的。

「這篇論文不僅標誌著我們對熱帶物種進化理解的改變,而且體現了對鳥類學領域中文化、專業知識和觀點的多樣性的承認和評價。」論文資深作者、田納西大學副教授Liz Derryberry說。

最後,Morlon認為,這些發現提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新問題:多樣性熱點是物種形成的冷點,還是隨著多樣性的積累從熱點變成了冷點?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z6970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f0830

《中國科學報》 (2020-12-16 第2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冷點」才是快速生物多樣化「熱點」—新聞—科學網
    斑眼霸鶲  圖片來源:C. Albano 從安第斯山脈到地中海盆地,地球上的一些地區與其他地區相比,擁有大量的物種。 Bravo也告訴《中國科學報》,「我們之所以能做這個項目,是因為當地許多科學家的辛勤工作,他們畢生致力於研究和保護這種多樣性。其中一些樣本可以追溯到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包括稀有的、瀕臨滅絕的和已經滅絕的物種。」
  • 研究揭示熱帶生物多樣性熱點的演變
    研究揭示熱帶生物多樣性熱點的演變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2 20:57:35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Michael G. Harvey等研究人員揭示出熱帶生物多樣性熱點的演變。
  • 語言、文化和物種多樣性現狀與未來
    一些模式已然出現,最明顯的是在地理位置上的重疊,事實證明,一些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往往也是文化、語言和糧食作物多樣性高度發展的中心。所謂的「巨大多樣性(megadiversity)」熱點地區之一,是坐落在緬甸、印度和中國邊境地區喜馬拉雅山脈東部的熱帶森林。僅在這片地區的一個小角落裡,就有30多種藏緬語族的語言,在一個部落地區的三個小村莊裡,當地人培養馴化的農作物品種超過了150多種。
  • 拿什麼來拯救經典生物分類學,分類學家成了瀕危物種
    分類學家是一個瀕危物種!這是比利時皇家自然科學研究所在其網站上掛出的一篇文章的題目。這篇文章隨即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朱朝東教授用在科學網他博客上題目為《分類學者瀕危》的文章裡。朱朝東的博文介紹了中國生物分類學的現狀,觀點基本與比利時皇家自然科學研究所的文章描述的一致:分類學家已像他們要保護的很多物種一樣,自身也成了瀕危物種。
  • 防治外來物種入侵 保護生物多樣性
    作者:於文軒(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政法大學環境資源法研究所所長)  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同時亦面臨生境退化、物種減少、外來物種入侵、遺傳多樣性遭到破壞等問題,這對國家生物安全構成了嚴峻的挑戰。在生物安全法的調整範圍中,防治外來物種入侵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一個重要方面。
  • 「蟲痴」博士發現13個大蚊新物種—新聞—科學網
    兩個月製作了283個昆蟲標本;兩年間發現大蚊科13個新物種;為尋昆蟲跑遍南部5省;無論去哪裡遊玩,隨身攜帶捕蟲網——他就是安慶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動物學教研室的
  • 昆明植物所在PhytoKeys組織發表「中國植物多樣性」專輯
    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以下簡稱「熱點地區」)是物種多樣化程度高度集中,且是面臨由自然或人為因素造成的生境喪失和破碎化嚴重的區域。對熱點地區的調查和研究,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監測、保護、利用和相關政策制定的重要基礎。
  • 喜憂參半:發現瀕危新物種雨蛙!
    科學家曾一度將這種雨蛙看作其近緣物種Pristimantis ornatissimus,後者同樣擁有標誌性的黃黑相間膚色。Juan Manuel Guayasamin是舊金山大學基多分校的進化生物學家,原本只是想和同事更深入的了解已知蛙種,沒成想竟發現了新物種。團隊發現無論是通過觀察圖片還是分析實驗室樣本,來自喬科省北部沿海地區的雨蛙皆和安第斯山麓的雨蛙有所不同。
  • 海洋所發現深海熱液區甲殼動物新物種
    日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深海甲殼動物多樣性研究取得新進展,科研人員在衝繩海槽水深1200多米的熱液區發現了甲殼動物蔓足類1新科1新屬1>新種,在我國尚屬首次。  深海物種多樣性是國際研究的熱點,但由於深海樣品採集困難,多樣性研究進展緩慢。
  • 犯罪熱點與冷點的空間差異分析
    軟體為工具,選取2011-2013年公安機關刑事立案的3340起盜竊犯罪進行製圖,可精確探測熱點、冷點及普通網格。【作者單位】[1]同濟大學法學院[2]浙江工業大學法學院【期刊】《浙江社會科學》北大2011版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科學核心期刊要覽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15年第7期65-73,共9頁【關鍵詞】犯罪製圖犯罪熱點犯罪冷點空間差異立體化治安防控。
  • 3億多年前,全球氣候變冷但生物多樣性卻大幅增加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史宇坤介紹,當統計的物種數量上升到1萬個時,用傳統的計算機需要計算17.3年。在地球歷史中,曾經發生過重大的生態系統和環境的突變,導致了多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利用古生物資料庫重建地質歷史全球生物多樣性模式,揭示地球生命的演化歷史,以及與環境變化之間的關係,可以為了解當前的地球生物多樣性危機提供重要啟示。
  • 高原鼠兔——保護西藏高原生物多樣性的關鍵性物種
    圖源/百度百科高原鼠兔—保護西藏高原生物多樣性的關鍵性物種Andrew T. Smith & J.這裡我們重點討論該生態系統的一個方面,即把高原鼠兔作為青藏高原生態系統的關鍵性物種,並說明其與整個高原的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良性運轉的關係。儘管鼠兔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這個物種正面臨著一場以消滅它們為目的的毒殺運動。作者認為有意地消滅鼠兔對於保護本地生物多樣性和維持高原生態系統的正常功能是有害的。
  • 科學家發現長非編碼RNA物種差異加工及其功能演變—新聞—科學網
    從細菌到真核單細胞,從真核單細胞到複雜生命,在物種進化的時間長河裡,生命體中每一個可能導致物種演變的功能「單位」都值得科學家探究,比如細胞中廣泛地存在功能未知的
  • 中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第一期)
    習近平強調,在聯合國成立75周年之際,在各國致力於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推動經濟高質量復甦這一特殊時刻,聯合國舉辦生物多樣性峰會,大家共同探討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課題,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習近平指出,當前,全球物種滅絕速度不斷加快,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退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重大風險。新冠肺炎疫情告訴我們,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
  • 保護地:給物種一個家 還人類一個「自然」—新聞—科學網
    它們的減少,使得生物多樣性喪失、生態系統失去平衡,最終將給全人類帶來難以挽回的損失。 令人痛心的是,此類現象仍在發生。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17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數據顯示,在其評估的91523個物種中,有25821個物種受到威脅,866個物種已經滅絕,69個物種在野外滅絕。 「在動物保護史上,一個大型哺乳動物的滅種是一個重大事件。」
  • 防治外來物種入侵 保護生物多樣性-光明日報-光明網
    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同時亦面臨生境退化、物種減少、外來物種入侵、遺傳多樣性遭到破壞等問題,這對國家生物安全構成了嚴峻的挑戰。在生物安全法的調整範圍中,防治外來物種入侵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一個重要方面。
  • 柯南,漫迷趣味調侃,工藤新一秒變家電,服部平次竟成新物種
    他是一位痴迷於案件和推理的高中生,和工藤新一一起並稱為「關東的工藤,關西的服部」。可能也正是因為這個稱呼,讓服部平次起了好勝心,非要跟工藤新一掙個高下。不過,就目前的劇情來看,服部與工藤之間的「鬥爭」,好像大多都是以服部失敗而告終。這也沒辦法,誰讓他好死不死的非要跟男主角對抗,主角光環是這麼輕易挑戰的。
  • 十年增三成,660多種外來物種入侵中國!
    隨著國家、地區間交往日益頻繁,外來物種正在全世界範圍蔓延。近年來,我國外來物種入侵數量呈上升趨勢,目前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成為世界上遭受外來物種入侵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一些外來入侵物種成為新的優勢種群,危及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安全,釀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 新發現的珍稀海洋物種:造型都很奇特
    前不久,法國的「塔拉」號科考船展示了從全球210處採集點集齊的大約35000種海洋浮遊生物,他們默默地通過光合作用貢獻著地球一半的氧氣,令人大開眼界。在海洋這個浩瀚的領域,科學家們探索的腳步從未停止。
  • 南京大學繪製出遠古海洋生物多樣性新曲線
    新華社南京1月17日電(記者陳席元)記者17日從南京大學了解到,該校與中科院聯合團隊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支持下,將化石記錄重現為生物演化歷史,繪製出古生代海洋生物多樣性曲線,其時間解析度較國際同類研究的精度提高近4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