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垃圾回收及處置,只有你不屑小利扔棄的,沒有「投胎無門」的。
越是臨近7月,上海的垃圾分類越是熱火朝天,已成全民最關注的話題,對此,我簡直興奮雀躍——這是繼往開來、移風易俗、素養提升的全民升華。
垃圾分類的全民投入,善莫大焉:它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提升到一個新高度的呼喚,是全新良俗素養的補納,是助益青山綠水、珍惜天物的積極舉措,總之,怎麼想開去,都是喜滋滋的,都不為過!
我有個年近七旬的親戚,是原廢品回收站的負責人。她聽我說日本人的垃圾分揀已逾88種,竟流露不屑,她說,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們的垃圾回收及處置,如果自稱老二,舉世沒人敢僭越。那時垃圾分類回收,組織嚴密,流程井然,調撥有序。回收的品類,細到令人作嘔:雞鴨毛、廢電池、牙膏皮、肉骨頭、甲魚殼、桔子皮、碎玻璃、破棉絮、布角料、眼藥水瓶、各種料瓶、各色「敝履」、長短髮辮、揉皺汙損的垃圾紙、燈泡日光燈管,而各款書報、破銅爛鐵則屬VIP檔次。總之,只有你不屑蠅頭小利扔棄的,沒有「投胎無門」的,除非回收站也愛莫能助。
有些市民嫌分揀擾心,可當時回收站的工作人員卻「擺開八仙桌,接待十六方」地盡職敬業:以收廢紙為例,細分為大報、小報、雜誌、書本、黃板紙、雜揉紙、保密紙(如那時不公開訂閱的《參考消息》)。每逢寒暑假集中湧來的32開課本又得專項綑紮。再如雞毛與鴨毛,鴨毛取絨每斤7元,雞毛僅4分,要嚴格分檔,要剔出混跡其中的白細雞毛;女孩子的剪髮辮,一叢亂發,接手者耐心理順,丈量後按色澤等論價。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敝履」:純塑料的與夾雜海綿的,同鞋不同命;破套鞋與破跑鞋,同種不等值,而「同根生」的破套鞋,因有無內襯絨而昆仲有別……
真讓人開眼。難怪敝親朋自豪地說,要比垃圾分類,「日本人還嫩著呢!」
就憑著這股持續精細的較勁,我們笑到了物資充沛的今天。可是,我們不能「一闊臉就變」。在上海,人稱卑夷、等而下之人為「垃圾」。然而,風物長宜放眼量,垃圾其實是蓬頭垢臉的「垃圾千金」!僅舉一例:塑料入土,200多年不降解,毒化土壤;入海,傷害生靈。如若分揀回煉,一噸廢塑料能獲600公斤汽油,人稱「二次油田」!所以,付出是有返償的。
垃圾分揀,好比去中藥房學配藥,一時眼花繚亂,滿心嘀咕。可萬事開頭難,有外力推一下,漸成良俗也將成為舉手之勞。學分類被逼瘋?不,恰似新生的陣痛!不久,2400萬人「齊刷刷」地習以為常,你我還不引以為傲?(黃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