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驅動心理學》:徵服自己的內心,享受美好人生

2020-12-25 夏鳶的暖心小築

文 | 夏鳶

職場猶如戰場,我們要徵服的不是競爭對手,而是我們自己。

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放長假過後是不是不想上班?平時休息的時候覺得時間太少了,睡一覺或者玩個遊戲時間就過去了,但是只要去公司工作,一坐到工位上,就仿佛度日如年,渾身不自在。久而久之,你就會覺得自己的目標感不是那麼強了,失去了自己工作的意義和價值。

說到工作的意義和價值,其實有些人的想法很簡單,就是養家餬口,隨便找個工作就可以,因為公司可以幫你交一部分保險錢;還有的人,工作是為了一個自己期待的目標,為了自己的夢想,也是為了自己變得更好,更優秀,能做出理想的成績。無論你是哪一種類型,都避免不了在職場上出現精疲力竭症,而當你的精疲力竭累積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出現職業倦怠,甚至是更加糟糕的情況。

那要如何解決精疲力竭,擺脫職業倦怠呢?《自我驅動心理學》這本書就可以找到相應的解決方法,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自我驅動心理學》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史蒂文·貝格拉斯,他是一位臨床心理學家,也是哈佛醫學院附屬機構的成員。長期關注職場人士的心理問題,並幫助過成百上千位成功人士戰勝了職業疲勞。在這本書裡,貝格拉斯博士分析了人們為什麼會出現精疲力竭症,以及如何擺脫精疲力竭症,走出職業倦怠期。

本書總共有9個章節,主旨就是在傳遞一句話:在人生的旅程中,最大的敵人只有自己,與其去徵服高山,還不如學會徵服自己的內心,只有自己把心態放平穩,勇於面對自己的弱點,才能找到解決的方法,從而走出困境,體驗更多美好的事物。

01什麼是精疲力竭症?

據作者多年的研究,精疲力竭症常常是由持續不斷的微小瑣事引發的,症狀表現為成功之前的焦慮以及成功之後的倦怠,即:你努力實現了目標,並期待人生能有改善,然而結果並沒有如你所願。

02為什麼會出現精疲力竭症?

很多大咖或是明星都出現過精疲力竭症,比如書中提到的喬丹,他退出職業籃壇的原因就是因為出現了精疲力竭症,就是說很多成功人士,在真正成功的那一瞬間會失去很多其他重要的東西,比如地位和讚揚,這些東西其實在他們心裡是非常重要的,有的時候比他們的事業還要重要,這就是人們都需要的精神寄託。

往往後盾的力量是特別重要的,比如家庭主婦、全職媽媽,她們雖說每天在家裡忙碌、帶孩子,但是辛苦的程度比上班的人來說還要累,她們更需要家裡人去理解、去安慰、去支持。如果此時遭遇了家裡人的不理解,甚至是責備,日積月累,就會出現精神方面的問題,比如情緒崩潰,更嚴重的話可能會得抑鬱症。這些病症的前提其實都是因為缺乏精神寄託,沒有人去理解。一個人壓力過大的話,就會導致不良的後果。

那麼對於職業人士來說,之所以會出現精疲力竭症,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這些人在獲得了成功後,並沒有達到他們理想的一個狀態,他們會覺得心裡空落落的,不知道接下來的路要怎麼走;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們往往會自我設限,導致太在乎他人的看法了,從而自己做事畏首畏尾,總是擔心被他人指責或說教。當這種精疲力竭症到達一個頂峰的時候,就會出現一些過激的行為,不管是身體上的還是心理上的,都會生病。

03如何預防精疲力竭症?

上面說到了出現精疲力竭症的原因之一是自我設限。那麼想要預防和擺脫精疲力竭,有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就是不給自己的人生設限。當這些成功人士還不是成功人士的時候,他們都只是普普通通的人,跟你沒區別,只是他們太過於想追求成就了,所以才會導致壓力的到來。只有不給自己的人生設限,才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負責。

人生不設限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在一切都是未知的時候,你說不準前方會面臨什麼,你也不知道你的潛力到底有多大,既然這一切都是未知數,何必給自己定一個條條框框呢,與其讓自己被束縛在固有的思維模式裡,還不如讓自己敞開心扉,去大膽地嘗試挑戰,大膽地去試錯,哪怕你失敗了,但是這個過程你是在成長,也是在享受人生的美好。

04如何讓自己恢復鬥志,享受美好人生?

人生不設限的想法有了,但還是缺乏鬥志怎麼辦?不想三分鐘熱度的話,就要給自己制訂一些可以執行的小目標,以及需要定期對自己進行梳理,不管是對你的工作,還是對你現在所做的某一件事情,因為只有定期梳理和復盤,才能找到自身的問題,自身有問題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道自己有問題,還不知道改進,那才是真的可怕。

4.1 找到自己的良性壓力

可以與同頻夥伴,或者是支持自己的人多交流,尋求事業上或者是生活上的一些必要幫助。因為有時候一個人想問題是片面的,可能會容易跑偏,如果能尋求到專業人士幫助的話,他們的觀點多少對你來說是一種建議,你也會少走彎路。

比如你加入社群學習,每天都需要打卡,可能是押金制,也可能是自願制,但不管是什麼樣的規則,你看到其他人都在努力的時候,你肯定也會想到自己也該努力了,要不然就會掉隊,或者是拿不回押金,在這種壓力的作用下,你會更加看清楚自己的目標,會堅持去做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久而久之,當你把這種事情變成習慣時,你就不會為了打卡而打卡了,這就是良性壓力,能夠促使你前進的動力。

4.2 定期對自己進行自我評價

自我評價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對自己工作或者能力的一個復盤,也可以是對某件事情進行復盤,然後找出其中的問題所在,並制定出相應的執行計劃就可以了。

當你是第一次進行自我評價時,也可以用書中的方法,就是找到自己的關鍵詞,比如是否專一、是否堅持不懈、是否熱情等等,這些美好的關鍵詞,是決定你後面做計劃、做事的一個基礎。如果你本身就處在倦怠期、或者是本身就比較頹廢,那麼你就需要真實的面對自己,問問自己最喜歡什麼,最想獲得什麼,也許有的時候,不一定非得是多麼大的一個榮譽,也許就是很小的小確幸,也能夠激發你的驅動力。當你的驅動力被激發後,你就可以按照上面所說的,去復盤自己做的事情了。

4.3 對新事物永遠保持好奇心

書中說到了一個詞,那就是貪婪,這裡的貪婪不是貶義詞,而是非常熱血的一個詞語。貪婪就是渴望新事物,對所有沒有接觸過的東西都保持好奇心。古話說得好,不要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對於新事物而言,你接觸的東西越多,對你來說越有利,無論是對你的事業,還是對你的生活,都是前途無量的,都可以幫助你獲得更多的榮譽,讓你獲得成就感與認同感。

05寫在最後

無論是外界壓力,還是你自己的過多負擔,都會導致精疲力竭,職場人士有他們所謂的職業倦怠,家庭主婦也有她們所謂的精神不濟。其實這兩個方面都存在一個原因,那就是你不能徵服自己的內心,俗話說,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這句話特別對。在做事之前要勇於面對自己的內心,自己有弱點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對和逃避。其實每個人的人生都有著不同的經歷,這些經歷當中肯定是有歡喜,也有淚水,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但是當你遇到困境的時候,就要坦然面對它,才能徵服自己的內心的恐懼。

就如同爬山一樣,你要想的是,我一定要爬上山頂,因為山頂有更多美好的風景在等著你;但爬到一半你累了,走不動了,是不是就會停滯不前了呢?山頂就好比你的人生終極目標,如果你走到一半遇到了困境,你該如何解決?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思考的問題,也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去解決的事情。

當你的人生階段中,有那麼一個時刻處在了倦怠期,想要重燃鬥志,你就應該做一些真正讓自己感到開心快樂的事情,做一些讓自己容易進入心流時間的事情,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享受其中,從而重新找到前行的動力。

《自我驅動心理學》的真諦就在於,徵服高山,不如徵服自己的內心。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開心,都需要幸福,要記住,幸福是一個動詞,只有通過我們自己帶動它、感受它,才能讓幸福使然,才能讓自己的人生不留遺憾。

釋放健康的激情——只有保持健康向上的激情,人們才能克服挫折,勇往直前。

作者:夏鳶,一個來自北京的85後可愛寶媽,熱愛手帳、閱讀、古風、攝影的慢熱天蠍一枚,懷抱著一顆溫暖的心挑戰自我,喜歡一切文藝且美好的事物。力求成為一個會運營的寫作人,以追求夢想為己任。

相關焦點

  • 《自我驅動心理學》:徵服自己的內心,享受美好人生
    《自我驅動心理學》這本書就可以找到相應的解決方法,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本書總共有9個章節,主旨就是在傳遞一句話:在人生的旅程中,最大的敵人只有自己,與其去徵服高山,還不如學會徵服自己的內心,只有自己把心態放平穩,勇於面對自己的弱點,才能找到解決的方法,從而走出困境,體驗更多美好的事物。
  • 心理學:全面解讀自我效能感丨驅動與駕馭自我的力量
    心理學:全面解讀自我效能感丨驅動與駕馭自我的力量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成功的決定性因素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社會學習理論的創始人班杜拉,是美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在諸多心理學派中,他的「社會學習理論」是對心理學界最大的貢獻,對實驗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均產生了重大影響,這種影響甚至擴展到了教育、管理以及大眾傳播等社會生活領域。1977年,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的概念。經過20年的理論探索和實證研究,他於1997年出版了《自我效能——控制的實施》一書, 對自我效能問題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論述。
  • 心理學:如何積極的自我暗示?成為更優秀的自己
    暗示是一個奇妙的心理學現象,在不同程度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什麼是暗示?在心理學的角度講暗示是指人通過語言,形象,想像等方式,對自己施加影響的心理過程。即使是我們內心沒有發出聲音,也能夠對我們的情緒各方面起到調節的作用。
  • 內心強大的女人:對外界沒有愧疚感,敢於自我定義自己的人生
    如果女生想要讓自己越來越強大,或許我們需要明白,你無需愧疚面對他人,你從沒有欠別人的。真正內心強大的女人,不是活在愧疚中,而是正視自己內心的需求,不會活在別人觀念的綁架中,才會越來越勇敢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來。
  • 孩子學習動力來自:自尊、懲罰、獎勵、自我驅動?
    效果卻不盡人意,甚至時間一長還不得不懷疑自己。人是最複雜的動物,也是最單純的動物。孩子的出生是一篇空白,只知道哭與睡用兩個簡單的程序來驅動自我生長。慢慢地開始誕生自我意識,由最開始的吃睡發展到自我需求。這時候也就是孩子自我體現人格的時候,從蹣跚學步到不折不撓地倒弄物品。從一次次摔跤到一次次拋開大人的雙手自己來完成。
  • 人生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
    人是需要生活在關係中的,我們不可能封閉自己不和外界有任何交流,所以我們永遠無法排除權威對我們的影響。我們現在常常提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其實那就是最早的來自權威的力量,權威的力量也有好有壞,有積極的期待,也可能有破壞性的消極的期待。自我的動力也有好有壞,當內心的自戀處於比較低級的狀態時,就會忍不住去壓制別人,這樣一來,自戀會讓自己遠離幸福快樂。
  • 趣味心理學小故事:越是懂得多的人,內心越是謙虛!
    這筆財富是貝利撒留在徵服汪達爾國王和東哥特國王時從戰場上獲得的。正是這筆財富,很久以前就成為皇帝和皇后抓住的把柄,那時它就時時咬噬著他們嫉妒心的傷痛之處。他們認為,除了帝國的金庫外,那筆財富對任何人而言都太大了。而且,他們說貝利撒留私吞了大部分財富,這些在徵服戰爭期間俘獲的財產理應屬於國家,而貝利撒留只上交了一小部分,少得幾乎不值得皇帝接受。
  • 「像我一樣瀟灑走開」| 心理學家教你用「自我同情」寬恕自己
    01.什麼是「自我同情」西方心理學中本來沒有「自我同情」這個概念,它是由心理學家Neff在二十一世紀初從東方佛教哲學中獲得靈感,並引入到現代心理學中的。而「自我同情」這一各取所長的人格特質,便成了應對這一困境的「兩全法」。「自我同情」仿佛是處在一根坐標軸中間,而坐標軸的兩端則是「自我批判」和「自艾自憐」。這兩種極端的心態都把人生中的挫折和不幸過度歸因於自我或環境,而「自我同情」才能恰到好處地讓我們收穫內心的平靜和自由。
  • 7本心理學經典,開啟你的積極人生
    7本心理學經典,開啟你的積極人生讀什麼可以讓你更直觀地認知自己、、發現自我?毫無疑問,是心理學讀物!其實對於每個人來說,適當地涉獵心理學,會讓你更科學地認識自己,掌控自己的人生。自卑既能摧毀人也能成就人,利用好它,你便能挖掘內心的巨大潛能,在庸碌的人生中脫穎而出。 《超越自卑》雖然是通俗讀本,但其中包含著極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學術價值。《我們內心的衝突》生活擊敗了他,而他尋求著代償我們是真的喜歡某人,還是覺得應該喜歡他就自以為喜歡上了他?看到親人離世,我們是真的感到悲傷,抑或只是習慣性地表達哀悼?
  • 寓意:只有內心美好,才能看到一個世界的美好
    他們之所以得出那樣的結論,看來是錯誤的自我認知影響了他們的判斷。這真是一個發人深省的實驗。原來,一個人內心怎樣看待自己,在外界就能感受到怎樣的眼光。同時,這個實驗也從一個側面驗證了一句西方格言:「別人是以你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你。」不是嗎?
  • 探悉自己的內心:成長期的孩子要懂點心理學
    會不會覺得人生無趣無聊?這是很可怕的事情。l 如果孩子讀了心理,認為心理就是讀心術、厚黑術,學了心理就可以在社會交往中遊刃有餘,然而現實並不是這樣,他們會不會很失望?這將是對他們學習熱情的極大打擊。其實這些都是對孩子學習心理學的誤解。
  • 《分手心理學》:走出感情的困境,活出自己的人生
    被分手的那一方,就會陷入一種思維的誤區,認為自己徹底的失敗了,有一種嚴重的挫敗感,是自己的不完美,才導致了這段感情的終止。陷入深深地自責中,久久不能自拔。有的依賴酒精來麻木自己,有的成天沉迷於遊戲中,也有的整日以淚洗面等等,甚至依靠傷害自己的身體,來釋放內心的痛苦。
  • 實用心理學丨如何高情商的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很多時候很多人沉默寡言並不是沒有想說的話,而是因為不知道怎樣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怕說錯,也怕別人不接受。心理學家分析認為,很多人之所以不敢主動去向他人表達自己的想法,大多數是因為內心深處有很深的自卑情結。
  • 自我發展心理學的43個常見問題解答
    1 什麼是自我發展心理學?自我發展是一條不斷延伸的路,從如何改變行為,轉變思維,如何改善關係,走過轉折期,到如何完成人生各個階段,為了回答如何管理好自己的人生發展?陳海賢老師提出了 自我發展心理學這個概念,他是浙江大學的應用心理學博士,前浙大老師,10多年的專業心理諮詢師,接待了6000多位來訪者。
  • 《象與騎象人》內心的兩個分裂自我
    他在積極心理學領域和道德心理學領域都頗有成就,曾獲得坦普爾頓積極心理學獎,是偉大的思想家和積極心理學先鋒派領袖。《象與騎象人》一書是積極心理學領域的經典著作,具有強大的影響力。不但受到眾多知名人士的肯定,而且還得到了《人物》《泰晤士報》《三聯生活周刊》等眾多媒體的傾情推薦。
  • 獨處是人生中的美好時刻和美好體驗
    只要閒了下來,他們就必須找個地方去消遣,他們的日子表面上過得十分熱鬧,實際上他們的內心極其空虛,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想方設法避免獨處。對此只能有一個解釋,就是連他們自己也感覺到了自己的貧乏,和這樣貧乏的自己待在一起是頂沒有意思的,再無聊的消遣也比這有趣得多。這樣做的結果使他們變得越來越貧乏,越來越沒有了自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 自我實現、量子心理學、生態自我:與萬物相連,與自己的和解
    更多內容,請戳:榮格心理學:集體無意識、情結、陰影與人格面具真實的自我,在榮格的理論裡被翻譯成「the self」,就是「你自己」的意思,它是自然生長而成的整合人格。這個整合的過程中,意識與潛意識都會起到重要的作用。你的意識,由於會受到教育、經歷、社會文化的影響,去引導你做些能夠得到社會認同的事情,就是「正確」的事情。
  • 被愛徵服後,去掉這些「軟肋」,餘生更幸福
    真正的愛人其實被愛徵服後,往往能幫助自己的愛人去掉這些軟肋,只有主動的進行幫扶消除,愛才會更加值得擁有與付出,越是相愛越需要互相幫助,成就愛人的同時,也能促使自己成長與進步,餘生既會有能力度過坎坷與壓力,也能在愛人需要時給予及時的幫助與呵護,這樣餘生的幸福也就變得簡單更加值得享受。
  • 《掌控自我》:化解內心衝突,解決外在矛盾,獲得自我掌控的力量
    在剛才的遊戲中,駕駛者是否是自己,意味著自己的人生是否掌控在自己手裡。如果沒有駕駛者或沒有坐在方向盤前,你只是一個乘客,則意味著尚未掌控自己的生命或其他部分。通過心理遊戲,來直窺最真實隱秘的自我,是《掌控自我》一書的一大特點。
  • 阿德勒心理學:不存在普遍的人生意義,人生意義是自己賦予自己的
    文:夢嫻君,一個已走在心理學追夢路上的人,希望能夠有幸遇到更多的同行者,一起努力。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幸福的定義又是什麼?如何獲得人生的自由?阿德勒心理學告訴我們,其實不存在普遍的人生意義,不管好還是壞,每個人的人生意義都是自己賦予自己的!但如果我們想要獲得人生的自由和完滿,我們必須要做到接納自我,信賴他人,貢獻他人這三步,才能夠實現自我的價值,超脫生命本身的束縛,獲得幸福感和心靈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