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傷寒論》中,若太陽表證既有,又兼裡重證,怎麼辦?張仲景教給我們一「招」:擒賊先擒王也。
《三十六計》第十八計,擒賊擒王。
「摧其堅,奪其魁,以解其體。龍戰於野,其道窮也。」其中的「龍戰於野,其道窮也」,出自《易經·坤卦》,意思是說,使強龍戰于田野,其力道就無窮大,比喻以重力大兵直取「上將之頭」,也就是擒賊先擒王!
清代醫家尤在涇,在其醫書《金匱翼》有云:「實人傷寒發其汗,虛人傷寒建其中。」這,是醫治太陽表證的一般治療原則。但若人既有表證又兼裡證,怎麼辦?筆者曾經談過,也是仲景先師教過的:「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之,下之為逆。」此即先解表冉攻裡也。但是,這條經文的運用有一個前提:裡證即裡虛或裡實證都不大重時,方可用之若太陽表證既有,又兼裡重證,怎麼辦?擒賊先擒王也。
來看仲景《傷寒論》第一百二十四條經文: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大家知道,太陽病,若不去治療,也會因行其經儘自愈,大概的病程是「發於陽,七日愈;發於陰,六日愈」。而「發於陽」者為中風;「發於陰」者為傷寒。也就是說,若其人得了傷寒,六日愈;得了中風,七日愈。
然而,現在其人「太陽病」已過「六七日表證仍在」,提示病邪未傳陽明,也未傳少陽,而是邪已循經入裡,但表證仍在。表證者,脈必浮緊或浮緩,今見「脈微而沉"。沉脈主裡,提示表證雖在,但裡證重。那麼「脈微」者何?大家知道,脈微主陽虛。結合以下症狀「發狂」「少腹當鞭滿」,便知這不會是陽虛,陽虛患者精神困頓,少腹也多不會硬滿。那麼為何「脈微」?原是有形的邪氣阻滯脈氣,脈氣不利而致脈微,說明病有瘀結。關上脈沉,以其結在心下。今見沉微之脈,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是太陽陽熱循經傳於下焦也。夫下焦者,決瀆之官,上出於腎,下屬膀胱。少腹硬滿是提示熱結膀胱,以此,可診為下焦膀胱腑證。太陽腑證,一曰蓄水,二曰蓄血,二證之鑑別,則看小便。若小便利,有血也;小便不利,無血也。今見「小便自利者」,乃是血證。
針對此條,當代醫家郝萬山有云:「此是血熱瘀結,瘀成形而勢重,熱已斂而勢緩,證見少腹硬滿,如狂或發狂,或身黃,脈沉微或沉結,小便自利。」仲景先師給出的方子,便是抵當湯方。
抵當湯方
水蛭(熬)、虻蟲(去翅足,熬)各三十個,桃仁(去皮尖)二十個,大黃(酒洗)三兩。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更服。
水蛭,為水中動物;虻蟲,是空中飛物;桃仁、大黃,則為陸路產物。縱研此方,可知為破血除瘀藥之「海陸空」的組合拳法,如此大的破血逐瘀之劑而沒有一味解表邪的藥,其時「表邪仍在」,何者?擒賊擒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