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家長說,生二寶之前自己也很猶豫要不要生,擔心會影響大寶女兒的情緒和心理。女兒說很喜歡要一個弟弟妹妹,自己才敢生。哪知道現在女兒和弟弟矛盾很大,家長自己認為一直公平對待兩寶,但是姐姐還是感覺自己所以的關愛都被弟弟搶走了,內心壓抑痛苦,在學校也不能融入同學之間,人際關係也很不順利。(女兒初中,弟弟幼兒園)
問姐姐要不要一個弟弟妹妹,這不是契約關係。如果孩子才上小學,本著天性,一般都不反對,而且有一個弟弟妹妹陪自己玩,從孩子心理來講,當然會欣然接受。
再者,社會壓力這麼大,有了姐姐還要生二胎的,不少是家族中有重男輕女的意識。
因此,處理二孩關係時,一切的責任都要父母承擔,不能說「當時生弟弟妹妹,大寶你也同意」這樣的的話。否則孩子自然帶有「父母騙我生一個弟弟來搶奪關愛」的心理。孩子一旦有了這樣的心理,對父母一定有怨,對二寶一定有恨。
中國傳統文化中,就有重男輕女的思維。特別是有些長輩對男孩的寵溺,更是深深的傷害了作為大寶的姐姐。如果長輩和孩子們同住在一起,同一屋簷,經常看到的都是對孫子的溺愛。這樣,姐姐內心不平衡,對弟弟嫉妒甚至怨恨,姐弟關係會更加失衡。這些問題來源與家長或長輩自身。
面對這樣的情況,要和長輩闡述重男輕女的思想是落伍和錯誤的,如今照顧父母貼心和周到的主要都是女兒;另外在社會分工中,女性的地位越來越高,女孩子考研成功的機率遠大於男生,女生的能力不比男生差,男女一樣重要。
青春期的孩子處在身心劇變的時期,各種需要也日益增長。他們愛趕時髦,充分展現自己,在得不到認同的時候,又極容易失落無助。
而母親對二寶的照顧,往往缺少了對大寶姐姐的傾聽和陪伴,從時間上和關心程度上,都讓姐姐倍感失落,情緒得不到宣洩,情感得不到照顧。
還有些家庭認為姐姐就應該帶弟弟,不僅要帶,還要帶好。如果沒帶好,就是一頓批評和責罵,姐姐變成了忍辱負重的代名詞。孩子對比一下其他同學,如果家裡就一個孩子,集所有寵愛於一身,再想想自己,往往就容易內向,自我封閉,情緒崩潰。
因此,家長一定要花時間做好定時的陪伴,多傾聽孩子的內心想法,對於姐弟之間的需求要公平和平衡。除此之外,要培養孩子在「同輩群體」之間的存在感,青春期孩子的社會性的、精神的需要範圍擴大了,孩子們更關心的是在同學們之間的人際關係,作為家長,可以在周末的課外活動中,結合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多參加社會活動,或者融入班級小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