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視頻裡,趙家煦寫了這麼一句,「謹以此片獻給那些無時無刻不在為納稅做著貢獻,卻渾然不知的你、我、他們。」
中國周刊記者 李佳蔚 北京報導
一段時長僅為5分16秒的視頻,不過是想用有趣的方式說明「乞丐買饅頭也要交稅」,竟然獲得超過百萬網絡點擊量,這著實讓視頻製作人趙家煦和他的團隊感到吃驚。
眾多網友用「只知道多,沒想到這麼多」,來總結自己的觀後感。有人建議「再做個姊妹篇,《我們繳了這麼多的稅,可我們的福利呢?》」也有人自嘲,「以為自己沒交過稅?醒醒吧,親。」
去年11月底,趙家煦創辦的明恩傳媒花一個多月時間,製作了一部名為《人人都是納稅人》的視頻,放到了網際網路上,立即受到網友熱捧。
「真的沒有想到會這麼火,」對於視頻的火爆傳播,這位80後CEO接連說了幾個「沒有想到」,「或許,我們不經意間擊中了人們心裡的某個痛處了吧。」
跨越十年的疑問
事實上,《人人都是納稅人》的視頻,竟緣於一則「舊聞」。
去年10月,趙家煦偶然讀到了一條十年前的新聞:
2001年,王府井書店曾經為消費者搞了一個十分貼心的小創舉,其在購物小票上,分列了價款金額和稅款金額。比如標價10元的圖書,小票清楚地標示:價款8.7元,稅款金額1.3元。在國外,消費者的消費支出打在小票上,是一種普遍現象。
可出乎書店意料,這一新鮮做法遭到了買書人的質疑:買本書還要交稅嗎?書店是不是把成本轉嫁到消費者頭上了?最終,王府井書店放棄了向購物者做納稅人教育的機會。
「買本書還要交稅嗎?」讀到這裡,趙家煦竟然有著相同的疑惑。
在新聞最後一小段,趙家煦找到了答案:購物小票上的稅款金額,叫做增值稅。
讓他頗為吃驚的是,通過網絡搜索,他發現增值稅已經成為中國最主要的稅種之一,增值稅的收入佔中國全部稅收的60%以上,是最大的稅種。
「還有什麼稅種,一般人不知道,卻很可能每天都在交?」好奇心促使趙家煦在電腦前搜索了兩個多小時,他發現,「其實有很多,都是我們普通人在買單。」
「可不可以做一個有關稅的視頻,讓大家知道得更多一些呢?」趙家煦立馬給自己公司合伙人高寧打電話,簡單說了自己的想法。
未了,趙家煦告訴高寧:「我想做一個類似於《誰動了我的CPI》那樣的視頻。」
《誰動了我的CPI》是他們合作的第一個視頻,時長4分41秒,主要講了兩個問題:CPI是什麼?CPI的高低起伏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這也緣於他的偶然發現。去年8月的一天,習慣於工作時旁邊開著電視機的趙家煦發現:幾乎每個電視臺都在說CPI,年內新高,持續走高原因是什麼,拐點什麼時候到……
「到處都是CPI,CPI到底是什麼?」趙家煦到百度百科裡一查,上萬字的解釋,又牽出N多知識點,看得他頭暈腦脹,可還是沒有一篇文章能夠讓自己完全明白。
某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經濟名詞,用一個可視化的視頻表現出來,用有趣有理有據的故事講出來,會不會有市場需求呢?作為一家傳媒廣告公司的CEO,趙家煦隱約覺得其中有巨大的傳播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