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牟縣黃店鎮著力打造傳統手工粉條生產基地

2020-12-25 網易

2020-12-23 01:08:12 來源: 小魚聊美食

舉報

  鄭報全媒體記者 張朝暉 實習生 張小翠

  白薯粉條晶瑩如玉,筋道可口;紫薯粉條色澤純正、滑嫩柔軟;寬粉條口感爽滑極富彈性,細粉條牽絲如縷繞碗系筷。12月18日上午,鄭報全媒體記者在中牟縣黃店鎮打車李村一個手工製作紅薯粉條的作坊看到,七八個壯漢有的攪拌粉芡,有的燒柴煮水,有的向沸水鍋裡下粉芡條,飛流直下的粉芡條入水便如遊龍一般滑入另一口水鍋,很快就有一雙大手將粉條撈出,旁邊遞過來一支粉條杆,串上粉條,順水一漂,出水便是一掛,所有人動作配合默契,一氣呵成,觀者拍手稱讚。詩人讚美粉條:「素中魚翅美食鮮,粉玉縈迴味蕾饞。相事菜白香四海,遇知豆腐譽三餐。梳妝歲月不爭豔,沉澱光陰可比蘭。千擠萬壓終器重,艱辛歷盡始得甘。」

  

  「拉回家凍一夜,明天上午日頭出來,掛在外面晾曬幾天,粉條就幹了,就可以賣了。」村民楊獻增向記者介紹說。

  

  2020年12月21日上午,鄭報全媒體記者再次驅車來到打車裡村,楊獻增正站在自家垛漫粉條的倉庫,興致勃勃向幾個外來客戶介紹粉條:「區別真假粉條,主要看粉條上有沒有像大水滴那樣的麵疙瘩,假如有,就是真粉條。真粉條的粗細也會略微有點不均勻,麵糊性大,真粉條耐煮不容易濃。咱打車裡的粉條,不管是白薯粉條還是紫薯粉條,您儘管放心買回家,放心煮鍋吃,一點不含糊。」末了又加了一句「假一賠萬!」幾位客商忍不住會心笑了起來。

  

  楊獻增今年50歲,專做紅薯育苗、紅薯種植,粉條加工等已經10多年了,當地鄉親們都稱呼他為「白薯王」。無論種白薯還是做粉條,遠近有名。「我去年育苗50畝,賣出去的紅薯苗栽了10萬畝紅薯,俺家光紅薯苗就賣了30多萬塊。另外我在登封市君召鄉還承包了300多畝地種紅薯。」每年臘月,楊獻增就開始翻地施肥,培育紅薯苗,品種有哈密、龍九、西瓜紅等10多個,每年三月份開始售苗,洛陽、平頂山、新密等地均有銷售。五月份結束。這期間楊獻增招募村民們來他這裡打工,30多個大棚,50多個村民,日薪100元。能在家門打工掙錢,村裡人樂此不疲。

  

  走了一窪又一窪,窪窪地裡好莊稼。紅薯苗賣完就是忙種紅薯,秋收秋耕秋種後,到了天寒地凍時節,楊獻增和鄉親們張蓬圍牆,埋鍋起灶,開始忙碌加工紅薯粉條了。「光俺家就有一兩萬斤粉條,加上鄉親們的今年還不低於二十萬斤。」楊獻增頭戴黑皮帽,身穿黑皮衣,雙手伸進褲兜,他是大李莊合作社的頭兒,鄉親們賣紅薯賣粉條都找他。

  楊獻增介紹,他們製作的粉條不摻雜任何其他成分,全部由紅薯粉芡和白開水加工而成。把紅薯粉芡碎製作成粉,曬乾後放在大瓦盆裡按照比例進行攪拌,一直把白薯粉芡攪拌成表面像絲綢一樣光滑,然後進行定性下鍋煮。之前用葫蘆製作成瓢,然後下邊鑿點眼兒,用手一點一點地往下拍。現在用機器,下了鍋就是煮粉條,在煮粉條的過程中,要不停地加水,水溫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要一直控制在90℃。從鍋裡出來是一個小槽,槽上邊是一個水龍頭,不停地放著涼水。「粉條一出鍋就必須馬上降溫,直接用涼水衝,如果不過涼水,曬的時候不好曬也不好看。最後一個程序就是吧出鍋過涼之後的粉條截斷,盤整齊。用木棍串好,拿去晾曬。」

  據了解,紅薯中含有蛋白質、脂肪、鉀、硒等多種維生素,能使人體內保持酸鹼平衡,不僅防止衰老和動脈硬化,而且可防癌抗癌,是營養均衡的綠色益壽無公害的純天然食品。黃店鎮沙土地,種紅薯天然首選,好地好種好莊稼,這話一點都不假。

  黃店鎮負責人告訴記者,該鎮正積極運籌,早日將黃店鎮打造成紅薯、粉條、花生等傳統手工生產基地。「只有傳統手工才會充滿鄉情、鄉戀、鄉愁,才會讓鄉村年味愈加濃烈,因為裡面有家的味道!」

  編輯:閆佳佳

  統籌:梁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中牟縣黃店鎮黃店村表彰12名高考優秀學生
    為弘揚好學上進之風,激勵更多學生努力成才,9月10日上午,中牟縣黃店鎮黃店村在該村文化廣場召開2020年高考優秀學生表彰大會,對2020年高考的考上一本、二本的12名優秀學子進行表彰獎勵。黃店鎮駐村第一書記賈紅巖、黃店鎮包村幹部李福傑、黃店村村組幹部、優秀學生及家長代表參加會議。
  • 白銀會寧縣著力打造亞麻標準化生產基地
    白銀會寧縣著力打造亞麻標準化生產基地 2016-09-06 14:30:39 來源:中國紡織報   近年來,會寧縣堅持把培育亞麻產業作為調整種植結構、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
  • 中牟縣黃店鎮前杜村:疫情之下,43個大學生的誓言與堅守
    記者接到中牟縣黃店鎮袁新科鎮長的電話,希望能對這些大學生進行採訪報導。3月5日,驚蟄至,天晴日麗,春風拂面。鄭報全媒體記者出中牟縣城,一路南下,來到黃店鎮前杜村,走近3個疫情防控卡點,走近43個大學生,面對面交流,耳聞目睹,感受他們朝陽般的青春芳華,烈火般的磅礴激情,旗幟般的迎風招展,潮水撞擊岸礁般的義無反顧。
  • 酸奶粉條掛麵醋傳統十二工坊,在這裡切身感受到小時候的街肆文化
    每一個作坊都是前店後廠,讓遊客能直觀真實製作工序,體驗手工製作、現場打造、經典傳承是十二坊的重要體現。教遊客辨別粉條真假戀鄉從不諱言做購物小鎮的目標,打造鄉村產品購物基地的,發揮大額長尾購物消費效應,新鮮、無添加、無色素,傳統手藝精耕展現,與周邊百姓結合設定食材供給基地。
  • 鏡頭下的年味——傳統手工粉條的製作過程
    和面不僅是技術活,還需要多人配合完成 僧少琴 攝只有少說的老人會這種傳統的工藝 僧少琴 攝傳統粉條製作步驟——漏粉 僧少琴 攝  春節將至,聊起年夜飯桌上的美味佳餚,不少市民發出感嘆:小時候吃的東西,現在再也吃不出那個味兒了。」
  • 親們,你知道傳統手工粉條是如何製作的嗎?
    天中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永良進行冬季,正值農村製作紅薯粉條的最佳時節。1月2日,記者來到泌陽縣羊冊鎮宋莊村王莊宋書傑的手工粉條加工點,目睹了傳統手工製作紅薯粉條的全過程。1月2日下午,記者在宋莊村見到很多村民手工粉條製作場景。
  • 臨潁老鄉堅持手工製作粉條60年
    12月15日上午,記者在臨潁縣固廂鄉四村看到,71歲的韓德銘正帶著6名工人忙著生產手工紅薯粉條。紅薯粉攪拌好後,一位漏粉者操起漏勺,將紅薯粉放在裡面,一隻手端著漏瓢,舉高后,另一隻手開始均勻地敲打漏瓢,粉條就會源源不斷地漏進下面的熱鍋裡燙熟,經過涼水冷卻後,被挽好搭在竹竿上定型。
  • 漯河市臨潁縣:手工粉條傳承百年 口味獨特深受食客喜愛
    映象網訊(記者 楊增強 通訊員 王利生 谷鈳新)進入寒冬,漯河市臨潁縣固廂鄉四村傳統的紅薯粉條加工紅紅火火,因這裡的粉條不含任何添加劑,口感筋道,深受消費者喜愛。攪粉、捶瓢,再到晾曬,71歲的韓德銘正帶著6名工人忙著生產手工紅薯粉條。紅薯粉攪拌好後,一位漏粉者操起漏勺,將紅薯粉放在裡面,一隻手端著漏瓢,舉高后,另一隻手開始均勻地敲打漏瓢,粉條就會源源不斷地漏進下面的熱鍋裡燙熟,經過涼水冷卻後,被挽好搭在竹竿上定型。「我從小就跟著家裡學做手工粉條,到現在已經五、六十年了。」
  • 手工純紅薯粉條的製作,你願意品嘗嗎?來自農村的良心粉條
    營養分析1.粉條裡富含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蛋白質、煙酸和鈣、鎂、鐵、鉀、磷、鈉等礦物質;2.粉條有良好的附味性,它能吸收各種鮮美湯料的味道,再加上粉條本身的柔潤嫩滑,更加爽口宜人。真正的綠色粉條具備紅薯的多數養身功能。
  • 中牟縣第三屆「最美教師」揭曉
    9月8日,中牟縣慶祝第36個教師節暨中牟縣第三屆「最美教師」頒獎典禮在縣委黨校舉行。10位以大愛詮釋教育真諦的優秀教師獲此殊榮。潘開名、楚惠東等縣四大班子領導出席典禮,並為「最美教師」頒獎,此次最美教師頒獎典禮中牟縣廣電總臺進行了現場直播。
  • 尋味衛輝:帶大家瞧瞧大山深處的傳統純手工粉條的製作過程!
    大地鍋菜對於咱衛輝的老百姓來說都不陌生,可以說是過年逢節,紅白喜事,家庭必備:豬肉炒熟後,放白菜、黃豆芽、皮扎、豆腐、丸子、腐竹、木耳…… …… 家裡有什麼就放什麼,最後放開水和紅薯粉條一起燉熟。筋筋滑滑的粉條,滿滿的一碗,香氣撲鼻,手上拿著一個熱乎乎的白饅頭。
  • 純手工製作粉條,見過嗎?
    純手工製作粉條,見過嗎?   馮衛軍告訴記者,為了讓傳統工藝能夠傳承下去,他們正考慮著手整理手工製作粉條的工序等,準備將這門老手藝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讓更多的後人了解這一手工古法製作粉條的工藝。
  • 臨潁:又到了手工粉條製作的季節,小編來揭秘紅薯是咋變成粉條的
    進入寒冷的冬季,臨潁縣傳統手工粉條製作又迎來了加工生產銷售的旺季。今天,小編就帶你去揭秘紅薯是怎麼一步步被加工成粉條的。製作粉條的第一步,當然是要先種植紅薯了。經過五個月的成長,終於可以挖紅薯了,圓滾滾肥嘟嘟的紅薯從地底下被挖出來,然後就可以製作粉條了喲。你看這紅薯長的大不大?豐收的喜悅。
  • 滑縣王莊鎮旺海家庭農場的手工粉條好吃勁道,每年能收入100...
    現在製作傳統紅薯粉條,需要數十道複雜工序,燒火、和面、漏粉、撈粉、冷卻、衝洗、晾曬、收條、整捆裝箱等,不僅僅需要工人們有豐富的製作經驗和機器操作的嫻熟技能,還需要工人們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因為製作粉條的每一道工序都非常講究,費時又費力,十幾名村民,每天加工出來的粉條也只有2500餘斤。
  • 舌尖上的美味 「凍」出來的林口奎山粉條
    在陽光的照射下,經過直接冷凍的粉條變成了一排排利箭;機器轟鳴聲中,進行過除冰處理的粉條又柔軟如初......據林口縣奎山孫記馬鈴薯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孫業剛介紹說,奎山粉條的口感獨特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採用「凍幹」的傳統工藝,所以,每年的12月左右才開始生產,「氣溫不夠低,凍出來的粉條也不透亮」!
  • 武夷山著力打造兩岸四地交流基地
    武夷山著力打造兩岸四地交流基地 2019年08月29日 08:45:00來源:閩北日報 這些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以及秀美旖旎的自然山水風光,成了聯結祖國兩岸四地重要的心靈紐帶,深深吸引了同為華夏兒女、炎黃子孫的港澳臺各界同胞。  今年1——7月,武夷山共接待臺灣遊客10064人次,香港、澳門遊客4193人次。
  • 2019年,我種紅薯,用傳統工藝手工製作粉條,紅薯渣生態養豬
    我是河南省鞏義市小關鎮的一位農民,平時除了種地,手工製作純紅薯粉條已有多年,生態養殖養二十年有餘。做粉條榨出的紅薯渣養豬,養豬產出的有機肥繼續種紅薯,種出的紅薯產量極高,粉條也做的越來越好, 養出的豬生態環保少生病,一年一年良性循環,眨眼間就堅持了二十多年。
  • 鞍山岫巖手工紅薯粉條:冷凍、晾曬 缺一不可
    鞍山岫巖手工紅薯粉條是鞍山市岫巖縣朝陽鎮朝陽村大河南組的村民純手工製作的傳統工藝紅薯粉條。這種粉條不添加膠、香精、色素,吃起來更放心,而且還是小時候吃的粉條的那種「老味道」。村民採用傳統的瓢漏式工藝漏粉條。
  • 武邑縣全力打造華北古典家具生產基地走筆
    截至目前,武邑硬木雕刻生產企業1800餘家,純手工雕刻藝人30多人,直接從業人員30000多人,間接帶動了運輸、木材加工、油漆、家具修繕、銅活、棕墊、包裝、電商等行業,各種配套產業多達50000人。年營業額突破12.5億。 「武邑的家具產業由於規模小、工藝落後、資金少,宣傳推廣跟不上,產品包裝不到位,只能向外地家具廠出售家具半成品,沒有自己獨立的品牌,企業利潤很低。」
  • 暢銷遠近的粉條是這樣「凍」出來的!
    暢銷遠近的粉條是這樣「凍」出來的!「這還不算什麼,合作社有澱粉生產線和粉條廠,忙活完地裡的事兒,就先到澱粉廠打工,入冬之後能做粉條了,再到粉條廠打工,一年四季不閒著,不閒著就有收入,還不用背井離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