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面不僅是技術活,還需要多人配合完成 僧少琴 攝
只有少說的老人會這種傳統的工藝 僧少琴 攝
傳統粉條製作步驟——漏粉 僧少琴 攝
春節將至,聊起年夜飯桌上的美味佳餚,不少市民發出感嘆:小時候吃的東西,現在再也吃不出那個味兒了。」是我們生活好了,還是現在的東西味道變了?今天,就請大家跟隨記者的鏡頭,去探訪一種兩百多年來從未改變的味道。
粉條,是每家每戶餐桌上的「常客」,通常由紅薯製成。1月19日,筆者來到華龍區嶽村鎮南田村,這是濮陽周邊遠近聞名的「粉條村」,加工紅薯粉條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每當快到春節的時候,這裡就是一片忙碌景象,家家戶戶都在忙著做粉條。
傳統粉條製作步驟——漏粉 僧少琴 攝
每一個工序聽上去雖然很簡單,但是實際操作起來真的很複雜 僧少琴 攝
各司其職,每個人都忙的團團轉 僧少琴 攝
「我們每年得忙活好幾個月,從農曆十月初就得開始做準備,大雪節氣前後開始正式製作粉條,完全是純手工製作。」陳廣信邊說邊把記者帶進了製作作坊。一間2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內熱氣騰騰,一進屋感覺就像在雲端。在製作粉條之前,他們先將紅薯粉碎,把漿水引入大甕中沉澱發酵,經過8~16個小時後,把上層的渣去掉,底下沉澱的澱粉流入小盆,用小籮過篩一遍。經過撇漿、兌漿,進行第二次沉澱,將提煉完成的澱粉放進面布兜子裡淋水再曬乾,然後,大家分工協作,和面、攪拌、漏粉、燒火、順粉等等,現場熱火朝天,秩序有條不紊。「這個火一定要旺,才能保證粉條的質感、口味,所以這些環節一環扣一環,誰都少不了。」說起粉條的製作,陳廣信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笑容。
從沸騰的大鍋裡出來的粉條冷卻後要馬上打理出來 僧少琴 攝
剛做出來的粉條掛起來凍一晚上再曬乾會更好吃 僧少琴 攝
隨後,陳廣信向記者訴說了他內心的擔憂:「由於傳統工藝生產的粉條製作過程太過煩瑣,勞動強度也很大,現在村裡的年輕人寧願出去打工,也不願意在家做粉條。目前,只有中老年人從事這一行,傳承了兩百多年的手藝瀕臨滅絕。」(作者 僧少琴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