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科學研究中,定性數據的再利用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現有數據的使用效率,創新研究方法。定性數據再利用存在哪些優勢?如何更加規範地重新使用定性數據?圍繞上述問題,本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學者。
激發數據有效性
英國林肯大學社會與政治科學學院副教授安娜·塔蘭特(Anna Tarrant)6月8日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官網撰文表示,在過去的20年裡,很多學術研究機構都非常重視對數據的收集和存儲,並為此進行了大規模投資。由此產生的定性數據不僅記錄了人類生活的各個重要方面,同時這些數據也是一種創造性資源,將人類與其所處的社會環境再次聯繫起來。因此,數據共享、數據的再利用逐漸受到學者青睞,並被視為普遍的、成本較低的、激發數據有效性的可行性方法。
塔蘭特提到,儘管定性數據的再利用為新知識的生成提供巨大潛力,但也對研究人員傳統的工作方法提出了更多挑戰。例如,如何獲得數據樣本、如何整理出有用的數據、如何從不一樣的視角對這些數據進行解讀等。學者將這種定性數據的二次分析解釋為:由同一研究者或不同研究者對原有研究過程中收集的數據進行再分析,以探索新的問題或使用不同分析策略的方法。定性數據的二次分析側重於對原始數據中未被涉及的部分進行分析;對原有研究主題進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對原始數據中沒有被充分重視的數據進行分析;通過搜集新的數據並與原有數據整合後,對原有研究主題進行改進和創新。
英國利茲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凱爾琳·休斯(Kahryn Hughes)對本報記者表示,對定性數據二次分析並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需要以大量的理論工作為基礎,並不斷對數據間的複雜關係進行精準檢查。此外,在數據的二次分析過程中,還要弄清首次研究與二次研究之間的關係,以及原有定性數據的意義與它們的有用程度。這些問題關係到二次研究在多大程度上受限於現有的數據集。研究人員在重新分析數據的過程中,還要具有重新整理數據順序、重新塑造數據集的能力。現有的定性數據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缺陷,正是這種缺陷推動研究者產生新的見解。
休斯提到,社會科學研究的特點是將新的理論方法與現實世界相結合。當前,受全球疫情影響,很多高校把研究和教學工作轉移到線上。這對需要進行田野實驗的社會研究領域的學生來說影響很大。在特殊時期,學生們利用已經存在的定性數據,進行數據的再加工和利用,能有效提高研究能力。其中涉及的方法包括:用新的技術方法對原有數據進行分析,針對原有的定性數據集提出新的研究問題,擴大原有研究樣本,提出更多可能的研究方向。
規範數據二次分析方法
儘管定性數據的二次分析存在很多優勢,但不能忽視在二次分析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例如,研究人員無法區分定性數據首次分析與二次分析間的差異;兩次的研究方法和範圍趨於相似,無法體現定性數據二次分析的意義。
在美國阿拉巴馬大學社會研究學院副教授妮可·魯吉亞諾(Nicole Ruggiano)看來,定性數據的二次分析應該注重在數據使用中規範道德標準,即在使用這些數據前應該注意對其進行審查,並獲得數據提供者的批准。在定性數據的二次分析中可能出現新的研究問題和新的研究焦點,但研究人員不能因為這些數據是原有研究項目中使用過的,就先入為主地認為自己可以將其用於二次分析。
魯吉亞諾表示,為了提升定性數據二次分析的有效性,未來在數據收集中應該增強數據可訪問性,培訓研究人員使用計算機輔助定性分析軟體,進一步了解定性研究方法。社會科學研究者在收集定性數據時,可以通過擴大收集範圍,拓寬定性數據的相關性,為未來可能的二次研究做準備。研究人員還可以共建開放資料庫,以擴充數據數量,提高數據質量。
美國韋恩州立大學社會學系學者塔姆·佩裡(Tam Perry)提到,未來在對定性數據進行二次分析前,應該先明確兩項內容:一是二次研究者是否參與以及如何參與首次的研究項目;二是與首次分析相比,二次分析結果是否具有新的性質,是否是一種新的分析方法或方向。只有這樣,才能建立一種新的研究範式,這也是定性數據二次分析的意義。研究人員在對定性數據進行二次分析時,應注意研究方法的嚴謹性,對數據進行嚴謹的重新編排整理後,找到新的研究視角,了解現有數據的局限性,制定適當的數據二次分析方法。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7月13日第1965期 作者:本報記者 趙琪
精彩推薦:
圍繞民生福祉創新社會治理研究
探索新時代學科發展路徑
假期將至,看看古代有哪些休閒娛樂方式?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