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本-色運動最好的出發點就是1922年5月在上海舉行的改新教全國大會。[84]在1922年,中國改新教已經有了很大發展,信徒人口達到34萬人,[85]全國幾乎每個縣都建立了教會,如此龐大的宣教事業,十分需要各個宗派之間的彼此協調合作。1922年5月2日到11日,中國改新教在上海南京路市政廳召開了一百多年來的規模空前的全國大會。本次到會代表1025人,中國代表568人,來自19個省,六大宗派和六大機構,[86]其中還有不少女代表。會議總的主題是「中國教會」。[87]這次大會的最重要貢獻是第一次明確提出中國教會本土化的宣言。
在大會上,不少代表都會中國教會發表了各自的看法,從各個方面對什麼是中國的本-色教會做了較為全面的討論。在大會報告的有,第一組組長吳德施做了「今日的教會」的報告,論述了改新教當時的情況,包括二〇年代改新教在中國取得的進步,教會的環境以及教會的影響力等。另外有穆德的演講,論述改新教在世界今日之優勢;趙紫振的「中國教會的優點和弱點」,賈玉銘的「基督徒的個人生活」。第二組組長是畢華樂,就明日的教會為主題對教會將來的工作做了規劃,包括培養改新教團體的宗教生活,鞏固已有的工作地之教會,以及經營未得之地。其中特別強調要以發展中國本-色教會為要旨。第三組是關於中國教會,由程靜怡作組長。該組發表了教會的宣言,並由劉廷芳和易文思分別作了「中國的改新教會」和「傳-教-士對中國的改新教會應該採取的態度」等報告。
第四組是教會的領袖問題,組長是餘日章。該組報告書對授薪與不受薪領袖作了區分,並對他們的今昔狀況進行了分析,然後論及傳道、社會服務、教育、醫藥、文字等方面培養中國教會領袖的方法和啟示等。第五組是關於教會的調劑與合作,組長是施絎白,作了「關於教會的合作」的報告,主要以組織全國改新教協作會為中心問題,包括三部分:國內教會調劑與合作的組織法與進步情況;教會的管理法與各宗派合作的議案大綱;全國改新教協作會職務、性質與組織的提議。[88]圍繞著這些報告組織了許多專題研究和討論,如中國本-色的改新教研究、教會領袖的訓練、教堂學校與家庭內的宗教教育、城市與鄉村的教會與訓練等。
在討論的基礎上,大會最後通過了體現本土化精神的《教會宣言》和《中-華改新教協作會憲章》,並著手成立由各大宗派組成的聯合體中-華改新教協作會。[89]教會宣言其中有一節專論中國本-色的教會,其餘部分也有許多地方體現了本土化的精神。它對本-色教會的定義是:「我們所認為的本-色的改新教會,一方面仍與世界各宗派改新教會,在歷史上有連續不絕的關係,一方面要融合中-華民族本有的文化和精神上的經驗。」宣言共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
敬告同道書,內分七個問題:統一的教會、中國本-色的教會、教會關注的成聖、更殷勤的讀經、社會重生、國際親善、布道。第二部分是敬告國人書,包括國家歷史的尊榮、我國的危險的現狀、挽救危險局面的辦法,中國需要改新教等。除此以外,還有許多與本-色教會有關的內容,如去除宗派主義、中國學者來翻譯聖經。此宣言可以看作中國教會最早的本土化宣言,它為以後中國教會在理論和實踐上探討本土化奠定了基礎。
大會的另一個重大成果是《中-華改新教協作會憲章》,該憲章包括協作會成立的理由、行使的職權、組織的方法、選舉會員、聚會、職員、執行委員、機關、經費、全國大會等內容。[90]其中不少與如何建立本-色的中國改新教會有關。在此憲章基礎上成立了體現合一精神和本-色精神的中-華改新教協作會。這也可以看作中國改新教會在組織上進行本土化的一種形式。協作會的目的是要使全國教會與教會內各種機關有統一共濟合作精神。[91]各宗派教會本有許多不同,此會謀求聯合各宗派。而且使中國教會成為本-色的,去除不合華人宗教觀念的地方,成為自-立、自養、自傳的教會。協進會培養和表揚中國教會的合作精神;注意研究中國教會的自-立、自治、自傳的進步;培養教會的靈性生活和布道生活;增進各教會領袖的聯絡。[92]
02 收回教-育-權運動
1924年3月,在廣州的一所教會學校中的部分學生要求成立去除改新教色彩的學生會,實行學生自治。學校用開除學生積極分子和提前放假的手段來阻撓這個活動。此舉引起全國大學生和社會的強烈反彈,一致反對教會教育,收回教-育-權。[93]此學潮之後又發生了兩次學潮,反對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的口號被國人廣為接受。此年6月,廣州學生聯合會發表了《廣州學生會收回教-育-權運動委員會宣言》,指出文化侵略是最厲害的侵略,奴化教育使人忘記自己的國家民族,因此必要收回教會學校的教-育-權。此宣言提出教會學校向中國政府註冊,課程安排由中國教育部分制定,不準傳授宗教和聖經內容,允許學生集會和言論自由。[94]廣州的這次學潮傳播到其他大城市的教會學校中,並且引起了一些中國著名教育家的支持。這些教育家原本就反對宗教式的教育,藉此學潮機會,他們呼籲收回教-育-權。
1924年7月中-華教育改進社在南京召開第三次年會。[95]一千多人參加會議,其中有許多是教育界名流,在如何收回教-育-權問題上發生分歧,但是最終達成了《中-華教育改進社決議案》。此會議之後不久,國內發生新的民-族-主-義浪潮,在北京、上海、武漢、天津、湖南、山東等地建立了反帝運動大同盟,在此反帝形勢下,收回教-育-權更為強烈。1924年10月,全國教育聯合會第十屆年會在開封召開會議,有代表19個省的35名代表參加。會上討論了許多提案,最後通過了兩項,《取締外國人在國內辦理教育事業案》和《學校內不得傳布宗教案》。[96]為了推動收回教-育-權運動的進行,《中-華教育界》在1925年2月出版專號「收回教-育-權運動號」,發表了一批教育家的有關論文,對為什麼要收回教-育-權,如何收回做出了闡述。
1924年第二次反-基運動直接把矛頭對準教會教育。[97]這導致改新教教育會必須面對教會學校註冊的問題。因此各省改新教教育會成立了註冊委員會,還組織了全國委員會,程湘帆為委員長,青-年-會會長餘日章、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劉廷芳博士等為委員,負責立案註冊等事宜。1925年1月,中-華改新教教育會高等教育組幹事羅炳生召集各大學重要的中國領袖開會,討論改新教教育的前途問題,參加者有北京的劉廷芳、廣東的韋捧丹,湖南的顏福慶、武昌的韋卓民等十多人。會議借著反-基運動,討論了改新教高等教育中出現的各種重大問題,得出的結論是改新教學校必須「更實際的中國化、更大的效力、更深的基督化」。[98]
更實際的中國化是要把改新教大學發展成為中國文化的中心,培養青年人成為中-華民國的優秀分子,使他們對中國文化和現實生活有精深的了解。更大的效力,是要保持改新教大學在中國高等教育中的學術地位。為此改新教大學應多注意教授國學,課程上設置漢語、文學、歷史、地理和哲學。更深的基督化,是學生在改新教學校環境中,得到改新教的薰陶。宗教學科必須仔細的選擇,使學生對改新教有適當的信仰。從以上三個方面,前兩個部分與改新教的本土化有關,而第三部分也提出要適合中國學生的宗教儀式和宗教學科,實際上也在做改新教傳教中國化的努力。
另外,1925年3月,改新教教育會創辦了中文版機關刊物《教育季刊》,創刊宣言說,其目標是貫徹改新教教育之中國化,發揮改新教教育之真精神。[99]季刊肯定教育應該以國家主義為教育原則,認為造就國民資格的教育是國家的權利,也是國家的義務,應該由國家辦教育。這則宣言發布後,引起了教內外各種不同的反響。為此改新教中西教育家又經多次討論,最終達成了九條基本原則.發表了《中-華改新教教育界宣言》。[100]在宣言中,教會教育界仍堅持教會學校要進行宗教教育,但對反-基運動中的反對聲音做出反思。對教會學校是否一定要進行宗教教育問題,絕大多數基督徒都持肯定的態度,認為這是改新教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與反-基運動的教育界人士難以達成一致。也有極少數教會人士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教育界的看法,認為宗教教育不一定非要在教會學校中舉行,也可以在校外舉行。]
03 五卅運動
1925年5月15日,日本紗廠資本家槍殺工人代表,十多人受傷。5月30日,上海工人和學生為抗議日本帝-國主義的暴行,雲集南京路舉行示威遊行,遇到英-國巡捕房的槍擊,造成13人死亡,幾十人受傷的五卅慘案,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怒。[101]在民-族-主-義精神的推動下,全國許多城市形成了罷工、罷市、罷課的高潮。帝-國主義者對中國人民進行了血腥鎮壓,犯下了新的更大的罪行。6月11日,英-國在漢口製造了漢口慘案;6月23日,廣州各界舉行十多萬人的遊行示威的時候,遭到英-國士兵的射擊,死亡52人,170多人受傷。這一系列暴行極其了人民更大的憤怒。五卅運動期間,中國600多個大小城鎮爆發了反帝愛國運動,直接投入運動的人數有1700萬人。
越來越多的非改新教認識接受了改新教是帝-國主義先鋒的概念,就連許多基督徒也認同這個說法。中國基督徒與中國人民一起,投入了反帝的行列中。五卅運動幾天後,全國各地許多教會團體紛紛組織了五卅慘案的後援會,他們紛紛譴責帝-國主義的暴行,並且募款聲援在上海的罷工、罷課、巴市的活動。[102]面對五卅運動,極少數傳-教-士對中國表示同情,但是大多數傳-教-士卻完全站在帝-國主義的立場。大部分教會學校的傳-教-士對學生的愛國行動表示反對,許多教會學校用提前放假等手段遣散學生,金陵女大、福建協和、東吳大學、滬江大學、華南女子大學都是遣散學生。嶺南大學校長對帝-國主義的暴行拒絕表態,而聖約翰大學的校長不準學生降半旗為被害工人開追悼會,又以關閉學校來威脅學生。[103]
傳-教-士的這種態度極大的上海了中國信徒的民族感情,更激發了信徒的愛國熱情。教會學校學生衝破學校設置的各種障礙,積極投入愛國運動中。在五卅運動期間,教會學校發生學潮40多次。嶺南大學愛國師生迫使校長宣布辭職,聖約翰大學全體愛國師生宣布退學,另組光華大學。[104]總之,傳-教-士的惡劣態度提高了中國信徒對帝-國主義的認識。中國基督徒對傳-教-士和中國改新教教會現狀很失望。因此中國基督徒得出結論說,傳-教-士不能代表改新教,改新教不能代表基督。這種區分就為信徒反對帝-國主義所控制的改新教會提供了依據。
五卅運動發生後,基督徒一致參加運動,但在許多外國差-會,尤其是英-國差-會中,中國信徒告募捐,常受到外國傳-教-士的限制,由此發生衝突。所以有些基督徒受到很強烈的刺激,都覺得義憤填膺,不可遏制。中國基督徒覺得,不只要反對外國人,也要成立自-立教會,努力組織自-立自傳自養的教會,現在正是時候。正是在愛國主義情緒的驅使下,特別是受到外國差-會和傳-教-士壓制的刺激下,不少信徒,特別是英-國差-會的信徒,紛紛要求自-立,如開封內地會全體會友因為五卅慘案發表了與英-國人完全絕交的宣言,組織成立開封中-華改新教會。[105]
它完全是經濟獨立、自治、自助的機關。他們強調改新教不能完全代表基督,傳-教-士尤其不能代表改新教。主張與英-國人的內地會堂完全脫離關係。1925年上海內地會的一些信徒也在這種形勢下,克服資金不足等困難,宣布自-立,組成上海中-華改新教會。溫州一些信徒也因為英-國人牧師蠻橫的阻礙他們對五卅事件表達愛國之情而宣布脫離聖道公會,他們成立自理教會,發表自理宣言。[106]他們脫離與外國人的關係,表達對被害同胞的同情,盡到作為中國國民的責任。
04北伐戰爭
1926年秋季,廣州國民政府北上開始了北伐戰爭。[107]此戰爭的目的是驅除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侵略勢力,完成民族統一。反-基運動,尤其是五卅慘案以來,中國百姓更加敵視西方勢力,而改新教勢力更是首當其衝。在軍隊所到之處,教會資產、教會人員、教會生活遭受到很大毀壞。在對教會產業的毀壞上。在軍隊所到之處,有不少地方教會的教會產業被毀壞,革命軍拆毀了很多房屋,搶奪財物。那些沒有被毀壞的,被沒收用來作軍隊的臨時機構所在地。在軍隊走後,這些教會產業繼續被革命組織佔用。這導致教會信徒沒有地方舉行活動。在對教會人員的迫害上,軍隊或者直接或者是煽動民眾暴動,迫使牧師遊街,迫使傳-教-士坐牢,強迫改新教信徒背叛信仰,甚至某些牧師遭到殺害。與教徒劃清界限,不允許教徒加入軍隊。[108]這直接導致教會領袖人才的損失。在對教會事工的影響上,革命軍到處張貼反教標語;禁止信徒宗教聚會和公共禮拜。
這種戰爭暴動的氣氛,這些污衊污衊改新教的宣傳,導致信徒無法進行正常的聚會活動,就連信徒個人的宗教活動都要在保密的情況下進行。教會的宣教事工,更是受到巨大打擊,或者停頓,或者一蹶不振。[109]在這場革命中,教會受衝擊最大的是湖南,其次是安徽、湖北、江西、福建。受衝擊較小的是江蘇浙江等省。而黃河以北的教會雖然沒有直接受北伐軍的衝擊,但革命潮流對他們的影響也不小。北伐戰爭中,最大的反教事件是1927年的南京事件。[110]軍人搶劫外國人住所,甚至殺害外國人。這直接導致外國傳-教-士的撤離宣教工場,幾千名在內地的傳-教-士中,大多數撤離內地,只有幾百名留守崗位。[111]這種反教活動由於1927年蔣介石採取清共政策而停止。[112]
雖然如此,但是另一方面北伐戰爭也促進了中國教會的自-立與本土化進程。1926至1927年間,全國各地的許多教會紛紛發表各類的自-立、革新、改組、聯合等宣言,並且再次形成了自-立與本土化的高潮。[113]1927年2月革命軍到達浙江,5月份杭州五個教會就宣布脫離原屬的外國差-會,並組建成為杭州中-華改新教會。此教會提出脫離差-會,教權獨立,行政獨立,經濟獨立,打破宗派等五條主張。[114]湘潭基督徒教會發布了自辦運動大會宣言,認為自辦教會的時機已到,教會權力應轉移給中國信徒。[115]上海中-華基督徒大會宣言也主張我國信徒對於我國改新教會要謀自-立自養自治,收回教育醫藥等各事業。[116]1926年廣東各宗派聯合成立了自-立中-華改新教廣東協會,並發布宣言,外國差-會所有事業,儘快移交給大會,以後外國差-會停止管理中國教會的權力。[117]
廣西桂林在1926年8月成立了自-立的中-華改新教會。[118]北伐軍未到黃河以北,但是自-立-運-動的形勢傳到北方。蘭州中-華改新教會在1926年發布自-立宣言,宣布成立純粹由華人組織的中-華改新教會,與西國傳-教-士完全脫離關係,務求自-立自傳自養。[119]甚至有的教會在北伐戰爭以前,就已經完成了自-立過程。哈爾濱的中-華改新教會、奉天的關東大會、華北的公理會、京津的中-華改新教會等等,他們的教會管理已交給華人信徒,他們的學校也向中國政府註冊。[120]
北伐革命還促進了中國教會的合一運動。許多地區的中國基督徒都建立起不分教派的合一組織,如杭州中-華基督徒聯合會、開封中-華基督徒會、衡陽中-華改新教聯合會、雲南中-華基督徒聯合會等。其中最大的聯合會是1927年10月在上海正式成立的中-華改新教會總會。該會代表12個大會,51個區會,529個教堂,2091個布道所,按立牧師333人,傳道士2405人,領受聖餐人數12萬人,約佔全國信徒的三分之一,佔地20多個省,融合了16個宗派。程靜怡任會長,副會長、秘書等都是華人。[121]這表明了人員配備上的本土化。這就打破了西方的各種宗派,在中國實現一個完全中國本土化又合一的教會。中-華改新教是中國教會實現本-色教會的重要探索。在北伐革命時期,中國基督徒思想覺悟和民族意識大為提高,他們在教會中的責任感增強,並且逐漸成為中國教會真正的主人,教會中的經濟管理權也都逐漸移交給中國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