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代,中國基督教的本土化的過程

2020-12-15 信仰的深情

01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本-色運動最好的出發點就是1922年5月在上海舉行的改新教全國大會。[84]在1922年,中國改新教已經有了很大發展,信徒人口達到34萬人,[85]全國幾乎每個縣都建立了教會,如此龐大的宣教事業,十分需要各個宗派之間的彼此協調合作。1922年5月2日到11日,中國改新教在上海南京路市政廳召開了一百多年來的規模空前的全國大會。本次到會代表1025人,中國代表568人,來自19個省,六大宗派和六大機構,[86]其中還有不少女代表。會議總的主題是「中國教會」。[87]這次大會的最重要貢獻是第一次明確提出中國教會本土化的宣言。

在大會上,不少代表都會中國教會發表了各自的看法,從各個方面對什麼是中國的本-色教會做了較為全面的討論。在大會報告的有,第一組組長吳德施做了「今日的教會」的報告,論述了改新教當時的情況,包括二〇年代改新教在中國取得的進步,教會的環境以及教會的影響力等。另外有穆德的演講,論述改新教在世界今日之優勢;趙紫振的「中國教會的優點和弱點」,賈玉銘的「基督徒的個人生活」。第二組組長是畢華樂,就明日的教會為主題對教會將來的工作做了規劃,包括培養改新教團體的宗教生活,鞏固已有的工作地之教會,以及經營未得之地。其中特別強調要以發展中國本-色教會為要旨。第三組是關於中國教會,由程靜怡作組長。該組發表了教會的宣言,並由劉廷芳和易文思分別作了「中國的改新教會」和「傳-教-士對中國的改新教會應該採取的態度」等報告。

第四組是教會的領袖問題,組長是餘日章。該組報告書對授薪與不受薪領袖作了區分,並對他們的今昔狀況進行了分析,然後論及傳道、社會服務、教育、醫藥、文字等方面培養中國教會領袖的方法和啟示等。第五組是關於教會的調劑與合作,組長是施絎白,作了「關於教會的合作」的報告,主要以組織全國改新教協作會為中心問題,包括三部分:國內教會調劑與合作的組織法與進步情況;教會的管理法與各宗派合作的議案大綱;全國改新教協作會職務、性質與組織的提議。[88]圍繞著這些報告組織了許多專題研究和討論,如中國本-色的改新教研究、教會領袖的訓練、教堂學校與家庭內的宗教教育、城市與鄉村的教會與訓練等。

在討論的基礎上,大會最後通過了體現本土化精神的《教會宣言》和《中-華改新教協作會憲章》,並著手成立由各大宗派組成的聯合體中-華改新教協作會。[89]教會宣言其中有一節專論中國本-色的教會,其餘部分也有許多地方體現了本土化的精神。它對本-色教會的定義是:「我們所認為的本-色的改新教會,一方面仍與世界各宗派改新教會,在歷史上有連續不絕的關係,一方面要融合中-華民族本有的文化和精神上的經驗。」宣言共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

敬告同道書,內分七個問題:統一的教會、中國本-色的教會、教會關注的成聖、更殷勤的讀經、社會重生、國際親善、布道。第二部分是敬告國人書,包括國家歷史的尊榮、我國的危險的現狀、挽救危險局面的辦法,中國需要改新教等。除此以外,還有許多與本-色教會有關的內容,如去除宗派主義、中國學者來翻譯聖經。此宣言可以看作中國教會最早的本土化宣言,它為以後中國教會在理論和實踐上探討本土化奠定了基礎。

大會的另一個重大成果是《中-華改新教協作會憲章》,該憲章包括協作會成立的理由、行使的職權、組織的方法、選舉會員、聚會、職員、執行委員、機關、經費、全國大會等內容。[90]其中不少與如何建立本-色的中國改新教會有關。在此憲章基礎上成立了體現合一精神和本-色精神的中-華改新教協作會。這也可以看作中國改新教會在組織上進行本土化的一種形式。協作會的目的是要使全國教會與教會內各種機關有統一共濟合作精神。[91]各宗派教會本有許多不同,此會謀求聯合各宗派。而且使中國教會成為本-色的,去除不合華人宗教觀念的地方,成為自-立、自養、自傳的教會。協進會培養和表揚中國教會的合作精神;注意研究中國教會的自-立、自治、自傳的進步;培養教會的靈性生活和布道生活;增進各教會領袖的聯絡。[92]

02 收回教-育-權運動

1924年3月,在廣州的一所教會學校中的部分學生要求成立去除改新教色彩的學生會,實行學生自治。學校用開除學生積極分子和提前放假的手段來阻撓這個活動。此舉引起全國大學生和社會的強烈反彈,一致反對教會教育,收回教-育-權。[93]此學潮之後又發生了兩次學潮,反對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的口號被國人廣為接受。此年6月,廣州學生聯合會發表了《廣州學生會收回教-育-權運動委員會宣言》,指出文化侵略是最厲害的侵略,奴化教育使人忘記自己的國家民族,因此必要收回教會學校的教-育-權。此宣言提出教會學校向中國政府註冊,課程安排由中國教育部分制定,不準傳授宗教和聖經內容,允許學生集會和言論自由。[94]廣州的這次學潮傳播到其他大城市的教會學校中,並且引起了一些中國著名教育家的支持。這些教育家原本就反對宗教式的教育,藉此學潮機會,他們呼籲收回教-育-權。

1924年7月中-華教育改進社在南京召開第三次年會。[95]一千多人參加會議,其中有許多是教育界名流,在如何收回教-育-權問題上發生分歧,但是最終達成了《中-華教育改進社決議案》。此會議之後不久,國內發生新的民-族-主-義浪潮,在北京、上海、武漢、天津、湖南、山東等地建立了反帝運動大同盟,在此反帝形勢下,收回教-育-權更為強烈。1924年10月,全國教育聯合會第十屆年會在開封召開會議,有代表19個省的35名代表參加。會上討論了許多提案,最後通過了兩項,《取締外國人在國內辦理教育事業案》和《學校內不得傳布宗教案》。[96]為了推動收回教-育-權運動的進行,《中-華教育界》在1925年2月出版專號「收回教-育-權運動號」,發表了一批教育家的有關論文,對為什麼要收回教-育-權,如何收回做出了闡述。

1924年第二次反-基運動直接把矛頭對準教會教育。[97]這導致改新教教育會必須面對教會學校註冊的問題。因此各省改新教教育會成立了註冊委員會,還組織了全國委員會,程湘帆為委員長,青-年-會會長餘日章、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劉廷芳博士等為委員,負責立案註冊等事宜。1925年1月,中-華改新教教育會高等教育組幹事羅炳生召集各大學重要的中國領袖開會,討論改新教教育的前途問題,參加者有北京的劉廷芳、廣東的韋捧丹,湖南的顏福慶、武昌的韋卓民等十多人。會議借著反-基運動,討論了改新教高等教育中出現的各種重大問題,得出的結論是改新教學校必須「更實際的中國化、更大的效力、更深的基督化」。[98]

更實際的中國化是要把改新教大學發展成為中國文化的中心,培養青年人成為中-華民國的優秀分子,使他們對中國文化和現實生活有精深的了解。更大的效力,是要保持改新教大學在中國高等教育中的學術地位。為此改新教大學應多注意教授國學,課程上設置漢語、文學、歷史、地理和哲學。更深的基督化,是學生在改新教學校環境中,得到改新教的薰陶。宗教學科必須仔細的選擇,使學生對改新教有適當的信仰。從以上三個方面,前兩個部分與改新教的本土化有關,而第三部分也提出要適合中國學生的宗教儀式和宗教學科,實際上也在做改新教傳教中國化的努力。

另外,1925年3月,改新教教育會創辦了中文版機關刊物《教育季刊》,創刊宣言說,其目標是貫徹改新教教育之中國化,發揮改新教教育之真精神。[99]季刊肯定教育應該以國家主義為教育原則,認為造就國民資格的教育是國家的權利,也是國家的義務,應該由國家辦教育。這則宣言發布後,引起了教內外各種不同的反響。為此改新教中西教育家又經多次討論,最終達成了九條基本原則.發表了《中-華改新教教育界宣言》。[100]在宣言中,教會教育界仍堅持教會學校要進行宗教教育,但對反-基運動中的反對聲音做出反思。對教會學校是否一定要進行宗教教育問題,絕大多數基督徒都持肯定的態度,認為這是改新教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與反-基運動的教育界人士難以達成一致。也有極少數教會人士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教育界的看法,認為宗教教育不一定非要在教會學校中舉行,也可以在校外舉行。]

03 五卅運動

1925年5月15日,日本紗廠資本家槍殺工人代表,十多人受傷。5月30日,上海工人和學生為抗議日本帝-國主義的暴行,雲集南京路舉行示威遊行,遇到英-國巡捕房的槍擊,造成13人死亡,幾十人受傷的五卅慘案,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憤怒。[101]在民-族-主-義精神的推動下,全國許多城市形成了罷工、罷市、罷課的高潮。帝-國主義者對中國人民進行了血腥鎮壓,犯下了新的更大的罪行。6月11日,英-國在漢口製造了漢口慘案;6月23日,廣州各界舉行十多萬人的遊行示威的時候,遭到英-國士兵的射擊,死亡52人,170多人受傷。這一系列暴行極其了人民更大的憤怒。五卅運動期間,中國600多個大小城鎮爆發了反帝愛國運動,直接投入運動的人數有1700萬人。

越來越多的非改新教認識接受了改新教是帝-國主義先鋒的概念,就連許多基督徒也認同這個說法。中國基督徒與中國人民一起,投入了反帝的行列中。五卅運動幾天後,全國各地許多教會團體紛紛組織了五卅慘案的後援會,他們紛紛譴責帝-國主義的暴行,並且募款聲援在上海的罷工、罷課、巴市的活動。[102]面對五卅運動,極少數傳-教-士對中國表示同情,但是大多數傳-教-士卻完全站在帝-國主義的立場。大部分教會學校的傳-教-士對學生的愛國行動表示反對,許多教會學校用提前放假等手段遣散學生,金陵女大、福建協和、東吳大學、滬江大學、華南女子大學都是遣散學生。嶺南大學校長對帝-國主義的暴行拒絕表態,而聖約翰大學的校長不準學生降半旗為被害工人開追悼會,又以關閉學校來威脅學生。[103]

傳-教-士的這種態度極大的上海了中國信徒的民族感情,更激發了信徒的愛國熱情。教會學校學生衝破學校設置的各種障礙,積極投入愛國運動中。在五卅運動期間,教會學校發生學潮40多次。嶺南大學愛國師生迫使校長宣布辭職,聖約翰大學全體愛國師生宣布退學,另組光華大學。[104]總之,傳-教-士的惡劣態度提高了中國信徒對帝-國主義的認識。中國基督徒對傳-教-士和中國改新教教會現狀很失望。因此中國基督徒得出結論說,傳-教-士不能代表改新教,改新教不能代表基督。這種區分就為信徒反對帝-國主義所控制的改新教會提供了依據。

五卅運動發生後,基督徒一致參加運動,但在許多外國差-會,尤其是英-國差-會中,中國信徒告募捐,常受到外國傳-教-士的限制,由此發生衝突。所以有些基督徒受到很強烈的刺激,都覺得義憤填膺,不可遏制。中國基督徒覺得,不只要反對外國人,也要成立自-立教會,努力組織自-立自傳自養的教會,現在正是時候。正是在愛國主義情緒的驅使下,特別是受到外國差-會和傳-教-士壓制的刺激下,不少信徒,特別是英-國差-會的信徒,紛紛要求自-立,如開封內地會全體會友因為五卅慘案發表了與英-國人完全絕交的宣言,組織成立開封中-華改新教會。[105]

它完全是經濟獨立、自治、自助的機關。他們強調改新教不能完全代表基督,傳-教-士尤其不能代表改新教。主張與英-國人的內地會堂完全脫離關係。1925年上海內地會的一些信徒也在這種形勢下,克服資金不足等困難,宣布自-立,組成上海中-華改新教會。溫州一些信徒也因為英-國人牧師蠻橫的阻礙他們對五卅事件表達愛國之情而宣布脫離聖道公會,他們成立自理教會,發表自理宣言。[106]他們脫離與外國人的關係,表達對被害同胞的同情,盡到作為中國國民的責任。

04北伐戰爭

1926年秋季,廣州國民政府北上開始了北伐戰爭。[107]此戰爭的目的是驅除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侵略勢力,完成民族統一。反-基運動,尤其是五卅慘案以來,中國百姓更加敵視西方勢力,而改新教勢力更是首當其衝。在軍隊所到之處,教會資產、教會人員、教會生活遭受到很大毀壞。在對教會產業的毀壞上。在軍隊所到之處,有不少地方教會的教會產業被毀壞,革命軍拆毀了很多房屋,搶奪財物。那些沒有被毀壞的,被沒收用來作軍隊的臨時機構所在地。在軍隊走後,這些教會產業繼續被革命組織佔用。這導致教會信徒沒有地方舉行活動。在對教會人員的迫害上,軍隊或者直接或者是煽動民眾暴動,迫使牧師遊街,迫使傳-教-士坐牢,強迫改新教信徒背叛信仰,甚至某些牧師遭到殺害。與教徒劃清界限,不允許教徒加入軍隊。[108]這直接導致教會領袖人才的損失。在對教會事工的影響上,革命軍到處張貼反教標語;禁止信徒宗教聚會和公共禮拜。

這種戰爭暴動的氣氛,這些污衊污衊改新教的宣傳,導致信徒無法進行正常的聚會活動,就連信徒個人的宗教活動都要在保密的情況下進行。教會的宣教事工,更是受到巨大打擊,或者停頓,或者一蹶不振。[109]在這場革命中,教會受衝擊最大的是湖南,其次是安徽、湖北、江西、福建。受衝擊較小的是江蘇浙江等省。而黃河以北的教會雖然沒有直接受北伐軍的衝擊,但革命潮流對他們的影響也不小。北伐戰爭中,最大的反教事件是1927年的南京事件。[110]軍人搶劫外國人住所,甚至殺害外國人。這直接導致外國傳-教-士的撤離宣教工場,幾千名在內地的傳-教-士中,大多數撤離內地,只有幾百名留守崗位。[111]這種反教活動由於1927年蔣介石採取清共政策而停止。[112]

雖然如此,但是另一方面北伐戰爭也促進了中國教會的自-立與本土化進程。1926至1927年間,全國各地的許多教會紛紛發表各類的自-立、革新、改組、聯合等宣言,並且再次形成了自-立與本土化的高潮。[113]1927年2月革命軍到達浙江,5月份杭州五個教會就宣布脫離原屬的外國差-會,並組建成為杭州中-華改新教會。此教會提出脫離差-會,教權獨立,行政獨立,經濟獨立,打破宗派等五條主張。[114]湘潭基督徒教會發布了自辦運動大會宣言,認為自辦教會的時機已到,教會權力應轉移給中國信徒。[115]上海中-華基督徒大會宣言也主張我國信徒對於我國改新教會要謀自-立自養自治,收回教育醫藥等各事業。[116]1926年廣東各宗派聯合成立了自-立中-華改新教廣東協會,並發布宣言,外國差-會所有事業,儘快移交給大會,以後外國差-會停止管理中國教會的權力。[117]

廣西桂林在1926年8月成立了自-立的中-華改新教會。[118]北伐軍未到黃河以北,但是自-立-運-動的形勢傳到北方。蘭州中-華改新教會在1926年發布自-立宣言,宣布成立純粹由華人組織的中-華改新教會,與西國傳-教-士完全脫離關係,務求自-立自傳自養。[119]甚至有的教會在北伐戰爭以前,就已經完成了自-立過程。哈爾濱的中-華改新教會、奉天的關東大會、華北的公理會、京津的中-華改新教會等等,他們的教會管理已交給華人信徒,他們的學校也向中國政府註冊。[120]

北伐革命還促進了中國教會的合一運動。許多地區的中國基督徒都建立起不分教派的合一組織,如杭州中-華基督徒聯合會、開封中-華基督徒會、衡陽中-華改新教聯合會、雲南中-華基督徒聯合會等。其中最大的聯合會是1927年10月在上海正式成立的中-華改新教會總會。該會代表12個大會,51個區會,529個教堂,2091個布道所,按立牧師333人,傳道士2405人,領受聖餐人數12萬人,約佔全國信徒的三分之一,佔地20多個省,融合了16個宗派。程靜怡任會長,副會長、秘書等都是華人。[121]這表明了人員配備上的本土化。這就打破了西方的各種宗派,在中國實現一個完全中國本土化又合一的教會。中-華改新教是中國教會實現本-色教會的重要探索。在北伐革命時期,中國基督徒思想覺悟和民族意識大為提高,他們在教會中的責任感增強,並且逐漸成為中國教會真正的主人,教會中的經濟管理權也都逐漸移交給中國教會。

相關焦點

  • 四川省基督教兩會舉行基督教中國化宣講團培訓班
    2020年6月18日至19日,來自全川教會的30位宣講團同工齊聚成都,參加四川省基督教兩會舉辦的四川基督教中國化宣講團培訓班。本次培訓班邀請中國基督教宣講團成員袁世國牧師、龍尚勇牧師進行主題授課。四川省基督教兩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副會長兼總幹事張健牧師主持開班典禮,並傳達學習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主席徐曉鴻牧師發表的《中國基督教抗擊疫情的工作和啟示》。
  • 臺灣天主教的中國化與本土化
    本文試圖梳理臺灣教會在處理中國化和本土化的正反兩方面經驗,並進一步分析中國大陸教會在中國化過程中需要吸取的經驗教訓。     一、緣起大陸的教會中國化臺灣天主教會最早源於1626年西班牙道明會會士從菲律賓登錄雞籠(今基隆)傳教。
  • 1920年代燕京大學師生合影照,中外成員合影與植樹節師生合影
    燕京大學(Yenching University)是20世紀初由四所美國及英國基督教教會聯合在北京開辦的大學,也是近代中國規模最大、質量最好、環境最優美的大學之一,創辦於1919年,創始人司徒雷登長期擔任燕大校長、校務長,他將燕大的校訓確定為「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圖為1920年師生合影。
  • 宗教改革與明清之際基督教在中國
    明末清初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就是這場天主教宗教改革的一個結果。  自1583年利瑪竇入華傳教開始,基督教在中國200多年的傳播,引發了中西宗教文化深層次的交流、融合與創新。以往的一些學者在談論這段歷史時,往往把利瑪竇等傳教士的傳教活動,理解為一種「適應」的活動。
  • 餘家菊與1920年代的收回教育權運動
    <44>至少在1920年代以前,由於民國政府奉行漠視教會學校的政策,教會學校發展迅猛。全國基督教教會學校學生人數1912年為138,937人,1920年增長為245,049人。<45> 但是自1903年中國頒布第一個現代學制癸卯學制,開始實行現代教育以來,官方教育發展更快。
  • 謝宇:中國社會學本土化是個偽問題
    本文試圖從議題本土化、應用本土化和範式本土化三個角度說明社會學本土化是個偽問題。        從議題上來看,中國社會學的研究議題已經相當地本土化,而且不必為突出本土化特徵而束縛研究。        從應用上來看,一些應用西方理論或方法的中國研究本土契合性不足,其原因在於研究者本身缺乏對社會學的認識和對如何做好研究的理解。
  • 【歸正之窗】中國民間信仰對基督教的影響
    作為中國廣大民眾日常生活中最為普遍的一種現象,民間信仰早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基督教在中國傳播、紮根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民間信仰各種各樣複雜的影響。 如果說這是民間信仰對於基督教傳播產生障礙的原因之一,相反的例證也是有的。在《一個實驗的鄉村教會》一書中提到的淳化鎮教會,就是一個自覺走所謂「本土化」道路,使基督教部分地適應於本土信仰的典型。淳化教會不但在傳道的語言形式上進行變通改革,而且在崇拜儀式上也刻意追求與中國傳統習俗和民間信仰相近的風格。
  • 雲南省基督教兩會舉辦基督教中國化暨第十六期教牧培訓班
    本報訊(邵立良) 為積極探索具有雲南特點的基督教中國化道路,深化雲南基督教教牧人員對我國宗教中國化的認識和理解,推進雲南基督教健康發展,日前,雲南省基督教兩會舉辦了「2020年基督教中國化暨第十六期教牧培訓班」。
  • 地理語言學在中國的本土化
    本土化不足妨礙地理語言學落地生根  地理語言學於20世紀40年代由比利時神父賀登崧傳入中國,但與現代漢語語法學、音韻學等不同,地理語言學在中國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賀登崧的研究並沒有在中國開花結果。  方言研究奠定地理語言學本土化基礎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漢語方言得到了比較充分的調查描寫,方言的歷史比較也有了很大的進展,這些都為地理語言學在中國的新發展創造了條件。
  • 中國人民大學李秋零教授:談基督教中國化時,同樣要對中國文化的...
    尤其是談完了希伯來-基督文化對西方哲學和思想的塑造之後,引申到當下的基督教中國化問題,表示:基督教中國化不是僅僅表現形式的中國化,最根本是要體現到思想的中國化,「中國人的生存經驗如何能夠去解釋基督教的思想,基督教的價值觀」,而且,他特別提醒說,中國傳統文化有精華有糟粕,「所以當我們談中國化的時候,一定要同樣對我們中國文化要有一個精華和糟粕的認識,而不能拿我們的糟粕去化人家優秀的東西,這樣不光是一個必然失敗的東西
  • 追憶丁光訓主教的一生:伴隨中國基督教跌宕起伏
    因信稱義和愛  上世紀50年代初「三自」運動興起,至少與基督教、天主教的本土化、中國化努力有關。英國坎特伯雷大主教曾將中國的三自運動與英國聖公會脫離羅馬教廷、宣布自立相提並論。如抽去種種外在因素,這一比喻自有其合理性。
  • 韋伯方法論視域下的「中國社會學本土化」
    內容提要:近年來,「中國社會學本土化」問題成為社會學界討論的焦點之一,其內涵被謝宇總結為「議題本土化」「應用本土化」與「範式本土化」。以韋伯學說觀之,本土化問題的根源是方法論問題。對於我們理解「本土化」有何幫助?我們接受謝宇頗具敏銳性的本土化問題分類。依此分類,爭論中值得關注的問題主要在於:(1)對於「議題本土化」,「本土化」與「國際化」「全球化」是否對立;(2)對於「應用本土化」,西方理論應該如何應用於中國現實;(3)對於「範式本土化」,「地方性知識」「本土化範式」的確切含義為何。
  • 燕大社會調查與中國早期社會學本土化實踐
    這是因為,除與前面這些調查同樣試圖確切認識中國社會外[1],後者還帶有更為自覺的社會學本土化意味,從而構成了中國早期社會學本土化實踐的重要一環。燕大社會調查的這個面相,主要得力於被稱為「社會學中國化的奠基人」的吳文藻。[1](p675)正是他和其他一些燕大教師不斷培養和組織學生結合人類學方法深入實地,才形成了這批調查。
  • 本土化與主體性: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的方向
    然而,依據其劃分的議題本土化、應用本土化、範式本土化來分析,無論哪個層面的本土化,都是當前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面臨的重要挑戰,而不是偽問題。本土化討論的核心在於社會科學的主體性。究竟是建立依附於美國的社會科學還是建立有主體性的中國社會科學,是當前中國社會科學研究必須回答的緊迫問題。
  • 本土化與主體性: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的方向
    作者:武漢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賀雪峰內容提要:謝宇教授認為,「社會學本土化是個偽問題」。然而,依據其劃分的議題本土化、應用本土化、範式本土化來分析,無論哪個層面的本土化,都是當前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面臨的重要挑戰,而不是偽問題。本土化討論的核心在於社會科學的主體性。
  • 聚焦「慈善與文化」 慈善百人論壇探討中國公益的本土化轉型
    第十二次慈善百人論壇聚焦「慈善與文化:中國公益實踐與理論的本土化轉型」。在論壇的主旨報告環節,本次論壇輪值主席楊平以「中國公益的本土化道路」為題,對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公益價值觀演變歷程進行了深度探討。楊平將中國公益價值觀演變歷程劃分為「萌芽」「外來引入」「本土發展」三個階段。
  • 發問:基督教中國本色化與拆字法
  • 「革命」與「反革命」:1920年代中國三大政黨的黨際互動
    與清末相比,1920年代的「革命」與「反革命」話語既帶有濃烈的專斷性,又富有濃烈的任意性,在此基礎上開始凝固成一種新的「革命」政治文化。  長期以來,學術界考察1920年代的中國革命,目光僅投向國共兩黨,而輕忽和漠視中國青年黨及其國家主義思潮的存在和影響。這種長期習焉不察的輕忽和漠視,其實仍是當年國共兩黨「革命」意識形態之餘緒,亦即將青年黨定性為「反革命」黨派。
  • 中國教育學本土化研究的困境及超越
    摘要:中國教育學本土化研究的努力主要集中在對中國國情和問題的關註上,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教育實踐的發展,但大部分研究沒有突破異域理論框架和方法論的規約。異域理論框架、基本範式和基本概念規約下的中國教育學本土化研究,態度積極、觀點正確、邏輯清晰的論證背後,隱藏著一個自己已經深陷其中但處在無意識狀態且視為理所當然的「理想圖景」。
  • 基督教與中國近代西醫教育
    二十世紀初社會環境的變動與基督教策略的調整對醫學教育的影響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的前20年,是中國社會環境發生劇烈變動的年代,民族矛盾激化,社會衝突加劇,對基督教的宗教傳播和長期以來在華形成的教會利益,構成強烈的挑戰,這些都促使基督教差會進行策略上的調整與變化,以更加適應中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