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社會的「孝」被賦予更深的涵義,是忠孝仁義為一體的孝道觀

2021-01-13 魚兒讀書會擺尾

元朝建立之後,主張以孝治國,並大力宣揚忠孝仁義一體思想;此時,理學宣揚的孝道觀對人民思想控制加深,「愚孝」行為屢禁不止。種種原因致使元代盛行孝親敬老之風,孝子人數增多,《元史·孝友傳》中有言:「元以孝義聞者,蓋不乏焉。」

對待忠孝關係問題上,元代基本承襲宋代,他們言孝必言忠,且都把忠置於孝前。《元史·列傳第五十二》中記載了管如德的事跡:如德被敵軍俘虜之際,萬分思念父親,於是趁著敵軍放鬆警惕之時,打死敵軍數十人,突破敵軍包圍逃走了,後來經過長途跋涉終於見到了思念已久的父親。後來覲見元世祖,元世祖說:「是孝於父者,必忠於我矣!」元世祖與管如德的對話表明在元朝人的意識裡,為孝者必定為忠。

史載塔思「每語必言忠孝」,並且對待天子應當持感恩之心,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忠君報主、報效國家,這表明忠孝觀念已經深入塔思的心中。再如忽必烈手下一名漢族大臣說:「吾少讀書,惟知入則孝於親,出則忠於君而已。」

早在宋代時,忠孝矛盾已經得到解決,故而元代的倫理道德要求人們不僅要懂得孝親,還要懂得忠君,忠孝一體,不可偏廢,這正是元朝宣揚的忠孝觀念以及教孝於忠的實質。

元代社會的「孝」同宋代一樣,被賦予了更廣更深的涵義,是忠孝仁義為一體的孝道觀,這正是統治者欲意通過宣揚包含儒家倫理道德的忠孝仁義來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的。

相關焦點

  • 宋元時期常將忠孝聯繫在一起,從家庭的「孝」走向社會的「仁義」
    宋元時期常常將忠孝二者聯繫在一起,並將其延伸為包含忠孝仁義在內的一種儒家倫理道德。換言之,無論是宋代還是元代,「孝」是包含「忠孝仁義」在內的廣義的孝,是從家庭或家族的「孝」走向社會的「仁」、「義」。例如《元史·孝友傳》中記載了賈進散財周急的事跡,他為地震災民送去酒藥炭米,冬天的時候為受寒受凍的人送去棉衣,又購置土地安葬無墓之人。賈進這種行為受到人們的讚賞,很快就流傳開來,他也因此受到朝廷的旌表。而一些儒士出身的地方官員往往以忠孝仁義的倫理思想教化地方百姓,宋仁宗朝,王結在出任順德路總管期間,「教民務農興學、孝親弟長、戢奸禁暴,悉登於書,俾朝夕閱習之」。
  • 當代青年自省錄:忠孝仁義 莫掛嘴邊
    前言關於忠孝仁義,老子曾說過一句讓很多人費解的觀點:「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本文著重來探討下忠孝仁義為何伴生邪惡,以及幾個大義滅親的跌宕小故事。為什麼老子要說忠孝仁義反而伴生邪惡呢?
  • 中國現代社會缺失的「忠孝仁義」,到底要從哪裡找回來呢?
    嶽飛曾說:"忠孝仁義",缺一不可。現在的人卻在違背這句名言,為什麼現在的人都要爭著做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人呢?為了更清楚地了解現在社會的倫理學, 筆者嘗試從忠孝仁義四個角度去解析當下的四個問題,好協助有關的社會學家設計一些讓社會更加和諧的制度。
  • 你知道「忠孝仁義禮智信」指的什麼嗎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底蘊,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了優良的中國傳統美德—忠孝仁義禮智信,從孔子時就提出來了,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國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兩字,支撐著國家、民族以至於整個家庭;「仁義禮智信」稱之為「五常……「 仁」不僅是最基本的
  • 一文告訴你「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是什麼
    然而,一旦國民能夠「有恥」和「自律」,就會自覺自愿地按照社會規範和法律,調整自己的行為,社會才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和諧!何為「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仁」:仁人、愛人、仁愛。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
  • 隸書新作忠孝傳家仁義處事對聯(每日一品第989期)
    「忠孝傳家德為本,仁義處事信當先」是一副人們喜聞樂見的修身聯,廣泛流行於民間。「忠孝仁義禮智信」從我國春秋孔子時代就提出的修身要義,至今已有幾千年歷史,它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忠孝仁義禮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國之本,「孝」是立家之本。
  • 看墨子與孔子的倫理、孝道觀,何為孝!
    墨子云:「為人君必惠,為人臣必忠;為人父必慈,為人子必孝;為人兄必友,為人弟必悌(tì)。故君子莫若欲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當若兼之,不可不行也,此聖王之道,而萬民之大利也。」墨子在論述君臣、父子、兄弟的關係上,秉持了「相對論」的觀點,即君王只有先懂得施與臣子恩惠,臣子才可能忠君,父親慈愛,兒女才會孝順,長兄愛護弟弟,弟弟才會敬重兄長。
  • 施耐庵送宋江三個外號,體現「忠孝仁義」中的三個,卻獨缺這一個
    其實作者施耐庵給宋江的這三個外號別有用心,這三個外號正對應著中國人最講的「忠孝仁義」中的三個字,而「忠孝仁義」四個字中的另外一個,宋江卻永遠也沒有。首先我們先看一下宋江的第一個外號「呼保義」。呼保義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呢?
  • 忠孝仁義至上,文天祥的弟弟做了「叛國賊」,文天祥卻這樣說!
    忠孝仁義至上,文天祥的弟弟做了「叛國賊」,文天祥卻這樣說!中國封建社會,是忠孝仁義的社會,向來講究「儒學思想」,從上到下,全部都講「禮儀與仁義」,但是,有時候忠孝仁義,應該怎樣選擇,這是一個兩難的事情,在宋朝,文天祥的弟弟也遇到了這樣的難題,那麼他到底是怎麼選擇的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 忠孝仁愛為立家之本 優良家規助力社會文明
    (原標題:忠孝仁愛為立家之本 優良家規助力社會文明)
  • 杭州靈隱寺光泉大和尚暢談孝道觀:慈悲 包容 感恩
    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圖為杭州靈隱寺方丈光泉大和尚暢談孝道觀8月15日,在2016中華慈孝文化節上,杭州靈隱寺方丈光泉大和尚暢談孝道,表示在當下社會,「慈孝」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文化之一,號召社會大眾關注慈孝文化,身體力行踐行慈孝。  慈孝文化,作為具有強大凝聚力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通過存續了幾千年的家族制度代代相傳,保持了其某種連續性和同質性,在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繁衍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當今時代的忠孝仁義?
    農民幾千年來我國被世界尊為「禮儀之邦」如今的禮儀都去哪兒了?如今的孝道都去哪兒了?其實當今社會現象。父母家長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把下一代寵溺的忘記了身份,顛倒了輩分,要星星不敢給月亮的,小時候在家裡面大家慣著,寵著,愛著,將來走上社會的時候,那就是害了他,出了家門,沒有人會寵你,慣你。只會讓他一敗塗地。
  • 不愧是禮儀之邦用「忠孝仁義禮智信」冠名的城鎮一樣不少!
    忠縣忠縣位於重慶市中部,三峽庫區腹地。被譽為中國孝文化之鄉。旅遊景點有董永公園、白兆山、漢川公園、新景園生態旅遊度假區、新四軍第五師司令部舊址等景點。銅仁市境內有古文化遺址21處,唐太宗昭陵佔地30萬畝,為世界最大皇家陵園,昭陵六駿馳名中外。長智鎮
  • 廣安嶽池縣楊氏:忠孝仁義修身齊家
    以「楊氏宗祠」為中心,散布在長田、魚峰、雙鄢、天平、苟角等鄉鎮。這支楊氏後人,繼承和傳揚東漢楊震「廉垂四知」「清白傳家」、北宋楊家將「忠烈報國」的家門遺風,講究忠孝信悌、禮義廉恥,注重修身定業、興家報國。
  • 【山歌唱文明第十一彈】忠孝仁義禮智信,光宗耀祖家門興
    【山歌唱文明第十一彈】忠孝仁義禮智信,光宗耀祖家門興 2020-07-15 16: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盤點動漫中那些忠孝仁義禮智信!
    在這個充斥著烏煙瘴氣的時代之下,還是讓我們用一顆平常心來盤點二次元世界的「忠孝仁義禮智信」。廢話就不多說了,現在開始!土方歲三【忠】「忠」敬也,指為忠君愛國。「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是句名言。(土方最大的有點就是不需要任何的契約,任何的協議,一樣盡忠,知道嗎?混蛋們不像某些人,還要契約什麼的。土方為國盡忠嗎?
  • 忠孝仁義禮智信,會讀,你真的會懂嗎?
    文章作者:一度責編:悠悠「忠」「天下至德,莫大乎忠」一度的理解就是要,忠於國家,忠於社會「孝」百善孝為先不難理解,你在善良,孝是排在第一位,一度在看新聞的時候總是能看到一些因為贍養老人打官司和不去贍養老人的,一度想問問你們,是誰養的你們,是誰給你的生命,父母漸漸老去,我們要當孩子一樣去照顧他們,要讓他們更溫暖,而不是寒心。
  • 兩位國父談忠孝:把忠孝講到極點,國家自然強盛
    儒家思想中,孝被認為是 儒家 仁學的基礎,孔子 云: 「 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 」社會倫理 關係也是由 「孝」為基礎的家族倫理自然擴展而來。 「孝」向上延伸為大臣對君主的「忠」 ; 「悌」橫向延伸成朋友之間的「義」 ; 「慈」可以向下延伸為君主對大臣的「仁」。只要 孝道文化 的傳統得以保持,社會倫理也就自然得以維繫 。
  • 見賢思齊擇善而從 南通通州用忠孝文化引領新風尚
    孔子倡導的「忠孝仁義」是儒家思想乃至整個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2015年4月,孔子石雕像在忠孝文化園落成,高32米,為全國之最。雕像主體部分由480多塊石質部件拼接而成,重1000多噸。據設計者介紹,孔子神態以唐代吳道子的孔子像為藍本,服飾、姿勢以孔子行教圖為依據。
  • 試析傳統文化中的忠孝觀念及其現實意義
    在封建社會裡,忠孝是處理人倫關係的最重要的道德規範。孝的觀念產生於原始社會末期,即母權制度向父權制度過渡的時期,由於血緣關係的明確和私有制的產生,子女可以從父母那裡直接繼承財產。 儒家把孝推廣到社會,便移「孝」為「忠」。把維護宗法血親關係同維護封建等級制度聯繫起來。於是忠孝便為一體,孝是忠的基礎,忠是孝的結果,忠是孝的擴大,孝是忠的縮小。一個人在家能孝順父母,在朝就能忠君,所以便有「求忠臣於孝子之門」的說法。歷代統治階級也都標榜「以孝治天下」漢代以後,都將忠孝規範賦予 法律 的效力,《唐律》中把「不忠」、「不孝」作為「十惡」的重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