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傳統文化中的忠孝觀念及其現實意義

2020-12-20 綜合快報鍵盤

忠孝作為調節社會人倫關係的基本規範,有它自己的起源、 發展 軌跡,既有階級性又具有全民性,包含著豐富的社會 歷史 價值。在改革開放,建設有 中國 特色社會主義市場 經濟 的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弘揚中國孝親的傳統美德,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忠、孝道德規範的起源、發展   我國古代社會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般分為「君臣、父子、夫婦、長幼(兄長)朋友」五大類,即所謂「五倫」。在五倫之中,把君臣關係和父子關係視為最重要的人倫關係。調整父子關係的基本準則是子女對父母及長輩要盡順從、敬養義務,即「孝」。調整君臣關係的基本準則是臣民對君主要絕對的服從,即「忠」。在封建社會裡,忠孝是處理人倫關係的最重要的道德規範。孝的觀念產生於原始社會末期,即母權制度向父權制度過渡的時期,由於血緣關係的明確和私有制的產生,子女可以從父母那裡直接繼承財產。

  為了表達對父母及長輩生育撫養的感恩、崇敬和哀思之情,天長日久,便產生了孝的觀念。到了西周時期,便有「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尚書·酒浩》)的記載意思是說,農事完畢之後,人們便趕著牛車外出做些買賣,是為了孝敬自己的父母。「善父母為孝」(《爾雅·釋訓)。意思也是敬愛、奉養父母。這與 現代 「孝」的觀念在含義上就比較接近了。「孝」的功能最初只是調整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家庭倫理,認為這是做人立身之本,「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孝經》)並無社會規範的意義,後來儒家把「孝」擴展到宗族、社會、國家,成為一種社會性的道德準則。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太平。」意思是說,在家庭或家族的關係中維持其穩定和睦,必須做到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辭婦聽,國家才能安寧。孔子特別看重孝,把它做為其仁學的根本,孔子的學生還進一步說明了倡導孝悌之道的社會 政治 意義。「其為人也孝梯,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論語》)意思說,只要人人做到「孝梯」,就不會犯上作亂,天下就會太平。這無疑會有利於維護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所以儒家文化中的孝悌思想受到歷代統治者高度重視,並居於整個封建社會的一切道德規範的基礎和首位,也就不難理解。儒家把孝推廣到社會,便移「孝」為「忠」。把維護宗法血親關係同維護封建等級制度聯繫起來。於是忠孝便為一體,孝是忠的基礎,忠是孝的結果,忠是孝的擴大,孝是忠的縮小。一個人在家能孝順父母,在朝就能忠君,所以便有「求忠臣於孝子之門」的說法。歷代統治階級也都標榜「以孝治天下」漢代以後,都將忠孝規範賦予 法律 的效力,《唐律》中把「不忠」、「不孝」作為「十惡」的重罪。封建統治階級為了維護等級特權和宗法關係,竭力抬高忠、孝的作用,提倡愚忠、愚孝把忠、孝道德規範引向岐途。這也是沒落地主階級保守性、反動性在道德上的反映。是忠、孝道德規範歷史局現性的反映。它並不影響忠、孝這個中華傳統文化整體上的光輝內涵。

  二、關於忠國孝親的道德情感   古老的中華民族向來提倡忠孝道德,形成了光耀千秋的傳統美德,而體現這一美德並使之大放異彩的主體,不是或主要不是歷代統治者和道德家。雖然統治階級中也不乏操高尚的仁人志士,但可以肯定地說,勞動人民的這種傳統美德,要遠比統治階級載於史冊的忠孝典型感人得多,高尚得多。因為只有勞動人民才能真正體會到生活的艱辛和父母養育子女的不容易,因而,勞動人民的敬老孝親的 自然 純樸的情感更強烈,自古就有「寒門出孝子」的說法。《詩經》中就有關於感受父母養育之恩的描寫:「哀哀父母,生我勞瘁」。如果沒有真切的體會和自然的情感,哪裡會有如此千古絕唱!千百年來,這一主題,一直在中華民族中傳唱。唐詩中的《遊子吟》,這首樸實無華,卻能催人淚下的詩句是對中華民族廣大母親頌歌是勞動人民心中知恩圖報,敬愛雙親的傳統美德的真實流露,上層統治階級哪裡能體會得到而「忠」的道德情感,表面看來,只是統治階級內部臣子,達官貴人,仕大夫的道德體驗。實際上,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更能感受到國家興亡,社會治亂,民族強弱與他們的生產生活的密切關係,從而產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對國家民族的忠貞。如果說封建仕大夫、達官貴人和臣子之「忠」則主要表現為忠於「天子」的話。那麼,勞動人民的「忠」則主要表現為忠於國家和民族,是一種更偉大的忠,也是最具美感的悲壯的忠,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有價值的所在,歷史上的巾幗英雄花木蘭,在國家民族受到侵略的時候,替父從軍,保家衛國的故事,在廣大人民群眾中世代相傳、歌頌讚美,不是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嗎, 

三、忠、孝文化在當代的社會意義   忠孝道德作為封建道德的基本規範,是為了維護封建地主階級統治服務的,是欺騙人民、壓迫人民的工具,其中許多內容是違反人性,違背社會 歷史 進步的 規律 ,具有明顯的消極作用。但是,在階級社會裡,任何一種道德規範,都是階級性和全人民性的統一;任何一種道德行為準則的提出,都有它的階級利益基礎,但也有全民利益的根據,忠、孝不僅有階級性,但也有廣泛的全民性,作為調整社會人倫關係的基本規範,符合社會 發展 的規律,具有積極的社會價值:如,儒家的「愛人」要從愛自己的父母開始,「仁以孝為先」這不僅符合人的認知規律,也找到了人道意識培養的起點,試想,一個連自己父母都不孝的人,怎麼可能要求他(她)去博愛他人呢,這也為我們當前探索思想道德 教育 的方法和途徑提供了啟示。如,認為孝不僅是「養親」,更重要的是「尊親、敬親」。孔子對他的學生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指出養親不敬與犬馬無別。這一思想,對我們今天開展思想道德的教育內容,尤其是在家庭美德、社區文化等建設方面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思想理論根據。如,把忠孝同「義」聯繫起來。講忠孝,要講深明大義,荀子提出:」從道不從君」,(《荀子·臣道》),從義不從父,父行不義則淨諫為孝,必要時大義滅親君不明,則謅諫為忠,必要時「禽擇良木而棲,臣擇明主而事之」。這些思想,雖然未全部被當時統治階級所接受,但在 中國 歷史上卻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成為忠孝美德的一種流變。在今天的民主與法制建設方面更有其深刻的現實意義。如許多仁人志士在踐行忠孝道德時,孝不唯從父,還推得敬老愛眾;忠不囿於事君,而擴大為國家社翟,忠於國家和民族,在家庭和國家關係上,堅持社會本位,忠孝不能兩全時、精忠報國為之最大的孝,如古代的嶽飛,當代的孔繁森等等,從而使忠孝規範博大而崇高,具有巨大的道德感召力。中華民族歷來把忠孝作為重要的道德規範,在世界各民族中,是率先垂範的民族。中華民族被稱為「禮儀之邦「主要是指中國孝親等倫理方面,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 經濟 的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弘揚中國孝親的傳統美德,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首先,中國孝親是我國法治的要求。我國憲法第49條的明文規定:「父母有撫養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成年子女有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這條憲法規定及《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規定正是對中華民族傳統「孝道」的改造,繼承和弘揚,而憲法和 法律 中關於公民「維護國家統一」,「遵守國家憲法和法律」「保守國家機密」,「維護國家榮譽、利益」及「保衛祖國抵抗侵略」等等規定,則體現著對公民「忠國」的要求,為弘揚這一傳統美德提供了法制根據。其次,中國孝親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從忠國孝親的道德功能上看,對協調家庭關係,維護社會穩定,培養人們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的義務感,責任心等方面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對促進生產力的解放與發展,完善市場經濟秩序也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最後,中國孝親是人類社會,特別是我國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強烈要求。當代中國,還處於社會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在生產力水平還不移夠發達,家庭還是生產或消費單位的情況下,子女贍養失去勞動能力的老人是不可迴避的義務,即使將來生產力發展到很高的水平,養老的問題可以由社會來解決,但孝親、敬老依然是嚴重的社會問題。人口老齡化是困撓人類社會發展的羈絆,而子女之孝,親友之情,天倫之樂,是任何時候,任保法律或行政行為所不代替的。這與西方社會人情冷似冰,親情淡如水相比,中國人其何樂融融的家庭生活,令世界稱羨不已。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忠國愛民,敬老孝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當代,我們使之發揚光大,建立起更高、更博大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責任多麼的神聖。

相關焦點

  • 周月琴:儒教在當代韓國的命運及其傳統文化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歷史上儒教文化發源地的當代中國,卻正在興起一種與當代韓國批判儒教文化思潮相反的、要求重新研究和評價儒教傳統文化的思潮。這種極為有趣的文化現象究竟有著怎樣的文化意義和現實意義,正是我們關注當代韓國儒教批判思潮的原因。
  • 中國傳統家庭文化及其現代價值
    在中國家文化觀念中,「家」的地位和意義超越著個體,在人生中甚至具有「根」的意義。在人類歷史發展中,家庭存在著由生育形成的血親關係,兩性結合形成的婚姻關係以及供養關係,三種關係組成家庭核心結構。
  • 儒家的孝道及其現實意義
    三:儒家「孝」思想在當今社會的現實意義及如何在新時代延續儒家孝道文化 (一)孝對現代人的要求既然弄清楚了「孝」的真正含義和要求,證明了儒家所提倡的「孝」不是對人性的扭曲,那麼「孝」作為一個良好的品德要求,在當下社會又具有怎樣的現實意義呢?
  • 傳統生態思想文化的局限及其當代轉型
    其思想觀念也主要是對農業生產生活經驗的總結,其關於自與自然萬物及其內在關聯的認識有待於現代生態科學的充實和完善;其社會政治法律制度的制定、民風民俗的形成主要是應對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生活需要,在今天已難以妥善解決現代化生產生活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因此,從解決當代社會現實生態環境問題出發,傳統生態思想文化勢必暴露出自身固有局限。
  • 誦讀孝經傳承傳統文化 東莞茶山舉辦南社忠孝文化節
    近日,作為「文化四季·四季如歌」2020茶山南社傳統文化季孝德文化體驗月的活動之一,2020年南社第四屆忠孝文化節暨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南社齋醮在南社明清古村落開幕。一系列精彩活動傳承傳統文化、弘揚忠孝美德,擦亮茶山文旅品牌,助推大灣區優秀傳統文化實踐地建設。
  • 忠孝文化深入人心
    芳橋目連文化節,一是為了延續傳統節日,二是為了弘揚忠孝文化。近年來,芳橋街道陸續修建了「目連救母」雕像和周處忠孝園,通過一系列活動,打響芳橋忠孝文化品牌。本屆目連文化節,芳橋街道依舊在忠孝文化上做足文章。5月11日下午,市民蔣佳靜帶著6歲的兒子,特意從周鐵趕到目連文化節現場湊個熱鬧,令她沒想到的是,他們正趕上了周處忠孝園裡的親子活動。
  • 傳統文化與旅遊新觀念
    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旅遊活動中的重要內容,是一種極可寶貴的資源。安明海花臺勝開據國際旅遊專家們分析,目前世界旅遊業有一個新趨勢,即單純風光旅遊者日趨減少,民俗旅遊者越來越多,而探究民俗的遊客嚮往中國者尤多。他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異常仰慕,以期在東方求知、求新、求奇,找到足慰平生的美好回憶。
  • 百年古村傳承忠孝文化
    □文、圖 信息時報記者 陳武東  通訊員 陳俊鵬 謝銳堅 茶山宣    12月12日,作為「文化四季·四季如歌」2020茶山南社傳統文化季——孝德文化體驗月的主要活動,2020年南社第四屆忠孝文化節暨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南社齋醮
  • 黃江南朱嘉明:觀念經濟學原理及其現實意義
    2.觀念經濟學的新「公理」觀念經濟學不僅挑戰,並且顛覆傳統經濟學的基本「公理」,構建新的理論基礎和框架。2.1.
  • 【名家談數學文化】數學文化觀念下的數學素質教育(中)
    論文及專著獲獎情況:(1)《論數學文化的本質,功能及其在人類文化變革中的角色》、《藝術與數學的普遍意義及基本關係》分別獲陝西省教委以96、97年度人文社會科學獎.(2)《數學哲學與數學文化》獲陝西省第六次哲學社會科學獎.
  • 霍桂桓:略論文化傳統對人權發展的作用
    無論從歷史發展角度來看,還是就現實具體狀況而言,人權觀念的形成、尤其是它通過具體實現而發揮現實作用的過程,都與特定的文化觀念及其歷史傳承有著直接的、極其密切的關係。因此,我們要想使人權研究不僅僅停留在「從概念到概念」的抽象層次上,而是通過使這種研究具體化而促進人權事業的進一步健康發展,那麼,通過探討和研究人權觀念與文化傳統的關係來揭示文化傳統對人權發展的作用,就顯然既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也具有相當寶貴的學術價值。  有鑑於此,下面我們分別從歷史起源、現實作用根源和主要表現三個方面,儘可能概括地探討和論述一下文化傳統對人權發展的作用。
  • 傳統觀念與現實的矛盾
    大家都知道很多傳統觀念都是有固定模式的。小編在這裡舉一個例子。農村城市。怎麼說呢,現在養個兒子都說是建設銀行。養個閨女是招商銀行。老一輩的傳統觀念應該是包括現在,養兒子就是防老。父母辛辛苦苦養兒子,然後教育。然後買房子去媳婦兒這一系列花銷。。
  • 諸子百家的思想與現實意義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無為而治,是現在企業推崇的最高的管理理念,這一點也是來自於道家的思想。
  • 「忠孝」思想是中國人的立國之本
    縱觀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哪一個沒有「忠孝」思想意識?宋朝的嶽飛、明朝的文天祥他們都是具有中國傳統「忠孝」思想的傑出代表。他們為臣盡忠、為子盡孝,在忠孝不能兩全的情況下,棄孝盡忠捨身報國。中國人如果沒有「忠孝」思想,我們的國家就不可能擁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裡的國土和十三億人民,也許早就象歐洲那樣分裂成無數個小國,象中東地區長年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之中,更不可能取得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這樣偉大的勝利。「忠孝」思想是中國民族文化的精華,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只能發揚光大,決不能淡化和削弱。一旦拋棄了「忠孝」思想,國家和民族就會遭受重大的災難。
  • 「忠孝傳家——傳統人物畫中的家族信仰與家國情懷」專題展揭幕
    ——傳統人物畫中的家族信仰與家國情懷」專題展在廣州增城1978藝術博物館揭開帷幕。此次展出的60餘明清時期人物畫作品,豐富立體地展現了傳統家族的生活場景以及情懷信仰。 對於觀眾,展覽是一次追溯先代歷史、瞻仰先賢文明的精神充電,喚醒人們對家風建設的關注。該展覽由長沙大觀文化、1978藝術博物館聯合主辦,逸點藝術機構承辦。
  • 理想、信念、信仰在價值觀中的地位及其意義
    理想、信念、信仰在價值觀中的地位及其意義王玉江澤民總書記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出:「要緊密結合幹部群眾在思想認識上和工作、生活中產生的新問題,突出加強理想信念教育,不斷增強全體人民的凝聚力。」理想、信念與信仰是緊密聯繫的,它們在價值觀和思想建設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李德順:價值思維的主體性原則及其意義
    我認為,我們需要從思維方式的變革中尋找自己的理論方位和價值導向。而問題的焦點和實質,在於如何理解價值研究中的主體性原則及其意義,以便從新的高度構建當代價值和價值觀念體系。  一、價值「關係說」是對傳統思維的超越  在中外價值哲學的研究和應用中,曾經有兩種理論及其思維方式佔據了主導地位:  一種是以「觀念(旨趣、目的)說」為核心的價值主觀論。
  • 姚前:分布式帳本與傳統帳本的異同及其現實意義
    原文標題《姚前:分布式帳本與傳統帳本的異同及其現實意義 | 央行與貨幣》。記帳是指將經濟活動的數據記錄在帳本上。帳本是具有一定的格式,以原始憑證為依據,對所有經濟業務按序分類記錄的帳冊。每條區塊鏈即是一本帳本,在會計意義上與傳統帳本無本質差別,但從技術角度看,DLT帳本不僅傳承了傳統的記帳哲學,又以其獨特的創新,具有一些傳統帳本無法比擬的優點,不僅可以在公司帳本,還可以在國家帳本和行業帳本編制上發揮所長,解決痛點。
  • 見賢思齊擇善而從 南通通州用忠孝文化引領新風尚
    一直以來,通州緊緊抓住「忠孝」兩字,深入挖掘忠孝文化的歷史底蘊,大力傳承忠孝文化精神,並不斷豐富其內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一個樣板:忠孝園育忠孝文化走進位於東社鎮的忠孝文化園,忠孝坊、忠孝文化走廊、24忠和24孝故事石刻、六角忠孝亭、百名將軍書忠孝等人文元素,都深深地打上了「忠孝」的烙印。
  • 盧卡奇的物化思想及其現實意義
    他通過對發達國家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探討,引發關於技術對人的統治、人的物化和主體性缺失的思考。物化現象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方方面面,給傳統文化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衝擊。中國傳統人情社會下的「以人為本」與資本主義社會物化的基本矛盾,也讓我們開始反思當今中國社會的經濟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