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文化深入人心

2020-12-20 東方財富網

目連和周處的忠孝節義,向來為世人推崇。芳橋目連文化節,一是為了延續傳統節日,二是為了弘揚忠孝文化。近年來,芳橋街道陸續修建了「目連救母」雕像和周處忠孝園,通過一系列活動,打響芳橋忠孝文化品牌。本屆目連文化節,芳橋街道依舊在忠孝文化上做足文章。

5月11日下午,市民蔣佳靜帶著6歲的兒子,特意從周鐵趕到目連文化節現場湊個熱鬧,令她沒想到的是,他們正趕上了周處忠孝園裡的親子活動。「射箭、投壺,還有為母親節特意打造的祈福心願卡,小朋友玩得很開心,也受到了忠孝文化的薰陶。」蔣佳靜說,這樣的親子活動,不僅加強了自己與孩子的溝通,祈福心願卡還讓年幼的孩子對「孝」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目連文化節期間,芳橋街道「孝老愛親模範家庭」宣傳牌吸睛無數。「作為兒媳婦,能做到30年如一日照顧體弱多病的公婆,這個繆才芬可真孝順。」「張亞芬不僅要照顧患有殘疾的丈夫,還得照看婆婆,真不容易。」……不少市民看著這些模範家庭的事跡,紛紛為他們點讚叫好,感慨正是有了身邊這些鮮活的忠孝之星,才會讓更多人感懷並傳承忠孝文化。

傳統美食回味無窮

除了各類精彩的表演外,目連文化節也成了美食的聚會。現場,不僅有豬婆肉、烏米飯、梨膏糖等本地的傳統美食,也有鮮榨果汁、烤肉串、臭豆腐等時下年輕人偏愛的各色網紅小吃。

「一直知道梨膏糖有止咳平喘的作用,可梨膏糖的製作過程我還是頭一次看到!」市民錢琳在無錫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任林海夫婦的梨膏糖攤位前,一邊看著正在熬煮的梨膏糖,一邊饒有興致地聽著「小熱昏」。她感嘆道,賣梨膏糖「三分賣糖,七分賣唱」,今日一見,果不其然,說著便買了些梨膏糖,「難得才能看到這樣傳統綠色的止咳產品。」錢琳笑著說。

定居在常州的芳橋人王裕寧,此次特意趕回老家。他說,平時在外工作,時常會想念地道的家鄉味道,可這些特色美食都分散在各地,「目連文化節則將這些美食都匯集到現場,一站式就能吃遍宜興本土美食!」王裕寧說話間,還不忘拍攝小視頻分享到微信朋友圈中,不一會兒就有不少朋友為其點讚。

競技活動精彩紛呈

「比賽開始!」5月11日上午,隨著裁判員一聲令下,5支龍舟隊如離弦之箭衝出起點。和著明快的鼓點聲,選手們奮力划動船槳,動作間盡顯力爭上遊的勁頭。

作為本屆目連文化節的重點賽事,也是首次「亮相」目連文化節的活動,來自湖北、江西、浙江等地的200餘名選手,齊聚「恆大杯」六省一市龍舟邀請賽。水上,你追我趕,奮勇爭先;岸邊,觀者如雲,吶喊助威。當天,特地從宜城趕來的市民史葉一邊觀看比賽,一邊高興地說:「以前只在電視上看過龍舟賽,沒想到現在宜興也能看到這麼精彩的比賽。這次來目連文化節,值了!」

此外,作為近兩年目連文化節的「招牌」,摩託艇以及「空中飛人」等水上表演今年也是人氣十足,圍觀的群眾不時發出陣陣驚呼。水面上的表演精彩紛呈,陸地上的活動同樣看點十足,身手敏捷的「孫悟空」、一條條來回遊弋的「金龍」,以及踩高蹺、舞龍燈、打腰鼓等民俗表演,均自帶「吸粉」功能,吸引不少遊客拿起手機定格瞬間。

一場文化與競技的精彩「邂逅」

—第六屆宜興·芳橋目連文化節活動掃描

精彩紛呈的活動,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濃厚的忠孝文化……5月11日至12日,「忠孝最芳橋、美德傳天下」第六屆宜興·芳橋目連文化節在陽山蕩風景區如約而至。一年一度的目連文化節,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

相關焦點

  • 「忠孝文化中國夢 許國勝作品專場音樂會」巡演走進安仁
    5月16日晚,「忠孝文化中國夢 許國勝作品專場音樂會」在安仁一中體藝館隆情上演。全縣幹部職工、群眾代表共1300餘人觀看了演出,引起強烈反響。  本場音樂會由湖南省歌舞劇院歌劇團、舞劇團擔綱演出,節目內容均由省作家協會會員、省詩詞協會會員許國勝填詞,其作品提倡忠孝文化,歌詞創作路徑是民通實用,極富人生感悟和生活哲理。
  • 百年古村傳承忠孝文化
    □文、圖 信息時報記者 陳武東  通訊員 陳俊鵬 謝銳堅 茶山宣    12月12日,作為「文化四季·四季如歌」2020茶山南社傳統文化季——孝德文化體驗月的主要活動,2020年南社第四屆忠孝文化節暨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南社齋醮
  • 梅東村:忠孝文化滋潤民心
    「孝行天下」大牌坊、「百孝園」主題公園、孝德館……在黨灣鎮梅東村,到處洋溢著「忠於祖國、孝老愛親」的忠孝文化氣息,這是梅東村在「美麗鄉村」提升村創建中特意打造的特色文化,讓人們在一個個「梅東故事」中記住鄉愁,使「美麗鄉村」更有韻味。  「為什麼要傾力打造忠孝文化?
  • 介休綿山——忠孝文化的發源地
    介休是晉商文化發祥地之一,也是忠孝文化的發源地。忠孝文化在介休綿山的形成,主要源於忠孝雙全的介子推、郭林宗、文彥博等介休十多位歷史名人。  山西省介休市,這個地名是為紀念晉文公的忠臣介子推而命名的。相傳在春秋時代晉獻公死後,晉國內亂諸子爭奪王位,公子重耳(晉文公)被趕出了晉國,在外避難時歷經艱苦飢餓難忍受盡歧視,先鋒營首領介子推等大臣跟隨重耳忠心耿耿,在國外流亡長達19年。
  • 見賢思齊擇善而從 南通通州用忠孝文化引領新風尚
    一直以來,通州緊緊抓住「忠孝」兩字,深入挖掘忠孝文化的歷史底蘊,大力傳承忠孝文化精神,並不斷豐富其內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一個樣板:忠孝園育忠孝文化走進位於東社鎮的忠孝文化園,忠孝坊、忠孝文化走廊、24忠和24孝故事石刻、六角忠孝亭、百名將軍書忠孝等人文元素,都深深地打上了「忠孝」的烙印。
  • 靖江市生祠鎮中心小學:弘揚忠孝文化 塑造美麗師生
    中國江蘇網6月29日訊 (陸金平 馮誼 王芳)學校的一半是文化,校園文化建設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載體。靖江市生祠鎮中心小學以「忠孝」文化作為核心理念,辦美麗學校,做美麗教師,育美麗學生。  打造「忠孝」校園文化環境  劉國鈞故居、嶽廟是生祠中心小學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鑑於這一獨特的區域優勢和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學校選擇了「忠孝文化」課題進行實驗研究,確立了「忠孝」教育的新內涵:「忠於祖國、忠於人民、立志成才,孝敬長輩、理解親情、學會感恩」,以求發揮文化經典的育德功能、增進德育的實效性。
  • 傳承忠孝文化 厚植清廉底蘊
    「文化是土壤,埋下希望,收穫未來,厚植高貴的種子,必將盛開燦爛的清廉之花。」在大型電視紀錄片《守望家風》第四集「孝·忠」中,南長灘人能夠一代代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中生存下來,繁衍生息,有規矩和守孝道就是他們安身立命的精神香火。弘揚忠孝文化,傳承家風家訓,早已滲入他們的血脈裡,成為厚植崇德向善、遵規守紀、清廉底蘊的基礎。今年63歲的拓萬義,自小就替父親擔起了10口之家的重擔。
  • 家國情懷:忠孝不能兩全嗎
    忠孝觀念最早產生於先秦時期,是在古代敬天法祖思想倫理化過程中,在世俗社會層面產生的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當時的儒、道、墨、法等諸子百家,皆對忠孝作了詮釋。先秦以來的幾千年時間,社會倡導忠孝立本,忠孝建功,忠孝成為了一種傳統美德和社會責任。
  • 誦讀孝經傳承傳統文化 東莞茶山舉辦南社忠孝文化節
    近日,作為「文化四季·四季如歌」2020茶山南社傳統文化季孝德文化體驗月的活動之一,2020年南社第四屆忠孝文化節暨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南社齋醮在南社明清古村落開幕。一系列精彩活動傳承傳統文化、弘揚忠孝美德,擦亮茶山文旅品牌,助推大灣區優秀傳統文化實踐地建設。
  • 試析傳統文化中的忠孝觀念及其現實意義
    這無疑會有利於維護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所以儒家文化中的孝悌思想受到歷代統治者高度重視,並居於整個封建社會的一切道德規範的基礎和首位,也就不難理解。儒家把孝推廣到社會,便移「孝」為「忠」。把維護宗法血親關係同維護封建等級制度聯繫起來。於是忠孝便為一體,孝是忠的基礎,忠是孝的結果,忠是孝的擴大,孝是忠的縮小。一個人在家能孝順父母,在朝就能忠君,所以便有「求忠臣於孝子之門」的說法。
  • 家在錢塘⑩丨忠孝傳家 淳安文化宗祠的百年變遷
    在這座古村千年的歷史文化中,一直以「忠孝」為傳家之寶,自古忠臣良相、文人學士層出不窮,蹤跡歷歷可尋。南宋末年,這裡出了一位進士,叫做章元禮,以忠孝聞名。他的宅邸,就是現在的章氏宗祠,也叫做「忠孝堂」。章元禮是宋郇國文簡公的後人,生於1234年,他天資忠孝,雅負奇節。
  • 尋找「中原忠孝人物」
    10名青年舉牌回應:「用忠孝喚起良知和信任!」而這時,10位老人則舉牌齊聲說:「你們尊老,我們更要愛幼!」隨後,3名兒童、3名青年人、三位老年人組成忠孝代表團共同舉牌向社會發出倡議:「忠孝從扶老人做起!」一時間,數十個鏡頭聚焦於此。這是由中華網河南頻道承辦的首屆尋找「中原忠孝人物」大型公益活動的啟動現場的一幕。
  • 河北忠孝好家風志願服務隊
    河北忠孝好家風志願服務隊在服務大眾的過程中,形成了三個服務體系:講師團、讀書會、禮儀及文藝表演隊。1、 忠孝好家風志願服務隊成立了講師團:忠孝好家風講師團立足石家莊,面向全中國。在石家莊及周邊,講師們走社區、進機關,串鄉村進行公益宣講,用優秀傳統文化滋養人們的心靈,同時在全國公益巡講,足跡遍及全國21個省的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少管所、監獄、公益機構、養老院、大中專院校、中小學、幼兒園、國學書院,以及各種論壇等,累計宣講一千多場。受益人數不計其數。
  • 忠孝街小學首屆「忠孝文化節」圓滿落幕
    區政府教育總督學鮑媛媛在講話中充分肯定了忠孝街小學貫徹落實「兩辦」《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弘揚忠孝文化實現學校內涵發展、特色發展的做法,在祝賀學校文化建設取得成績的同時,對學校發展提出了希望。活動中,領導們給在「忠孝文化節」活動中獲獎的學生進行了頒獎。
  • 忠孝東路:臺灣最貴的一條路
    早期這是一條南部農村年輕人的發財之路;20年前,忠孝東路更是象徵臺灣民主運動,打破專制獨裁的民主道路;現在已經蛻變成全臺灣流行文化的發源地。忠孝東路,對於臺灣人來講,存在一種複雜特殊的情感。總長10公裡的忠孝東路,承載了臺灣人的幾個共同回憶。
  • 「忠孝」思想是中國人的立國之本
    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自春秋戰國時期孔子誕生之後,由於孔子和歷朝歷代賢人的努力貫輸,「忠孝」 思想就慢慢形成了人們一種良好的道德觀念。「忠孝」思想主宰了中國人幾千年,是維繫國家和家庭不可或缺的紐帶,自從有了這根紐帶,國家的動亂和家庭的矛盾就成不了主流,總可以平息動亂,化解矛盾,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保證家庭的溫馨和睦。
  • 兩位國父談忠孝:把忠孝講到極點,國家自然強盛
    孝,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一切聖賢教育的核心 。孝, 是做人的根本,是家庭幸福的源泉,是社會安寧的保障。儒家十三經的第一經 -- 《孝經》云: 「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 」「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 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位於臺北忠孝東路,前身是臺北第一酒廠
    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位於臺北忠孝東路,前身是臺北第一酒廠。園內長期舉辦藝術文化活動,不少餐廳、酒吧、咖啡店、手工藝品店也陸續入駐,是臺灣文藝人士大本營。園區大部分建築保留了昔日廠房的風格,這些磚造鋼筋梁柱結構和斑駁的牆面上,爬滿了綠葉和枯枝,濃濃復古工業風非常適合攝影。
  • 東莞茶山舉辦「2020年南社忠孝文化節」
    12月12日,2020年東莞茶山南社第四屆忠孝文化節暨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南社齋醮,在茶山鎮南社明清古村落開幕。 活動為期兩天,將有採香請香、誦讀孝經、傳授祖訓、龍獅表演、傳統美食體驗、旅遊展銷等一系列精彩活動。
  • 【方志四川•廉政文化】餘靜寒 ‖ 眉山廉官群像: 廉直立身,忠孝...
    東坡文化與宋文化融進了眉山城市的肌理,仿宋建築群水街已經成為眉山新地標眉山境內,岷江兩旁、公園、山川,一叢叢翠竹迎風婆娑,似在廉語。正是因為北方移民大量徙蜀,帶來了黃河流域的新文化,與蜀中文化迸發出更有生命張力的文化。歷史統計表明,眉州在四川各州中接納移民最多。極具包容性的眉山容許北方文化與巴蜀本土文化相交融,在此紮根開花結果。移民的後裔大放異彩,使得眉山從一個默默無聞之地成為廟堂之上不可忽視的人才陣地和文化中心。北宋著名諫臣田錫的祖上,自京兆(今西安)遷到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