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觀念最早產生於先秦時期,是在古代敬天法祖思想倫理化過程中,在世俗社會層面產生的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當時的儒、道、墨、法等諸子百家,皆對忠孝作了詮釋。先秦以來的幾千年時間,社會倡導忠孝立本,忠孝建功,忠孝成為了一種傳統美德和社會責任。
隨著忠孝觀念逐漸深入人心,「忠孝不能兩全」一語也在民間廣泛流傳,似乎忠和孝是矛盾的、衝突的,盡忠就不能事孝,事孝就不能盡忠,魚和熊掌不能兼得。
縱觀歷史典籍和古往今來、著名專家學者的論述,都是把忠和孝放在統一層面上,沒有把忠和孝對立起來,所謂「古人云:自古忠孝不能兩全」之觀點是如何在社會上流傳?許多歷史故事和戲曲為了突出忠表現出這個觀點應該起到很大作用。還因為忠和孝在特定的時候也出現衝突、矛盾,給人二者只取其一的抉擇。其實,這種矛盾和衝突是暫時的,只在特定條件下出現的,最終它們是高度統一的,不少人往往忽視了這一點。
歷史上真正的英雄人物都是忠孝兩全的: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嶽飛精忠報國三十九歲被奸臣所害;文天祥為了民族氣節四十七歲慷慨就義。後人對他們的頌揚忠的一面多一些,他們的另一面孝親尊老鮮為人知。
大禹治水為了天下蒼生,也是為了完成父親和祖父的最大遺願; 嶽飛母病,嶽飛「嘗藥進餌」,親自侍奉,母亡,赤腳扶棺近千裡,嶽飛認為:「若內不能克事親之道,外豈有愛主之忠」; 文天祥父親病故,文天祥歸家守喪三年。古代社會的意識形態,雖然十分重視忠君思想理念,但同時非常看重孝親。
東漢末年,徐庶是劉備帳下謀士,曹操為了得到徐庶,擄獲徐庶母親,仿照徐母筆記招攬徐庶,徐庶辭別劉備投奔曹操,見了母親得知被騙,徐母斥責兒子對劉備不忠憤而自殺。徐母自殺是《三國演義》藝術加工情節,代表一種觀點,孝親而不忠君並不是親人所期望的,反之,因為忠君而一時不能事親,並不能說就是不孝。
近代歷史上,無數仁人志士為了民族復興、國家尊嚴和理想信仰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拋下自己的親人,未能給雙親養老奉終,他們的犧牲換來了革命事業的成功。新中國建設初期,一大批科學家和尖端科技人才告別家鄉,隱姓埋名,身處戈壁大漠偏避的科研基地,潛心鑽研,長期與家人分離,他們的無私奉獻換來了中國「兩彈一星」。這些英雄的中華兒女為之奮鬥和獻身的事業,正是他們的父母親人所期望嚮往的,其子女既是為國爭光,也是為家族「光宗耀祖」,又豈言不孝呢
不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今天,我們培養家國情懷,引領時代風氣,需要大力倡導新時代的忠孝兩全的倫理道德。
「百善孝為先」。現在奉養盡孝的條件比過去任何時代都要優越,要摒棄忠孝不能兩全的觀點,奉養父母,「樂其心不違其志,樂其耳目,安其寢外」(曾子)。孟子認為:「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如果每個家庭成員都養老敬老,對老人永懷一片孝心,這個家庭便會和諧。如果家家孝敬父母,戶戶敬重老人,由此也會使一個地方人心純正、民風淳樸、社會秩序井然。
家和國是分不開的,忠和孝也是不能分開的。在家為孝,在國為忠,忠孝兩全,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開拓進取、奮發有為的強大精神動力,也是中國人民在未來歲月裡薪火相傳、繼往開來、永不枯竭的思想源泉。五千多年的源頭活水為炎黃子孫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文化養分,每個人從中吸收養分有多有少,區別在於有多少樸素的情感、理性的自覺和堅定的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