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忠孝不能兩全,這才是徐元直離開劉備的真正原因

2021-01-07 騰訊網

三國演義的開篇就是「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這樣大的趨勢之下,勢必會有群雄並起,你爭我搶。而作為一個文人志士,也會在群雄之中選擇自己的君主,正如「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徐庶就是這樣的一個志士。徐庶為人忠厚誠懇,豁達大度。他在少年時,曾經為了朋友而殺害了當地的惡霸,不幸失手被官府擒拿,徐庶處於江湖道義,始終都沒有說出事情真相;而又害怕連累母親,更沒有說出自己的真實姓名,哪怕是身受重刑。

被救出之後,他隱姓埋名,漂泊江湖,到處拜訪名師求學。他最終學有所成,一身廣博才識,有獨到的見解,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因此,得到劉備的賞識,並且委以重任。

同時,徐庶又被求閒似渴的曹操看中了,並用徐庶母親為人質,以徐庶母親的語氣給徐庶寫一封家書。徐庶拆看家書之後,便是淚如泉湧。便離開了劉備。最後徐庶母親罵他:「飄蕩江湖數年,吾以為汝學業有進,何其反不如初也!汝既讀書,須知忠孝不能兩全。」

徐庶是一個孝子,儘管漂泊在外多年,怎麼會忘記母親的筆記,程昱模仿母親筆跡的小手段,徐庶應該會看得出來。

另外,徐庶多年在外求學,應該會看出當前的社會動態。在這個時候來了一封不像母親筆跡的書信,徐庶應該明白這是個計謀,他更會明白「自古忠孝不能兩全」。但是,他還是離開劉皇叔而去。

徐庶的舉動,或許會讓很多人和讀者看不明白。賢臣擇主而事,既然認定了劉備,卻為何離去?

因為徐庶孝順!

《孝經》裡的開宗明義章講到「孝,德之本也。」孝順是一切德行品行的根本。對孝道的詮釋就是「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孝道就是從奉孝父母開始,然後效力君主,最後才是建功立業。另外,漢朝實行「獨尊儒術」,推崇的儒家思想。徐庶自小就接受儒家思想文化的薰陶,更是深知明理。徐庶母親已經遇難,徐庶他怎麼能夠安心為劉備效力呢!

徐庶所處在的社會身份是「士」,士要遵守的孝道就是《孝經》的士章中也說道:「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

徐庶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孝順」,正如《漢書》裡所說:「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人生在世,其德行品行尤為重要。然而,孝,是德行的根本!

相關焦點

  • 自古忠孝兩難全,真的不能做到忠孝兩全嗎?
    忠孝,從古至今都是被人們所歌頌的美德,忠於國家,孝訓父母。很多人都只能做到其中一個方面,正所謂忠孝兩難全。為國家盡忠,堂前盡孝,二者往往是不可兼顧的,自古以來都是一個艱難的選擇。無數能人志士也都在忠孝二字上做不到兩全。
  • 家國情懷:忠孝不能兩全嗎
    學生敬老隨著忠孝觀念逐漸深入人心,「忠孝不能兩全」一語也在民間廣泛流傳,似乎忠和孝是矛盾的、衝突的,盡忠就不能事孝,事孝就不能盡忠,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縱觀歷史典籍和古往今來、著名專家學者的論述,都是把忠和孝放在統一層面上,沒有把忠和孝對立起來,所謂「古人云:自古忠孝不能兩全」之觀點是如何在社會上流傳?許多歷史故事和戲曲為了突出忠表現出這個觀點應該起到很大作用。還因為忠和孝在特定的時候也出現衝突、矛盾,給人二者只取其一的抉擇。
  • 如果下屬頻繁離職,看看劉備對待徐元直
    我們可以從徐元直離開劉備這件事情上窺視一二。徐元直,為劉備集團進行了初次換腦迭代,原來的死拼硬打,多了點藝術和韜略,讓屢敗屢戰的劉備,第一次嘗到了勝利的甜頭。所以,當聽說元直要走,劉備就好像天降寶貝突然失手,失魂落魄、手足無措,這個時候,他該如何做的呢?這是一個難題,為什麼?徐元直的離職,不是簡單少了一個頂級智囊,而是這個智囊對所有的軍政的機密,一清二楚。
  • 努力讓官兵忠孝兩全-中國青年報
    中國有句老話叫「自古忠孝難兩全」,常常用來形容一些民族英雄在國家存亡的危機時刻,公而忘私、為國棄家。這裡的「忠」指的是對國家的奉獻,「孝」指的是對家庭的責任。在今天的中國軍隊中, 「忠孝難兩全」也是廣大官兵會遇到的情形。
  • 他用自己的經歷告訴後人,忠孝不能兩全時該怎麼辦
    自古忠孝難兩全,所謂不能忠孝兩全的人大多數指有大作為的人。忠,指的是自己的祖國,或君臣之間。孝指的當然是自己的父母了。自己的父母理所應當的孝順,所以在一些大是大非面前,有許多為了忠孝兩全,而失去了生命的代價,但是也有許多人懂得忠孝不能兩全時,自己要忍,而這個忍字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懂的忍讓的人日後定有大作為。伍員楚國人,父親伍奢,哥哥伍尚。父親伍奢當時是楚平王大子建的太傅,而費無忌是少傅。
  • 楊傳軍:自古忠孝難兩全 群眾安全高於一切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總有這樣一群忙碌的身影,默默堅守在疫情防控一線,他們是群眾、志願者、村幹部……在大方縣三元鄉勝興村,有這樣一個人,母親病重躺在床上,但他仍然默默堅守在疫情防控一線,他就是大方縣三元鄉勝興村黨支部書記楊傳軍。
  • 土家女人畢生堅守,破題「忠孝難兩全」
    土家女人畢生堅守,破題「忠孝難兩全」 這是一方多情的土地這裡,群山環繞,樹木蔥蘢。這裡壁立千仞,山崖陡峭。這裡,有一方熾熱的土地,孕育了大山千年不變的堅守。這裡,有夢想,有故事,有希望。父母親生下她一個女兒之後,由於身體原因,沒能再繼續生育,杜典娥就成了杜家的獨生女兒。這個事一直讓父母揪心,也讓父母在寨子上人們的眼中自然抬不起頭,原因是斷了香火不能傳宗接代,女兒外嫁後將是「五保」無人照顧,常常遭受到別有用心之人的冷言冷語……杜典娥知道,父母是經受了多少身心的磨難,下了多大的決心,自己才獲得了難得的初中文化。
  • 「忠孝不能兩全」有了新解
    這種非巡遊式的網約車很適合胡師傳經營,也不能說是適合,是充滿著「孝」的感動和普通百姓生活的無奈,其實這是一個網約車司機盡孝的感人故事。老胡今年40多歲,已有20多年的駕齡,家境一般。但凡以車謀生的人經濟上都不是家財萬貫,更何況老胡家裡還有一位80歲的痴呆母親。
  • 社會心理學(二)|心理學如何解釋「忠孝不能兩全」
    角 色 衝 突角色衝突:是指個人不能同時滿足對其有意義的多種角色期望而履行不同角色時所出現的矛盾心態當一個人受時間或精力的限制,不能同時滿足外在社會不同的角色期望而履行的不同角色,迴避履行任何角色都會引起消極後果的時候就會出現角色衝突。「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就是典型的角色間衝突。那麼解決方法就是首先明確各種角色的重要性和不履行某種角色的後果,然後選出輕重緩急,優先執行最為重要和能避免嚴重後果的角色。
  • 忠孝難兩全!保定民警抗擊疫情期間送走母親的故事,看哭無數人
    2月26日凌晨,河北高速交警保定支隊淶源大隊劉洪傑隊長的母親突發疾病去逝,一直堅守在疫情防控一線的他,已經一個來月沒有見到母親了,直到母親病危他才匆匆趕回去見老人最後一面。對於劉洪傑來說,這場疫情,也是他人生中沉重且悲傷的經歷。母親病重,他含淚堅守在防控疫情的一線,在母親最後的日子裡沒有陪在身邊,成為他終生的遺憾。
  • 生活中:忠孝能兩全嗎
    關於此問題,我們只能這樣安慰自己:忠孝不能兩全。首先,人的健康是最重要的,所謂說人命關天,沒有了健康,沒有了生命,錢又能如何,何況你爸現在是蟲遇到了人生的選擇題,而且是比較難的的選擇題。如果換位思考,您又該如何決擇呢?
  • 人物故事|周祖平:忠孝難兩全,忘我守「疫」線
    我認為人不能活在自私之中,只有這樣,世界明亮的天空才不會黯然失色。我願我的母親一路走好。」淚點瞬間在群裡爆棚,眾人好言勸慰周祖平一番;社區黨委書記鍾炳熊第一時間,要求他離開點位,回家料理後事。犀池五街發現疫情後,周祖平和弟弟一起在社區從事志願服務,來不及照料重病在床的母親。周祖平本可回家照看病榻前的母親,盡一份孝道。
  • 此人受江湖人物崇拜,一生忠孝仁義,俠肝義膽
    片刻華雄被關羽斬於馬下,這溫酒還是熱的,這也是關羽一戰成名,溫酒斬華雄的典故。關羽為人忠義,俠肝義膽。曾為保護嫂嫂(劉備老婆)千裡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隻身一站。作為劉備的義弟,看到哥哥劉備被曹操大軍包圍,怎肯坐以待斃。
  • 《三國志14》伐蜀先鋒徐元直怎麼樣 武將特點分析
    > 導 讀 徐庶是《三國志14》中的一位武將,在歷史中也是真實存在的,有小夥伴對於該武將在遊戲中的作用還不是很了解,那麼就來看看「abcdqqq2」分享的《三國志14》伐蜀先鋒徐元直武將點評吧
  • 忠孝兩難全?看看兵哥怎麼說
    自古忠孝兩難全。」對於軍人而言,由於職業的特殊性,更是在相當長時間裡無法在家侍奉父母。於是忠與孝似乎就是一個只能對立而無法統一的命題,有人認為盡忠就難以盡孝,盡孝則無法盡忠。上海海警支隊某艇幹部小張說:「自從穿上這身軍裝,我就知道,對於父母只能是更多的虧欠。
  • 長篇彈詞《再生緣》中完美理想女性與忠孝兩全男性的對比分析
    麗君對待王爺府上的人很不耐煩,急於打發離開。而對於孟府來人則感到焦慮,擔心母親的病,關切之情溢於言表,且在兄長走後,仍然坐臥不安,「這處明堂真懊悶,又添上,一樁心事費調停。行輾轉,坐沉吟,左右為難沒處分」,這些都顯現了麗君對自己生身父母的孝。
  • 古語:「忠孝難以兩全」是什麼意思?飽含深意,很多人明白的太遲
    古語道「忠孝難以兩全」是什麼意思?飽含深意,很多人明白的太遲!要理解這句話首先要知道國家是大家,是故首先要對國家盡忠盡責。要盡責,就要遵循古訓教導的聖賢之道福澤後代,傳承聖賢之道就對得起上古祖先,如此才對得起國家和父母。《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恩品》云:「有情輪迴生六道,猶如車輪無始終,或為父母為男女,世世生生互有恩,如見父母等無差,不證聖智無由識。」《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云:「一切男子皆是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往昔父母。」
  • 三國演義32:徐庶識破八卦陣,劉備終於躺贏一次,他簡直太高興
    在上一集中我們講到蔡瑁想要設計陷害劉備,而劉備知道了消息之後便倉皇而逃,後來劉備在去往廟會的路上遇到了徐庶,緊接著徐庶就做了劉備的軍師。這一邊的曹操在得知劉備在荊州的時候,他決定即將去徵討劉備。這天曹仁帶領大軍一同前去攻擊樊城,但現在去攻擊絕不是最佳時機,還是等著軍令下來再去攻打才是最妙的。可是在李典相勸曹仁多次無果的之後,他還是同意了讓曹仁前去打仗,曹仁的建功心切昭然若揭,於是他還用了自己剛剛學會的八門金鎖陣去迎接劉備。
  • 誰才是三國真正的仁德之君?梟雄劉備成功入川的原因是什麼?
    初看這段文字,多數人會很同情劉璋,甚至讚賞劉璋。畢竟,漢末軍閥大都殘暴不仁,像殺人為樂的董卓,狂妄自大的袁術,蝸居在城堡中每天只和女人混在一起的公孫瓚等等。相比他們,劉璋的心中有百姓,不想因為個人的權力、名位而讓百姓流血犧牲,也就難怪說這番話時,群臣都淚流不止。可是像劉璋這樣百姓歡迎的仁德之主,為什麼守不住自己的地盤呢?不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嗎?不是施行仁政則天下歸心嗎?
  • 29歲才中進士的包拯,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推後十年才去做官?
    但自古忠孝難兩全,包拯對忠與孝的抉擇讓我們感嘆,更讓我們敬佩。對於文官出身的包拯來說,這是一個前景很好的官職,利於以後的發展和晉升,俗稱親民官。但因為離家太遠,舟車勞頓,不忍父母辛苦奔波,也為了更好的照顧父母,就沒有去上任。向朝廷申請了一個離家較近的官職,監和州稅,這是一個監當官,自古以來只有受到處罰的文官才會分配到這個職位。雖然不被看好,但此地的風土人情和家鄉差不多,父母能更好的適應當地的生活,包拯還是義無反顧的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