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的開篇就是「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這樣大的趨勢之下,勢必會有群雄並起,你爭我搶。而作為一個文人志士,也會在群雄之中選擇自己的君主,正如「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徐庶就是這樣的一個志士。徐庶為人忠厚誠懇,豁達大度。他在少年時,曾經為了朋友而殺害了當地的惡霸,不幸失手被官府擒拿,徐庶處於江湖道義,始終都沒有說出事情真相;而又害怕連累母親,更沒有說出自己的真實姓名,哪怕是身受重刑。
被救出之後,他隱姓埋名,漂泊江湖,到處拜訪名師求學。他最終學有所成,一身廣博才識,有獨到的見解,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因此,得到劉備的賞識,並且委以重任。
同時,徐庶又被求閒似渴的曹操看中了,並用徐庶母親為人質,以徐庶母親的語氣給徐庶寫一封家書。徐庶拆看家書之後,便是淚如泉湧。便離開了劉備。最後徐庶母親罵他:「飄蕩江湖數年,吾以為汝學業有進,何其反不如初也!汝既讀書,須知忠孝不能兩全。」
徐庶是一個孝子,儘管漂泊在外多年,怎麼會忘記母親的筆記,程昱模仿母親筆跡的小手段,徐庶應該會看得出來。
另外,徐庶多年在外求學,應該會看出當前的社會動態。在這個時候來了一封不像母親筆跡的書信,徐庶應該明白這是個計謀,他更會明白「自古忠孝不能兩全」。但是,他還是離開劉皇叔而去。
徐庶的舉動,或許會讓很多人和讀者看不明白。賢臣擇主而事,既然認定了劉備,卻為何離去?
因為徐庶孝順!
《孝經》裡的開宗明義章講到「孝,德之本也。」孝順是一切德行品行的根本。對孝道的詮釋就是「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孝道就是從奉孝父母開始,然後效力君主,最後才是建功立業。另外,漢朝實行「獨尊儒術」,推崇的儒家思想。徐庶自小就接受儒家思想文化的薰陶,更是深知明理。徐庶母親已經遇難,徐庶他怎麼能夠安心為劉備效力呢!
徐庶所處在的社會身份是「士」,士要遵守的孝道就是《孝經》的士章中也說道:「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
徐庶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孝順」,正如《漢書》裡所說:「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人生在世,其德行品行尤為重要。然而,孝,是德行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