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床前無孝子,父母的養育之恩抵不過女兒的謾罵

2020-12-15 感情的話題

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對於很多有過經歷的人來說,就是這樣,別說是兒子的,就是女兒,她也會嫌棄父母的時候,都說養兒為防老,女大不中留,父母老的時候可能子女都會嫌棄他們。

一位母親老了,生活自理能力不方便,他含辛茹苦把自己的女兒,供他讀了大學,然而女兒也找到了一個好女婿,後來這位母親就和女兒女婿在一起生活。

生活一段時間以後呢,母親可能不習慣城裡的生活,他選擇了回到了老家,因為她不想因為女兒和女婿兩個人,因為她的事情經常吵架,他想女兒過得好一點。

所以母親選擇了回到了老家,看似女兒是挺孝順的,可真到了,事實是怎麼樣的呢?

母親年齡大了,幹活手腳不麻利,家裡的衛生也做的不是特別乾淨,說他的人是誰呢?不是女婿正是自己的女兒,女兒經常向自己的母親做事,邋裡邋遢,語言上也慢慢的過激了起來,母親可能是忍受不了這樣的謾罵。

加上自己身體不好,而這個女婿還不錯,還帶著母親到醫院裡去看一下,當母親知道自己的病情,結果以後他選擇了離開,

而她這個女兒平時只知道說自己的母親,從來沒有關心她,總是說自己的母親能吃那麼胖,僅僅就是消化不良而已,用這種病來博得自己老公同情。

其實很難想像,這竟然是自己的女兒說出來的話,後來經過多方證實,母親得了斯胃癌晚期,所以他不想拖累他們,選擇了一個人,默默的離開,回到了老家,而她自己的女兒卻說自己的這個老媽在裝病,才50歲,那麼年輕就得了這樣的病,肯定是在裝病。

也許沒有誰能想到自己含辛茹苦帶出來了女兒,竟然會對一個母親說這樣的話?

老伴走得比較早,母親擔心孩子受委屈,獨自一個人含辛茹苦,把女兒帶大,希望女兒將來能夠過上好的生活,當然女兒現在的生活條件確實還可以,找了一個很不錯的老公。

他母親離開以後,女兒還不知道他母親到底得了什麼病。

父母可以全心全意的為了子女,哪怕不惜自己的生命,而子女永遠做不到這一點,

前段時間四川有位父親,為了把保住自己的兒子的另一個眼睛,獨自一個人背了自己的兒子,從大山裡面坐車來到了舉目無親的上海,說的一口,別人聽不懂的方言,和醫生無法溝通的情況下,一個男人坐在醫院裡大廳裡號啕大哭。

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誰能想到一個男人為了兒子的一隻眼睛能做出這樣的舉動?

成年人的無助,有時就在一瞬間。

這就是父親,這就是父母。

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是慈禧當年給他母親過大壽的時候,自己不能親臨現場,委託宮女帶給他母親的一首詩的其中一句。

世間爹媽情最真,淚血溶入兒女身。

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

希望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可以安享晚年。

相關焦點

  • 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其實還有下半句,反映了社會的現實
    那便是:"久病床前無孝子",在古代社會的思想中多子多福,養兒防老的思想深入人心。所以,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是以仁孝治天下,都提倡一個"孝"字。在自然界中,烏鴉尚且知道反哺,更何況是人呢!正所謂"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父母養育子女可謂是盡心盡力。從添衣到吃飯不敢有一絲的怠慢,一旦子女有個頭疼腦熱,父母可以什麼都不顧幾天幾夜不合眼,恨不得自己來代替子女承擔病痛。為了能夠讓子女有個好的前程,即使再困難都會千方百計供子女讀書。
  • 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那些被父母拖垮的人,真的覺得值得嗎?
    那時候的農村人一旦上了年紀,就不能夠在下地幹活了,也就失去了經濟來源,所以他們將希望全都寄託於辛苦養育的兒子身上,指望著事業有成的他們來照顧自己。人必然是會生病的,生病的老人身邊離不開人,嫁出去的女兒沒有精力,也不方便照顧生病的老人。她們沒有力氣照料臥病在床的老人,雖然說女婿能頂半個兒,但畢竟沒有血緣關係,所以也不好意思麻煩他們。
  • 「久病床前無孝子」的下半句更可悲,知道的並不多,你知道嗎?
    「久病床前無孝子」的下半句更可悲,知道的並不多,你知道嗎?中華文化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傳承,並將詩詞歌賦等燦爛文化留給了世界。有一句俗語想必大家都聽過,那邊是「久病床前無孝子」。畢竟,當人慢慢的老去,身體也就變得越加不勝以往,難免會因為一些緣故有的頭昏腦熱的,這時,作為兒女就要擔負起照顧老人的義務,畢竟老話常說:百善孝為首。
  • 「久病床前無孝子」,其實還有下半句,更現實
    「久病床前無孝子」,其實還有下半句,更現實!有一句俗語說的是「久病床前無孝子」,意思是說如果家中的老人長時間患病乃至臥床不起,那麼他的孩子很難做到孝順。孝道不是理應遵循的傳統美德嗎?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其實原因也很簡單,不過是人性使然。
  • 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下一句是什麼?7個字道明人性,字字戳心
    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下一句是什麼?7個字道明人性,字字戳心中華上下五千年,泱泱大國,留下了無數的文化,在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出現文化斷層的國家,就是中國!中國到底有哪些奇妙之處呢?經常聽到的就是「久病床前無孝子」,聽了前一句,很少有人知道下一句,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聊一聊這個事情。
  • 「久病床前無孝子」——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久病床前無孝子。」——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家子四世同堂,年齡最大的老太太身體本來一直康健,但是一次重感冒導致老太太就此不能自理,兒女們起初還能分工照顧老人,後來老人拖的時間越來越長,漸漸的兒女們都沒有耐性了,老人幾次三番從鬼門關闖過,拖了幾年,兒女們沒有耐性了,最後老人走的時候不忍直視,因為躺在床上沒有人管,拉屎拉尿沒有人清理,吃喝也是沒有人顧,硬是生生的受了幾日折磨才離開了人世,死前受盡了飢餓、孤獨、不潔、恐懼…
  • 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下半句才是精華,非常現實!
    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下半句才是精華,非常現實!文丨夏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身邊也流傳下來了許多俗語。其實很多俗語,都有他要講解的內涵,但是隨著流傳,有些俗語,我們能隨口說出來,但是卻並不理解,這些俗語的意思到底是什麼,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其中的一個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相信這句話大家都經常能夠聽到吧,但是具體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老話說家寒出孝子,又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各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關於孝順的農村老話有很多,人們對於孝這個字有著深刻的感情,如果一個人對父母孝順,會讓很多人欽佩,如果一個人對父母不好,周圍的人就算是明著不說,心底裡也是鄙視的。在這些老話中,有一句說家寒出孝子,還有一句說久病床前無孝子。
  • 久病床前無孝子,男子活埋癱瘓母親?
    感恩父母,是人世間最樸質的情感。在自然界尚有「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何況是有思維的萬物之靈的人類呢。感恩,怎麼能忘,父母之恩,怎麼能拋棄呢?近日,陝西靖邊縣發生了一起聳人聽聞、令人髮指的事情,一位癱瘓老人,被她忤逆的兒子,活埋進廢棄墓坑。
  • 人情世故的核心,就是一定要記住,久病床前無孝子
    1、久病床前無孝子。對任何人,都不要抱太大的期望。久病床前無孝子,久貧家中無賢妻。想要活得好點,最終還是得靠自己。很多人以為多生幾個小孩,晚年或許就能幸福點。老二說,妹妹也是父母生的,也應該出一份力。妹妹說,我都嫁出去了,還要幫你們照顧老人,憑什麼?2、肩膀不齊,不是親戚。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 「久病床前無孝子」讓人心酸,下半句更經典,古人說透人性太現實
    久病床前無孝子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話意思是:如果你長時間的臥病在床,那么子女就會變的不孝順,也就沒有孝子一說了。但我們還有一句俗語說的是:百善孝為先。對於子女和父母來說,你讓我長大,我養你變老,說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很難,一天、一個月、一年很容易,但如果是一輩子呢?很多時候,我們不是敗給了自己不能對病榻上的父母盡心伺候,而是敗給了現實生活。
  • 以家人之名:儘管血濃於水,但也抵不過養育之恩
    不過好在這一部分的孩子當中,有一部分孩子還是挺幸運的,能夠遇到好的養父母,讓自己在快樂溫暖的家庭中長大。而在這種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會更加懂得珍惜來之不易的愛。雖然我們都說血緣的羈絆是我們無論如何都沒有辦法抹掉的,但是儘管血濃於水,但也抵不過養育之恩。
  • 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是什麼意思?其實下半句更揭露人心!
    其中反映社會現實的俗語數不勝數,像今天要提到的這句「久病床前無孝子」就是一句揭露人性的深刻俗語。為什麼久病就會無孝子呢?首先,是「久病」,就是指那種需要長時間細心照顧的病,而且沒辦法根治。父母生病,孩子可以出錢送醫院治療、也可以細心照顧直到康復。但是,如果父母的病是那種需要長時間照顧,離不開人的病,那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一個負擔。現在,我相信很多家庭都會有這樣的一個問題,就是老人的贍養,可能一家有幾個兄弟的,就會輪流著照顧老人,把老人接到自己家裡這樣。
  • 常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下句話也很現實,說透生活,令人深思
    文/八十二 人們常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下句也很現實,說透生活,令人深思俗語作為非常親切簡單的一種表達方式,聽起來非常明了易懂而且很接地氣,沒有像那些古文成語那樣,讓人想半天也不明白還要查查字典翻翻書才弄得明白
  • 久病床前無孝子,更何況是兒媳婦呢?
    前幾天,阿菊的老公阿東回家,看到自己的媽一副皮包骨頭的樣子,心裡很是難受。阿東問阿菊是怎麼回事?阿菊吞吞吐吐,告訴他,母親挑三揀四,她侍候不了。阿菊老公一下就明白是怎麼回事,操起家裡的笤帚,就打起媳婦來。
  • 農村老話「送人鬥米記恩,送人擔米記仇」,讀起很糙,卻韻味十足
    導語:農村老話「送人鬥米記恩,送人擔米記仇」,讀起很糙,卻韻味十足在農村,人們都是喜歡聚在一起閒聊,而且聊天的過程中呢,一些老人就喜歡說一些老話,以此來教育現在的年輕人,這些老話也可以叫做俗語、諺語,算是一種民族文化的傳承了,它們都通俗易懂、
  • 感恩父母,感恩父母養育之恩
    前一段時間看到一些視頻,感覺挺感動,認為這些視頻可以表達出深深熱愛父母之心,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視頻1主要描述是一位約90歲的媽媽,拿起掃把大約60歲的兒子,兒子的笑呵呵的樣子被母親打,不願意躲避。網友留言,到這個年紀被打是幸福。
  • 久病床前有孝子
    因為母親行動不便,他在工作之餘十分惦記家中的母親,所以每天他都會在出門工作三四個小時就給母親打個電話詢問。也是因為如此,12年來他從未參加任何親戚好友的紅白喜事,就連爺爺去世的時候,因為路途遙遠,他也沒有前去弔唁,而是選擇繼續守在媽媽的身邊照顧。他說:「人應該在活著的時候就好好照顧,我相信爺爺能夠明白。」
  • 「久病床前無孝子」是啥意思?下一句更是點明了夫妻關係,太真實
    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話從字面上理解這句話說的就是家裡的長輩們如果長時間患病乃至臥床不起,就算平時再孝順的孩子也會很難做到孝順。在當今社會兒女也有自己工作,也有自己的家庭,每天如果圍繞著自己病榻前的,老母親或者是老父親一直以來忙忙碌碌的話,難道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工作都能不要了嗎?可能時間一長耐心都給磨沒了。
  • 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氣大!
    天大地大,父母恩大子曰:「人之身體受之於父母精血。」父母精血的融合,給予我們身體和生命。父母的生養之恩,大於天;養育之恩,重如山,人生在世,第一個要報答的便是父母恩。【微信公號:國學生活】晚清重臣曾國藩,在歷史上可是十分有名的孝子,縱然他常年離家,也不妨盡孝。他無論是在上京路上還是為官期間,閒下來總是給父母寫信,信中內容也是極其細緻。他在信中寫道:「堂上各老人須一一分敘,以煩瑣為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