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講——標點符號是怎麼來的

2021-02-25 國際漢語教學網

各位童鞋大家好,歡迎回來,這裡是國際漢語教學網。從清晨的第一聲問好起就和標點符號密切相連,諸位知道標點符號是怎麼產生的嗎?中國古時候有沒有標點符號?今天我們一探究竟。

標點符號的歷史及來源


佔主流的說法,是沒有。但也有不同的意見,說有。我們多數人長時間裡,受的是「沒有」派的影響,還找到了或者說推測到了「沒有」的理由:古人的書寫材料過於珍貴。這也不是毫無道理。你想,無論是早期的竹簡、木簡,還是稍後的布帛,加工都很不容易,竹片兒上、絲帛上的空間,自然是能省就省,能多寫一個字,就多寫一個字,讓標點符號佔個地方,不划算。

「有」派的意見也不能不聽聽,因為也並非全無道理。有的專家指出,漢語標點史可以溯源到甲骨文時代。甲骨文的書寫者,是使用線條和間空來作為分詞分段的手段的。狹義的標點,指有明確書寫形態的標點,廣義的標點,還應包括沒有書寫形態的方式,如間空啦、分段啦,等。

標點符號是書面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少到多、逐步完善的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大體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一、產生初始階段

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它記載了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但在古代書面文字材料中是沒有標點符號的。由於沒有標點符號,對同一段文字便有不同的理解,甚至會出現相反的結果。由於語言表達的需要,標點符號就逐步的產生了。

漢朝的時候,就有人採用「離經」的方法,把文字之間斷開。即在兩句之間隔開一兩字來寫,或者用豎線、短橫線等標示句子的完結,但是使用上並不普遍。西漢戴聖編纂的《禮記》說「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立經辨志」。鄭玄注曰:「離經,斷句絕也」。當時人們讀書,常在句旁劃「し」,作為一種助讀標記符號。這便是標點符號的萌芽。

東漢時,句讀的符號有「↓」和「、」兩種。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解釋「↓」為「鉤識也,居月切」,「、」則為「有所絕止,而識之也,主庾切」。就是說,凡是文末可以停止的地方,就用「↓」來標記,文中有可以句讀的地方,就用「、」來標示,大略相當於今天的句號和逗號。

到了宋朝,鉤號變成了圓圈,標形如「○」,有大中小之分,人們採用圈點來標讀文字。朱熹在著《四書章句集注》時就是每章之前用大的「○」,每句之後用「。」。這稱為句讀(音jù dòu,古文語句中的短暫停頓。句是語意完整的一小段,讀是句中語意未完,語氣可停的更小的段落)。即在一句末完需停出打上個「、」,其作用類似現在的逗號,在全句意思已完之處畫一個「。」,作用同現在的句號。這一時期還出現了段落號,用「∨」或「∧」表示,畫在每段末尾字的右下角,甚至出現了「。。。。。。」「……」這樣的密圈、密點加在字的右旁,(古書皆為豎排)強調句子的精彩部分。這一用法直到上個世紀20年代還在沿用。

到了明朝,隨著刊本小說的出現,又多了兩個專用號,即一個是在人名旁邊畫單直線「│」,一個是地名旁邊加兩直線「‖」。

二、發展成熟階段

我們現在所用的標點符號,源頭在歐洲。西方文字在公元8世紀以前,只用句號。8世紀以後,慢慢出現了冒號、分號等,但使用都比較隨意,沒有嚴格的使用規則。直到15世紀末,威尼斯印刷師阿爾德·曼努齊在原有標點符號的基礎上,又創製了部分新的標點符號,並規定了所有的標點符號的固定用法,西方文字的標點符號才系統化、規範化。

鴉片戰爭以後,新思想傳入,西洋標點也跟著進來了。

第一個從國外引進標點符號的是清末同文館的學生張德彝。同文館是洋務運動中清政府為培養外語人才而設立的,張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學生中的一員。

同治七年(1868年)二月,退役駐華公使浦安臣帶領「中國使團」出訪歐美,張德彝也成為隨團人員中的一名。張德彝有一個習慣,就是無論到了哪個國家,都喜歡把當地的風景、名物、風俗習慣都記錄下來,以「述奇」為名編成小冊子。在1868年——1869年期間,他完成了《再述奇》。這本書現在稱作《歐美環遊記》,其中有一段介紹西洋標點的,云:「泰西各國書籍,其句讀勾勒,講解甚煩。如果句意義足,則記。;意未足,則記,;意雖不足,而義與上句黏合,則記;;又意未足,外補充一句,則記:;語之詫異嘆賞者,則記!;問句則記?;引證典據,於句之前後記「」;另加註解,於句之前後記();又於兩段相連之處,則加一橫如——。

雖然張德彝不是在有意識地向國內知識界引入標點,甚至帶有反對的口氣,覺得這些標點繁瑣。但是卻在無心栽柳的過程中,為中國語言符號的發展帶來了新風。

至於標點符號的提倡和使用,則是「五四」運動前後的事了。

鴉片戰爭以後,西風之東漸越來越甚,西文也為中國知識分子越來越熟悉,其標點符號之方便,也時時刺激著大家的改革熱情。

1897年,有個叫王炳章的廣東東莞學人,取中國原有的「圈」和「點」,及西文中的「句讀勾勒」,草擬了10種標點符號。由於合乎實用而有人接受,胡適、陳獨秀、魯迅、錢玄同、劉半農等著名教授、作家均表歡迎並應用。

翻譯家嚴復的《英文漢詁》(1904)是最早應用外國標點於漢語的著述。

五四運動前些年,不少作家已經開始使用新式標點。修辭學家陳望道先生,對推廣應用新式標點符號起了積極的作用。他於1918年5月,在《學藝》雜誌上發表《標點之革新》一文,介紹西洋標點符號10種。

標點符號是怎麼產生的 - 紅葉 - 日知齋

同年5月起,《新青年》雜誌就全部採用白話排印加上新式標點。它的影響很大,不到半年就有四百多種報刊仿效。由於當時的出版物多採取直排方式,於是使用者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中國式」調整。

1914年,胡適就在日記裡創造了一套自己使用的「句讀符號」:單直「?」,雙括「(())」,提要號「~~~」等。

1916年8月,胡適應《科學》雜誌的邀請,在自己日記基礎上增改寫成《論句讀及文字符號》一文,全面闡述他對句讀以及文字符號的理論思考,成了新式標點的奠基之作。

1919年4月,以胡適為首,包括錢玄同、劉復、朱希祖、周作人、馬裕藻在內的六教授,極不願看著「現在的報紙、書籍、無論什麼樣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講文法的區別,連賞鑑的意思都沒有了」,在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一次大會上,他們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頒布通行「,。;:?!——()《》」等標點。11月底,胡適對上述方案作了修改,把原方案所列符號總名為「新式標點符號」。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第53號訓令——《通令採用新式標點符號文》,批准了由北大六教授聯名提出的《請頒行新式標點符號方案》。我國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標點符號誕生,成了語言文化發展史上值得記錄的一筆。

特別是「五四」運動以後,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發展和推廣使用標點符號中起了重大作用。特別是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中國共產黨從人力、物力、技術工作各方面幫助國民黨恢復和建立秘書工作,幫助秘書改革,開始使用標點符號。1924年4月4日《國民黨執行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記錄》記載:會議通過了公文使用標點符號的議案,即〈關於本黨印刷公文、書籍所用圈點之議案〉。從此國民黨機關上下行文中就經常使用標點符號了。這是第一次官方出面規定使用標點符號。第二次見於解放區人民政府的文件,即1949年2月制定的《華北人民政府公文處理暫行規定》,在公文格式中規定了公文一律加標點符號。當時規定一般使用11種標點符號。即逗號(,)、頓號(、)、分號(;)、冒號(:)、單引號(「」)、雙引號(『』)、省略號(……)、括號「()」、(?)、驚嘆號(!)、句號(。)。這是一些常用的標點符號。各級政府不論上下行文或平行文,都必須使用標點符號。至此標點符號已比較成熟。

三、定型普及階段

標點符號的定型普及使用階段,可以說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署公布了《標點符號使用辦法》。當時公布時規定了14種:句號(。)、問號(?)、嘆號(!)、逗號(,)、頓號(、)、分號(;)、冒號(:)、括號「()」、引號(「」『』)、破折號(——)、省略號(……)、著重號(·)、書名號(《》)、專用號(—)。

四、完善提高階段

經過30多年的實踐應用,書寫排印已由直行改為橫行,標點符號用法也發生某些發展和變化。

1990年3月國家文字委員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修訂發行了《標點符號用法》。由原來的14種改為16種,增加了連接號(—)和間隔號(·)兩種。隨後又經部分修訂,1995年12月13日國家技術監督局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標點符號用法》,規定常用的標點符號有16種,分點號和標號兩大類。

點號的作用在於點斷,主要表示說話時的停頓和語氣。點號又分為句末點號和句內點號。句末點號用在句子的結尾,有句號、問號、嘆號三種,表示句末的停頓,同時表示句子的語氣。句內點號用在句子中間,有逗號、頓號、分號、冒號四種,表示句內的各種不同性質的停頓。

標號的作用在於標明,主要標明語句的性質和作用。常用的標號有9種,即:引號、括號、破折號、省略號、著重號、連接號、間隔號、書名號和專名號。

標點符號的位置也有講究。句號、問號、嘆號、逗號、頓號、分號和冒號一般佔一個字的位置,居左偏下,不能出現在一行之首。引號、括號、書名號的前一半不能出現在一行之末,後一半不能出現在一行之首。破折號、省略號都佔兩個字的位置,中間不能斷開。連接號和間隔號一般佔一個字的位置。這四種符號的位置均居中。著重號、專名號和浪線式書名號標在字的下邊,可以隨字移行。

如果是直行的文稿,標點符號的使用與橫行文稿有所不同。句號、問號、嘆號、逗號、頓號、分號、冒號放在字下偏右處。破折號、省略號、連接號和間隔號放在字下居中處。著重號標在字的右側,專名號和浪線式書名號標在字的左側。直行文稿的雙引號和單引號要分別變為「﹃﹄」和「﹁﹂」。

標點符號已經成為書面語言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又創造了幾種書寫符號:即文尾號(o)或(□),用於一篇文章的結尾。多見於雜誌。這些新的書寫符號已約定俗成,被普遍應用。這標誌著標點符號的不斷豐富完善。

值得一說的是,國人對於標點符號的引進,也進行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處理。與西方使用的標點,有幾處明顯的不同:①句號用「。」,不用「.」。這個圓圈圈,是國人使用了多少年的東西,既熟悉又醒目,比西文的那個小點點,好得多。②引號用『』和「」,不用「「」」和「『』」。這是為了適應豎排文字的特點。時過境遷,隨著我國文字絕大部分橫排,引號也就跟西文的趨同了。③西文的人名和地名等專有名詞的開頭用大寫字母表示,漢字沒有這種標記,所以要有人名號和書名號。 此外,二者的區別還有:漢語破折號佔兩個漢字的位置,英語破折號則只佔約一個漢字的位置;漢語省略號為六個連點(也可以說成「兩組三個連點」),且上下居中,英語省略號則只有三個連點(也就是「一組三個連點」),且居於下方;漢語連接號有「長橫」(——)、「一字線」(—)、「半字線」(-)和「浪紋」(~)之分,前三者分別佔兩個漢字、一個漢字和半個漢字的位置,英語連接號則只佔字母m寬度的1/3(–);等等。

漢語裡有些標點符號在英語裡是找不到的,如頓號、著重號、間隔號、書名號、專名號等。在漢英翻譯時,頓號常處理成逗號;著重號在漢語裡表示強調,翻譯成英語時常將被強調部分的文字用斜體或粗體表示;漢語間隔號用於外國人名或某些少數民族人名。在英語中,因為是直接用空格將人名各部分分開,用不著間隔號;漢語書名號翻譯成英語時,只將相應部分變成斜體;漢語專名號用在人名、地名、朝代名等專名下面,它只出現在古籍或某些文史著作裡面,英語裡相同情況下則不用任何符號。

標點符號是怎麼產生的 - 紅葉 - 日知齋

據此說來,漢語的標點符號也是有模有樣地持續了數千年,怎麼能說沒有呢?能想到的解釋是:這些標點符號雖然不絕如縷,但實行的範圍太小,不夠普及,絕大部分的書籍,還是沒有任何標點的。還有一點,也不能不提及,那就是「句讀」之類的標點符號,長時間裡,不是作者所為,而是讀者在閱讀時做的記號。這種記號,有較大的隨意性,是否符合作者原意,也很難說。作為一種標點符號,卻不是跟作品同步產生,而是由讀者後來「追加」,不同的讀者可以有自己的追加方式。這種作品與標點符號奇特的分離方式,可能是世界上各種文字中絕無僅有的風景。像朱熹那樣,在著書時候自覺使用標點符號的,少之又少。

如此看來,簡單地下結論,說中國古代有或者沒有標點符號,都不妥當。準確點說,早在甲骨文時代就有了標點符號的萌芽,有了使用標點符號的書寫實踐,只不過規範化和系統化的時間較晚而已。最為系統、完備的標點符號的使用和普及,則是在西文的標點符號引進和消化之後。

近日見到一篇美國人談標點符號的文章(見《青年參考》2009年4月7日),得知外國人最初發明標點符號的目的,是為了便於朗誦(按:看來並不是因為當時的牛皮和羊皮這些書寫材料忽然地便宜了)。一位叫做Ursula Dubossrsky 的美國人說,英文標點符號一詞(punctuation),源自拉丁文punctus,意思就是「點」。這些「點」讓讀者知道哪裡需要稍停,哪裡需要加強語氣等等。這就從根本上顛覆了我們長期以來對我們的老祖宗沒怎麼使用標點符號的原因的解釋。不妨這樣推測:不管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更早的時候沒有使用標點符號,是因為沒有發明出來,跟書寫材料珍貴與否關係不大。有的學者納悶,標點符號的形狀遠比文字簡單,而數量又遠比文字為少,何以文字很早就能創造出來,而系統的標點符號卻姍姍來遲?而且東方如此,西方也如此。

據說,古希臘公元前5世紀的文字,都是連著寫下來的,沒有標點。當時的大學者亞里斯多德在《修辭學》一書中,提到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著作因為連寫而難以斷句。到後來,亞歷山大圖書館的館長阿里斯託芬(公元前257~公元前180年)才創製出三級點號:中圓點、上圓點和下圓點。從無到有,漸成序列。

作為西方新式標點系統的奠基者,是義大利語法學家和出版家A·馬努提烏斯(約1450~1515年)。他以語法原則取代誦讀原則,制定了5種印刷標點:逗號(,)、分號(;)、冒號(:)、句號(.)和問號(?)。馬氏制定的標點符號為什麼能夠推廣開來呢?除了讀者閱讀上的需要以外,和他的家族是經營規模較大的出版商很有關係。這個家族在百年間出書近千種(這在當時已經是一個很大的數目),如果這些書籍都採用了馬氏的標點發行出去,這種標點符號當然就很容易得到普及了。從這時開始,歐洲各語種也逐漸開始形成自己的標點體系。至於歐洲幾個較大語種的標點符號,到18世紀末至20世紀初才最後定型。 

-END-

——  國際漢語教學網  ——

回複數字1-5可獲得精彩內容:

1.水原大學碩士、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2.赴海外中文教師招聘簡章

3.國際漢語教學能力考試須知

4.國際漢語教師高級研修班

5.劉珣教授:對外漢語教學學科回顧與展望

6.泰國漢語教師招聘

7.印尼漢語教師招聘

8.新加坡漢語教師招聘

9.韓國漢語教師招聘

 

相關焦點

  • 標點符號是怎麼來的?
    中國古籍上沒有類似今天使用的標點符號,過去學子讀書,需要訓練斷句基本功。漢代用「、」和「,」表示較小的停頓,用「。」表示較大的停頓。宋刻本有仿照校書式印上圈點的,但不多見。元明刻本小說多在句子的末了加圈,也有一律用「、」或用「。」的。 新式標點借鑑於西洋書籍,晚清時期開始小範圍使用。嚴復的《英文漢詁》(1904)是最早使用外國標點的中文著作。
  • 古代沒有標點符號,古人是怎麼給文章斷句的?
    古代書籍數量稀少,很難獲得,根本沒有必要讀得那麼快,這些書沒有標點符號,也不分段落,怎麼理解是讀者的事。梁文道在《古書沒有標點符號》這篇文章中說:標點符號的流行只是近兩三百年間的事情。標點符號是怎麼誕生的呢?它其實是一個商業行為的結果。五六百年前,歐洲出現了古登堡印刷術,書籍出現並成為最古老的工業產品,進入市場成了商品。
  • 常用標點符號
    不同的句子要用不能的標點符號。3.感受標點符號的神奇魅力,喜歡學習。1.認識標點符號「,。?!」,會正確地書寫,試著運用標點符號。2.通過學習,初步了解標點符號在句子中有表達情感的作用,知道句子必須有標點符號才完整。3.感受標點符號的神奇魅力,喜歡學習。1.認識標點符號「,。?!」,會正確地書寫。
  • 追溯標點符號的前世今生(中):現行的標點符號是怎麼來的?
    新式標點符號是新文化運動一部分  我國現在通用的標點符號,是在我國古代的「句讀」「圈點」等標點和符號的基礎上,再引進西方國家的一些標點符號,經過百餘年的使用改造融合而成的。1914-1916年他曾在日記中多次記下自己對創製新式標點符號的設想,這些日記先在友人中傳閱,後來收入《藏暉室札記》。1915年8月,胡適應《科學》雜誌之約,作《論句讀及文字符號》一文,「凡三晝夜始成,約一萬字」,全面闡述了他對句讀及文字符號的理論思考,並且進行了符號的實際創製。1918年胡適在寫作《中國哲學史大綱》時,對這套符號進行增刪改易,使之成為我國第一部國家頒行的標點符號方案的雛形。
  • 標點符號練習
    十五、把下面的詞語組成句子,並加上標點符號。 1.你猜猜,我是什麼(  )2.農業的變化真大(  )3.大熊貓的祖先以食肉為生(  )五十三、填上恰當的標點符號。1.我怎麼能要你的椅子呢(   )2.樹葉那麼綠,真惹人愛(   )3.你真能幹,小板凳做得一個比一個好 (  )五十四、給句子加上正確的標點符號。
  • 因為標點符號鬧的笑話!(附新版標點符號用法)
  • 標點符號?
    「之乎者也」乃書面語符號  既然古人日常生活根本不說「之乎者也」,那「之乎者也」是什麼?  孟昭連指出,語言學家告訴人們「古代文言是沒有標點的」,這其實是一種莫大的誤解。其實,「之乎者也」之類的所謂「語氣詞」,就是古代最早的標點符號。先秦口語中並沒有語氣詞,不同的語氣是用聲調的輕重、緩急、高低來表現的。
  • 標點符號一一標點符號的種類及作用
    句子前後或中間的停頓,在口頭語言中,表現出來就是時間間隔,在書面語言中,就用標點符號來表示。例如:①爸爸、媽媽上班去了。②爸爸,媽媽上班去了。③爸爸:媽媽上班去了。(劇本中的臺詞)這三個句子用詞相同,但由於用了不同的標點符號,句子結構上的不同和意思上的不同就清楚地表現出來了。漢語中的句子一般來說可分為以下幾種:①陳述句:用來說明事實的句子。②祈使句:用來要求聽話人做某件事情的句子。
  • 標點符號很重要,給大家推薦標點符號歌!
    標點符號是語文學習不可缺少的內容,很多低年級孩子對標點符號掌握得不好,分不清在什麼時候用什麼符號,今天我們給大家帶來幾首小兒歌,一邊讀兒歌,一邊幫孩子區分使用標點符號吧!遇它讀出語調來,看書見它要思考。3,嘆號歌:(!)感情強烈句和段,其中嘆號常出現。請求、反問都該用,有它文章起波瀾。4,頓號歌:(、)並列詞語或短語,地位一樣並肩站。頓號用來做分界,讀到它時停頓短。5,逗號歌:(,)標點符號誰最忙?逗號使用最頻繁。
  • 也說漢語標點符號
    漢語標點符號,通常分為舊式標點符號和新式標點符號兩類。與兩大符號類型相對應,漢語標點符號的歷史大致概括為兩大過程。除符號數量的增加、用法的明確化之外,還表現為類型的概括,程度較高,分類較為科學。如清代唐彪的《書文標記圈點評註法》,把標記和圈點分開來。圈點近似於今天的點號,其功用是,使「讀者易於領會」,不至於「上字下讀,下字上讀」。標記近似於今天的標號,如年號、國號、地名、官名,「非加標記,則披閱者忙於檢點,不能一目了然」。
  • 漢語標點符號小史
    其《批點韓文凡例》,一方面,將紅黑等不同顏色與點、截、抹、圈的不同位置相結合,構成了一套較完整的標點符號系統,共有符號「黑畫截」、「紅畫截」、「黃半畫截」、「黑側抹」、「青側抹」等17種。另一方面,對符號的用法,即什麼符號用於何處,向讀者提示什麼,都作了明確規定。  明清兩代,標點符號系統化程度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 《標點符號用法》標點疑難用法診斷21例;標點符號的正確書寫格式
    5破折號的前後需不需用標點符號?在表示話題或談話對象突然轉變,或語意有所躍進的時候,破折號的前面常常用個句末點號,用以表示破折號前面的話語和意思的完整性與獨立性。例如:(1)過了一會兒,又聽見一個說:「怎麼,你們都走啦?
  • 標點符號也要翻譯?
    標點符號表面看去,似乎只是起一個斷句的作用,其實它還蘊含著一些文字所無法包含的獨立的意義。標點符號是原文文本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們與原文的文字合在一起,共同表達原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 但是,標點符號在翻譯的過程中,從一種語言文字被傳遞到了另一種語言文字中,它也會發生變異。
  • 管理類聯考MBA:管綜作文的標點符號怎麼佔格?
    訊】最近,有筒子問了管綜寫作的標點符號的佔格問題 首先大家要明確的一點是,除了換行的特殊情況以外,所有的標點符號都必須單獨佔格,而不能拿一標點與一字共佔一方格。 標點符號分為點號和標號兩大類。我們列舉些作文中常用的。 點號包括逗號、頓號、分號、冒號、句號、問號、嘆號。
  • 英語的標點符號
    這些年來,在標點符號的使用上,對每一班的學生,特別是有寫作內容的課程,都要求學生遵守英文的標點規範。但是,到了學期末,仍然有不少同學不能完全掌握。做英語學位論文時,標點符號的問題更突顯。究其原因,其一,同學們對英文標點的知識還沒有完全掌握,意識還有待加強;其二,電腦輸入時,因為技術問題,也因為自己的「偷懶」,不能自覺轉換英漢兩種語言標點符號的使用。
  • 標點符號歌
    愛上最美的語文 2017-11-27    標點符號是語文學習不可缺少的內容,很多同學對標點符號掌握的不好,甚至出現作文中
  • 一大波明星請你來做標點符號練習
    然而隨著網絡的發展,忽視標點符號的現象越來越普遍。有的人聊天、發文時從來不好好用標點符號,甚至一整篇文章一個標點都沒有,一眼看去就好像回到高中做長篇句讀練習題一樣。很多人對標點符號有這樣一個誤解,以為古人不用標點,標點是近代才有的。這完全是錯誤的觀點。標點的歷史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漢代許慎《說文解字》中收錄了「、」這個符號,解釋為「有所絕止、而識之也」。
  • 高考語文知識點之怎么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第3節 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正確運用標點符號」這一考點,從1999年開始輪空,到2004年納入必考範圍。應用標點符號的能力是語文學習的基本功之一,能力層級為D級。本考點要求學生熟悉標點符號的種類,掌握各種標點符號的用法、作用及書寫位置,著重掌握冒號、分號、破折號、引號、問號的用法及標號與點號的連用;能給現代文、文言文加標點;對錯、漏標點能加以改正或  補出,難點主要在辨認、識別上。  主要有兩種題型:一是單項選擇題,一是綜合語用題中的改錯題。  一、標點符號分點號和標號兩類,共有16種。
  • 正確使用標點符號專題指導
    你來一下好不好?  ④有的問句,主語和謂語倒置,應注意把問號放在句未。  例如:  怎麼啦,你?  ⑤有的句子裡雖含有疑問詞(誰,什麼,怎麼樣等),但並非真正發問,而是表達一個陳述語氣,因而應用句號。  例如:  我不知道他去車站接誰。  我沒什麼,可不知道人家怎麼想。
  • 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考綱要求:語文科《考試說明》對「正確使用標點符號」這一考點的說明是:「標點符號的運用要求熟悉各類標號和點號的規範用法和規範書寫,根據語意正確使用標點符號。」能力層級為D級(表達應用)。倒裝問:A.怎麼了,你?B.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同志們?②還要注意特指問,每句末尾都用問――特指性的問句,每個問句的末尾都要打上問號。例如:A.除了他能去,還有誰呢?你嗎?你能去嗎?我看你不能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