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標點符號,通常分為舊式標點符號和新式標點符號兩類。與兩大符號類型相對應,漢語標點符號的歷史大致概括為兩大過程。
標點符號系統化的過程,漢語舊式標點符號的歷史,是一個標點符號數量不斷增加、類型不斷完善、系統逐步形成的系統化過程。早在甲骨文時期,漢語標點符號就已萌芽,出現了分隔不同言語層次的線號。如《卜辭通纂》第430片有左「癸卯卜」、中「癸丑卜」、右「癸丑卜」三條卜辭,在三條卜辭中間就加有兩個線號,將三條卜辭分隔開來。從商代甲骨文時期至隋唐,標點符號發展的歷史,表現為一個數量不斷增加、類型不斷完善的過程。商周金文時期,據《殷周金文集錄》和《殷周金文集成》載,金文中存在標示語言單位和起替代作用的標點符號主要有3種,即鉤識號、二短橫號和一短橫號。
據袁暉、管錫華、嶽方遂所著《漢語標點符號流變史》對《睡虎地秦墓竹簡》的分析,秦代所使用的標點符號主要有4種:一是用於分章、分節和標示語言單位的圓點號;二是專門標示語言單位的鉤識號;三是隔開相對獨立的言語層次的黑方號;四是起替代作用的二短橫號。
兩漢時期,隨著人們對書面語認識的深化,隨著書寫材料、書寫工具的改進,標點符號的使用逐步多了起來。一方面,數量有了較大的增加。兩漢文獻共見到新產生的標點符號就有13種:頓號、逗號、句號、括號、三角號、斜線號、扁方框號、尖角號、豎長點號、節字號、馬字號、兒字號、網紋號。另一方面,類型不斷豐富。有標示言語單位的扁方框號、尖角號等符號;有標示語言單位的頓號、逗號、句號等符號;有說明言語性質的括號等符號。
魏晉至唐五代時期,標點符號變化不大,但據敦煌卷子等材料中標點符號的使用情況來看,所用符號數量仍有所增加。所用之號約有18種:句號、圓點號、雙圈號、圈點號、頓號、方框號、方圍號、卜字號、豎線號、直角號、三角號、圓鉤號、乙字號、斜線號、短橫號、節字號、尖角號、二短橫號。
從宋代至清代,標點符號發展的歷史表現為系統逐步形成的過程。宋代,由於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尤其是印刷術的革新,舊式標點符號逐步走向成熟,開始形成了一些初步的標點符號系統。不過,這些系統,性質上主要屬非文本寫作時所用的校讎範疇和鑑賞範疇的標點符號系統。例如,陳?《南宋館閣錄·校讎式》所反映的校讎範疇系統。其規定:「諸字有誤者,以雌黃塗訖別書。或多字以雌黃圈之。少者,於字側添入。或字側不容注者,即用朱圈仍於本行上下空紙上標寫。倒者,於兩字間書『乙』字。諸點語斷處,以側為正。其有人名、地名、物名等合細分者,即於中間細點。」又如《宋真德秀批點法》,包含有「點」、「抹」、「撇」、「截」四個部分。「點」中又分為「句讀小點」、「菁華旁點」、 「字眼圈點」,「抹」、「撇」、「截」又有「主意」、「要旨」等,構成了一個包含句讀號、評點號和段落號的主要屬鑑賞範疇的標點符號系統。
元代,出現了一位標點符號系統化方面的集大成者程端禮。其《批點韓文凡例》,一方面,將紅黑等不同顏色與點、截、抹、圈的不同位置相結合,構成了一套較完整的標點符號系統,共有符號「黑畫截」、「紅畫截」、「黃半畫截」、「黑側抹」、「青側抹」等17種。另一方面,對符號的用法,即什麼符號用於何處,向讀者提示什麼,都作了明確規定。
明清兩代,標點符號系統化程度得到了進一步提升。除符號數量的增加、用法的明確化之外,還表現為類型的概括,程度較高,分類較為科學。如清代唐彪的《書文標記圈點評註法》,把標記和圈點分開來。圈點近似於今天的點號,其功用是,使「讀者易於領會」,不至於「上字下讀,下字上讀」。標記近似於今天的標號,如年號、國號、地名、官名,「非加標記,則披閱者忙於檢點,不能一目了然」。
標點符號規範化和國際化的過程,漢語舊式標點符號儘管歷經三千多年時間一路走來,逐步由零散的主觀性個體走向了系統化,但總體面貌仍顯得稚嫩和粗糙。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地位上,標點符號系統仍停留在個人、團體或民間層次。歷代政府都忽視甚至輕視標點符號的作用和價值,因而,三千多年來,沒有頒布過一個標點符號方案,標點符號系統因而從未上升到政府層次,從未上升到全民周遍使用層次。
二是性質上,舊式標點符號主要是因實用性評點、校讎和講學而生,所以,它是一個句讀符號、鑑賞符號、校勘符號糅合在一起的混沌未分的符號系統,帶有濃厚的原始學科系統的特徵。
三是多種符號系統並立,一形多符、一符多用現象十分普遍,缺乏必要的規範。
鴉片戰爭以後,西學東漸,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從西方標點符號系統本身及其社會地位中看到了舊式標點符號的不足,開始引進西方標點符號,創建中國新的標點符號系統,拉開了新式標點符號舞臺的序幕。縱觀新式標點符號的歷史,是一個標點符號系統逐步規範化和國際化的過程。規範化和國際化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經歷了一個由民間至政府、由粗糙至完善,且幾經反覆的曲折歷程。
1869年,同文館學生張德彝寫成《再述奇》這部日記體遊記,在記述美、英、法三國社會、文化方面見聞的時候,對其標點符號的使用進行了介紹。書中一共記述了9種基本反映西方標點面貌的符號。 1897年,王炳耀的切音字著作《拼音字譜》在香港出版。書中自定有一套新式標點符號——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創製的新式標點符號體系,共10種。
1904 年,嚴復《英文漢詁》出版。《英文漢詁》是一本為幫助中國人學習英語而編寫的專門講解英語語法的書,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本系統借用西方標點符號對漢語進行標點的書。書中共使用了逗號「,」、句號「.」、分號「;」、冒號「:」、單引號「『』」、雙引號「「」」、括號「()」、破折號「—」等8種英語標點符號。嚴復的這種移植性借用,標誌著漢語標點符號國際化的開始。
1919年12月,《新青年》第7卷第1號刊登了《本志所用標點符號和行款的說明》,共給出13種標點符號。其中,點號7種,標號6種。這是較為完善的一個新式標點符號方案,也是團體性的在一定範圍內較普遍推行的一個標點符號系統。
1920 年2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頒行了《通令採用新式標點符號》。方案解釋了標點符號的含義和名稱來源,說明了使用的理由,規定了標點符號的種類和用法。符號共 12種:句號、點號、分號、冒號、問號、驚嘆號、引號、破折號、刪節號、夾注號、私名號、書名號,分點號和標號兩大類。這是我國語言發展史和文化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個標點符號方案。它標誌著我國第一套法定標點符號的誕生,使漢語標點符號結束了民間流行的歷史,成為全國通行的正式的法定標點符號;它標誌著漢語標點符號立足語言的學科定位與現代國際通行的學科體系的接軌,使標點符號較為嚴格地走向科學化和國際化;它標誌著漢語標點符號系統有了明確的可操作的規範,較為嚴格地走向了規範化。
當然,《通令採用新式標點符號》方案的推行,並不意味著漢語標點符號的使用狀況隨即徹底地改觀。事實上,一方面,《通令採用新式標點符號》仍兼顧了舊式標點符號,把舊式標點符號作為附錄,允許在一定範圍內使用。另一方面,它遭到了封建守舊派在理論上的拼命反對和抗拒,較有代表性的是20世紀20年代的學衡和甲寅派。他們以「保存國粹」為名,提出:「吾國國粹,保存焉,猶且不遑;而摧殘之,以效顰橫行,不知其可也。」「點撇連篇,似非所以清眉目之道。」1928年,謝宗陶在《學衡》上撰文指出,中國語言文字「寓一切方法於無形之中,大而化之,神而明之」,「不須僕僕抬頭而段落顯著,無取一一標點,而句讀清晰」,把使用標點符號嗤之為「畫蛇添足」。直到1935年,還有人與之唱和:「以文氣為主的中國古文,要用標點去裁斷,無論如何是不會調和的,那是對古文的褻瀆。」「由形式美觀一點來說,也有充分的理由將西式標點放逐於古文之外的。」再一方面,實際使用上也不如人意。具有諷刺意味的是,1920年2月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第53號訓令《通令採用新式標點符號》頒行以後,政府機關除國語會之外,教育部機關都沒有實行。黎錦熙在《國語運動史綱》中說:「教部且然,其他行政機關就更不用說了。」以致胡適在致友人的信中說:「此事我真要失望了。」 這導致1927年12月國民政府教育部舉行「甄別考試」時,索性恢復文言,禁止使用標點符號的結果。直到1930年,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劃一教育機關公文格式辦法》,標點符號才在政府層面重新頒行。
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頒布了《標點符號用法》,制定出了較以前更加完備、更為合理的標點符號使用方案。1951年10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又發布了《關於學習標點符號用法的指示》的文件,要求各機關、通訊社、出版社以及各級學校學習《標點符號用法》,並要求各機關「指定固定的文字秘書,各編輯部指定專職的文字編輯,專司訂正一切稿件中文字混亂和標點混亂之責」,使標點符號的使用落到了實處。
1990年,在吸收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基礎上,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和新聞出版總署又發布了新的《標點符號用法》,1995年國家技術監督局又將其改制為國家標準的《標點符號用法》。《標點符號用法》規定了標點符號的性質,即是輔助文字記錄語言的符號,是書面語的有機組成部分,用來表示停頓、語氣以及詞語的性質和作用;規定了標點符號的類型系統及其基本功用。常用的標點符號有16種,分點號和標號兩大類。
點號的作用在於點斷,主要表示說話時的停頓和語氣。點號又分為句末點號和句內點號。句末點號用在句末,有句號、問號、嘆號3種,表示句末的停頓,同時表示句子的語氣。句內點號用在句內,有逗號、頓號、分號、冒號4種,表示句內的各種不同性質的停頓。標號的作用在於標明,主要標明語句的性質和作用。常用的標點有9種,即引號、括號、破折號、省略號、著重號、連接號、間隔號、書名號和專名號。《標點符號用法》還對各個符號的具體使用情況作了說明。這使標點符號使用方案在規範化和國際化的軌道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完善,並通過採取正面宣傳、學校教育等多種措施使標點符號的使用成為全民的一種自覺行為。
—— 國際漢語教學網 ——
回複數字1-5可獲得精彩內容:
1.水原大學碩士、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2.赴海外中文教師招聘簡章
3.國際漢語教學能力考試須知
4.國際漢語教師高級研修班
5.劉珣教授:對外漢語教學學科回顧與展望
6.泰國漢語教師招聘
7.印尼漢語教師招聘
8.新加坡漢語教師招聘
9.韓國漢語教師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