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標點符號,為何大部分書籍都不加標點

2020-12-08 國風美詩文

《呂氏春秋》曾記載了魯哀公和孔子一則有趣的對話。

魯哀公問孔子:「樂正夔,一足,信乎?」

樂正是官名,夔相傳是為舜掌管音樂的官員。孔子聽到這個問題,哭笑不得,說了一番話,大概意思是:

夔是人,怎麼會只有一隻腳呢?當年重黎舉薦夔,舜將其任命為樂正,夔做得十分出色,後來重黎想多找一些這樣的人,舜說「若夔者一而足矣」,所以這句話是說有夔一人就足夠了,而不是夔有一足。

像這種因斷句而鬧出的笑話或者爭議,不僅正史有很多記載,民間也流傳著許多故事。比如某書法家為慈禧題扇抄詩漏掉一字,後機智斷句,將詩變為詞而化險為夷。

正史野史之所以有許多這類記載,是因為,古代的書籍大部分是不加標點的,因此不同的人在閱讀書籍時,往往會作出不同的斷句,同時也產生了不同的理解。孔子一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迄今便因斷句不同,有著二十餘種訓釋。

那麼古代的書籍為何不用標點,是因為沒有標點符號嗎?

從商周到明清:標點符號一直在成長,未曾有缺席

漢語言文化博大精深,作為文字的輔助符號,標點自古有之早在出土的甲骨卜辭中,便發現了有用分行以及線號(豎線、橫線等)來分隔、停頓詞句的現象。在此基礎上,殷周時期衍生了鉤識號「亅」、雙短橫號「=」和單短橫號「-」,這一時期的銘文對此多有體現。。

並且這些符號的使用方式,有一定的共識。在不同的銘文中,它們有著相似的作用。鉤識號在銘文中,一般用於不同意義的文字之間,我們可以理解為分隔章節的作用;雙短橫號、單短橫號則是表示重文之意,例如「金燦燦」可以寫成「金燦=」或者「金燦-」。

另外雙短橫號還可以表示合文,所謂合文,即將兩個或以上的詞彙,用一個漢字書寫單位表示。例如「子孫」本是兩字,有時會寫成「孫=」,加了這個雙短橫號,則說明這個「孫」是合文,代表「子孫」之意。

隨著漢語言的發展,作用單一、種類缺乏的標點符號已經不能滿足需求,此後又出現了幾種點狀符號以及方狀符號。學者管錫華考據,先秦文獻共見到八種標點符號,至於兩漢時期,又發展出了十三種新的標點符號。對此,許慎《說文解字》也有部分記載,如:丶,所有絕止而識之也。

魏晉時期,標點符號的發展,基本是延續了秦漢時期的成果,至隋唐五代,標點符號又進入了一個發展期。據學者李正宇考據,敦煌遺書從西涼到北宋寫本中使用的標點符號達17種之多,並且標點的使用方式,在原有基礎上,作了延伸。所以,部分學者認為魏晉至唐五代是標點符號發展的保守期,不免失於籠統。

至於宋朝,標點符號逐漸成熟,這一時期可以說是奠定了舊式標點符號的體例,明、元、清則在此基礎上稍有創新。據不完全統計,這段時期湧現了三十多種新的標點符號,極大程度滿足了各類文章體裁、語言性質的需求。

並且這段時期些書籍刻本都使用了標點符號,嶽珂在《九經三傳沿革例》中說:

監蜀諸本,皆無句讀,唯建本始仿館閣校書或從旁加圈點,開卷瞭然,於學者為便。

所謂「蜀本」、「建本」是指當時兩種雕版印刷技藝,「館閣校書」則是官方編錄校勘加了標點符號的書籍。隨著印刷業的發展,很多書籍刻本都加了標點符號,如宋代呂祖謙《古文關鍵》、元代程端禮《春秋義本》以及明代《永樂大典》等,清代用標點符號的書籍總量更是大幅度增加,並出現了許多諸如《書文標記圈點評註法》等有關標點符號理論的書籍。

所以,中國古代不僅有有標點符號,而且有著深厚的底蘊、悠久的歷史以及豐富的種類。古代標點符號發展雖緩慢,然而在數千年的文化孕育中,它得到了一定的完善,也具備了一定的實用性,可為何大多數古籍都是不加標點的呢?

標點符號這麼多,古人為何不愛用

1. 古代標點符號存在一定的缺陷

胡適在研究古代漢語標點符號時意識到:

國中古籍率無圈點,即有之矣,其所有符號,又不完備;或有圈而無點,有句而無讀。其圈點又不依文法構造,但截長為短,以便口齒而已。

胡適這番論述,道出了古代標點符號的幾種不足之處,例如不具有完備性。

一篇文章,有祈使、驚嘆、疑問、陳述等語氣;有並列、分舉、止絕等結構。先秦時期,只有極少數的幾種符號,無法完備地用於文章所需要的斷句輔助,這一限制,很大程度阻礙了古人著書作文添加標點的傳統形成。

對古代標點符號發展影響比較大的,還有使用時的隨意性。古人在使用標點時,並沒有一個清晰的規範,往往一圈到底,或是一點到底,其圈點,也不依據語法,有時覺得句子長了,便隨手用個符號將其隔為短句,僅是為了方便自己閱讀理解而已。

例如古代常用的圓點號,有的文中用於分隔並列詞語,相當於頓號;有的文中用在了句末,相當於句號;有的用在章節之前,則相當於章節號;還可以放在兩字中間,作為「對調號」,意思就是將兩字的前後順序掉換,還有作為冒號之類的用法,難以詳盡。同時,又有頓點號、圓點號等符號同時作為句號使用的情況。

所以,作用繁雜、錯亂、不成體系的標點符號,無法周遍性地使用在書籍文章當中。

2. 培養讀書人「離經辨志」的能力,加深對典籍的理解

正是因為標點最初的發展不甚成熟,所當時流傳的經典著作,都沒有加標點符號。為了使讀書人在閱讀這些典籍時,能夠正確理解,在蒙學期間,老師們便會鍛鍊學生斷句的能力。《禮記·學記》: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

先秦時期的教育制度已經有了一定的規範,庠、序、學皆是指學校。比較富裕的人家,有私塾;鄉黨則設立庠,「術」是「遂」字之誤,古時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遂,遂裡有序;國都設有大學。每年入學,隔年考核,學習一年則考核離經辨志。

對於離經辨志,鄭玄注云:「離經,斷句絕也;辨志,謂別其心意所趣向也」。孔穎達的疏再進一步說明,「離經」就是離析經典書籍的道理,將其章句斷絕。書籍不加標點,並大範圍進行斷句考核,其用心良苦,可見先秦十分重視讀書人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對於經典的理解。

若加上標點符號,那麼先賢經典,則被賦予了個人的理解,後來者在學習閱讀的時候,難免會受到影響。趙缺《彼岸詩話》有言:「詩不可譯,譯之,則為譯者之詩矣」。

他認為,詩歌解析翻譯後,那麼這首詩也變成了譯者的詩,因為這是譯者的理解,讀者品讀之時,則受到局限。加了標點的經典,猶如被翻譯好的詩歌,兩者之間是同樣的道理,所以先秦學者在教授學生、抄錄書籍的時候,都不會加上標點。

這種思想和傳統,也一直成為主流的治學方式,被延續下來。至於漢朝,斷句標點發展為「章句」之學,章句即離章辨句,和先秦時期的句讀是相似的學問。雖然章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讀書人理解內容,但很多學者認為,如此不能使人真正理解書籍含義,《漢書·夏侯勝傳》:

建所謂章句小儒,破碎大道

給子史經集等典籍加標點,在夏侯勝這些學者看來,無疑是破壞治學的「大道」,所以,即便當時有「章決句斷,事事可曉,俾後學者永無疑焉(王逸《楚辭章句》)」之類的看法,標點符號依舊沒能普遍的推廣應用。

3.文化圈的崇古思想與部分文人的自我標榜

兩漢之後,崇古的文化氛圍,同樣延續了這一特點。魏晉、隋唐動輒言春秋、兩漢;宋元明清又言魏晉、盛唐。後世文人治學著作,在思想內容及形式上,多以古人為標準。讀書、作文不添加標點的傳統,也代代延續下來。

並且,很多士人認為,看加標點的書籍、寫文章加標點是一種「陋習」。姚鼐最初刻印《古文辭類纂》的時候,曾經添加了標點,但是到了晚年的時候,卻全部去掉,他認為這樣會將此書拉低一個檔次(曾有圈點,晚年則盡去之,以為鄰近俗學)。

所以,儘管宋元明清標點符號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成熟期,並形成了一定的體系,標點符號的使用量也有明顯的提高,不過這種提高,多是體現在小說、評傳、佛經、韻書等文學作品中,不會出現在子史經集之中,而使用標點的書籍,也多是坊間刻本。

其實這種現象,很容易理解。

韓愈《師說》言「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三字經》「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

斷句標點的句讀之學,都是蒙學教育的知識技能,就像現在幼兒園、小學的拼音一樣。這段時期老師會教授拼音,以便學生學習漢字,待到升至更高層次的中學、大學,大家基本不會去閱讀「注音版」的書籍,自己寫文章也不會標註拼音。

句讀標點亦是如此,古代因為科舉的原因,文學成就幾乎就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資本,無論學識高低如何,也儘量會彰顯自己的博學,對於蒙學的句讀,當然是敬而遠之。若是讀書人閱讀加了標點的書籍,會被他人鄙薄;而寫文章加標點,不定會被認為是鄙視他人。

方東樹曾提及過這種文化氛圍:「凡刻書以不加圈點評識為大雅」。當看到有些學者閱讀加了標點評識的書籍時,清代學者王安定驚異地說道:「其後則學士文人竟執此法以讀古人書」。由此可管窺古代士人對於標點的忽視。

在古代,讀書是一件比較奢侈的事情,所文化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形成了一種「精英文化」,少部分的士人不需要,而大部分的農、商階層又用不上,所以標點符號也自然無法具有普適性。

4.古代漢語文學的特性

最後就是古漢語文學的特性,使得文章本身具有斷句的標識,例如詩詞歌賦,能夠從音律、押韻入手來斷句;文章的語法詞性,也能作為一種判斷依據,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有:

除「乎」字下絕句、一讀至「不」字絕句

意思是說文章一般在「乎」字後面斷句,還有在「不」字後面斷句,這些判斷方式雖然有待商榷,但由此可見古代漢語的虛詞、助詞等在一定程度上起著標點的作用,因此,標點作為輔助閱讀的符號,並非他們必不可少的「剛需」產品,自然也沒有市場。

綜上可知:

在奠定中國傳統文化基礎的先秦、兩漢時期,標點符號並未發展成熟,無法普及推廣至書籍文章中,甚至在宋朝之前,標點符號的使用是處於一個比較隨意的狀態。

宋朝之後,標點符號的發展雖已趨於成熟,也有不少學者對標點符號的運用作出了完善的理論,但由於文化圈的「崇古」思想、治學傳統的延續、部分文人自我標榜,以及古代漢語本身的特性,導致古代標點符號並未成為一個獨立的文學系統,廣泛地運用在書籍文章中。

古代標點符號的意義與影響

不少學者認為古人忽視標點的做法,嚴重影響了標點符號體系形成的發展,以至近代需要引進西方的標點符號。但我認為,這種做法在古代,對於文化、教育的發展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是符合當時社會環境的。

沒有標點,意味著讀書人需要具備綜合文化素養,句讀的背後,是龐大的知識體系。首先明詞意、通文理,這是最基本;其次需要通曉子史經集,以辨別典故、人名、各種文化常識;天文地理亦是不可或缺的知識儲備,這在各種文章均有涉及;其他還有語法、音韻等方面更需要熟練掌握。

正因為如此,古代雖然沒有像現在一般分門別科的進行教育,但依舊能夠培養一批覆合型人才,使得當時的水利、經濟、軍事、天文等領域,都能從士人階層選拔出合適的人員管理把控。

另外,古代漢語標點符號,為後世新式標點的形成,提供了比較完備的形式基礎和理論基礎,因此中西文化融合之際,語言文字領域的學者能夠在短時間內,借鑑西方標點,提煉出一套具有傳統文化底蘊和特色、且被廣泛接受的標點符號體系,這些均是古代漢語標點符號不容忽視的影響和意義。

相關焦點

  • 古代沒有標點符號,古人是怎麼給文章斷句的?
    古代書籍數量稀少,很難獲得,根本沒有必要讀得那麼快,這些書沒有標點符號,也不分段落,怎麼理解是讀者的事。梁文道在《古書沒有標點符號》這篇文章中說:標點符號的流行只是近兩三百年間的事情。標點符號是怎麼誕生的呢?它其實是一個商業行為的結果。五六百年前,歐洲出現了古登堡印刷術,書籍出現並成為最古老的工業產品,進入市場成了商品。
  • 認真學習人民日報 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三、中文標點 在中國古代文書中,一般不加標點符號,而是通過語感、語氣助詞、語法結構等斷句同治7年(1868年)2月,前駐華公使浦安臣帶領「中國使團」出訪歐美,張德彝也成為隨團人員中的一名。張德彝有一個習慣,無論到哪個國家,都喜歡把當地的景色、人物、風俗習慣記錄下來,以「述奇」為名編成小冊子。1868年至1869年期間,他完成了《再述奇》。眼下這本書名為《歐美環遊記》,其中有一段介紹西洋的標點符號,云:「泰西各國書籍,其句讀勾勒,講解甚煩。如果句意義足,則記『。』
  • 古代文章的標點符號,是什麼樣子的?
    傳說中夔是一種近似龍的動物,形象多為無角、僅有一足、口張開、尾上卷,在古代出土的文物鍾、鼎等青銅器上經常會有夔紋。相傳黃帝與蚩尤大戰時用曾用夔的皮做成戰鼓,敲起來撼天震地。在舜的時代有一名樂官名字也叫夔。夔擅長演奏,還會作曲。舜就讓夔掌管樂舞,讓他用音樂傳教給百姓。夔也不負眾望,編出了樂曲《蕭韶》,據說《蕭韶》流傳了一千多年。
  • 標點符號?
    從《尚書》開始,《詩經》《左傳》尤其是《論語》及戰國其他諸子著作,都有大量語氣詞。  一個民族的語言,在二三百年間突然出現了一整套前所未有的語氣詞,最初的動因何在?在古代傳播手段相當落後的情況下,它是如何在全民的語言中(包括口語)迅速普及應用的?通過對大量文獻典籍中的實證、例證的分析、研判,孟昭連教授指出:一整套語氣詞的「突然降臨」是不符合語言發展規律的,因此也是不可信的。
  • 精講——標點符號是怎麼來的
    你想,無論是早期的竹簡、木簡,還是稍後的布帛,加工都很不容易,竹片兒上、絲帛上的空間,自然是能省就省,能多寫一個字,就多寫一個字,讓標點符號佔個地方,不划算。「有」派的意見也不能不聽聽,因為也並非全無道理。有的專家指出,漢語標點史可以溯源到甲骨文時代。甲骨文的書寫者,是使用線條和間空來作為分詞分段的手段的。
  • 打字的你可曾知道標點符號的歷史?
    如果你看過古籍你應該會知道,中國古代的文言文是不用標點符號的,目的是讓讀書人練就「句讀」的能力,也就是斷句識文辨義,而且古人讀書是很慢的,要一字一句地讀才能理解得更為透徹,雖然古人沒有標點符號但他們會用紅筆斷句這種「一逗到底」的方式把句子分隔開來。不僅我們中國,西方很多國家最早的書面文字都是沒有標點符號的。
  • 標點符號是怎麼來的?
    中國古籍上沒有類似今天使用的標點符號,過去學子讀書,需要訓練斷句基本功。漢代用「、」和「,」表示較小的停頓,用「。」表示較大的停頓。宋刻本有仿照校書式印上圈點的,但不多見。元明刻本小說多在句子的末了加圈,也有一律用「、」或用「。」的。 新式標點借鑑於西洋書籍,晚清時期開始小範圍使用。嚴復的《英文漢詁》(1904)是最早使用外國標點的中文著作。
  • 標點符號 五六百年前才出現
    如果沒有標點符號,今天的文章不知該怎樣寫,書也不知該怎樣讀。  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文言文一般是不用標點符號的,古代讀書人首先要下「句讀」的功夫。其實,古代的外國人也不用標點符號。新式標點符號,只是五六百年前出現並推廣使用的「新事物」。  中外古代基本不用標點符號  中國古代的文字裡,有標點符號嗎?
  • 若沒有標點符號,我們讀書得有多吃力?弄不好還要鬧出大笑話
    在一部研究中國字形和考究中國文字起源的書裡,也說道:世界上最早的字詞書裡,就已經有標點符號的記錄了,其中,包括很多現在我們仍然在使用的標點符號。舉例來說,頓號在這本書裡被解釋為「讀到這裡就是一個句子」的意思。所以,這樣看來,中國古代是有標點符號的,只是古人對於標點符號的使用,並未有太過深入的鑽研,對標點符號的定義,也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
  • 的故事:標點符號,五六百年前才出現
    如果沒有標點符號,今天的文章不知該怎樣寫,書也不知該怎樣讀。  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文言文一般是不用標點符號的,古代讀書人首先要下「句讀」的功夫。其實,古代的外國人也不用標點符號。新式標點符號,只是五六百年前出現並推廣使用的「新事物」。
  • 的故事:標點符號五六百年前才出現
    胡適魯迅劉半農如果沒有標點符號,今天的文章不知該怎樣寫,書也不知該怎樣讀。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文言文一般是不用標點符號的,古代讀書人首先要下「句讀」的功夫。其實,古代的外國人也不用標點符號。新式標點符號,只是五六百年前出現並推廣使用的「新事物」。
  • 《標點符號用法》標點疑難用法診斷21例;標點符號的正確書寫格式
    (奇怪的是中國的譯本,卻將這極要緊的一句刪去了。)(魯迅《答<戲>周刊編者信》)3括號內部如何使用標點?就句內括號說,語句內部可以使用各種標點符號,但是語句末尾不能有句號(問號、嘆號例外),哪怕它已經是一個完整的句子。
  • 歷史冷知識:說起來你可能不相信,古人寫書也用標點符號
    寫文章是離不開標點符號的,下圖這首標點符號歌想必每個人都耳熟能詳。但是相比起我們所生活的現在,我們對上千年前古人的了解就很少了。古人也用標點符號嗎?他們是怎麼用標點符號的呢?古人的標點符號和我們現在使用的標點符號有什麼不同嗎?
  • 標點符號練習
    標點符號練習一 、把詞語連成句子,並加標點。 軍艦          (    )   5.我們                   (   )九、一點即通(加標點)。 1.那麼多星星(     )一閃一閃地亂動(     )眼都看花了(     )你能數得清嗎(     )2.爺爺說的話是真的嗎(     )十、給下面的句子加上標點符號,再讀一讀。
  • 常用標點符號
    不同的句子要用不能的標點符號。3.感受標點符號的神奇魅力,喜歡學習。1.認識標點符號「,。?!」,會正確地書寫,試著運用標點符號。2.通過學習,初步了解標點符號在句子中有表達情感的作用,知道句子必須有標點符號才完整。3.感受標點符號的神奇魅力,喜歡學習。1.認識標點符號「,。?!」,會正確地書寫。
  • 說古談今|我國使用新式標點符號,到今年2月2日整整99年了
    在中國古代文書中,一般不加標點符號,而是通過語感、語氣助詞、語法結構等斷句(在文章裡加入「句讀〈jù dòu〉符號」:句號表示句子的完結;讀號貌似當前的頓號,表示語氣的停頓),這樣就經常出現歧義、造成對文章字句的誤解;例如清代詩人趙恬養《增訂解人頤新集》中「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另一說我是客,不是我)一句就有七種解釋方法。
  • 漢語標點符號小史
    與兩大符號類型相對應,漢語標點符號的歷史大致概括為兩大過程。  標點符號系統化的過程  漢語舊式標點符號的歷史,是一個標點符號數量不斷增加、類型不斷完善、系統逐步形成的系統化過程。  早在甲骨文時期,漢語標點符號就已萌芽,出現了分隔不同言語層次的線號。
  • 也說漢語標點符號
    標點符號系統化的過程,漢語舊式標點符號的歷史,是一個標點符號數量不斷增加、類型不斷完善、系統逐步形成的系統化過程。早在甲骨文時期,漢語標點符號就已萌芽,出現了分隔不同言語層次的線號。如《卜辭通纂》第430片有左「癸卯卜」、中「癸丑卜」、右「癸丑卜」三條卜辭,在三條卜辭中間就加有兩個線號,將三條卜辭分隔開來。
  • 標點符號很重要,給大家推薦標點符號歌!
    標點符號是語文學習不可缺少的內容,很多低年級孩子對標點符號掌握得不好,分不清在什麼時候用什麼符號,今天我們給大家帶來幾首小兒歌,一邊讀兒歌,一邊幫孩子區分使用標點符號吧!一句末尾用句號,語氣平緩調不高。讀書見它要停頓,作文斷句莫忘掉。2,問號歌:(?)有疑有問用問號,設問、反問也需要。遇它讀出語調來,看書見它要思考。3,嘆號歌:(!)感情強烈句和段,其中嘆號常出現。請求、反問都該用,有它文章起波瀾。
  • 一二年級標點符號兒歌,好玩又好記,再也不怕標點符號難題
    標點符號標點符號是語文學習不可缺少的內容,很多低年級孩子對標點符號掌握得不好,分不清在什麼時候用什麼符號,今天小語給大家帶來幾首小兒歌,一邊讀兒歌,一邊幫孩子區分使用標點符號吧!請求、反問都該用,有它文章起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