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日常行文的過程中,對於隔斷語句中的那些點、線的用法早已經爛熟於胸:逗號、句號、冒號、分號以及它們家族中的其他成員在一個句子中幾乎有著和文字同等重要的作用。
沒有標點我們表達語氣心情只能用文字襯託,簡單幹脆的表達它不香嗎?在不濟,你斷句總要用到標點吧(當然那些長到變態的名字除外),沒有標點你讀起書來不累嗎?念起稿來肺活量夠不夠?標點符號很重要,但也重要到被我們忽視,就比如說很少人對它的過去感興趣,今天我就做一次「很少人」來談談標點符號。
標點符號的誕生
可能你會認為標點符號是和書面文字一起出現的,那你可錯了。如果你看過古籍你應該會知道,中國古代的文言文是不用標點符號的,目的是讓讀書人練就「句讀」的能力,也就是斷句識文辨義,而且古人讀書是很慢的,要一字一句地讀才能理解得更為透徹,雖然古人沒有標點符號但他們會用紅筆斷句這種「一逗到底」的方式把句子分隔開來。
不僅我們中國,西方很多國家最早的書面文字都是沒有標點符號的。不過西方人的標點符號比我們出現得早,因為公元前3世紀古希臘那群搞辯論的大佬和那些整理古籍被逼瘋了的圖書館館長。那些念演講稿或者背演講稿的要掌握說話節奏,而沒有標點符號就影響了他們「好好說話」方式。而那些整理書籍的學者要想看懂古文只能靠猜,這就觸及到了他們求實的底線,標點符號的概念就從那時開始有的。
當時有一個叫阿里斯託芬開始在文獻中加入標註,在每行中用處於上中下三個不同位置的小圓點來分解滿版的字母塊。雖然這種做法並沒有真正打破句子與句子的界限,但是他為之後標點符號的出現提供了靈感。只不過,標點符號並沒有因此得到普及,從時間上看它在1000年後才真正做到了普及。
至於他沒有被普及的原因,一小部分原因是當時斷句的方法因人而異,很難真正的統一,當時歐洲傳播信息的方式也偏愛口述。但主要是因為當時的宗教,宗教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威不允許人們看《聖經》之類的宗教書籍(因為如果只有宗教內部的人知道聖經的內容,而其他人都不知道,那不管宗教說什麼都是上帝的旨意,這樣宗教可以藉此來為自己謀求更多的利益),而其他類別的書籍被戴上了異端的帽子,你只要敢讀,教皇就敢燒死你。而且當時的書籍不是紙質書,而是羊皮卷那樣的收藏品,價格也不是誰能擔負得起的。所以書籍在當時並不是一個商品而是奢侈品,為了滿足那麼幾百個人看就發明一套斷句體系,誰吃飽撐得幹這事?再說就算他們真研究出一套,他們也不想傳給大眾,同樣不能普及。
總之,中外標點符號沒有流行的原因都差不多,書籍這個東西無法飛入尋常百姓家。如果人手一本那肯定是要照顧大多數看不懂的人,這樣發明標點符號才是趨勢。那這個趨勢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五六百年前,歐洲出現了古登堡印刷術,書籍出現並成為最古老的工業產品,進入市場成了商品。出於成本考慮,印刷商也就是書商就想做大量印刷來攤薄成本,於是他們發明了標點符號,讓書變得更容易讀、讀得更快。這還不夠,還要分段。
標點符號在中國流行
我國現在通用的標點符號,是在我國古代的「句讀」「圈點」等標點和符號的基礎上,再引進西方國家的一些標點符號,經過百餘年的使用改造融合而成的。
1840年的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也打開了當時統治階級的眼界。就這樣清政府那些精英官員為了給大清朝續命,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即學習外國的技術,以對付外國的侵略,當時洋務派想法也是很有學習精神的:不光要引進西方的工業技術來讓自己強大,還要學習西方的文化來看看他們是怎麼讓自己變強大的,西洋標點便在這個時候傳入中國。
然後經過嚴復、胡適、魯迅等這些新文化先驅者的開拓,推廣更多人能讀懂的白話文,堅持在文章中使用標點符號,新式標點開始普及。在學者和輿論的壓力下,各地政府也在官方文獻中加入簡單的標點。而新中國成立後,有關方面對原標點進行了研究整理,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署公布了《標點符號用法》,隨後又經歷了幾次增補和修改,終於在1995年12月正式發布,至此新標點在我們中國開始有了國家標準。
到了今天,電腦和網際網路的普及讓傳統出版媒體望塵莫及,標點符號才又一次顯示出了它的活力。出現了表情符號和表情包等衍生物,很多人也認為表情符號的出現把標點符號玩壞了,像極了標點符號出現時那些守舊派的抵制。標點符號自身證明,它還沒有走向死亡,它正等待著下一波技術浪潮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