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關於「嬰兒趴睡窒息死亡」的新聞引發熱議。
● 報導稱:一位新手媽媽購買了嬰兒睡眠課程,在錯誤的指導下,給孩子訓練「趴睡」。由於所謂的老師一直說沒事,不用幹預,所以面對孩子哭鬧不已,新手媽媽仍然堅持不予安撫。終於,孩子停止了哭鬧。機構群的其他學員媽媽們一陣鼓勵,說是「孩子解鎖了」。一個小時後,媽媽準備給孩子餵奶,才發現孩子嘴唇發紫,失去了生命。
目前,涉事公司已經停業配合調查,相關微信公號因涉嫌發布不實信息被停用。
其實,新手爸媽所遇到的絕大部分「困惑」都能從專業醫生那裡得到答案,亂象重重的「公號育兒」,往往可能傳遞的是片面的、二手的甚至錯誤的育兒知識。
你有沒有讓寶寶趴著睡呢?寶寶正確的睡眠方式到底是啥呢?
非常規睡姿:趴著睡
該新聞中嬰兒意外身亡的原因其實就是「嬰兒猝死綜合症(簡稱SIDS)」,我們常說的「搖籃死亡」,是指外表似乎健康的嬰兒突然意外死亡,常發生於2周-1歲之間。導致SIDS的影響因素有很多,而其中,糾正俯臥位睡姿是最易改善的危險因素。
病例對照研究表明,在將不習慣俯臥位的嬰兒置於俯臥位時,SIDS風險增加。俯臥位增加SIDS風險的機制尚不清楚。一些研究表明俯臥位易導致窒息。
根據美國國立兒童健康與人類發展研究所SIDS協作研究的數據,SIDS死亡的中位年齡為11周,發病高峰為2-4月齡,90%的死亡發生於6月齡前。各研究公認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俯臥位睡姿。
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新生兒科副主任駱菲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趴著睡其實就是「俯臥位」,在醫院裡針對一部分呼吸系統不好的嬰兒,會採取這種睡姿,但這是一種非常規的睡姿,並不適合每個嬰兒。
駱菲介紹,俯臥位可以提高氧合,改善通氣,增加胸部運動的同步性,減少呼吸暫停的發生。這是俯臥位的好處,目的是為了讓孩子的呼吸道更順暢。
br/> 「但如果是出院回家的孩子,我們會告誡家屬必須要在旁人監護的條件下趴睡,確實是存在一定的窒息的可能。」駱菲進一步表示,對於一部分初生嬰兒來說,趴睡可以帶給他們一些安全感,因此會採取這樣的睡姿,但絕大多數孩子並不喜歡趴睡,「如果在沒有旁人監護的情況下讓嬰兒趴睡,這是不可取的,最好還是把孩子翻過來睡,這才是安全的。」
特定情況下,可考慮趴著睡
br/>當然,趴著睡雖然是SIDS的高危因素之一,但是它並非一無是處。在一些特定的情況下,寶寶也是可以採取「趴睡」的。
趴著睡,有條件
1
寶寶出生後,進行第一次早接觸早吸吮時,就是俯臥在媽媽的胸口,聽著媽媽的心跳,感受媽媽的溫度,安心地享受一切。
2
從心理髮育的研究結果來看,俯臥位的嬰兒四肢及軀體都有一個依賴的床墊,睡得比較安穩。
3
清醒時,在爸媽的照看下,趴在地上玩耍,有利於嬰兒頭部、頸部和四肢的活動,對於神經肌肉的發育很有幫助。
趴著睡
劃重點
1、俯臥位時,頭必須偏向一側。
2、嬰兒床墊必須要平,不可過軟,不能用枕頭。
3、一定要家長看護!!!密切監護並觀察嬰兒面色、唇色有無異常,有無持續性昏睡或持續無原因的哭吵等異常情況,及時採取措施。所以如果和寶寶一起睡覺,無法看護,就不要採用該睡姿。
最不穩定的睡姿:側著睡
br/>避免側臥位也非常重要,可能是因為從側臥位翻轉至俯臥位的可能性高於從仰臥位翻轉至俯臥位。研究顯示,隨著置於俯臥位睡覺的嬰兒比例減少,側臥位睡姿對SIDS風險的相對影響增加。
優點:
1、適合有呼吸道疾病的寶寶,特別是有一側肺不張,有利於疾病的恢復。
2、有利於口鼻分泌物的自然排出。
3、右側位有效防止溢奶和誤吸,還能避免心臟受壓。
缺點:
1、一直左側臥位會壓迫心臟。
2、側臥位容易變成俯臥位,對SIDS風險的相對影響增加。
3、長時間一側受壓,可能會導致頭顱和面部不對稱。
注意點:
1、需定時更換側位的方向,注意不要將耳廓壓向前方以免影響耳廓的發育。
2、剛餵奶後,可採取右側臥位。
最放鬆睡姿:仰著睡
優點:
1、降低SIDS的發生率。
2、可最大程度讓寶寶放鬆,對心肺的壓力最小,有利於心肺的發育。
限制:
1、剛餵過奶的寶寶不適合仰睡,不利於口鼻分泌物的排出,容易聚集在咽喉處,不及時發現會嗆入氣管及肺內。
2、胃食管返流、呼吸道感染、打鼾、扁桃體肥大、腺樣體肥大等呼吸道疾病的寶寶最好不要仰睡。
3、易醒,容易出現夜醒頻繁,睡眠時間短等現象。
注意點:
1、寶寶的兩手自然放在身體兩側,不能放在身上,以免壓迫胸部而影響睡眠質量。
2、如果擔心嗆奶問題,餵奶後可以先側睡0.5-1h,再仰睡。
3、食管返流、呼吸道疾病的寶寶可適當抬高上半身(床頭比床尾稍高15 -20度左右),稍保持右側。
不同的睡姿各有優缺點
應根據寶寶情況選擇恰當睡姿
並給與相應的防範措施
在不同的時期交替使用
以保證寶寶的安全
促進生長發育
審 核 專 家
駱菲,新生兒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
專業擅長:新生兒疾病診治,新生兒復甦,早產兒隨訪。
相關參考:
1. Paul IM, Hohman EE, Loken E, et al. Mother-Infant Room-Sharing and Sleep Outcomes in the INSIGHT Study. Pediatrics 2017; 140.
2. Moon RY, Hauck FR. Are There Long-term Consequences of Room-Sharing During Infancy? Pediatrics 2017; 140.
3. Pease AS, Fleming PJ, Hauck FR, et al. Swaddling and the Risk of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A Meta-analysis. Pediatrics 2016; 137.
4. Erck Lambert AB, Parks SE, Cottengim C, et al. Sleep-Related Infant Suffocation Deaths Attributable to Soft Bedding, Overlay, and Wedging. Pediatrics 2019; 143.
5. Willinger M, Hoffman HJ, Hartford RB. Infant sleep position and risk for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report of meeting held January 13 and 14, 1994,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Bethesda, MD. Pediatrics 1994; 93:814.
6. Li DK, Wi S. Maternal pre-eclampsia/eclampsia and the risk of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in offspring. Paediatr Perinat Epidemiol 2000; 14:141.
7. Fleming PJ, Blair PS, Bacon C, et al. Environment of infants during sleep and risk of the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results of 1993-5 case-control study for confidential inquiry into stillbirths and deaths in infancy. Confidential Enquiry into Stillbirths and Deaths Regional Coordinators and Researchers. BMJ 1996; 313:191.
8. Helweg-Larsen K, Lundemose JB, Oyen N, et al. Interactions of infectious symptoms and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in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The Nordic Epidemiological SIDS study. Acta Paediatr 1999; 88:521.
9. 中國實用兒科雜誌、、現代醫藥衛生
10. 萬方數據:健康博覽、新媽雜誌、家庭保健
撰文:陳嘉瑩、李妙然
採訪資料來源:澎湃新聞
部分資料來源:紅房子健康促進微資訊
原標題:《這個睡姿,嬰兒窒息死亡,別再做「無知」家長》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