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學子弒母案才過去沒多久,聽起來都還讓人心有餘悸呢,這邊又來了一個翻版的。據報導,在山東青島,有所名校高中一年級15歲女生也把她母親殺了,非常令人震驚!不過回頭看看他們兩個人真的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說他們都是單親家庭,都是從小到大跟著媽媽相依為命,缺少父愛。而他們的母親,都很優秀,都很好強,都給了他們很大的壓力。
而他們的作案手法同樣有太多的相似。據報導,北大學子弒母案,犯罪嫌疑人吳謝宇是趁著他母親低頭穿鞋的時候,用啞鈴把他母親砸死,然後用塑料薄膜裹了起來。而這個15歲高一女生,據聞是說給她母親做按摩,然後從背後用繩索把母親勒死,然後把屍體裝進了行李箱中!
而兩個案件,都是早有預謀。吳謝宇提前網購了作案工具,包括護士服、手術刀等。這個女生聽說還在學校的時候就已經計劃殺死她母親。雖然還沒有被證實,只是說死者的孩子有最大的嫌疑,但是從犯案之後,他們有條不紊地處理現場,那種鎮定自若就可以窺見一斑。
有人把這歸咎為孩子的叛逆期,說孩子念中學的時期是最叛逆的。但是吳謝宇已經念大學了,還是叛逆期嗎?而且,叛逆期的表現,應該是跟父母對著幹,頂嘴、不聽話、不服管教而已。比如父母打罵的時候,孩子打回頭,這可以理解成叛逆,但是孩子主動打父母,這算叛逆嗎?謀殺父母,還算是叛逆嗎?明顯不是。
有人把責任都推給了母親,說是母親太過好強,希望孩子能有大出息,無形中施加的壓力太大了,讓孩子無法承受導致。甚至還有網友說起了自己的親身經歷,說她小的時候,父母給她的壓力讓她感覺到絕望和無助,差點讓她崩潰。所以她做母親後,從來不會讓孩子覺得孤獨無助。
我曾經把這歸咎為感恩教育的缺失。把孩子撫養長大成人,這是一項非常艱辛的工作,更不用說單親母親一個人又當爹又當媽的帶孩子,還要工作賺錢養家餬口,那份辛酸,孩子應該更能切身體會,應該更加珍惜疼愛母親才對。就像我們說的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他們會更孝順,更懂得體貼母親。
為什麼故事中的孩子不懂得感恩,反而恩將仇報,處心積慮的要謀殺自己的母親呢?這就是問題的所在了。我們很多父母喜歡包辦孩子的一切,認為孩子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只要管好自己的學習就可以了,其它所有事情都不讓碰。所以很多孩子根本就不知道父母的艱辛,如何懂得感恩嘛?
還有,家裡的事情分得太清楚了,他只要管學習就好了,其它事情是不應該、也是不能管。而學習一旦不好了,自然就是自己的責任了。這樣的結果是什麼呢?孩子跟父母就有點形同陌路,孩子不但不懂得體貼父母,還有可能因為學業的壓力太大,而埋怨甚至記恨父母了。
所以,最好的教育,是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的工作中來,讓孩子幫忙幹活,讓他懂得生活的不易,也讓他學會生存本領技能。就像《想要的生活》裡的黃磊老師一樣,有一手好廚藝,多才多藝,才是讓人羨慕的。而另一方面,孩子的學習也要互相幫助。進步退步也不是他一個人的事,多點理解和包容,才能化解他的壓力,順利度過難關。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把原因歸咎到家庭教育上,說是父教的缺失導致了家庭教育的失敗。因為缺失父教,孩子們失去了規範、榜樣和自律,注意力會轉向外界,通過不當方式去獲得關注並解決需要。負面情緒如果無法發洩,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以攻擊的方式爆發了。
「父教」這個詞,其實我是不接受的,因為一個家庭裡,不是說有父親,就有「父教」的。直接一點來說,就是專家說的這個「父教」,不一定是由父親來完成的。但是她的觀點,給了我一點啟發,那就是她們從小到大都是母女倆相依為命,家庭裡缺少了父親,缺少了一個傾訴的對象,缺少了一個溝通的渠道。一旦母子倆鬧矛盾,沒有父親讓孩子撒嬌,沒有丈夫給妻子安慰,都是一個人扛著,一個人憋著,無論是母親還是孩子,時間久了,都容易出問題的。
知名律師劉昌松強調的是溝通的方式方法,則跟我這個思路有點吻合。他說,15歲正是青春叛逆期,儘量給孩子獨立空間,要充分聽取孩子的意見,尊重孩子的想法。做孩子的父母,更做孩子的朋友,這樣才能知道孩子的所思所想,才能幫孩子化解壓力,幫孩子解決問題。
尤其是母女相依為命的,如果母親不能做孩子的朋友,那孩子的心裡話能跟誰說呢?就算孩子懂事,自己憋著,自己排解,也是很苦很累的,不是嗎?大人也一樣,把孩子當朋友,當成依靠,才能找到力量,沒那麼孤獨。不然怎麼叫「相依為命」呢?
【說明:圖片與文章內容無關,請不要對號入座。如有侵權,煩請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