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聽力、口語薄弱是普遍現象,也包括一些英語老師。
Jason老師有一位好朋友專門做一個項目,就是帶領中國初中學生去國外體驗學習的。有一次他回來說,「這次隨我們一起去的有位某中學的名師,結果到國外了發現她根本和外國人交流不了,什麼事情都需要我親自出面協調。本來以為不會那麼辛苦,結果想錯了!」這就是中國的現狀。
這位老師之所以被稱為名師,是因為她課教的很好,「理論功底」紮實,什麼語法啊,句子結構啊,統統難不倒她。學生面前有威信,學校領導也信任,因為帶出的學生都是高分!這樣一位大家都認為是英語大咖的名師,卻遇到了如此尷尬的事情。你覺得,是什麼原因呢?
焦點錯了!
你好好回想下,你學英語的這麼多年,是不是一直在跟老師一起分析句子成分?是不是一直在問老師這個詞為什麼放這裡,這個短語為什麼這麼搭配?這個詞是做補語還是賓語?……
好多這樣的問題都等著老師一一解答。不管怎麼樣,有問題的還是算好學生的。問題解決了,就和老師一樣了,能分析天下最難懂的長句子,多牛啊!
英語好不好,拿個句子考考他,能分析明白就算他厲害!
你看看,能分析句子結構成分成了英語好的標準,可是,對嗎?是這樣嗎?剛才那位名師的例子說明了一切!
為什麼中國人把學英語的焦點放在了分析句子結構成分上?
1 考試考這樣的題
2 錯誤的考核標準
考試考這樣的題
給中國學生的英語考卷裡很多的考點都圍繞著句子成分。一道題為什麼選A不選C,老師講題時要給出具體的理由,學生也需要聽明白才能選出正確答案!可問題是,這些考卷都是中國人出的,裡面的幹擾邏輯,都是中國人的邏輯。
錯誤的考核標準
學習一門語言是拿來溝通的!所以正確的標準應該是看你能不能有效溝通,而不是看你能不能分析句子結構成分。就拿剛才那位名師來說,就算你每個句子都能分析的頭頭是道,那又怎麼樣呢?還是不能正常交流!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把英語學成了這樣,豈不是很悲哀!
Jason老師有位學生跟我說過,他是到初中才開始學英語的。那時候根本不懂什麼英語的重要性,又開了一門新課而已,只是單純覺得那些ABCD有點好玩,每每都是到背單詞的時候就有點痛苦,考試的時候更痛苦,因為那些句子成分完全不懂。高中的時候,因為有高考壓力,為了能取得一個不錯的英語分數,為了不再糾結到底是lead in,還是lead into,還是lead in to,也為了徹底搞明白,竟然開始了漫長的背單詞、背語法的道路,口語更是差的一塌糊塗,可是誰在乎呢?因為只要你分數足夠高,至於你的口語水平怎麼樣,根本不會影響到你考大學。直到大學,才突然開了竅,每天都花時間練口語,跟讀,這才有了說英語的底氣。
你看,錯誤的考核標準導致了錯誤的學習方法。不過好在他在上大學的時候開了竅,懂得強化自己的英語表達能力。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