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在綦江區通惠街道農產品出村進城基地裡,已成規模的養殖場繞著山林而建,成群的家禽在林間跑得正歡,農產品養殖基地負責人代世林從倉庫裡拿出穀子和玉米,忙著給剛從隆盛鎮雙拱村貧困戶李大福手裡收購回來的1800隻鴨子餵食。
無論有多遠,對偏遠村鎮農戶的農產品集中收購,幫助偏遠村鎮農產品飛出山溝溝,是代世林一直遵循的原則;將收購回來的農產品,分批銷售到超市和食堂,誠信經營,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物資保供,是他一直維護的運營機制。
今年4月,綦江區供銷社以「三社」融合發展資金出資102萬元,代世林作為自然人股東出資198萬元,共同組建了重慶市綦江區供銷集團融匯農產品有限公司,以消費扶貧為載體,走出了一條具有綦江特色的「三社」融合發展之路。
全區農產品一網打盡
種類繁多,品質上乘的農產品,構造了風味十足的「美食地圖」——這是綦江區的一大特色。
然而,這樣的「美食地圖」的背後,卻是一些散落在偏遠村鎮的優質農產品,面臨著滯銷的困境……
實際上,這些遭遇滯銷的農產品同樣具有上乘的品質,但地區偏遠、物流通道不暢等客觀條件,成為了偏遠村鎮農產品難以走出村門口的最大阻礙。
「偏遠城鎮的農戶,銷售農產品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零售散賣,收益少不說,賣剩的農產品沒有去處,最後只能浪費,看著實在可惜。」綦江區供銷社相關負責人說。
為了補齊這一短板,讓滯銷的農產品「流動」起來,綦江區供銷社結合實際情況,確立了「公司+基層社+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為農產品的銷售鋪上「路」,架起「橋」。
「路」鋪上了,「橋」架起了,但如果沒有一個懂市場,會運營的人管理公司,那一切的設想都是空談。
這個時候,有經驗、有人脈、熟悉鄉情的鄉村能人代世林,走進了綦江區供銷社的視線。雙方經過深入溝通,一拍即合,共同出資辦起了重慶市綦江區供銷農產品有限公司。
「打通銷售渠道是一場硬仗,了解不同農產品在全區範圍內的分布情況,與農戶們信息互通,是公司成立之初最關鍵的一步。」綦江區供銷社相關負責人說。
但不同地區的農產品,具有不同的價值定位和產品特性,想要掌握全區範圍內農產品的分布情況,將處於偏遠村鎮的優質農產品板塊拾撿起來,需要下「細功夫」。
事實上,早在公司成立之前,該區供銷社就提前部署,依託各村社和基層供銷社,將零碎的農產品信息收集整合起來,與農戶們建立有效的聯絡機制,設立了覆蓋全區的農產品信息調查表,表上詳細地記錄了每個村鎮、每家農戶、主要農產品等信息。不僅如此,表上還特別設定「農戶預期最低銷售價」單元欄,真真切切地了解到農戶的需求。
不僅如此,綦江區供銷社還採用「基層社+貧困村+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投入資金到專業合作社,發揮供銷社服務功能,並按照統一供種、統一標準、統一服務、統一基地、統一營銷「五個」統一的要求,以市場為導向,進一步帶動群眾脫貧致富。
供銷社標誌暖「農心」
代世林戲稱:「入股農產品公司,是最好的減肥藥。」
不到半年的時間,代世林的體重直線下降,瘦了十幾斤。因為,與農戶們建立了有效的聯絡機制後,農產品公司業務陡增。但無論有多忙,代世林始終秉持著心繫农戶,不算小帳的原則——不管是大戶還是散戶,不管地方有多偏僻,統一進行集中收購。這樣的舉動,實打實地解決了偏遠村鎮農產品走不出村門口的問題。
奔波和勞累,成為了代世林的日常,但有不少暖心的瞬間,讓他覺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8月中旬的一個早晨,剛剛收購完農產品的代世林正準備返城,在經過趕水鎮沿河村時,卻被一位陌生人攔了下來。
「攔路人」名字叫做李運芬,是沿河村的貧困戶,種植的幾千斤布林李面臨著滯銷的困境。看見代世林開的貨車上有供銷社的標誌,李運芬有了開口的勇氣:「家裡面就我一個勞動力,樹上的果子我摘不完,也不知道該賣給誰,要不你們便宜收了吧,行不行?」
代世林不假思索一口答應下來,以每斤4元的市場價格對李子進行收購。
忙碌到晚上9點,總算把李子摘完。正當代世林準備將李子裝箱回城時,李運芬70多歲的老母親,背了一背篼李子,顫巍巍地從河邊走來說道:「你們人手不夠,我也出一把力,但是我人老了,摘了很久也才摘這麼一點。」
代世林回憶說:「其實老人家背篼裡好多爛李子,市場上賣不出去,但老大娘的心意無價,就算是爛李子,我們還是以原定的價格收購了回來……」
實際上,代世林的為農助農故事,是綦江區供銷社「三社」融合發展進程中的一個縮影。在成立農產品有限公司後,綦江區積極搭建銷售平臺,發揮龍頭牽引帶動作用,整合社有企業、基層社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綜合服務社等資源,將生產、流通、金融結合起來,有力推動了「三社」融合發展。
產供銷提質增效
打通農產品出村進城的最後一公裡,解決了農戶的銷售難題,那麼收購回城的農產品,又該如何「消化」出去呢?
走進位於文龍街道沙溪路的佰年供銷·綦江土貨超市,入門便能看見「出村進城,消費扶貧」的標語,在這裡,既有本地新鮮的當季蔬菜,還有物美價廉的扶貧專區。
▲佰年供銷·綦江土貨超市 消費扶貧專區
據了解,擺在檯面上的新鮮蔬菜,絕大部分都來自於收購回城的農產品,綦江區供銷社採取「超市+農戶」模式發展訂單農業,讓農產品不愁產,更不愁賣。此外,綦江區供銷社還將本土特色農產品進行有效整合和產品疊加,著力於將佰年供銷·綦江土貨超市打造為脫貧攻堅、「三社」融合、產業助農一大亮點。
該區供銷社並不止步於傳統的銷購方式,而是一邊「接地氣」一邊「闖新路」——
利用自身優勢,與市級電商平臺「村村旺」和本地「菜壩網」「紅螞蟻」等電商平臺線上對接,籤訂農產品供應合同,讓農產品在地裡就有了銷路,讓農戶吃上定心丸;
把較遠農戶養殖的畜禽成批採購,定點屠宰,保證產品質量和產品的新鮮度,並逐步開展認養、體驗、娛樂等特色養殖經營,加大生產基地人流量,提高供銷農產品有限公司知名度;
通過發揮基層供銷社、農村綜合服務社網點作用,實現了產地與市場、生產者與渠道商之間的無縫對接,增強了優質農產品在促進脫貧致富、產業轉型、鄉村振興中的支撐作用……
據了解,農產品公司運行近4個月以來,已銷售本地農產品120萬餘元,其中貧困村農產品60萬餘元,並與11個街鎮籤訂消費扶貧協議,共計1080萬餘元。
綦江區委書記袁勤華表示,綦江區將牢記為農服務根本宗旨,進一步認清形勢、搶抓機遇,加快推進「三社融合」、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消費扶貧等工作,抓改革、促融合,抓產業、促發展,抓流通、促惠民,切實提升供銷社服務「三農」綜合能力,持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落地見效。
據了解,下一步,該區供銷社還將結合實際,持續深化綜合改革,為推進鄉村振興貢獻力量。其一,是強化基層供銷社建設。按照有資產、有能人、有產業、有制度的「四有」標準,做強做實21個街鎮供銷社,充分發揮基層供銷社的橋梁紐帶作用。其二,是進一步規範專業合作社的建設,消除「空殼社」,注重提質增效。其三,是組建農業社會化服務公司,進一步促進和帶動農業社會化服務、農村現代流通、農民專業合作等重點工作。其四,是充分發揮供銷社的儲備和流通優勢,不斷優化重要農資和農副產品的供應服務,為農民增收致富、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新貢獻。
來源:綦江微發布 | 重慶日報 馬小鈺 圖由區供銷社提供
編輯:譚祿柳
編審:王 旻
值班編委:王原野
總編輯:孫 萍
原標題:《【區外媒體看綦江】綦江供銷:聚「三社」之力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