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外媒體看綦江】綦江供銷:聚「三社」之力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

2020-12-23 澎湃新聞

9月23日,在綦江區通惠街道農產品出村進城基地裡,已成規模的養殖場繞著山林而建,成群的家禽在林間跑得正歡,農產品養殖基地負責人代世林從倉庫裡拿出穀子和玉米,忙著給剛從隆盛鎮雙拱村貧困戶李大福手裡收購回來的1800隻鴨子餵食。

無論有多遠,對偏遠村鎮農戶的農產品集中收購,幫助偏遠村鎮農產品飛出山溝溝,是代世林一直遵循的原則;將收購回來的農產品,分批銷售到超市和食堂,誠信經營,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物資保供,是他一直維護的運營機制。

今年4月,綦江區供銷社以「三社」融合發展資金出資102萬元,代世林作為自然人股東出資198萬元,共同組建了重慶市綦江區供銷集團融匯農產品有限公司,以消費扶貧為載體,走出了一條具有綦江特色的「三社」融合發展之路。

全區農產品一網打盡

種類繁多,品質上乘的農產品,構造了風味十足的「美食地圖」——這是綦江區的一大特色。

然而,這樣的「美食地圖」的背後,卻是一些散落在偏遠村鎮的優質農產品,面臨著滯銷的困境……

實際上,這些遭遇滯銷的農產品同樣具有上乘的品質,但地區偏遠、物流通道不暢等客觀條件,成為了偏遠村鎮農產品難以走出村門口的最大阻礙。

「偏遠城鎮的農戶,銷售農產品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零售散賣,收益少不說,賣剩的農產品沒有去處,最後只能浪費,看著實在可惜。」綦江區供銷社相關負責人說。

為了補齊這一短板,讓滯銷的農產品「流動」起來,綦江區供銷社結合實際情況,確立了「公司+基層社+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為農產品的銷售鋪上「路」,架起「橋」。

「路」鋪上了,「橋」架起了,但如果沒有一個懂市場,會運營的人管理公司,那一切的設想都是空談。

這個時候,有經驗、有人脈、熟悉鄉情的鄉村能人代世林,走進了綦江區供銷社的視線。雙方經過深入溝通,一拍即合,共同出資辦起了重慶市綦江區供銷農產品有限公司。

「打通銷售渠道是一場硬仗,了解不同農產品在全區範圍內的分布情況,與農戶們信息互通,是公司成立之初最關鍵的一步。」綦江區供銷社相關負責人說。

但不同地區的農產品,具有不同的價值定位和產品特性,想要掌握全區範圍內農產品的分布情況,將處於偏遠村鎮的優質農產品板塊拾撿起來,需要下「細功夫」。

事實上,早在公司成立之前,該區供銷社就提前部署,依託各村社和基層供銷社,將零碎的農產品信息收集整合起來,與農戶們建立有效的聯絡機制,設立了覆蓋全區的農產品信息調查表,表上詳細地記錄了每個村鎮、每家農戶、主要農產品等信息。不僅如此,表上還特別設定「農戶預期最低銷售價」單元欄,真真切切地了解到農戶的需求。

不僅如此,綦江區供銷社還採用「基層社+貧困村+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投入資金到專業合作社,發揮供銷社服務功能,並按照統一供種、統一標準、統一服務、統一基地、統一營銷「五個」統一的要求,以市場為導向,進一步帶動群眾脫貧致富。

供銷社標誌暖「農心」

代世林戲稱:「入股農產品公司,是最好的減肥藥。」

不到半年的時間,代世林的體重直線下降,瘦了十幾斤。因為,與農戶們建立了有效的聯絡機制後,農產品公司業務陡增。但無論有多忙,代世林始終秉持著心繫农戶,不算小帳的原則——不管是大戶還是散戶,不管地方有多偏僻,統一進行集中收購。這樣的舉動,實打實地解決了偏遠村鎮農產品走不出村門口的問題。

奔波和勞累,成為了代世林的日常,但有不少暖心的瞬間,讓他覺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8月中旬的一個早晨,剛剛收購完農產品的代世林正準備返城,在經過趕水鎮沿河村時,卻被一位陌生人攔了下來。

「攔路人」名字叫做李運芬,是沿河村的貧困戶,種植的幾千斤布林李面臨著滯銷的困境。看見代世林開的貨車上有供銷社的標誌,李運芬有了開口的勇氣:「家裡面就我一個勞動力,樹上的果子我摘不完,也不知道該賣給誰,要不你們便宜收了吧,行不行?」

代世林不假思索一口答應下來,以每斤4元的市場價格對李子進行收購。

忙碌到晚上9點,總算把李子摘完。正當代世林準備將李子裝箱回城時,李運芬70多歲的老母親,背了一背篼李子,顫巍巍地從河邊走來說道:「你們人手不夠,我也出一把力,但是我人老了,摘了很久也才摘這麼一點。」

代世林回憶說:「其實老人家背篼裡好多爛李子,市場上賣不出去,但老大娘的心意無價,就算是爛李子,我們還是以原定的價格收購了回來……」

實際上,代世林的為農助農故事,是綦江區供銷社「三社」融合發展進程中的一個縮影。在成立農產品有限公司後,綦江區積極搭建銷售平臺,發揮龍頭牽引帶動作用,整合社有企業、基層社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綜合服務社等資源,將生產、流通、金融結合起來,有力推動了「三社」融合發展。

產供銷提質增效

打通農產品出村進城的最後一公裡,解決了農戶的銷售難題,那麼收購回城的農產品,又該如何「消化」出去呢?

走進位於文龍街道沙溪路的佰年供銷·綦江土貨超市,入門便能看見「出村進城,消費扶貧」的標語,在這裡,既有本地新鮮的當季蔬菜,還有物美價廉的扶貧專區。

▲佰年供銷·綦江土貨超市 消費扶貧專區

據了解,擺在檯面上的新鮮蔬菜,絕大部分都來自於收購回城的農產品,綦江區供銷社採取「超市+農戶」模式發展訂單農業,讓農產品不愁產,更不愁賣。此外,綦江區供銷社還將本土特色農產品進行有效整合和產品疊加,著力於將佰年供銷·綦江土貨超市打造為脫貧攻堅、「三社」融合、產業助農一大亮點。

該區供銷社並不止步於傳統的銷購方式,而是一邊「接地氣」一邊「闖新路」——

利用自身優勢,與市級電商平臺「村村旺」和本地「菜壩網」「紅螞蟻」等電商平臺線上對接,籤訂農產品供應合同,讓農產品在地裡就有了銷路,讓農戶吃上定心丸;

把較遠農戶養殖的畜禽成批採購,定點屠宰,保證產品質量和產品的新鮮度,並逐步開展認養、體驗、娛樂等特色養殖經營,加大生產基地人流量,提高供銷農產品有限公司知名度;

通過發揮基層供銷社、農村綜合服務社網點作用,實現了產地與市場、生產者與渠道商之間的無縫對接,增強了優質農產品在促進脫貧致富、產業轉型、鄉村振興中的支撐作用……

據了解,農產品公司運行近4個月以來,已銷售本地農產品120萬餘元,其中貧困村農產品60萬餘元,並與11個街鎮籤訂消費扶貧協議,共計1080萬餘元。

綦江區委書記袁勤華表示,綦江區將牢記為農服務根本宗旨,進一步認清形勢、搶抓機遇,加快推進「三社融合」、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消費扶貧等工作,抓改革、促融合,抓產業、促發展,抓流通、促惠民,切實提升供銷社服務「三農」綜合能力,持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落地見效。

據了解,下一步,該區供銷社還將結合實際,持續深化綜合改革,為推進鄉村振興貢獻力量。其一,是強化基層供銷社建設。按照有資產、有能人、有產業、有制度的「四有」標準,做強做實21個街鎮供銷社,充分發揮基層供銷社的橋梁紐帶作用。其二,是進一步規範專業合作社的建設,消除「空殼社」,注重提質增效。其三,是組建農業社會化服務公司,進一步促進和帶動農業社會化服務、農村現代流通、農民專業合作等重點工作。其四,是充分發揮供銷社的儲備和流通優勢,不斷優化重要農資和農副產品的供應服務,為農民增收致富、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新貢獻。

來源:綦江微發布 | 重慶日報 馬小鈺 圖由區供銷社提供

編輯:譚祿柳

編審:王 旻

值班編委:王原野

總編輯:孫 萍

原標題:《【區外媒體看綦江】綦江供銷:聚「三社」之力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綦江:促進鄉村產業振興實施意見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化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營造良好政治生態的重要指示要求,堅持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緊緊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劃,以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市場導向、
  • 綦江區委書記袁勤華:綦萬抱團 發揮「四個作用」輻射川渝黔
    5月14日,綦江區委書記袁勤華參加「貫徹主城都市區工作座談會精神」系列訪談時表示,綦江將攜手萬盛在「一核」發展和「一圈」建設中展現擔當、積極作為,加快綦萬一體化同城化融合化發展步伐,著力打造「一點三區一地」,打造主城都市區重要支點和西部陸海新通道綜合服務區、渝黔合作先行示範區、轉型升級發展試驗區、知名休閒旅遊目的地。
  • 老工業基地煥發新活力——探秘綦江三大良方
    綦江區委書記袁勤華說,前些年,由於資源優勢逐步減弱、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綦江的傳統產業尤其是傳統製造業一度陷入困境。為此,綦江開出三大良方,讓老基地煥發新活力,賽之源正是受益於此。  在綦江,智能化改造讓包括賽之源齒輪在內的不少企業嘗到甜頭。  今年5月8日,曾創造新中國汽車工業「五個第一」的綦江齒輪傳動有限公司(原綦江齒輪廠,以下簡稱「綦江傳動」)又發布了新產品:第一臺「重慶造」12擋大扭矩輕量化重型商用車用變速器(S變速器)。
  • 綦江將打造三大特色產業園
    華龍網5月15日15時20分訊(記者 廖春豔)今日下午,記者在綦江區舉辦的「工業發展推介會暨項目籤約儀式」上了解到,綦江區將著力打造以橋河裝備製造產業、北渡鋁銅加工產業、和食品工業三大特色產業園。
  • 重慶高校學子三下鄉:走進綦江—讓民間藝術「揚」起經濟之帆
    綦江農民版畫源於明清年間的木版年畫,是一種先在木板上雕刻出圖畫再拓印而成的純手工之作,其大都取材於廣大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中,具有濃鬱的民族風情和生活氣息。版畫製作過程 2020年7月11日,重慶師範大學涉外商貿學院「築夢前行 鄉村振興」美麗中國實踐團旅遊扶貧小組重慶綦江分隊志願者前往綦江區中心農民版畫院參觀了農民版畫
  • 綦江工業園區:新興產業發展跑出加速度
    作為主城都市區的重要戰略支點,綦江全力打造「一點三區一地」(即打造主城都市區重要支點和西部陸海新通道綜合服務區、渝黔合作先行示範區、轉型升級發展試驗區、知名休閒旅遊目的地),圍繞提升產業能級、創新能級、開放能級、服務能級等方面興業興城,讓「綦江答卷」更有厚度……這為發揮好「南向支點」產業支撐作用、推動工業園區升級、爭創國家級高新區指明了發展方向。
  • 從「窩裡鬥」到「窩裡和」——看綦江德勝村鄉村和諧的共建共治共享
    重慶日報全媒體訊(記者 張國勇 通訊員 吳長飛)「綦江城北德勝村,山清水秀好環境;幅員面積九點八,人傑地靈萬木春。兩個支部七個社,三千二百九十人;八條公路似玉帶,十分鐘到城中心……」從綦江城區驅車出發,不一會兒功夫便到了新盛鎮德勝村,這座距離綦江城區僅3公裡的小村莊,屬於典型的城鄉接合部。
  • 重慶綦江大橋,綦江人民的幸福橋
    「記得是1971年的7月中旬,當時我在綦江鋁廠上班,大隊的領導派人來找我回去,說是有緊急任務。」回到石角,陳章發才知道是要他帶隊參加修建綦江大橋。石角鎮由26個民兵組成一個排,陳章發被任命為排長。「我們到綦江的時候,綦江河兩岸都掛起了標語。『73萬綦江人的幸福橋』、『綦江橋,幸福橋』,『修好綦江大橋,造福子孫後代』。
  • 綦江: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精耕細作扮靚大美綦江
    人居環境整治 繪新卷留鄉愁「如果說此前的城鄉建設是在搭框架、打基礎,那麼近年來便是聚焦『精耕細作』,著力創造宜居宜業的人居環境,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扮靚美麗綦江。」區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說。「十三五」期間,綦江持續開展村莊清潔行動春夏秋冬四季戰役,全面強化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在村容村貌整治、綠化、亮化、村莊道路硬化等方面下足了功夫。
  • 綦江:推進"四落實"做好貧困人口就業幫扶工作
    今年以來,綦江區把解決人民群眾就業問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就業之穩促經濟之穩、社會之穩、人心之穩。   一組數據詮釋著「穩」的良好態勢。   就業是貧困群眾短期內脫貧的主要收入來源,面對新的就業形勢,政府立即跟進、企業精準培訓,使貧困地區農民工直接進入到新業態中,走技能脫貧的新路。農民工在經濟轉型中出現的新變化,更加需要政府精準施策,企業密切配合,為之助力、釋放能量。   作為全市的勞務輸出示範區,綦江如何做?   首先是摸清底數,精準掌握1.1萬名貧困勞動力就業意向、培訓需求。
  • 姜天波:加速將綦江打造成為全市重要的戰略型新興產業新的增長點
    人民網重慶1月30日電(劉政寧)綦江有著深厚的工業底蘊,工業是綦江的立區之基,一業定乾坤。1月28日,重慶市人大代表、綦江區委副書記、區長姜天波在接受人民網專訪時表示,近年來,綦江克服了「速度情結」和「換擋焦慮」,始終聚焦「高質量、供給側、智能化」,推動工業經濟穩健發展。
  • 讓敢擔當善作為成為綦江轉型升級的堅強保障
    2018年以來,我們緊密結合發展實際,圍繞深化改革、轉型升級、鄉村振興、精準脫貧等內容,有針對性舉辦專題培訓班96期,培訓各級各類幹部9300餘人次。   我們通過正向激勵和反向約束,促進幹部作風大改進大提升。
  • 市供銷社:擦亮金字招牌 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
    記者 李忠 郎樹臣 攝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市供銷社積極推進綜合改革,充分發揮供銷社系統紮根農村、貼近農民等優勢,依託為農服務綜合平臺(中心)、農民專業合作社、電商企業等經營服務主體,多措並施,為我市鄉村振興貢獻供銷力量。
  • 綦江區委書記潘毅琴做客新華網::新華網重慶頻道
    總之,城市發展新區的新定位,一定程度上講,把綦江從以前發展的「邊緣地帶」推到了「前沿陣地」,目前,綦江幹部群眾抓改革、促發展、促大發展的信心十足、勁頭十足![2013-12-11 15:43:07][主持人]:在綦江區委一屆三次全會上,明確提出要打造"四區一城",能給我們介紹一下嗎?為什麼提出這樣的定位?
  • 綦江讓企業輕裝上陣
    他說,對於綦江工業園區而言,經濟發展的著力點就是要由「抓項目」轉向「抓環境」,把「放管服」改革向縱深推進。  關鍵詞 技改  一系列激勵創新政策 讓老企業迎來新生  營商環境,決不只是針對新引進的企業而言,對於已經在綦江存續多年的企業,讓其持續健康發展,也是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的重要證明。
  • 綦江:服務有溫度 群眾更滿意
    五年櫛風沐雨,五年砥礪奮進,綦江區踏著時代節奏,緊緊圍繞「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服務」貫穿到人力社保工作各方面全過程,以「攻脫貧、穩就業、強社保、聚人才、惠民生、促和諧」為主,奏響了一曲篤定從容的發展旋律,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民生幸福答卷。提速增效有質量創新改革實現人社服務一體化找好改革支點,就能開創發展新局。
  • 綦江:循環經濟啟動綠色發展新引擎
    綦江北渡工業園區    去年7月,綦江北渡鋁產業園正式被列入重慶市循環經濟試點園區和重慶市鋁產業建設基地——這只是綦江發展循環經濟的一個縮影。    在橫向耦合共生和縱向閉合循環中,綦江走出了一條循環經濟發展路徑,既帶來了金山銀山,也留住了綠水青山。    產業生態:共生與循環    清澈的清溪河靜靜地匯入綦河,在兩水交匯不遠處,正是業內知名的綦江北渡鋁產業園區。在這裡,匯集了旗能、匯程、遠程、德運、北方等14家鋁生產加工企業。
  • 賀龍元帥稱讚綦江是個好地方
    在這裡鄧小平作出了將綦江、巴縣、長壽三縣劃歸重慶管轄的決定,在這裡朱德專程視察過工業發展,在這裡走出了王良、鄒進賢等著名英烈。  因地制宜走好轉型路,因勢利導打造升級版。綦江這方發展的熱土,正高唱改革發展之歌,昂首闊步邁向遠方。  1924年2月,賀龍擔任四川討賊軍第一混成旅旅長,在與北洋軍閥吳佩孚作戰後,率部從成都向黔東撤退,借道東溪。
  • 綦江 全力打造重慶建築產業現代化基地(組圖)
    (原標題:綦江 全力打造重慶建築產業現代化基地(組圖))
  • 【主流媒體看綦江】加快智能製造步伐 產業轉型升級正提速
    綦江,作為重慶老工業基地,產業基礎雄厚。今年以來,綦江以全市實施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為契機,堅持創新驅動,以智能製造為方向,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全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