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工業園區
重慶炙焱動力製造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攝/王京華
華芯智造微電子(重慶)股份有限公司產品展示區 攝/王京華
外貿摩託綦江造 攝/張北平
北渡鋁產業園 攝/付毅
綦江工業園區綦江齒輪傳動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智能機械手臂正在助力齒輪加工 攝/陳星宇
華芯智造微電子(重慶)股份有限公司超淨化車間內,工作人員正在作業 攝/王京華
渝貴鐵路 攝/楊奇
11月28日,冷空氣降臨,綦江寒氣逼人。但綦江工業園區的華芯智造微電子(重慶)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線上卻是一派火熱。
作為首屆智博會籤約項目,這家半導體企業從籤約到試生產,僅用了半年時間,幾乎創造了綦江工業項目達產的最快速度。
高速的背後是高效。尤其是在當下,區域競爭已從拼政策、拼資源轉到了拼服務、拼環境,發展軟環境成為區域競爭力的核心硬體。綦江工業園區堅持把強化企業服務、優化營商環境放在重要位置,持續優化手續辦理流程、深化項目專員制度、推動疑難問題化解、助力企業開拓市場,以一流營商環境開啟改革發展新局面,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 服務
服務專員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一對一」服務
綦江是重慶的「南大門」和老工業基地。曾經,煤炭開採和齒輪製造兩大支柱產業讓這個南部重鎮成為了西南地區工業翹楚,但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兩大傳統支柱產業難以繼續支撐區域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怎麼辦?
「勢必要遵從全市經濟發展大局,把目光投向大數據智能化相關產業。」綦江工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何曉兵坦言,華芯智造就是這個產業鏈條上的重點企業。
華芯智造是綦江招商引資的重點項目,是該區發展大數據智能化產業的領軍企業,作為該區引進的第一家集晶片生產、研發、設計、封裝於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華芯智造受到了綦江區各方面的廣泛關注和支持。
「民營企業最看重時效,要求決策快,這考驗政府的服務能力。」該公司總經理劉春榮介紹,華芯智造在綦江的高速發展,主要得益於當地高效的辦事效率。
「為了支持我們的快速達產,綦江區委、區政府專門組建了一個項目組來為我們服務。」劉春榮說,項目組由6-7個人構成,「由他們負責幫忙對接部門、準備資料、完善手續等,我們反倒成了『甩手掌柜』。」
這個項目組對華芯智造的快速達產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比如說,華芯智造對生產車間的環保要求較高,於是在車間裝修之前,一支由區環保局相應科室組成的工作隊就進駐企業,手把手地教他們如何裝修,最大程度地節省了時間。
高野,是綦江工業園區企業服務科的一名幹部,華芯智造入駐綦江後,他就成了這個項目的服務專員和項目的「保姆」,每天從早到晚就一頭扎進華芯智造的廠房裡,為企業的各種事項跑上跑下。
服務,是真的盡心盡力,無微不至。「比如說,我們的管理層都是從深圳過來的,大家吃不慣這邊的口味,覺得太辣。小高了解到這個情況後,向園區管委會做了匯報,從此後園區每天都會把做好的40多份飯菜送到工地上來。」說起這件事,劉春榮一臉感動。
按照半導體企業通常的建設速度,從開工到投產至少需要一年時間,但在綦江各方面的努力之下,華芯智造僅用時半年就建成投產,至少壓縮了6個月以上的建設周期,節約成本上千萬元。
投桃報李,華芯智造也引來了南舟科技、博遠創新半導體等一批科技企業的落戶,幫助綦江的半導體製造從一個點延伸到一條線,初具規模,「不久後,我們還要將深圳的總部搬過來,以綦江為根據地,力爭在5年內上市。」劉春榮自信滿滿。
一個好的營商環境,促成了一個新興產業集群的逐漸形成,這讓何曉斌感慨萬千。「營商環境就是競爭力,就是生產力,這句話絕不為過。」他說,對於綦江工業園區而言,經濟發展的著力點就是要由「抓項目」轉向「抓環境」,把「放管服」改革向縱深推進。
關鍵詞 技改
一系列激勵創新政策 讓老企業迎來新生
營商環境,決不只是針對新引進的企業而言,對於已經在綦江存續多年的企業,讓其持續健康發展,也是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的重要證明。
如前所述,綦江是一個老工業基地,為數眾多的齒輪企業也亟待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綦江工業園區大力鼓勵創新,為其技改推波助瀾。
400餘臺數控工具機依次排開,工人們正有條不紊地操作著……近日,重慶荊江汽車半軸有限公司生產線高速運轉,工人們幹活熱情高漲。
近年來,受經濟下行大環境影響,部分傳統製造企業無法越過「嚴冬」,但荊江公司卻憑藉著一股幹勁兒、衝勁兒,闖出了一條轉型升級新路子。如今,該公司已達到年產100萬支汽車半軸的生產能力,生產產品型號達400餘種,產品遠銷國內外。
成功的背後總有一些不為人知的付出。荊江汽車半軸有限公司的前身是綦江汽車半軸廠,主要生產農用車半軸。後來,隨著低端市場的萎縮,加上技術落後,傳統企業面臨被淘汰,2009年,綦江汽車半軸廠轉制為民營企業。
企業轉制直逼產業轉型。為了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荊江汽車半軸有限公司致力於工藝創新。
「我們組建了一支專門的研發技術團隊,針對鍛造、淬火、搓齒三大半軸生產核心技術進行了創新。」該公司黨支部書記趙德祥介紹,每一次創新都經過技術團隊人員數百次實驗,不斷總結經驗,反覆改進,才使得技術日趨成熟。
在研發技術團隊的努力下,該公司已擁有90餘項專利技術,其中,「汽車法蘭盤專機」技術的成功研發開啟了18個孔一起鑽的新局面,並榮獲了第二屆「中國創翼」青年創業創新大賽金翼獎。此外,技術團隊人員還把自己的技術用於廢物利用中,把低價收購的機器進行拆解重組。
無獨有偶。這幾天,在位於綦江工業園區的重慶賽之源齒輪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企業員工正在生產廣西玉柴集團的齒輪訂單產品,在這筆訂單中,企業新引進的一臺高端數控化設備發揮了關鍵作用。
「這種六軸的數控滾齒機是我們去年數位化車間改造時引進的高端設備,以前的滾齒機在加工精度方面達不到客戶的要求,差點讓訂單飛掉,引入先進設備後才鎖定了訂單。」該公司董事長劉昌明說。
目前,賽之源齒輪有限公司已經完成了生產車間的數位化改造,企業生產效率提升了20%,產品不良率降低了5%,綜合運營成本降低了10%,產品競爭力得到極大提升。
企業大膽創新的背後,與綦江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該區以創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契機,大力培育科技創新型企業。2018年培育「專精特新」企業3個,獲得市級補助資金75萬元;支持企業改制上市,區級財政累計上市獎勵270萬元,爭取市級獎勵100萬元。
與此同時,按照《綦江區科技創新扶持辦法》,對45個企業114個項目給予扶持補助資金288萬元。今年,優選52家企業進行重點培育申報高新技術企業,推行企業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等。
用智能化為傳統產業賦能,為企業開拓市場,讓眾多傳統企業如沐春風。
關鍵詞 要素
想盡一切辦法 為企業提供要素保障
不管是傳統企業還是新興企業,生產經營的前提條件都是要素保障。談及此,重慶烯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製造總監張林打開了話匣子。
「我們是一家為教育觸摸大屏提供配套的納米銀材料製造企業。」他邊說邊走向會議室,進行演示。會議室的牆上展示著一塊看上去和普通屏幕沒什麼兩樣的86英寸大屏幕,「可不要小瞧它,這是我們努力了很久的成果,屏幕裡整合了納米銀線材料和電容式觸控技術,利用人體的電流進行感應工作,精準度高達99%,讓人獲得即刻響應的極佳觸控體驗。」張林說,「這個產品具有綠色護眼、多點觸控、智能互動等特點,可廣泛運用於教育、會議、廣告宣傳等領域,市場潛力十分巨大。」
但就是這樣一個市場前沿的產品,卻經歷了一波三折。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由於產品的特點,烯宇公司用電量較大,對變壓器的需求特別高。但公司在經過前期的巨大投入後,回頭卻發現變壓器的預算有些捉襟見肘。怎麼辦,多停一天就多一天的成本,但貿然投產,又有前功盡棄的風險,張林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關鍵時刻,綦江工業園區管委會企業服務科副科長邵正軍知曉了這個情況後,園區給出了這樣一個解決方案:由園區牽頭出面,讓該公司與國網重慶綦南供電公司達成分期付款協議,分5年付清兩臺變壓器的費用,總計120餘萬元。
「我們看到這個方案後,大喜過望。」張林坦言,這不僅為公司資金有了周轉的餘地,而且避免了使用園區物業管理方的電力,平均每度電能節約1毛錢,約佔電價的15-20%,「我們用電量比較大,明年要用約500萬度電,後年可能達到800-1000萬度電,簡而言之,用上了直供電以後,公司兩三年就能收回變壓器的成本。」
烯宇公司的經歷,在綦江並非孤例。「我們根據企業水、電、氣等生產要素需求和問題,建立與綦南供電公司、渝綦水務公司、天然氣公司開展對接機制,推動企業直供電,『一企一策』能源消耗診斷服務,積極服務園區企業,全力保障生產要素需求,努力降低企業能源消耗成本。」邵正軍表示。
在要素保障機制方面,一是推進增量配網改革,將現有輸配電網無條件向售電公司和用戶公平無歧視開放,加大企業電力直接交易力度,進一步放開直接交易門檻,減少企業高低壓供電設備資金投入,目前園區有30餘家企業參與電力直接交易。二是聯合電力公司實地了解企業用電成本構成,剖析其降費點,同時開展降低企業用電成本申報工作,今年已有11家企業申報成功,7家正在審批。
關鍵詞 融資
搭建政企銀平臺 為企業排憂解難
融資問題是許多民營企業的共性問題。針對許多企業普遍反映的融資貴、融資難問題,綦江工業園區通過建立完善政企銀互動平臺,助力企業破解難題。
具體而言,一是工業園區和區內、外銀行、擔保公司定期和不定期召開銀企對接會,讓銀行和企業面對面信息有效溝通;二是針對企業個性需求,點對點協調,已集中開展銀企對接會達20餘次,點對點融資幫扶30餘次,如協調興農擔保、永誠基金解決錦旗碳素2200萬元貸款續貸、恆亞1200萬元衝貸等,協助遠成鋁業、永躍齒輪等企業與農行籤訂框架合作協議,累計幫助企業融資近1億元。
企業從中受益良多。
重慶眾力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從江北區環保搬遷到綦江的企業,以生產、銷售生物農藥為主。但就是在搬遷過程中,公司遇到了極大的困難。
說起往事,該公司董事長吳進眉頭緊縮:「唉,誰能想到搬遷的時候,國家對環保的要求陡然提高,環評什麼的,都變得異常艱難。」
此為其一。
第二個原因是,該公司在江北只有十幾畝的佔地規模,但到了綦江後,為了擴大生產,一下子擴張到了80多畝,土地成本、生產設備、人員工資都較以往有了好幾倍的增長,這為公司的資金周轉形成了很大的掣肘。
關鍵時刻,綦江工業園區出手了。
「帶我們到處對接、洽談,想方設法要救活我們這個企業。」吳進說。功夫不負有心人。最近,該公司與一家國有企業達成了合作協議,公司轉危為安。
「預計明年春節後,我們就能恢復生產,預計明年全年的產值將達到1億元。」有了資金注入,吳進信心百倍。
重慶友利森汽車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為汽車、尤其是新能源汽車提供鋁製配件的企業。該公司於2018年籤約綦江,而開工前的準備工作,正是最需要用錢的時候。
2018年下半年,該公司董事長羅世國同時在山東、上海、重慶綦江等三地進行貸款融資,其中前兩者的抵押和擔保條件均好於綦江,但由於綦江工業園區主動出面協調,硬是讓綦江這邊的貸款最先落地,只花了2個月就拿到了1950萬元款項,為企業順利投產奠定了基礎。
貼心周到的服務,讓友利森落戶綦江後便一路「開掛」,實現了2018年當年籤約、當年開工、當年投產。今年,該公司年產值將達到8000萬元左右,明年預計突破2億元。
種種措施,推動綦江營商環境持續向好。數據最有說服力:今年,綦江工業園區累計開工項目31個,投產項目31個,開工項目完成投資7.72億元,均超額完成目標任務;與此同時,87家規上企業全年實現產值超240億元,增速超20%,園區企業全年稅收突破3億元大關!
營商環境的改善,帶來的是市場主體數量迅速增長。綦江區連續3年民營經濟市場主體數量增速保持在20%以上,2018年更達到了32%的增長。
好風憑藉力。不難想像,隨著商事制度改革、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等政策逐一落地,綦江的營商環境必將更加寬鬆,體制機制的活力終將化為發展動力。(賀娜 劉廷 圖片除署名外由綦江區委宣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