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積應原創歌曲演唱會
綦江原創歌曲《惜光陰》演出
綦江原創歌曲演出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綦江獨特的人文風情,孕育了多彩的綦江音樂。綦江地處渝黔要衝,古為川黔渝鹽馬古道必經之地,今為渝南交通樞紐,重要的地理位置,文化交流頻繁,各地文化相親相融,綦江音樂在不斷吸納、充實和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綦江是重慶的南大門,更是一片原創音樂沃土,傳統的山歌、民歌經久不衰,新民謠、新音樂人如雨後春筍,綦江音樂在現代巴渝音樂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沃土生長群眾音樂
今年86歲的王光遠退休前是綦江的文化幹部。1993年7月綦江縣文體委、綦江詩書畫苑編輯出版了《光遠作品集》,書裡收錄了王光遠在市級以上報刊發表的33篇文章,這些文章記錄了他對綦江群眾文化的熱愛。
採訪時,王光遠特別介紹了由他填詞、趙貢華作曲的《欄山大堰修起來》《電機提水上山崗》等歌曲,「當年我們每年都要組織1至2次全縣的文藝骨幹作者到農村採風收集素材,這首《電機提水上山崗》曲調是綦江民間的盤歌,當時我們在石角採風,晚上住在劉羅坪,一位農婦坐在院壩上一邊淘菜一邊唱歌,我們覺得好聽就上前問是什麼曲調,趙貢華記下了曲調。那天晚上我就填了歌詞。」這首歌在全縣的文藝調演中獲獎後,推薦到市裡參加匯演,在市裡獲了個民歌一等獎,後來又參加省裡的演出榮獲了一等獎。還被中國唱片發行公司灌注唱片發行。
據王光遠介紹,新中國成立後,綦江人創作出一大批歌頌新生活、歌頌新中國的歌曲,展現了新中國成立後朝氣蓬勃的時代和人民奮發圖強的精神面貌。
這個時期更湧現大批群眾音樂創作者,這些作者大多數都不是音樂專業出身,他們憑著對音樂的熱情,對新生活的熱愛,創作激情非常高漲。如:鍾必偉、趙貢華、王光遠、伍思聖、伍子駒、陳繼國、張集新、秦桂林、王積應等,他們滿懷熱情拿起筆來,寫出了很多群眾喜聞樂見、廣泛傳唱的音樂作品。
比如:創作於1957年的歌曲《綦江是個好地方》,就成了一個時代的經典。鍾必偉創作《綦江是個好地方》後,又創作了《石壕山高高齊山》《三岔河變成鐵水河》《清溪河啊清溪河》《丁山姑娘愛唱歌》等一大批歌曲,歌唱美好生活,歌唱家鄉欣欣向榮的景象,受到群眾歡迎,在群眾中廣為傳唱。1959年,為歡慶新中國成立10周年,鍾必偉比照《黃河大合唱》創作了《綦江大聯唱》組歌歌詞,在《重慶日報》全文登載,由鍾必偉、趙貢華等人作曲的專場演出在全縣公演。當時市著名音樂家葉語(宋楨伯)、彭嘯崗老師觀看後,給予高度評價。
原創歌曲特色鮮明
王光遠回憶說,1977年,為紀念紅軍長徵勝利40周年,縣文化館組織創作組歌《九盤山上來紅軍》,以《曙光照亮九盤山》《九盤山上打勝仗》《苗家喜迎紅軍來》《紅軍住在幹人家》《打富濟貧救幹人》《紅軍呀,我要跟你們去長徵》《紅軍洞中魚水情》《紅軍墓前憶親人》等9首各種表演形式的歌曲,全面展示紅軍英勇善戰、軍民魚水情深和綦江人民沿著英雄足跡奮勇前進的決心。很多觀眾觀看後感言:「這場音樂會不亞於地市級文工團水平」。
改革開放後,綦江群眾音樂創作熱情高漲,作者的視野更加廣闊,思想更加開放,創造和演出更加豐富多彩,更多的新人投入到歌曲創作中。
綦江是西南的工業大縣,境內企業多,企業實力雄厚、人才濟濟、文化活動豐富,湧現出一批創作熱情飽滿的工人音樂人,像《礦工的奉獻》《金色的音符》這些歌曲主題鮮明地展現著工人階級的精神面貌。
綦江本土音樂創作骨幹,在改革浪潮中,逐漸成長,他們在縣文化館的組織下,開展培訓、採風、創作、參賽等活動,一大批優秀歌曲作品得以誕生。這些作品中,最鮮明的是歌頌改革開放的作品,如1979年《處處山歌處處春》參加市文藝調演獲得一等獎;1981年《苗寨的春天》參加省調演獲得創作三等獎;1983年《晾衣竿》獲省優秀創作獎,選入《四川省優秀歌選》;1985年兒童歌曲《羊兒咪咪》獲省創作三等獎,並在中國音協《兒童音樂》雜誌上發表。
八十年代,綦江的原創歌曲題材越來越寬廣,歌頌家鄉的歌曲也越來越多,比如:《清溪河小唱》《清溪河邊廣柑多》《金蘆笙桂花酒》《一尺青布四個角》《陵園組歌》等,有著鮮明的綦江特色,更有綦江力量。(未完待續)
文圖/記者 張學成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