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是原創音樂生長的沃土——史話綦江原創音樂(上)

2020-12-24 上遊新聞

王積應原創歌曲演唱會

綦江原創歌曲《惜光陰》演出

綦江原創歌曲演出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綦江獨特的人文風情,孕育了多彩的綦江音樂。綦江地處渝黔要衝,古為川黔渝鹽馬古道必經之地,今為渝南交通樞紐,重要的地理位置,文化交流頻繁,各地文化相親相融,綦江音樂在不斷吸納、充實和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綦江是重慶的南大門,更是一片原創音樂沃土,傳統的山歌、民歌經久不衰,新民謠、新音樂人如雨後春筍,綦江音樂在現代巴渝音樂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沃土生長群眾音樂

今年86歲的王光遠退休前是綦江的文化幹部。1993年7月綦江縣文體委、綦江詩書畫苑編輯出版了《光遠作品集》,書裡收錄了王光遠在市級以上報刊發表的33篇文章,這些文章記錄了他對綦江群眾文化的熱愛。

採訪時,王光遠特別介紹了由他填詞、趙貢華作曲的《欄山大堰修起來》《電機提水上山崗》等歌曲,「當年我們每年都要組織1至2次全縣的文藝骨幹作者到農村採風收集素材,這首《電機提水上山崗》曲調是綦江民間的盤歌,當時我們在石角採風,晚上住在劉羅坪,一位農婦坐在院壩上一邊淘菜一邊唱歌,我們覺得好聽就上前問是什麼曲調,趙貢華記下了曲調。那天晚上我就填了歌詞。」這首歌在全縣的文藝調演中獲獎後,推薦到市裡參加匯演,在市裡獲了個民歌一等獎,後來又參加省裡的演出榮獲了一等獎。還被中國唱片發行公司灌注唱片發行。

據王光遠介紹,新中國成立後,綦江人創作出一大批歌頌新生活、歌頌新中國的歌曲,展現了新中國成立後朝氣蓬勃的時代和人民奮發圖強的精神面貌。

這個時期更湧現大批群眾音樂創作者,這些作者大多數都不是音樂專業出身,他們憑著對音樂的熱情,對新生活的熱愛,創作激情非常高漲。如:鍾必偉、趙貢華、王光遠、伍思聖、伍子駒、陳繼國、張集新、秦桂林、王積應等,他們滿懷熱情拿起筆來,寫出了很多群眾喜聞樂見、廣泛傳唱的音樂作品。

比如:創作於1957年的歌曲《綦江是個好地方》,就成了一個時代的經典。鍾必偉創作《綦江是個好地方》後,又創作了《石壕山高高齊山》《三岔河變成鐵水河》《清溪河啊清溪河》《丁山姑娘愛唱歌》等一大批歌曲,歌唱美好生活,歌唱家鄉欣欣向榮的景象,受到群眾歡迎,在群眾中廣為傳唱。1959年,為歡慶新中國成立10周年,鍾必偉比照《黃河大合唱》創作了《綦江大聯唱》組歌歌詞,在《重慶日報》全文登載,由鍾必偉、趙貢華等人作曲的專場演出在全縣公演。當時市著名音樂家葉語(宋楨伯)、彭嘯崗老師觀看後,給予高度評價。

原創歌曲特色鮮明

王光遠回憶說,1977年,為紀念紅軍長徵勝利40周年,縣文化館組織創作組歌《九盤山上來紅軍》,以《曙光照亮九盤山》《九盤山上打勝仗》《苗家喜迎紅軍來》《紅軍住在幹人家》《打富濟貧救幹人》《紅軍呀,我要跟你們去長徵》《紅軍洞中魚水情》《紅軍墓前憶親人》等9首各種表演形式的歌曲,全面展示紅軍英勇善戰、軍民魚水情深和綦江人民沿著英雄足跡奮勇前進的決心。很多觀眾觀看後感言:「這場音樂會不亞於地市級文工團水平」。

改革開放後,綦江群眾音樂創作熱情高漲,作者的視野更加廣闊,思想更加開放,創造和演出更加豐富多彩,更多的新人投入到歌曲創作中。

綦江是西南的工業大縣,境內企業多,企業實力雄厚、人才濟濟、文化活動豐富,湧現出一批創作熱情飽滿的工人音樂人,像《礦工的奉獻》《金色的音符》這些歌曲主題鮮明地展現著工人階級的精神面貌。

綦江本土音樂創作骨幹,在改革浪潮中,逐漸成長,他們在縣文化館的組織下,開展培訓、採風、創作、參賽等活動,一大批優秀歌曲作品得以誕生。這些作品中,最鮮明的是歌頌改革開放的作品,如1979年《處處山歌處處春》參加市文藝調演獲得一等獎;1981年《苗寨的春天》參加省調演獲得創作三等獎;1983年《晾衣竿》獲省優秀創作獎,選入《四川省優秀歌選》;1985年兒童歌曲《羊兒咪咪》獲省創作三等獎,並在中國音協《兒童音樂》雜誌上發表。

八十年代,綦江的原創歌曲題材越來越寬廣,歌頌家鄉的歌曲也越來越多,比如:《清溪河小唱》《清溪河邊廣柑多》《金蘆笙桂花酒》《一尺青布四個角》《陵園組歌》等,有著鮮明的綦江特色,更有綦江力量。(未完待續)

文圖/記者 張學成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重慶綦江大橋,綦江人民的幸福橋
    1972 年 8 月 1日,綦江大橋建成通車。綦江大橋是重慶綦江城區的首座大橋,也是最繁忙的一座大橋,更是綦江河上一道靚麗風景。綦江大橋建於何年?由何人設計、何人建設的呢?近日,本報記者採訪了幾名綦江大橋的建設者和親歷者,為讀者講述綦江大橋建設的光榮歷程。建設:11個民兵連上千人耗時一年「建設綦江大橋的主力是民兵團。當年綦江縣武裝部成立了由城郊、三角、隆盛、郭扶、城關、東溪、趕水、石角、永新等地的民兵組成的11個民兵連。這11個民兵連組合了一千多人的民兵團建設綦江大橋。」
  • 賀龍元帥稱讚綦江是個好地方
    綦江開設農民版畫體驗課堂,讓這門傳統文化得以延續和發揚。  這是一顆鑲嵌在渝黔邊境上的明珠。這裡分布著全國最大的黃桷樹族群,這裡誕生了中國第一臺汽車變速器等共和國工業史上「八個第一」,這裡有西南地區最大的煤炭產業基地。  這是一處文化積澱深厚的沃土。這裡是享譽中外的中國農民版畫之鄉,這裡是全國僚人遺蹟保留最完整的地方,這裡曾是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的駐地。  這是一個兵家必爭的要地。
  • 綦江:把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學校育人全過程
    同時,學校通過王良將軍雕塑,展現「紅色文化之魂」;通過群雕綦江革命志士的文化牆,展現「紅色文化之人」;通過在校園鑲刻中央紅軍過綦江等光輝歷程,展現「紅色文化之事」,讓師生更多了解家鄉紅色文化,熱愛家國。硬環境潤物無聲,軟作為春風化雨。
  • 綦江讓企業輕裝上陣
    渝貴鐵路 攝/楊奇  11月28日,冷空氣降臨,綦江寒氣逼人。但綦江工業園區的華芯智造微電子(重慶)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線上卻是一派火熱。綦江工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何曉兵坦言,華芯智造就是這個產業鏈條上的重點企業。  華芯智造是綦江招商引資的重點項目,是該區發展大數據智能化產業的領軍企業,作為該區引進的第一家集晶片生產、研發、設計、封裝於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華芯智造受到了綦江區各方面的廣泛關注和支持。  「民營企業最看重時效,要求決策快,這考驗政府的服務能力。」
  • 綦江!憑什麼被2000萬人矚目?
    去綦江! 什麼是綦江? 魚起鍋澆上沸油,叫人垂涎欲滴 香氣四溢的臊子,加上辣椒 呼上一口軟糯的米粉,巴適
  • 綦江工業園區轉型升級乘風而上
    2016 · 綜述    2016年,綦江工業園區88家規上企業預計完成工業總產值258億元,同比增長31.85%;完成固定資產總投資71億元,同比增長44.89%;實現到位資金45.3億元,同比增長0.44%,實現進出口總額1.1億元,同比增長3.8%。
  • 綦江: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精耕細作扮靚大美綦江
    人居環境整治 繪新卷留鄉愁「如果說此前的城鄉建設是在搭框架、打基礎,那麼近年來便是聚焦『精耕細作』,著力創造宜居宜業的人居環境,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扮靚美麗綦江。」區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說。「十三五」期間,綦江持續開展村莊清潔行動春夏秋冬四季戰役,全面強化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在村容村貌整治、綠化、亮化、村莊道路硬化等方面下足了功夫。
  • 綦江二十四節氣盲盒亮相受寵
    在哪裡可以買到……近日,2020美好綦江《綦龍寶寶之二十四節氣盲盒》線上發布會在雲端開播,12款綦龍寶寶節氣盲盒亮相併開啟線上秒殺。「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二十四節氣對於旅遊出行也有著非常好的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
  • 綦江將打造三大特色產業園
    華龍網5月15日15時20分訊(記者 廖春豔)今日下午,記者在綦江區舉辦的「工業發展推介會暨項目籤約儀式」上了解到,綦江區將著力打造以橋河裝備製造產業、北渡鋁銅加工產業、和食品工業三大特色產業園。
  • 綦江老瀛山花開似錦
    陽春三月,老瀛山花開滿山。通訊員 孫治波 攝老瀛山位於綦江區東部,距離綦江城區約10公裡。這裡有形象逼真的送夫巖、三轎石;有極具探險考古價值的蓮花寶寨以及恐龍足印化石;還有潮音洞、白鶴林等美景;更有老瀛如來、玉瀑飛虹等自然奇觀。
  • 綦江要新遷建一所學校,看看在哪裡
    目前 綦江石壕小學遷建工程 項目勘察設計正在招標中 資料圖 綦江石壕小學遷建工程 勘察設計周期:120日曆天
  • 綦江工業園區
    2018發展方向及重點    綦江工業園區定位於打造國家循環經濟示範園區、重慶交通用鋁產業基地、重慶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和重慶建築產業現代化基地。2018年是綦江工業園區全面提升年,園區堅持以智能化、投資便利化、採購循環化、人才專業化、效益最大化為發展方向,緊緊圍繞工業轉型升級提速工程,貫穿高質量發展主線,以智能化引領創新驅動發展。2018成績    園區實現了鋁產業上、中、下遊及循環經濟產業鏈條全覆蓋。
  • 重慶綦江:「小辣椒」闖大市場
    3月中旬,春和景明,綦江大地呈現出斑斕色彩。此時的綦江東丁河兩岸已披上了一層嫩綠的地毯,萬畝辣椒秧綠柄微垂,迎風生長,大型翻田耕地機械在田間轟隆穿行,翻卷的泥土帶起甜甜的芬芳……搭竹棚—封地膜—育秧苗—移栽,重慶南部最大的辣椒種植之鄉——綦江東溪鎮在這生機盎然的季節裡,正演繹著一場現代化與農業的協奏曲。
  • 揭秘綦江中學百年搬遷史
    如今,新綦江中學已巍然屹立。今天,百年綦江中學將再次煥發新光彩。清末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秋,綦江中學的前身「綦江中學堂」在中街考棚(今中山路小學)成立。從中街考棚到永新鎮張家溝,從古南新山村到通惠登瀛大道,綦江中學已走過110年的光輝歷史。
  • 春末夏初 綦江老瀛山景色怡人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4月29日6時30分訊(通訊員 孫治波)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老瀛山位於綦江以東,距離重慶主城65公裡。老瀛山是一個獨特的山脈,遍布山上的丹霞地貌,贏得了重慶「紅色處女地」之美譽!遠眺老瀛山紅花臉。
  • 綦江工業園區:新興產業發展跑出加速度
    通過深入調研,綦江園區作出推動傳統產業智能升級、打造智慧工廠的科學決策。結合自身優勢,綦江園區開始在「老底子」上描繪新藍圖,而綦齒傳動便是這張新藍圖上濃墨重彩的其中一筆。在綦齒傳動智能製造基地可以看到,180餘臺智能設備分布在7條自動化生產線上,偌大的廠房內只有幾十名操作工人。
  •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重慶綦江大力發展煤炭業的接續替代產業
    綦江的煤炭業曾輝煌一時,開採量位居全市之首,但過去星羅棋布的小煤窯,也讓當地傷痕累累,256平方公裡的採煤沉陷區,面積同樣位居全市之首。日前,綦江區委副書記、區長姜天波接受重慶晨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綦江正在大力發展接續替代產業,推進經濟轉型,促進民生改善,實現從地下到地上,從「黑色」到「綠色」的嬗變。
  • 泰國歷史學家組團重慶尋根 泰國人祖先或在綦江
    巴色·納那空教授在東溪古鎮的南平僚碑上指認殘存的古泰文(資料圖片)  最近,泰國歷史學泰鬥組團來渝尋根,泰族與南平僚可能有族源關係  5月5日下午  重慶晚報記者 莫楊冰 實習生 李雅馨  一篇論文 引得一群泰國專家來綦江  泰國歷史學家組團來綦江,是因為幾年前綦江博物館館長周麟的一篇論文《綦江南平僚神秘失蹤初探》。
  • 綦江區委書記潘毅琴做客新華網::新華網重慶頻道
    按照城市發展新區的功能定位,綦江作為重慶大都市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將是我們的重中之重,同時,綦江也將承擔起「四化」同步發展、城鄉統籌推進的重任,此外,在深化區域合作,率先建設渝黔合作共贏先行區上也將有更大的空間、更大的作為。
  • 出遊綦江老瀛山 玩轉恐龍園
    樹木綠,丹霞紅 通訊員 孫治波 攝雙節假期,為了讓遊客更加有耍事和玩事,營造濃厚的節日氛圍,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老瀛山景區將舉行以「探秘神綦恐龍·緣起老瀛如來」為主題的系列活動。老瀛山大型恐龍雕塑 通訊員 孫治波 攝重慶·綦江國家地質公園-老瀛山位於重慶以南綦江城區東側,主要以恐龍足跡化石和古鳥類足跡化石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