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浙江高考一篇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原文在左,翻譯在右,我的點評在下:
一篇現代文,卻要附上譯文才能看懂,這著實讓我們有些汗顏。不少人感嘆自己成了文盲,好多詞都不認識。這種感嘆和觀看央視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時的感嘆一模一樣,為了突顯節目的深度,已經死掉的、生僻難懂的字詞紛紛成了考題。各個培訓機構和作文的指導書也都推崇「語言的陌生化」,也就是不說尋常話,不說人們一下子就能看懂的話。某道精品課在抖音狂轟濫炸的作文課廣告就是如此之流。
很多人將浙江的這篇滿分作文和2001的江蘇滿分作文《赤兔之死》相提並論。但是《赤兔之死》雖然使用文言文風格寫就,但是不用翻譯就能讀懂,而且讀起來朗朗上口,現代表達和古文風韻相得益彰。而反觀浙江的這篇滿分作文,雖用現代文寫作,但是人們即使手拿一本新華字典也未必能讀懂,各種句式詰屈聱牙,讓人無法下口。所以,愚以為這兩篇文章是有著高下之分的。
我們先不去忙著去批判,不妨一起來看看這篇作文。
作文題是這樣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標,也有對未來的美好期望。家庭可能對我們有不同的預期,社會也可能會賦予我們別樣的角色。在不斷變化的現實生活中,個人與家庭、社會之間的落差或錯位難免會產生。對此,你有怎樣的體驗與思考?寫一篇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
題目的重點句子已經標出,意思是:個人的定位和理想,可能和家庭社會給予你的,有所不同。對此你怎麼看?
這個題目非常難,即使人到中年,也未必有個真切的體驗和明確的看法。所以對於剛剛成年的孩子來說,要想寫好這篇文章,真的很難。
可能也是因為作文題本身就「空中樓閣」,所以導致這篇滿分作文」就空論空」,硬著頭皮故作老成地寫就。
文章開頭就引用了海德格爾的一句名言,指出現代社會的不幸,隨後提出觀點「循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生活好過過早地振翮。」樹上的男爵是指一本書,也是指這本書的主人公。因不滿家人的生活方式,爬到樹上,過上了原始生活。這本書不是太流行,所以作者在這裡要指出樹上的生活是一種怎樣的生活,活出自我。這是很有必要的點題,但是作者並沒有點明,自顧自的繼續第二段,所以從這點來看,寫作方法是很有問題的。
第二段是思辨性的論述,指出男爵爬到樹上回歸原始,並不是認為現實社會是虛無的,我們也不能因為堅持自我而否定一切。由於上一段沒能闡明「樹上生活」的明確含義,所以這一段的「思辨」就缺少了靶子和依據,讓人摸不著頭腦。這就是作文,一步錯,步步錯。
第三段作者引用了麥金太爾的話「我的生活故事始終內嵌在那些我由之獲得自身身份共同體的故事之中。」這句話是個結構複雜的句子,不下功夫是看不懂的,通過下文,我們可以得知,此句話意思很簡單:「人脫離不了人類社會。」我們都知道,引用名言的作用是將複雜的意思說明白,而這位作者是要將簡單的意思說複雜。很顯然,這種引用完全沒有引用的必要,引用了反而有反作用。
這一段意思算是最明了的,是說個人實現自我也需要家庭和社會的幫助,我們對於前輩不要抱有偏見,尤其是那種因無知而帶來的偏見。
第四段承接第三段,意思大概是說,個人價值與家庭社會賦予的期待,是緊密聯繫的,我們否定這些價值而過分突出自我,這樣也就失去了自我。很抱歉,我們是看著翻譯才能明白這段話的意思的。「也是實踐的」「祓魅」「賦魅」,這些詞語我一概看不懂。想想孔子所言「有朋自遠方不亦樂乎」,雖是幾千年前的話,說話的人是聖人,我們依然能聽懂,但是在今天,新時代新青年的話,我們卻聽不懂了?其可怪也歟!
第五段有些突兀,首先,「毫無疑問」一詞顯得毫無來由,前文沒有提出任何問題啊。其次,前面論述的是我們要藉助社會實現自我,這一段突然轉到了「批判社會」,中間沒有任何過渡。提出了「狹隘」和「反智」的批判,這個批判到底是「我們批判社會」還是「社會對我們的批判」,這裡有些模糊。礦工詩人的案例中那個編輯能否代表社會?很顯然是不能代表的,這樣看來,這個事例使用是不太恰當的。
第六段提出解決的辦法:「讓體驗走在言語之前」,大致是說,先實踐再談理想,與社會形成一定的妥協。這個觀點是很好的,但是語言上晦澀難懂,作者在自己的言語情境中自嗨,全然沒見讀者愕然的表情。
第七段承接第六段表明自己的態度:依靠社會,又不脫離社會。
文章總算讀懂了,但是卻很難出這樣的作文好在哪裡?開頭沒有交代「樹上的生活」有個明確的交代就大發議論,議論過程中就例說理,用理論證明理論,內容相對來說比較空洞。
此外作文的題目要求是論述個人與家庭、社會,但該作文論述的內容更像是「個人與他人」,所舉的例子中的「編輯」和「權力的玉墀」都指向「他人」,所以只要深究一下,就能看出不少問題。
有考生說:「我的作文和《生活在樹上》只差一個閱卷老師。」是啊,如果以欣賞的角度來看,每一篇作文都有不少亮點,如果以批判角度來看,每一篇作文也都有很多問題。關鍵是閱卷老師從怎樣的角度去看了。對於這篇作文,閱卷組長寧可摒棄非正常的表達,也要挖出其中的亮點,明知這種文風不可推廣還要打成滿分,這不是這位學生的運氣麼?
考生在文中說到「譬如當我們追尋心之所向時,在途中涉足權力的玉墀,這究竟是伴隨著期望的泯滅還是期望的達成?」當他知道自己的作文因為組長青睞而獲得滿分時,他會怎麼想呢?這是期望的破滅?還是期望的達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