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渾身長毛、世界上最小的恐龍(非鳥恐龍)被中國、加拿大等國科學家發現。這是有史以來,人類第一次在琥珀中發現恐龍。
12月9日凌晨,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細胞》出版集團旗下的科學雜誌)的論文《白堊紀中期琥珀中一個長著原始羽毛的恐龍尾》(A Feathered Dinosaur Tail with Primitive Plumage
Trapped in Mid-Cretaceous Amber)顯示,人類在琥珀中發現的第一件恐龍標本是一條長約3.85釐米、長滿毛的尾巴。根據同類恐龍的體型,研究人員推斷,這一恐龍身長18.5釐米。
琥珀恐龍的復原圖。
這一標本被研究人員稱為「伊娃」,其神秘面紗將在上海被揭開。
人類在琥珀中發現的第一個恐龍標本——伊娃。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講師邢立達博士與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的教授瑞安· 麥凱勒(Ryan C. McKellar)領銜了這一古生物學研究。
12月8日晚,邢立達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這可能是一隻幼年的恐龍,成年後,它可能更大一些。
邢立達特別強調,「一定要說是最小的非鳥恐龍,而非最小的恐龍,因為所有的鳥都是恐龍演化來的,所以,所有鳥都是(廣義上的)恐龍。」
2015年夏天,研究人員從緬甸琥珀商人手中得到了前述奇特標本。如果不是琥珀中奇特的尾巴引起了邢立達的注意,它可能已被打磨,成為飾品,被送到珠寶櫃檯展銷。
經年代測定,這一琥珀化石形成於9900萬年前,屬於白堊紀中期的諾曼森階。邢立達說,「那個年代,長羽毛的脊椎動物,除了古鳥,就是恐龍。」
該恐龍尾椎的高清3D形態。
邢立達等學者去了發現這一琥珀的地方: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谷,密密麻麻數十個、幾十米深、直徑一兩米的深井。「這一琥珀中樹脂的流紋、包裹的已經滅絕的蜂蟻,以及螢光反應監測,都證明這一琥珀是天然形成的,而非造假。」
藉助於樹脂的重重包裹,展現在人們眼前的不僅僅是白色骨骼化石,而是活靈活現的一段長著毛的尾巴。藉此,人們可以想像一隻活的白堊紀恐龍的樣子。
「也許在別的琥珀裡,我們還能發現它身體的其他部分。古生物化石往往不會只有一份,它會重複出現。」邢立達這樣告訴澎湃新聞,他對未來的發現充滿期待。
邢立達的微信頭像也是一隻恐龍:黑色的頭骨在鏡頭的視野裡張開大嘴,炫目地美。「是異特龍,喜歡吃肉,和我一樣。」自幼愛好恐龍,高中時創建中國第一個恐龍網站,最終又回到學校,攻取古生物學博士,像礦工循著礦脈找礦一樣,邢立達沿著地層找化石。
古生物學研究需要耐心,需要熱情,需要運氣。邢立達說,古生物學領域99.9%的人都在默默無聞地做著很基礎的研究工作,終其一生可能也碰不到一塊的有重大新聞價值的化石,好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工作。但這些基礎工作要有人去完成。「化石能給出生物演化的信息。想像一下,在這樣的地層裡曾生存過如此小的恐龍,這多麼令人驚訝!」
「飛行實際上是某種意外的產物。」邢立達說,恐龍身上最原始的羽毛是為了保暖,之後才慢慢演化出適應於飛行的羽毛。伊娃標本中的羽毛很原始,為羽毛的演化模型提供了證據。
論文作者之一、臺北市立大學運動能力分析實驗室的曾國維教授表示,「基於目前骨骼形態,我們還無法判斷伊娃標本是幼年個體或成年個體。伊娃標本沒有掙扎的跡象,也無明顯的皂化外觀,這表明標本很可能在被樹脂包裹時已經死去,但標本並沒有明顯的腐敗特徵,說明它可能剛剛死亡,是一具相對新鮮的遺骸。至於伊娃標本的死因,目前我們還沒法斷定,自然死亡或被掠食者捕殺都不能排除,還需要進一步的詳細研究。」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黎剛博士表示,「伊娃標本的斷面出現了高度富集的鐵元素,近邊吸收譜分析表明,其中80%以上的鐵樣本為二價鐵,這些是血紅蛋白和鐵蛋白的痕跡。」由於該化石標本的年齡已近1億年,遠遠超過了DNA的半衰期,現有技術下,不太可能獲得有價值的DNA片段。所以,電影《侏羅紀公園》中恐龍復活的場景還只能是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