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機制是教育制度的具體化表現!

2020-12-11 漸行漸遠

千百年來,有多少文人學士留下了萬千文牘來探索教育的即時性和有效性問題,但始終沒有找到一條可以萬古通用的規律性東西。這其中的緣由是什麼呢?難道是由於人性的不可教化抑或是由於社會演變的極端複雜性?事實上,貫穿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教育範式、教育思想、教育文化的慣性是支配上述現象出現的本源性規則。本文將從以下三個角度來探討教育的慣性問題,以期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學的邊緣研究和後續進展。「慣性」本來是一個力學概念。自1632年伽利略在《關於託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中首次提出「慣性」概念以來,笛卡爾、牛頓、馬赫、愛因斯坦都曾對慣性原理做過獨到的闡述和合理的補充。從今天物理學的最新進展來說,慣性原理的核心內涵「只要不受外力的作用,任何物體都會保持其原來的靜止狀態或勻速運動狀態」始終沒有改變。值得一提的是,力學上的「慣性」概念第一次被引入到中國社會科學領域是由教育家冰心做到的。冰心在她的文學作品《小橘燈》的首發前言中指出:「只要看見這盞燈,我就慣性的想到以前發生的故事。」[1]雖然冰心在這裡使用「慣性」概念的主要目的是強調一種「行為的習慣」,但令冰心沒有想到的是,自此以後「慣性」概念便頻繁出現在各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術領域。著名馬克思主義教育家楊賢江指出:「與知識的慣性作用相比,道德的慣性力更加強大,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否則,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所以要我們大家『建築人格長城』,建築人格長城的基礎就是道德。」[2]在這裡,楊氏不僅熟練地把「慣性」概念運用到道德教育領域,而且在無意識中提出了令今天的教育工作者無比關注的「教育慣性律」問題。

聯繫古典物理學慣性定律的基本內涵,結合當今教育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我們發現研究教育的慣性問題不僅具有理論價值,而且具有現實意義。本研究認為,所謂「教育慣性」是指在不受任何外在環境的作用下,教育範式、教育思想、教育文化所恆久持有的維持自身現狀和特點的走向和趨勢。其中教育範式慣性是教育思想慣性和教育文化慣性得以滋生的前提和基礎。從宏觀教育學的角度看,正是教育範式的慣性決定了任何理想教育效果的有限性。所謂「教育範式慣性」是指人類已有的教育制度、機制和規範都具有一種維持自身存在的特點和趨勢。教育範式慣性的原理不僅決定了教育制度、機制和規範效用的局限性,而且驗證了這些教育制度、機制和規範的迭代繼承性。下面就介紹一下教育制度、機制和規範影響教育效果的具體步驟和過程。古往今來,歷朝歷代,不僅統治階級自上而下制定了品類繁多的教育制度,而且普通百姓也在潛移默化中自下而上形成了諸多的教育規則和教育方法。與此同時,諸代學者則通過各種出版物衍生出品項繁多的教育程式和教育理念。從人類變異學的角度看,除卻這些制度的潛在規則和運作原理不說,教育變遷的顯性制度可以說是多如牛毛。這麼多的制度究竟是在約束誰呢?是普通的民眾呢,還是官宦子弟?趙樸初說:「在中國古代,教育程式是以教俗化民為價值核心的。歷史演化的殘酷性和世代更迭的爭鬥性已經使得教育制度的連續性受到很大衝擊。這種衝擊幾乎泯滅了人類原初教育目標的最低要求,並由之而使得教育效果的及時性大打折扣。」[3]趙氏在這裡是要說明,由於不同朝代治者和被治者的教育訴求不同,教育制度的世代承繼幾乎都採取了革命的方式,新時代的開拓者往往採取了「前不見古人後不顧來者」的變遷邏輯,就使得新的教育制度幾乎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的旋律中逐漸吸收舊時代精華成分的。當一個新朝代對教育的真正靈魂摸索得差不多的時候,往往朝代更迭的時間又到了,於是新的一輪循環就開始了。試想在急流勇進的時代,對人的任何程式化要求都可能會在慢慢風塵中漸趨式微,而教育的真正效果將很難保證。

教育機制是教育制度的具體化表現。教育機制的滋生一方面是由於宏觀教育理論的抽象性特點,另一方面是由於理論只有掌握民眾才能化為現實力量。在教育發展史上,教育制度的慣性往往採取了革命的程式;而教育機制的慣性則往往採取藕斷絲連的形式。就拿明清時期盛行的科舉考試機制來說,它實際上是三代以來推行的大學機制的歷史性繼承形態。儘管各個朝代對這一選拔人才的機制進行了不斷的創新和修改,但任用德才兼備的人才到適合的崗位上這一基本內核訴求卻始終沒有發生改變。我們的問題在於,由治者自上而下採取的各種變革抑或革新在政策層面上能否順利推行下去,治者通過各種考試機制遴選上來的官員能否避開「機制導致腐敗,絕對的機制導致絕對的腐敗」這樣一種循環腐化邏輯。當上述問題不能通過各種傳統的教育機制迎刃而解的話,那麼我們只有把懷疑的重心轉到正在發揮作用的現有教育機制上。換言之,在教育效能學上,一種教育機制(包括教育法律、法規等)無論其形式如何完美,無論其設計者的理念多麼先進,也無論操作者的素質如何優良,它們的實際效果是很難測度的;在極為嚴格的學術意義上,它們會導致教育的效能漸趨式微。所謂教育規範是指規約各級各類教育機構的軟性教育規定和教育範疇。這些教育規範是各種教育制度、教育機制等硬性程式的外化範式,具有軟性特點且形態多變。儘管教育規範具有多變性,甚或有些教育規範具有曇花一現的特點,但由於這些規範的知識性特徵,使得繁花似錦的教育規範的歷史遺留變得一如既往。比如現代中國採取的初等教育教具規定,實際上早在私塾時代就已廣泛使用。不僅如此,各朝各代的教育部門為了順利達致治者的政治要求,都會對貫徹國家教育制度、實施國家教育機制的各級各類學校教師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種類繁多的職業道德要求。看似這些職業道德規範都是當下時代的產物,實際上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大行其道了。

古往今來,有多少教育家創造了複雜多樣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學說,並試圖由之而將他們的教育思想滲透到受教者的意識和行為當中,但當他們靜心反思的時候,卻發現這些恢弘的教育思想只不過如曇花現世,稍縱即逝。那麼這其中的緣由是什麼呢?難道是由於這些理論或學說的歷史制約性抑或知識邏輯的先天不足性?或者是由於受教者的生理幼稚性抑或心理變異性?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需要從教育思想的慣性談起。實際上,自人類有文字記載以來,思想的傳遞已經遠遠超出人的意識可控範圍,並以自身特有的慣性定律綿延潛行。下面就具體探討一下作為人類教育思想主要表現樣態的教育理論和教育學說的慣性問題。思想是具有慣性的,所謂「思想的慣性」是指人類自誕生以來的所有思想都具有一種試圖保持自身現狀的特點和趨勢。在思想慣性承繼原理的支配下,作為思想之主要表現形態的理論更是具有極強的慣性作用。「理論」不是普通的思想,而是系統化和綜合性的思想經過較長時間的演變而形成的穩態意識。正是理論的系統化造就了理論本身強烈的慣性作用,這種慣性作用不僅不能通過自然災害、戰爭和革命等社會變遷形式得以消失,而且還會在新的環境中發揚光大。本文所指的「教育理論的慣性」是指人類在教育領域所研究出的所有體系化的思想所具有的一種維持自身現狀和特點的發展趨勢和能力。一般來講,科學的教育理論在教育實踐中會催生出正確的教育思維,並引導受教者採取正確的實踐行動;相反愚昧的或落後的教育理論則會把整個社會引向災難甚或毀滅。正如馬克思主義所一貫堅持的:「科學的理論是行動的指南。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4]應該說,人類今天所能經驗到的正向教育理論,大多都是經歷了漫長歲月洗鍊的精華遺留,不僅不能忽視,相反應該加以吸收和利用。但我們也應該看到,伴隨著正向教育思想不斷傳承的還有反向甚或消極頹廢的教育思想。對於各種墮落意識和頹廢思維,我們不僅不能漠視,相反要高度重視。因為一些封建的、資本主義自由化的反向教育理論會變化各種外觀迷惑眾生,從而延續著教育思想慣性傳遞的一般邏輯。

與教育理論慣性作用密切關聯的是教育學說的慣性。「學說」不同於「理論」,學說一般是指系統化和規範化的理論樣態。一般的理論可以是豐富多彩的,但只有那些經過教育家系統研究和論證的理論才能上升到教育學說的高度。所謂「教育學說的慣性」是指哪些體系性理論和規範化理論所具有的一種試圖維持自身發展趨勢和特點的過程和能力。縱觀人類思想傳承的歷史,我們發現,那些以「學說」為遞進範式的思想往往比以「理論」為探索範式的思想具有更大的持久性和穩定性。比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動說」和西方一直探求的「天體物理說」,都在以無與倫比的慣性作用衝破著人類知識演進的枷鎖,這種慣性的衝擊力是無比強大的。我們的追問是:各種各樣教育學說的慣性能否提升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水平?事實上,就今天各種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表現來看,傳統文化中的正向教育學說對提升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作用是十分明顯的;但對於各種反向的教育學說,我們不可等閒視之,因為「凡物莫不有對」,各種邪教學說不僅不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行將就木,相反還會變幻各種樣式來危害群眾。當正能量稍微鬆懈的時候,也就是反能量猖獗反撲的時機。如果一個社會瀰漫著消極頹廢的反向教育學說,那麼政治的穩定就只能是「牆頭蘆葦」了。在這樣的境遇裡,我們所能做的就是以積極的心態迎接和宣傳積極的教育學說,擯除各種錯誤的和消極的教育學說。所謂「教育文化的慣性」是指任何教育文化所具有的一種維持自身現狀和特點的趨勢和過程。在所有的教育文化中,「教育性」和「教育精神」突出代表了教育文化的精髓和本質,所以本文繼續探討教育理性和教育精神在教育過程中的價值和作用。

理性主義思想源遠流長。就西方思想史的演進來說,理性主義思潮早在荷馬的史詩中就已肇始。《荷馬史詩》的記載表明,「天下大事以和為貴」的理性主義思想已經深深紮根於古希臘人民的心靈深處。理性並不是萬能的,但僅憑感性行事的社會更是不可思議的。中國社會的理性主義思想主要產生於秩序和政治統治的需要,也就是說當治者感覺需要維持現行治理秩序的時候,就會在整個社會大力提倡政治理性、法治理性和生活理性;當統治者感覺維護現行統治秩序的行政成本過高,而自己又無機會享受政治穩定福祉的時候,政客們便會通過各種傳媒路徑宣講戰爭合理主義。事實上,戰爭合理主義就是藉助於軍事力量為少數人謀取感官享受的末世主義,換句話說,戰爭合理主義就是藉助於感性主義而使社會倒退的軍事狂熱主義。除去戰爭的正義與非正義辨識不說,畢竟普通民眾才是戰爭成本的最終負擔者。本文認為,所謂「教育理性的慣性」是指任何時代的教育理性都具有一種保持自身存在特點和發展趨勢的傾向和能力。理性的教育是文明社會逐漸走向文化自覺的必要條件。但我們在推行理性教育的時候,千萬要警惕以下兩個方面的極端:一是借理性主義教育推行感官享樂主義的傾向;二是借理性主義意識傳播反向文化的傾向。在上述兩個方面,理性主義實際上就是霍布斯所講的「狼對狼的狀態」思想的外溢,也就是爾虞我詐、勾心鬥角、投機取巧、享樂腐化的社會樣態的表現形式。事實上,一種所謂的理性教育,如果不能最終落腳到知識的汲取和傳承上,那麼它就失去了任何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我們的問題是:中西方教育精神的差異性能否在交流和融合的基礎上實現創造性的突破?也就是說如果價值導向的教育精神和功利導向的教育精神能夠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話,人類教育發展的未來將會是什麼樣子?這也就引發了學術界關於教育效用的爭論。所謂「教育效用」是指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所具有的實際教育效果。在這一領域,有人認為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境遇裡實施各種教育的主要路徑應該是以價值為導向的,如果只是強調市場導向,就會把我們的未來引向功利主義的泥潭,進而會導致社會的「達爾文式」混亂和「利維坦式」戰爭,也會使各種奇形怪狀的信仰形式拋露街頭;而有些中國學者和部分國外學者則不同意這種看法,他們指出,中國至少在100年內會採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發展模式,既然是以經濟發展為核心,那麼追求合理的利潤、強調市場競爭、維護市場秩序就成為中國政府和人民不可逾越的重要訴求。所以,提倡合理的功利主義是有利於中華民族未來的。事實上,無論是價值導向的教育精神抑或是功利主義導向的教育精神,只要不損害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只要不危害社會的政治穩定和長治久安,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我們所做的就是密切關注、合理引導、儘量疏通、因勢而為,相信在上述教育精神的融合和變化中,中國社會的人才教育戰略將會實現歷史性的突破,中華民族教育振興的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

相關焦點

  • 教育制度、教育結構、教育體制的區分
    在教師招聘的考試中,常見一些概念類的單選題,由於考生對於專業的概念接觸甚少,故對於此類考點僅能死記硬背,接下來我們用一個考點(教育制度、教育體制、教育結構的概念區分)為例,通過區分對比,增強對概念的理解記憶,同理其他易混淆的概念,也可以通過對比的方式強化記憶。
  • 中央—地方關係中不同層級政府的教育行為:基於對地方教育制度創新...
    此活動圍繞農村教育、職業教育、民辦教育等重點領域,辦學體制、管理體制、保障機制等關鍵環節,發現、總結、宣傳和推廣各地行之有效的改革探索和制度創新案例,促進整體性的教育制度改革。搜狐教育將和21世紀教育研究院聯合主辦此次活動。  以下為專家學者對地方教育創新的研究。
  • 節糧教育需建立機制
    來源:2020年9月2日教師報,作者:張學炬 ,原標題:《節糧教育需建立機制》西安市教育局於18日發布《西安市教育系統節約糧食杜絕浪費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要求各區縣、開發區將學校開展節糧教育的情況納入年度考核,將學生日常節糧行為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 教育制度的特點
    教育制度既有與其他社會制度相類似的性質,又有其自身的特點。1.教育制度的客觀性教育制度作為一種制度化的東西,是一定時代的人們根據自己的需要制定的。它的制定雖然反映著人們的一些主觀願望和特殊的價值需求,但人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制定或廢止教育制度,某種教育制度的制定或廢止,有它的客觀基礎和規律性。
  • 最新《教育體制機制改革》都有哪些變動?
    自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以來,特別是十八大以來,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全面深化,改革主體框架初步建立,一批標誌性、引領性的改革舉措取得了明顯成效,教育公共服務水平和教育治理能力不斷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體系也進一步完善,我國教育總體發展水平進入了世界中上行列。
  • 臺灣教育制度何去何從?
    臺灣立報近日發表專文指出:這一代的臺灣青年所面臨的不僅是工作難找,更根本的是:社會提供了什麼制度的教育給青年?  簡單地說,教育制度必須徹底的公共化:教育資源由小學到大學,以及專科、技術教育等,基本上,必須由社會資源來承擔,並在這公共化基礎上,落實大學自治。
  • 【晨讀】教育學第三章教育目的與教育制度
    主要表現:注重少數學生的發展。注重個別方面的發展。解決措施:有賴於整個社會的發展。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中小學本身進行改革。4.實施措施①改變教育觀念。②轉變學生觀。③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④建立素質教育的保障機制。⑤建立素質教育的運行機制。⑥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5.實施誤區①不要「尖子生」。
  • 對勞動教育體制機制建設的思考
    必須承認,與智育、美育等相比,社會對勞動教育的認識還有待加強,勞動教育的實施方式、評價辦法等工作有待完善,落實勞動教育的體制機制有待建立。本文就如何落實勞動教育,完善相關體制機制談幾點看法和建議。必須認識到勞動教育的特殊性。從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層面講,加強勞動教育關係到公共利益、社會秩序與國家安全,是國家意志的體現。
  •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力促教育督導「長牙齒」
    答:教育督導是我國教育法規定的一項基本教育制度。早在清末廢科舉、辦新學的同時,現代教育督導制度就從西方引入我國。新中國成立後,結合實際延續了這一制度,並大致經歷了初創、恢復和加強等階段。新中國成立後,教育督導即納入教育行政管理的制度架構。1949年11月成立教育部,內設一廳五司,其中一個司是視導司。
  • 涼州區:抓教育體制改革 促教育機制創新
    涼州區科學合理規劃布局各類學校建設,全力實施全區教育發展三年提升計劃、涼州城區教育基礎設施提升三年行動計劃,不斷擴大城區教育資源供給,全面改善城區學校辦學條件。通過棚改騰空、徵地拆遷,無償劃撥武威十中、武威十三中、西關小學、第二幼兒園等學校周邊土地868.3畝,極大緩解了學校發展空間不足的問題,為全區教育事業特別是城區教育永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 研究|企業作為職業教育重要辦學主體的制度困境與再造
    摘要: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是新時代我國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的重要方向之一。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企業作為職業教育重要辦學主體的制度經歷了制度生成、制度調適和制度創新三個變遷階段。誠然,70多年來我國在企業興辦職業教育的制度建設方面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但是在制度供給方面仍然存在主體制度缺位、配套制度缺席以及制度內容缺可操作性等困境。
  • 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常化、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
    從時間上說,日常化意味著持續性或不間斷性,意味著它不是臨時的宣傳任務,不能一勞永逸,而是要常抓不懈,要建立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長效機制。要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工作的持續性,就要在培育工作中強調貴在堅持。從空間上說,日常化意味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覆蓋面要到位,要做到不留死角。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夯實國內文化建設根基,須從每一個人抓起。
  • 完善教育督導體制機制 四川省出臺新辦法
    (八)加強和改進教育評估監測。建立健全覆蓋各級各類教育的評估監測制度,完善評估監測指標體系,開發監測工具和共享監測平臺。推動建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教育督導評估監測協同機制,推進建立成德眉資等區域教育評估監測聯盟。
  • 詳解美國教育制度特點
    美國是全世界教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其教育質量的水平主要得益於其先進的教育制度。
  • 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_高考英語改革_教育改革——中國教育在線
    :  考試招生制度是國家基本教育制度。增加學生選擇權,促進科學選才,完善政府監管機制,確保考試招生工作高效、有序實施。  加強統籌謀劃,積極穩妥推進。整體設計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促進普通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之間銜接溝通,統籌實施考試、招生和管理制度綜合改革,試點先行,穩步推進。  (三)總體目標。
  • 2020廣東肇慶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制度、教育結構、教育體制的區分
    1.概念(1)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各種教育機構系統的總稱,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實施教育和人才培養的重要機制。學校教育制度是一個國家教育制度的核心,簡稱學制,又稱學校系統,是指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系統,具體規定著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以及彼此之間的協調關係。(2)教育結構教育結構是指教育總體的各個部分的比例關係及組合方式,主要包括教育類別結構、層次結構、專業結構、學校類型結構、分布結構等等。
  • 如何深化新時代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國務院教育督導辦12問答詳解
    教育督導是我國教育法規定的一項基本教育制度。早在清末廢科舉、辦新學的同時,現代教育督導制度就從西方引入我國。新中國成立後,結合實際延續了這一制度,並大致經歷了初創、恢復和加強等階段。新中國成立後,教育督導即納入教育行政管理的制度架構。1949年11月成立教育部,內設一廳五司,其中一個司是視導司。
  • 希臘教育與我國教育——制度篇
    希臘教育與我國教育——制度篇 應希臘共和國總統之邀請,主席於近日對希臘進行了國事訪問。提到希臘,大家想到的是啥?維納斯?愛琴海?不,作為一個教育學的準研究生,你應該想到的是西方近現代教育的起源——古希臘的教育!咱們的主席那麼重視教育,希臘此行肯定也會在此方面進行交流。來來來,勤思集訓李老師帶著你回顧古希臘教育,以及如何以古鑑今!古希臘教育分兩個部分,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
  • 傳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常化、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
    從時間上說,日常化意味著持續性或不間斷性,意味著它不是臨時的宣傳任務,不能一勞永逸,而是要常抓不懈,要建立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長效機制。要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工作的持續性,就要在培育工作中強調貴在堅持。從空間上說,日常化意味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覆蓋面要到位,要做到不留死角。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夯實國內文化建設根基,須從每一個人抓起。
  • 2014全球教育制度排名:韓國教育世界第一
    亞洲教育制度一向被認為遜於西方社會,然而這觀念從今起須要徹底改寫。國際教育機構Pearson發表2014年全球教育制度排名報告,結果發現,首4位全由亞洲國家和地區包辦,榜首是以往甚少得到推崇的南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