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園林網1月14日消息:2009年11月11日,興慶區大新鎮塔橋村花卉園區12.4萬平方米的大棚被大雪壓塌,造成損失近6000萬元。時隔兩個多月,倒塌溫棚依舊是殘垣斷壁。1月13日,興慶區召開座談會,研究溫棚重建問題的同時,就花卉產業發展中遇到的瓶頸、解決辦法也進行了討論。
曾經,種花好過種菜
「我們到甘肅考察,發現種花能掙錢,就決定試一試。」2005年,塔橋村黨支部書記王永和村裡的幾戶人家在種菜的溫棚裡種起了花,成為興慶區發展花卉產業的「先頭兵」。轉眼幾年過去了,種花的經濟效益遠高於蔬菜,嘗到甜頭的王永,在當年的興慶區人代會上提出在塔橋村發展花卉產業。他對興慶區領導說:「賀蘭種菜、永寧種林果,興慶區就種花!」
「2005年的時候,塔橋村種菜已經種得很好,但是菜價一般,還不好賣,我們的花卻種得特別好,淨收入比蔬菜翻番。」王永說。2007年,興慶區委、區政府對銀川市的花卉市場進行了考察,最終將塔橋村的發展方向定位為「花卉村」。「銀川市的花卉市場全部被雲南等地的花卉佔據,本地花卉幾乎沒有,但是需求量卻在逐年增加。」王永說。從塔橋村有了第一批種花農戶至今,塔橋村已經發展花卉種植面積1000多畝,建成塔橋花卉種植園區,吸引11家企業入園。
現在,缺技術 缺種苗 缺市場
如今,塔橋「花卉村」已名揚全區,然而,塔橋村卻面臨著尷尬的發展局面:全村876戶農戶,種花的農戶僅有10餘戶,多數是外來花企、農戶租棚種花,2009年,蔬菜價格大幅上漲,許多農戶又選擇退花種菜。
「種菜要中學水平、種花得要大學水平!」王永說,農戶缺乏種花的專業技術知識,種出的花卉質量不高、品種單一,導致銷售市場狹小,只產不銷,農戶就沒有了種花的積極性。據了解,目前興慶區蔬菜花卉方面的技術人員有20多位,其中,專業的花卉技術人員僅有2位,各鄉鎮指導農戶種花的技術員均由蔬菜技術員兼任。
除去技術,種苗、市場也成為農戶種花的「門檻」。雖然經過多年發展,但是我區仍然沒有自己的花卉種苗基地,農戶種花從外地購買種苗不僅成本高,而且容易夠買到假的種苗。同時,種花農戶的銷售主要依靠一兩家效益好的花企,存在價格壓制、資金滯壓等問題,使農戶培育出的花無法直接走向市場。
雪壓大棚發生後,從興慶區領導到農戶都意識到,塔橋村花卉產業正遭受著其他產業的衝擊。「從倒塌大棚的內部設施看,一些農戶已有放棄種花,搞倉儲物流之意。」興慶區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員說,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塔橋村逐漸成為城鄉結合部,在許多農戶眼裡,蓋房子、搞倉儲物流更能掙錢,發展花卉的決心逐漸淡漠。
技術、種苗……種種不利因素都成為「花卉村」未來發展的絆腳石。
以後,需實行工廠化種植、建立冷鏈物流配送體系
「興慶區發展花卉的優點在於光照、溫度及大棚數量,缺點在於土壤含鹼性,種花第一年開花,第二年就蔫了。」興慶區農牧局的工作人員建議,要做好花卉產業,一定要實行工廠化種植,溫棚內要安裝暖氣等輔助設施,打好基礎才能提高花的質量,同時注意更新品種,市場才能得到拓展。
直接與農戶、市場接觸的花企則提出成立花卉產業培訓基地及專家服務組,定期為農戶、企業進行針對性的培訓,並建立冷鏈物流配送體系。「鮮切花是一種節假日經濟,農戶一旦錯過時機,鮮花就不值錢了,像本月20日到元宵節前,就是鮮花銷售的好季節。」天地緣花卉公司總經理施棟說,一旦冷鏈物流配送體系建立起來,農戶可靈活掌握出庫時間,捕獲銷售良機,創造最佳的經濟效益。
儘管面對諸多「絆腳石」,興慶區各花企仍然堅定發展花卉產業的信心,計劃出臺支持花卉產業發展、大規模培訓花農兩項方案。「據了解,2009年,銀川地區花卉的銷售數量是1.2億枝左右,自產佔有率不到30%,多數依靠外來市場,發展的潛力還是很大。」施棟說。
(來源:銀川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