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人民時評:新消費,提供增長新支撐

2020-12-11 人民網

  不斷湧現的線上新型消費正有效促進消費回補、潛力釋放,激活了大量潛在的市場機遇,成為擴大內需、促進國內經濟大循環的重要抓手

  線上新型消費方興未艾,是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成熟的數位化信息技術、健全完備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共同作用的結果

  

  直播帶貨、網上下單、門店到家、社區團購……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線下消費受阻,線上新型消費迅速補位,成為消費市場上一抹亮色。剛剛過去的「618」購物節,各大電商平臺銷售額頻頻刷新紀錄。今年前5個月,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11.5%,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24.3%。隨著新業態、新模式加速創新,線上線下同頻共振、融合發展,新消費的澎湃活力正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注入強勁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強調「要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在擴大內需中,促進消費是一個重要內容。目前,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消費總量仍在提升、消費結構持續升級。可以說,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拉動力,消費已成為經濟穩定運行的壓艙石。疫情防控期間,一些消費被抑制,但消費需求並沒有消失,不斷湧現的線上新型消費正有效促進消費回補、潛力釋放,激活了大量潛在的市場機遇,成為擴大內需、促進國內經濟大循環的重要抓手。

  新消費助力消費升級。當前,消費升級態勢明顯,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不斷增長。疫情防控期間,生鮮電商、門店到家等新業態迅猛發展,拓展了消費場景,讓消費者在家也能便捷購物,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以直播帶貨、社群團購等為代表的新消費模式則帶來全新消費體驗,手機在消費者與商家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消費不再局限於購買行為,更兼具社交、互動、休閒等附加功能。線上新型消費的崛起,讓全球各地的優質商品依靠網絡飛入尋常百姓家,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新消費帶動市場下沉。受信息不對稱等因素制約,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是長期困擾流通業的難題,而電商等新消費模式的興起正帶來新變化。疫情防控期間,傳統線下流通渠道不暢,許多地方的農產品存在滯銷現象,數位技術賦能下的新電商平臺可以快速整合生產、物流、銷售等全鏈路資源,打通農村和城市間的產銷對接通道,讓曾經進城難的農產品迅速流通起來。農村電商的持續發展將推動市場下沉,挖掘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縱深和腹地,同時還將促進農民增收、助力脫貧攻堅,推動鄉村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推進鄉村振興。

  新消費暢通經濟循環。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是一個完整的社會生產過程,只有消費活力旺,整個社會再生產才能順利進行。需求側的轉型升級將促進供給側提質增效,藉助電商平臺的技術優勢和市場規模,新消費可以更高效地匹配供需雙方,挖掘各地產業集群優勢,幫助相關企業迅速恢復生產,進而激活全產業鏈,形成正向反饋,實現供需兩旺的良性循環。比如,很多廠家根據電商提供的消費數據來優化生產,甚至針對特定需求進行定製化生產、柔性生產,創造了全新的商業模式。

  線上新型消費方興未艾,是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成熟的數位化信息技術、健全完備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共同作用的結果。當然,把在疫情防控期間催生的新型消費培育壯大起來,還需妥善加以引導、幫扶,在監管上秉承包容審慎原則,在財政、稅收等政策上給予支持,不斷完善適應物流覆蓋網絡和基礎設施建設,助力新消費蓬勃發展。抓住線上新型消費的發展契機,充分釋放內需潛力,必將推動我國經濟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08日 05 版)

(責編:馬昌、董曉偉)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致敬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張掖網 >> 觀點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
  • 【時評】人民日報評論員:向新時代最美奮鬥者致敬
    【時評】人民日報評論員:向新時代最美奮鬥者致敬 2020-11-27 18: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人口普查關係國計民生
    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後開展的一次重大國情國力調查,也是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這一關鍵節點的一次人口全景掃描。這對於準確把握人口發展新情況新特徵新趨勢、推動我國人口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人口是社會生產生活的主體,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當前,我國經濟正處於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
  • 人民時評:消費新潮流 發展新機遇
    ,行之有效的行業規範也不可或缺,這些理應成為推動中國品牌健康成長的基礎性要素把「奶糖的香」塗在手上,將「故宮的美」抹在臉上,讓「報紙的墨」秀在身上,使「花露水的味」摻進酒裡……這股跨界融合的消費新潮流,不僅讓傳統文化和潮流文化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在消費領域也掀起了一場關於經典和流行的「頭腦風暴」。
  • 媒體融合背景下黨報如何傳播主流聲音——基於「人民時評」與...
    被譽為「網上第一評」的「人民時評」是人民網於2001年3月21日推出的網絡時事評論,一直以來是人民網與《人民日報》共享的欄目。2011年5月起,人民網進行新一輪改版,在人民網觀點頻道推出專屬的網絡評論專欄「人民網評」。 本文所研究的「人民時評」指《人民日報》評論版的「人民時評」欄目,「人民網評」指2011年5月人民網改版後觀點頻道的「人民網評」欄目。
  •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在畢業季播種新希望
    如何幫助新畢業的大學生既快又穩地融入社會,讓他們順利邁出職業生涯第一步,可說是需要全社會共同思考的問題。   2018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820萬人,再創歷史新高。統計顯示,我國一季度GDP增速達6.8%,城鎮新增就業330萬人。穩健的經濟增長態勢,為就業提供了根本保障。同時,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給今年的就業帶來了一些新特點。
  • 人民日報有的放矢:為社會治理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把科技支撐作為完善社會治理體系的重要內容。當前,新一代信息技術蓬勃興起,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必須把握以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標誌的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充分發揮科技對社會治理的支撐作用,更好保持社會穩定、維護國家安全。
  • 「夜生活節」激活城市消費增長新引擎,香城新都消費提速
    規劃夜經濟、布局夜經濟,正在成為增強城市魅力、刺激消費的新賽道。新都如何下好 「夜經濟」這盤棋,點亮城市新「夜」態?「2020首屆新都夜生活節」的成功舉辦,在提振經濟、促進消費、豐富人民生活方面發揮了哪些重要的作用?國際範、時尚潮、煙火氣、新都味「夜香城」給你都市愜意生活
  • 「人民·新國貨——城市品牌計劃」首站落地重慶,助推區域國貨品牌...
    摘要:為時代國貨聚勢,幫助「寶藏重慶」再推「城市商業新名片」。 12月16日,由人民日報數字傳播有限公司與騰訊公司共同發起的「人民·新國貨——城市品牌計劃」項目首站正式落地重慶。
  •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讓中醫藥在創新中傳承
    今天,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正在讓古老的中醫藥煥發勃勃生機;中醫獨特的健康觀,也正在為人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今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大考,中醫藥交出一份出色答卷。以張伯禮、黃璐琦、仝小林3位院士為代表的中醫藥人,從古典醫籍中挖掘精華,在傳統方劑中尋找靈感,在現代科技中攻關突破,創造性、高效率地篩選出「三藥三方」,為抗擊疫情做出了重要貢獻。
  • 人民日報: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這一重要思想著眼於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深刻回答了為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賦予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新的時代內涵和實踐價值,開闢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新境界。
  •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讓大眾文化滋養人的心靈
    所思所想每年都有不同,有純粹創作技藝方面的認知的變化,亦有文化歷史價值觀多個方面的新發現。」   一些人急於評價說金庸的作品太「俗」,難登大雅之堂;一些人說他的作品堪稱經典,其文化底蘊與歷史深度開闢了大眾文化的新境界。相較於此,金庸作品讀者的留言與感想,道盡的是他的作品讓很多讀者不能忘懷這一不爭的事實。也許,對作品歷史地位與高度的評價,可以留給時間。
  • 讓可支配財富支撐消費增長-光明日報-光明網
    據報導,近日,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經濟學院等聯合發布《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2018-2019)》。該報告稱:「中國消費者在房地產去庫存中債務率大幅度上升,消費基礎受到嚴重削弱。新一輪去庫存將儲蓄存款相對薄弱階層的可利用資金,基本上全部投入到了房地產市場。」
  • 人民日報:發展新動能正加速壯大
    來源:人民日報作者:陸婭楠新興消費快速發展,網絡購物繼續擴大,智能化產品、信息等消費持續增長,線上線下融合步伐加快,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健康成長數字經濟發展戰略規劃和配套政策落地生效,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深入實施,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融合向縱深發展
  • 經濟"中考"符合"新常態" 產業結構調整支撐增長動力
    初步核算,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26904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4%。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7.4%,二季度增長7.5%。    經濟「中考」揭榜,GDP增速保持在7.4%的水平,整體經濟運行緩中趨穩,仍處在「合理區間」內,符合市場和公眾的預期,這也是經濟「新常態」下的客觀反映。
  • 人民日報整版討論:如何把握健康中國建設新機遇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對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出了重要要求和重大舉措,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提供了行動指南。面對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需求,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支撐作用。科技創新如何引領衛生健康事業新發展?「網際網路+醫療」新業態發展前景如何?
  • ...以職業教育賦能脫貧攻堅(人民時評);8、我國城鄉低保標準同比...
    除了頭版內容,今天《人民日報》涉及財經的主要內容還包括:1、津石高速通車,兩地通行時間至少縮短一小時——一條快道通津冀(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2、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3、文化和旅遊部表示 繼續執行「75%」政策;4、「十三五」期間 地下空間開發直接投資規模約8萬億元;5、外交部發言人——國際社會應共同反對「疫苗民族主義」;6、努力成為領導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行家裡手
  • 人民時評 | 好的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競爭力
    人民時評 | 好的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競爭力 2020-12-14 17: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
    未來3年內,上海將在社會文物管理政策、促進機制、開放路徑、服務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試」,為文物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探索新路子。   文物承載著燦爛文明,傳承著歷史文化,是我們的寶貴遺產,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子孫後代。
  • 人民日報發表陳潤兒署名文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這一重要思想著眼於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深刻回答了為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賦予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新的時代內涵和實踐價值,開闢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