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總有一些懶漢,自己沒本事,偏偏又羨慕嫉妒其他人。而且還眼高手低,對別的行業指手畫腳,橫挑眉毛豎挑眼睛。
這種人對社會各種看不慣,覺得自己辛苦不掙錢,全天下的人都悠閒還掙錢多,老天不公平。其實這是紅眼病,得治。
古時候就有一個好吃懶做的二百五,種地,體力不行;做生意,腦子不行;幹什麼活都覺得辛苦,可又想找個輕鬆掙錢的好差事。
二百五想去想來,想到當教書先生。他想:先生每天只待著房子裡,風吹不到,雨淋不到,又不出力流汗,還能吃香喝辣。又體面又清閒,沒事還能收家長紅包。實在是最好不過的行業了。
可是二百五一字不識,怎麼當教書先生呢?
騙唄!
古時候也沒有教師資格證的說法,很多人都不識字,把老師都當文曲星一樣崇拜。二百五跑到偏僻鄉下,吹噓自己是城裡的秀才,只要自己教書,個個孩子都能因材施教,取得功名。
大家一聽,高興壞了。立刻將一座舊廟收拾得乾乾淨淨,辦了個學堂,給了他豐厚的束脩,叫二百五馬上開課教書。
二百五原本只是想騙一把就走,哪知道當地人整天圍著他,根本沒機會跑。如今火燒眉毛,才發現自己什麼也不懂,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
轉著轉著,二百五有了主意:廟前有七棵桑樹,廟後有八棵柳樹,我就教這!
二百五進廟就教學生們念:「七棵桑,八棵柳。」打那起,天天教這兩句話。可老百姓也不懂呀,居然就這樣混過去了。
有一天縣官從這座廟前過,聽到學生們一句接一句地「七棵桑,八棵柳」,心想,這是哪本書上的文章,怎麼自己從來沒聽過呢?
縣官有些好奇,進了廟門,叫先生拿書來看。
見了父母官,二百五慌了神,忙脆下說:「老爺,我連什麼書都不曉得呀。」
縣官發火了,說:「教書沒得書,信口胡謅!誤人子弟,該當何罪!拉下去給我打三十大板。」
差役們也氣得夠嗆,這不是坑人嗎!拉的拉按的按,一五一十地打了三十大板。
二百五他一聲也不哭,挨一下他說一聲:「得虧。」
縣官奇怪他為啥說這兩個字,問二百五什麼意思。
二百五說:「啟稟老爺,我算了算,我教廟前七棵桑,廟後八棵柳,您打了我三十大板,一棵樹合兩大板。我得虧沒多教,要是把廟左廟右的桑樹林和柳樹林都教完,今日硬是打得我活不成!」
原創不容易,更多資訊請關注「酒歌說文」,為您提供更多有趣的人文知識以及傳統文化。反正不要錢,多少學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