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選是中國計算機漢字雷射照排技術創始人,其發明的計算機漢字信息處理技術和雷射照排技術,兩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因此,王選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科學獎、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覽會金牌、首屆中國專利發明創造金獎等,獲得200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王選畢業於北京大學,並長期在北大工作,而其學識的成長過程卻與交通大學有著不可割捨的淵源。
王選的父親王守其1918年秋考入交通部上海工業專門學校附屬中學,1922年畢業後直升大學,攻讀鐵路管理專業,與王守其同屆畢業的同學中,有後來的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陸定一,兩人既是同鄉,又是同舍。
王選的姑父李泰雲,也是交大畢業,曾到美國留學,回國後在交大做系主任。因為學的是機械專業,希望實業救國,為了把研究成果變成產品,自己辦了一家工廠,新中國成立後成為一名實業家,同時仍擔任交大一個研究所的所長、教授。李泰雲注重把科技成果轉換為生產力的思想和行動對王選有很大影響,是王選發明計算機漢字信息處理技術和雷射照排技術,實現印刷技術革命的重要誘因。
王選的表姐夫辛一心也在交通大學上過學。他勤奮好學,敢為人先,挑選造船專業,並去英國留學深造,終於在造船事業上大有建樹。新中國成立後,辛一心在交通部造船研究院當院長,參與了我國解放初期主要船舶的研製工作,成為這一領域的權威之一。
父親的正派和鑽研精神,姑夫的實業救國,表姐夫的另闢蹊徑,都在王選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種子,對他日後選擇人生道路產生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父親王守其對「交大傳統」十分推崇。他把五個子女先後送到深受交大傳統影響的當時上海最好的私立學校之一——上海南洋模範學校讀書,從幼稚園到高中,王選在南模整整呆了十三年,「是『空前絕後』老南模」。
南模的前身是南洋公學附屬小學,1927年國民黨政府接管交通大學,附屬學校遂分離出來,正式成立南洋模範中小。南模雲集了一批傳承交大傳統高水平教師隊伍,如南模高中就匯聚了一批有交大副教授或講師任教的名師。加上嚴謹的治學風氣和良好校風校紀,成為上海最著名的學校之一。給王選印象最深,影響最大的是教數學的劉叔安和趙憲初先生。劉叔安先生給王選的畢業留言是:「我教過你們三兄弟,你們是『王氏三傑』」。趙憲初先生在南模任教70年,後任南模校長,是上海一代名師。他是王選兄弟五人的數學老師,教學的特別之處是「聲情並茂」。一些需要記住的公式,他常常以特殊的音調朗讀,並帶領大家一起背誦。後來有位校友還請人把趙先生的聲調譜成曲子傳唱。王選後來報考大學數學系,與劉趙二位先生的引導關係密切。
南模中學和交通大學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受交大影響,南模中學在1945年便組建了地下黨支部,學生愛國進步運動蓬勃開展。 1947年交大發生的護校運動,對10歲的王選深有觸動。1951年,14歲的王選加入了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成為班裡第一名團員。
1953年,王選高中畢業,以其成績,考北大、清華、交大都沒有問題。在上海一直生活的王選有了一種長大了要考到外地去的強烈好奇心。加之,政治上要求進步,嚮往北京,於是他第一志願報成了北京大學數學系,最終如願以償。王選的成長既與其勤奮和天賦有關,也離不開具有交大氛圍的南模和就學於交通大學的諸位親朋的薰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