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大開闢校史育人多重途徑,讓思政工作「活」起來

2020-12-25 央廣網

  央廣網上海6月1日消息(記者吳善陽 唐奇雲 通訊員萬珊珊)《華東師大檔案館藏名人手札》近日編纂出版,「陟彼蘭臺,斯文在茲——檔案館藏名人手札展」同期展出。這部新鮮出爐的名人手札,具象呈現出了蔡元培、趙家璧、王伯群等近百位近現代名人的書法墨跡,傳遞了豐富的傳統文化信息。其典雅規制的傳統書信格式,不僅體現出師生、友朋、同仁乃至學宦往還之道等傳統禮儀,更讓「95後」的大學生們直呼「漲姿勢」。華東師大將學校歷史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結集出版歷史名人手札,這在全國高校中尚屬首例。近年來,華東師大通過多種渠道,多管其下,打通校史育人的多重途徑,讓思政工作「活」起來。

  發掘黨史,以經典引領人

  如何講好師大故事,尤其是講好華東師大的黨史經典故事?學校近年來可謂是動足了腦筋,想盡了辦法,進行了諸多有益且富有成效的嘗試:一是發掘整理學校歷史上歷次黨代會史料。通過彙編史料,讓同學們能夠詳細了解學校黨委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目標和任務。通過黨代會的參會人數,數位化地了解學校黨員的增長幅度;通過歷屆黨代會的主題,洞悉學校不斷發展的宏大目標;通過展示歷屆黨代會確定的發展理念、發展戰略和建設目標等,深入了解學校在黨委領導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及取得的輝煌成績。二是編寫《中共華東師範大學黨史大事記》。這部近百萬字的黨史大事記,翔實地記錄了華東師大開展黨的工作和黨的建設歷程;記錄了學校黨委堅持高校的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實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過程;記錄了學校黨委領導學校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的成果;記錄了黨委加強和改善黨的自身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歷程。

  對當代大學生而言,愛國與愛黨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具有不可分割的統一性。華東師大通過深挖檔案,整理黨史史料,講好黨史經典故事,為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提供了鮮活的案例素材。

  編撰校史,以文脈滋養人

  自2013年起,華東師大在推進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過程中,著力開闢「校史育人」的新方法,努力探索學生思政工作的新路徑。學校深入挖掘校史上豐富的人文道脈和文化積澱,編撰出版了「麗娃檔案」系列叢書,將「靜態的」檔案史料轉化為「動態的」育人資源,把「檔案庫」變成思政工作的「思想庫」。

  2014年5月,華東師大先後編撰出版了《大夏大學編年事輯》《大夏文萃》《大夏大學:90年90人》,從歷史、人物、文化三個層面進行研究探索,深入解讀校史中所蘊含的科學、文化、教育等精神遺產,建構出一個立體的校史研究譜系。這批校史研究成果,充分展示出學校歷史文化內涵,已經成為了學校學生思政工作、校史育人的重要素材。此後,華東師大又陸續編撰出版了《光華大學編年事輯》《光華文萃》《光華大學:90年90人》《聖約翰大學與華東師範大學》《王伯群與大夏大學》《張壽鏞校長與光華大學》等精品校史書籍,累計達千萬字,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可見一斑。

  通過分贈教育學部、孟憲承書院、對外漢語學院等所屬圖書館、室,這批校史圖書已成為同學們日常爭相閱讀的圖書。以此為籍機,學校還通過經常性邀請學生參加新書發布會、讀書座談會等形式,使校史知識得到了有效的傳播,一些「校史事件」也因此得以溯本清源,「美麗的誤會」也得以解開。「麗娃檔案」系列叢書為校史育人提供了鮮活教材,而前輩先賢們的治學精神與道德風骨,成為學生成長的精神食糧,深深影響了當下的青年學子。

  華東師大檔案館館長湯濤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知之深 愛之切》一文中指出,「要熱愛自己的家鄉,首先要了解家鄉。深厚的感情必須以深刻的認識做基礎。唯有對家鄉知之甚深,才能愛之愈切。」對於大學生而言,這個「家鄉」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大學、就是校史,高校校史、校訓是一部飽含文化密碼和精神特質的生動畫卷。校史對於學校的重要性,如同國史之於國家,是師生和校友重溫初心、寄託人文精神的心靈故鄉。湯濤還表示,華東師大校史文化蘊含著優秀的文化精神,滲透著思想理念、道德意識、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等等,對當代青年學子具有啟迪、導向和形塑的作用,有較強的「立德樹人」的功能,對高校實現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具有重要意義。

  選修課程,以歷史影響人

  校史文化是一所大學代代師生經歷時間的洗禮,共同創造和積累下來的寶貴財富,它包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華東師大堅持校史育人「權威講座——系統課程——專題座談」的聯動模式,收穫了良好的效果。

  學校黨委書記上講臺為新生講校史,已經成為了華東師大的一大傳統。早在三年前,華東師大黨委書記童世駿帶頭為新生開講校史「第一課」。其他校領導和老領導也結合自身實際為不同專業的新生講述師大的歷史文化和發展沿革。這一舉措,實現了每年近9000名新生入學校史教育的全覆蓋,讓新生從邁入大學的第一步開始,就能夠了解和認識學校的大學精神,增強對學校的歸屬感和榮譽感。「我們不僅有求實創造、為人師表,還有自強不息、格致誠正。」「平常時節自信而低調、進取而從容,關鍵時刻卻挺身而出、義無反顧,這就是我們師大的氣質。」「校領導求學時的經歷原來是這樣的,妥妥的學霸。」「華東師大是個很有人情味的學校,像個有愛的大家庭,師生會把前輩和校友的饋贈記在心裡,聽到這些故事的時候感覺內心很溫暖。」一條條迅速更新的微信朋友圈,就是新生們對校領導校史課最好的肯定。如今,校領導集體開講校史,已成為華東師大校史育人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早在六年前,華東師大從課程建設入手,在全國高校中率先開設了全校範圍內正規的「校史文化解讀」公共選修課,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校史教育。為適應學生的選課需求,中山北路校區還特地調整了教室,增加了選課人數。開課至今,已有數千名學生選修了該課程。課上,通過深入解讀校史材料、觀看校史資料影片、校史館講解實踐等形式,使學生們更深入地了解了學校的歷史,也增強了學生愛校榮校的意識和情感;課下,越來越多的學生正積極投入校史館講解志願者的行列中,身體力行傳播校史,甚至還有學生專赴香港中文大學,探尋前身學校大夏大學香港分校的發展歷史。

  華東師大檔案館、校史黨史辦公室專業研究人員則深入院系,走上講臺宣講校史黨史,並與院繫結對子進行校史專題講座。在教育學部學生黨支部校園主題日「文脈麗娃,品讀師大」活動中,他們為50多位學生支部書記和黨員解讀校史;在與心理學院黨支部共建過程中,他們還組織學院青年教師黨員和學生黨員參觀校史館;與中文系青年教師群體聯合開展新教師專題學習活動,研討學校歷史和高教發展史;與學生黨校、團校、學生社團開展有針對性的校史專題座談;等等。許多學生在聽完講座後紛紛為學校的前輩先賢和辦學底蘊深感自豪,也對自己如何傳承師大歷史、有意義地度過大學生活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策展校史,以故事感染人

  圍繞時事熱點,把握時代脈搏,創意策劃校史主題展覽。在探索校史育人的路徑中,華東師大通過生動直觀的主題展示,構建良好的校史文化生態,從而重塑和營造歷史的厚重感、親近感,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想像空間,以強有力的引導,產生強烈的心靈共鳴。

  在首個國家公祭日到來之際,為紀念在南京大屠殺中死難的同胞,培養大學生的國家意識,緬懷師生前輩在抗戰中可歌可泣、英勇奮戰的壯舉,華東師大利用首次發掘並公布的檔案史料,製作了主題為《以勝利之名的紀念:抗戰中的大夏與光華》的檔案圖片展,對大學生們進行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在大型巡迴展覽「勿忘  前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暨滬西抗戰史料展」中,通過稀見的歷史影像、歷史照片和地圖、證書、貨幣、書刊等抗戰時期的原初實物,展示出大夏大學三次內遷、在炮火硝煙中堅持辦學、師生參加抗戰的英勇史事。

  在華東師大老校長、著名教育家劉佛年百年誕辰之際,學校還舉辦了「紀念劉佛年百年誕辰圖片展和檔案實物展」,從「共產黨人劉佛年」「校長劉佛年」「教育學家劉佛年」等5個方面展現了一代師表劉佛年,給大學生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為弘揚家族家風傳統,傳承校風學風文脈,華東師大舉辦了《父子學人的家風傳承》主題展覽,精心挑選了張壽鏞、張芝聯父子,錢基博、錢鍾書父子,魯繼曾、魯平父子,王伯群、王德輔父子,趙家璧、趙修義父子,褚紹唐、褚君浩父子等華東師大及其前身大學6組父子學人,展示家風家訓。在時代的變遷中,優良的家風傳承始終是家族傳承乃至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石,而父子學人並肩求索、蜚聲學界的傳奇故事也震撼了前來觀展的大學生們。

  此外,華東師大還推出了《我在檔案中找到他/她》專題展,以真實的人物事跡、原初的照片,講述了周有光與張允和、陳汝惠與李荷珍等五對卓越的校友伉儷從校園牽手到攜手並肩的傳奇人生。通過講述他們的校園故事,更深入地闡釋出「愛在華師大」的意義。不少學生觀展後表示,以前覺得「愛在華師大」只有旖旎浪漫,現在真正明白了師大之愛是對國家、社會和人生的「大愛」。

  多管其下,以情懷溫暖人

  「隨著網際網路進入新媒體傳播2.0時代,將校史文化與社交媒體、移動網際網路等新媒體相互結合,能給校史文化帶來疊加甚至裂變的傳播效應。」華東師大檔案館館長湯濤認為,新媒體的全景觀、全連接和零距離的特徵,促使我們的校史文化傳播既要站在戰略高度實現「以大學生為中心」的觀念轉變,又要集師生之智,推進O2O互動模式。因此,結合當下,華東師大藉助新媒體和網際網路創新校史黨史傳播方式,讓校史育人進頭腦、入人心。

  一是藉助微博微信,有的放矢。《麗娃記憶:華東師大口述實錄》出版後,通過微信推送《麗娃記憶口述檔案第二輯出版,這些照片你一定沒見過!》,配合留言進行免費贈書活動。在吸納一大批粉絲的同時,又增強了傳播的粘合度。

  二是策劃創意動畫,演繹校史。華東師大創意策劃以學校前身大夏大學和光華大學校史故事為原型的動畫短片,以幽默生趣的動畫語言,道說了當年上海灘著名的綜合性私立大學的前世今生,點擊量累計已超100萬次。

  三是記錄夢想檔案,收藏學子夢想。為展現大學生的中國夢和青春夢,記錄和保存一個時代的夢想檔案,華東師大舉辦了「美源坊杯?我敢我夢想」視頻徵集大賽,學校檔案館收藏了全部參賽作品。此後在畢業生「夢想驛站」活動中,800多位畢業生將自己的十年規劃及大學四年感想記錄下來,「封存」至檔案館,增進大家對母校的情感。

  四是以校史館為平臺,廣泛招募學生志願講解員。通過選拔並由校史專題系列培訓,學生志願講解員已經成為華東師大校史館接待解說的中堅力量。既親身參與傳播學校歷史,又接受了語言能力的強化鍛鍊,可謂開闢出「打思政」工作的新陣地。

  五是以歷史建築和景觀文化涵養人。華東師大聯合SMG打造了《願於麗娃河畔愛得隨波逐流》,協助上海科教電影製片廠攝製「老建築——大夏大學」,挖掘校園經典景觀、建築背後的內涵,在上海電視臺和新媒體平臺推出後深受好評,並有大學生留言「麗娃河的故事屬於每個人」。

  此外,華東師大還策劃了「檔案尋根,接力夢想:500份畢業證尋找主人」的活動,在申城乃至全國都引起了較大反響。學校曾發掘出1937-1949年間的500份學校前身大夏大學、光華大學未領取的畢業證書,用檔案幫助500位校友圓跨世紀的大學畢業夢。有學生曾深有感觸地說:「網絡上經常看到很多冷漠的社會現象,想不到學校這麼關心老校友,這麼有情懷,『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學校的這個活動,給了我們滿滿的正能量。」

相關焦點

  • 加強校史校情教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探索實踐 宣講家網評論
    「三全育人」的核心在育人,以尊重學生這一階段的身心發展特點為前提,從人員、時間、空間三個維度建構了立體完整的育人模式,強調學校的全體教職工均為育人主體,把育人貫穿學生學習、成長、生活全過程,將各方面各環節銜接起來,拓寬育人渠道,創新育人方法,調動教育資源以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 山東工藝美院積極探索「思政+設計」育人模式
    >begin--> 思政教育是高校立德樹人的靈魂工程,而藝術思政則是藝術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實踐途徑。為了讓藝術生愛上「思政課」,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秉承「思政+設計」的教育理念,堅持思政育人與專業育人雙向互動,努力打造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思政金課」,使藝術思政真正「活」了起來。「思政+設計」: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同頻共振推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始終是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科專業建設的重要辦學思路。
  • 安徽合肥市瑤海區:思政育人謀新篇
    近年來,安徽省合肥市瑤海區聚力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思政工作守正創新。多措並舉,強化思政教師隊伍建設選苗子,讓教師隊伍「活」起來。瑤海區開闢綠色通道,從全國各地引進10多位優秀思政教師,實施「五年成長追蹤」培養計劃,打造一支可信、可敬、可靠,樂為、敢為、有為的思政課教師隊伍。依據瑤海區實際,制定中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122」工作體系(1:圍繞「我要成長」教研目標;2:遵循「教師用心」「團隊凝心」原則;2:設計「張方平名師工作室引領示範」「骨幹聯盟平臺苦練內功」服務模塊),通過課堂教學傳承紅色基因,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 華東師大出版全國首本課程思政教學指南,為全國課程思政落地生根提供「上海方案」
    在每一門課程的編寫中,又提供了每一章節的主要思政元素分析,以及相關思政元素融於具體知識點的教學策略。比如,在動物學魚類章節的教學中,編寫組將魚類與海洋強國戰略這一課程思政元素聯結起來,指導教師可在講授魚類生活區域、洄遊路徑以及魚類與人類的關係時,利用多媒體展現我國漁民在釣魚島、南海諸島受到其它國家海岸警衛隊艦船圍追堵截,以及我國海警船在敏感海域維護我國漁民權益的照片、視頻。
  • 上好新生入學思政大課 溫州大學這樣做
    為上好新生入學第一堂思政大課,學校結合思想政治教育「五愛」(愛祖國、愛家鄉、愛學校、愛他人、愛自己)工程,著力開闢新方法、新途徑,在新生開學典禮、校史校情教育等方面融入新鮮元素,真正做到讓思政工作活起來。   新生報到期間,各學院、部門開動腦筋,把思政教育做到第一線,積極推出各種「暖心贏心」舉措。
  • 著力推進網絡「課程思政」,讓網課「有血有肉」活起來
    作者:北京聯合大學博士、講師 孫瑞婷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
  • 不忘育人初心,牢記服務使命——深扎學生公寓一線著力推進思政育人工作
    作為一名步入教育行業近10年,默默耕耘在高校學工一線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其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日常表現與工作業績均受到了單位領導、同事和學生的肯定與稱讚。尤其是2018年1月勇挑重擔,獨自接管公寓工作以來,李老師執著於教育事業,對黨忠誠不忘本,樸實誠懇接地氣,時刻秉持育人初心,嚴格遵循「管理以服務為本」的工作理念,著力發揚學院「誠信立身、勤奮立業」的校訓精神,自覺深入公寓一線,把管理育人、服務育人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在一起,任勞任怨,兢兢業業,紮實完成了領導交付的各項工作任務。
  • 創新工作機制 提升育人成效 皖西學院啟動思政導師制工作
    近日,學校在教學樓106舉行皖西學院思政導師工作啟動儀式。校黨委書記熊健、思政導師工作領導小組全體成員、馬克思主義學院全體教職工和全體專職輔導員參加會議。馬克思主義學院直屬黨支部副書記胡吉超主持會議。熊健指出,思政導師制是皖西學院的首創,是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創新,也是該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重要內容,這項創新工作能不能行穩致遠,需要各位思政導師和全校上下共同努力。就如何進一步加強該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動「三全育人」向縱深發展,熊健要求,要深刻認識思想政治工作的極端重要性。
  • 高校思政工作如何「接地氣」
    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導師們不僅在課堂內給予學生專業上的深化引導,更在課堂外通過頻繁、真誠的溝通與學生們建立更為親近的聯結,以生命影響生命,開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徑,將積極、正向的價值觀教育帶到學生中去,與思政課程形成協同效應。  言傳身教培育教師素養  專業技能之外,怎樣才能做一名優秀的教師?
  • 構建「三三三」網絡思政育人新模式,打造思政教育「掌上餐廳」
    一、實施背景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視,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 「行芸流水」名師工作室 : 讓網絡思政育人更走心
    為打破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面對面」的時空限制,拓寬思政工作渠道,讓當代大學生接受具有時代熱度和思想深度的新時代思政教育,近年來,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實施網絡思政育人名師培養工程,打造了「行芸流水」網絡思政育人名師工作室,將思政與網際網路結合,進一步提升了思政工作的引領力和凝聚力,讓網絡思政教育更聚力、更走心。
  • 課程與思政交融,教書和育人互促
    光明日報評論員  近日,《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正式印發。《綱要》立足於解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強調在全國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對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 東華理工大學:追尋核工業發展足跡將校史校情融入新生思政教育
    東華理工大學:追尋核工業發展足跡將校史校情融入新生思政教育,深刻領悟核軍工精神,給新生們上了一堂接地氣、入人心的思政課。
  • 「走心」的思政課不能「光說不練」,華東師大思政課入駐「桃花源」
    日前,記者從華東師範大學獲悉,該校「課程思政野外實踐基地」在貴州省普定縣中國科學院普定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站正式掛牌。這不是一次普通的「掛牌」,記者注意到,在過去8個月時間裡,華東師大教務處牽頭,地理科學學院上海市課程思政領航教學團隊教師們赴華東師範大學貴州野外實踐基地,錄製《現代地貌學》《水文與水資源》《自然地理野外實踐》等課程思政微課,要把「真實世界」展示到思政課堂上。
  • 華東師大黨委書記梅兵為新生講授「知史愛校,做新時代奮進師大人」
    校黨委書記梅兵以「知史愛校,做新時代奮進師大人」為主題作校史校情報告,為全校萬餘名新生講述師大故事,解讀師大文化。」「民族復興」四個方面詳細介紹了華東師大的歷史文脈、辦學歷程、核心目標和使命擔當。、抗疫宣傳和志願服務等工作中迸發青春力量,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光芒,稱讚他們的行為彰顯了新時代青年的使命擔當。
  • 探索構建課程思政與德育實踐一體化育人模式
    山東省輕工工程學校黨委統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探索構建具有學校特色的課程思政與德育實踐一體化育人模式。一、加強領導,確保思政課改革有序開展學校黨委將課程思政作為重點工作之一,定期召開專題會議,抓住制約思政課建設的突出問題,在工作格局、隊伍建設、支持保障等方面採取有效措施。建立黨委書記、校長帶頭抓思政課機制。
  • 「匠心築夢」——電力工匠思政育人工程
    ,確定了以「工匠」精神建設為著力點,同時結合學校的人文底蘊、職教特色和社會效應,通過探索凝練並實施「匠心築夢」——電力工匠思政育人工程,構建並實踐了以「匠心逐夢」為邏輯起點的 「以匠心致初心,以匠心育匠人,以匠心塑身心,以匠心鑄良品」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並取得了初步成效。
  • 構建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網絡思政育人體系,開創「1233」工職特色...
    一、把握網絡思政主基調 確定融媒體育人總目標在高校思政工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隨著科技和網際網路的發展,如何利用新媒體創新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開展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提升網絡育人質量已成為當下重要而緊迫的時代課題。
  • 百年校史涵養育人大課 這所上海學校打造德育「模範課」
    新生入學,學生要學唱校歌、品讀校歌;清明時節,學生要赴龍華烈士陵園祭奠英烈;銘記校史,學生自導自演短劇《青鋒從軍》,抒發少年的家國情懷……這是上海市南洋模範中學傳承紅色基因、推進德育工作的尋常剪影。近日,教育部在上海召開全國中小學德育工作會議。
  • 與法同行 青島科技大學推進思政育人新探索
    這次特殊的晨讀活動由青島科技大學黨委宣傳部策劃,以「憲法宣傳周」為契機,以精神為引領,多渠道弘揚憲法精神,維護憲法權威,為學校思政育人探索開闢了嶄新道路。憲法晨讀,聚力精神領讀「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