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剛結束不久,最引人關注的話題之一便是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說到民法典的出臺,被譽為「當代民法史的活化石」的金平教授功不可沒。
金平教授是我國當代著名的民法學家,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科的創始人之一,是西南民法學派的奠基人。金教授從1954年起先後三次參加全國人大常委會民法起草工作,是我國唯一健在的第一次民法典起草專家組成員。新中國民法界素有「北佟柔,南金平」之美譽,其中「南金平」便是指金平教授,而且以金教授的名字命名的「金平法學成就獎」,被稱為中國法學界的「諾貝爾獎」。
1954年,新中國第一部憲法頒布以後,我國緊接著啟動了一項偉大的立法工程,那就是民法典的起草。同年底,在西南政法大學任教的金平教授被指派赴京從事新中國民法典的起草工作,那一年他32歲,這也是他與民法典結緣的開始。當時,經過兩年多的緊張工作,1956年12月,新中國第一部民法典徵求意見稿成形。「我記得初稿共有4000多條。初稿拿出來以後,我們召開了多次座談會,向部分法院和經濟部門廣泛徵求意見。我們還分頭到全國各個地方徵求群眾意見,一個大區一個工作組……但隨之而來的『整風』『反右』運動卻導致了立法活動的中止。」
1962年,隨著經濟建設的復甦,《民法典》的起草工作又被提上議程。金平教授再次受邀北上,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辦公廳法律室的主持下,繼續從事民法起草工作。金老回憶說:「我們參加起草工作的同志一直都住在後庫,加班加點、全力以赴地進行工作,終於在1964年下半年完成了民法草案『試擬稿』,並鉛印成冊。但由於後來接踵而至的『四清運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和『文化大革命』運動,使民法典的起草工作又一次中斷。」
1979年,我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金平教授又一次受邀到北京參加第三次《民法典》的起草工作,並擔任「民法起草小組所有權分組」負責人。他介紹說:「經過大家十個月艱辛工作,在1980年8月草擬出了一個民法草案『試擬稿』,並開始向部分經濟單位和政法部門徵求意見。後來我們又修改了三次,到1982年5月形成了第四稿。」但由於當時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才剛剛起步,在短期內起草一部民法典的條件尚不夠成熟,但社會經濟的發展卻又迫切需要民事立法的調整,所以便於1986年4月12日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來滿足現實需要。
打開歷史的大門,我們可以看到新中國民法典起草工作的坎坷曲折與風風雨雨。但幸運的是,我國有一大批如金教授一般堅持不懈、努力推進民法進程的人。從民法典起草工作的幾經沉浮,我們更可以看到一個前輩,一個學者對學術研究的堅持和嘔心瀝血。
今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當金教授聽到這個消息時,他很激動,也很喜悅。而5月29日是教授的生日,他高興地說:「這是我和《民法典》的緣分,也是最大的『禮物』,此生再無遺憾了!」
從1954年到2020年,66個春秋。金平教授說,民法典是幾代民法人的共同追求,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它能出臺,乃此生一大幸事。在這66個春秋裡,金教授也從一個風華正茂的青年變成了一位耄耋之年的老者,老先生皓首窮經、焚膏繼晷,一心撲在了民法研究上,不斷為推進我國法治建設做出貢獻。
我們作為西法大學子,當秉持老一輩法律人的精神和風骨,積極投身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進程中,以實際行動向他們致敬!
往期精彩回顧
編輯 | 組織監察部 高宇臻
部分資料來源於網絡
排版 | 千若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