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照法師答:
《楞嚴咒》呢,能夠看著讀誦或者是背誦都可以,都是如法的。一心二用都不如法,要一心專用才如法。
當然,這裡面有一個狀況,就是打坐、持咒,因為持咒、念佛、誦經都是在第六意識當中做功夫。六祖大師說「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就是你真正想修行,必須從自己的起心動念——妄想那裡開始改變,你開始修行了。如果你在思想念頭上沒有改變,還是在那裡東想西想,該快樂的還是快樂,該痛苦的還是痛苦,該貪的還是貪,該生氣的還是生氣,那你不叫修行人。
有很多人一輩子一直在做修行的準備工作,比如說,哪裡有道場了趕緊去,法會參加了,看看書了,然後在那裡講講,東講講西講講,然後也去做一些好事了,做一些文化宣傳了,都叫結緣,叫準備工作,你可能慢慢準備,準備修行。但真正開始修行,必須在內心去改變自己了,就在思想上把不良的思想改變過來,煩惱的改變過來,貪慾、嗔恨的改變過來。
改不過來怎麼辦呢?我們拿這個拐杖,拿著這個佛號,拿著這個咒,「嗡嘛尼唄美吽,嗡嘛尼唄美吽」,念著念著念著,其它想法本來是很煩惱的,誒,念著念著我不煩了,就煩惱過來呀,以一念抵萬念,其它的妄想全把它抵擋過去了,內心越來越純淨,越來越純淨,那自然煩惱就越來越少,這是第一個階段。就是初步懂得用功的人一定在思想第六意識上開始改善。
然後你用了一個階段以後呢,比如說,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著念著好像有口無心了,想法也沒有了,內心變得很清靜很空靈,佛號念不念都差不多了,有沒有?會有這感覺哦,念不念差不多了,背後就這個明明了了的這顆心,這個時候,這個佛號你念也可以,不念也可以。
就是一個是念阿彌陀佛或者持咒,念佛有能念的心、有所念的佛。能念的是「我」——明明白白的這個;所念的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有清楚的字或者是聲音的,是有這個字相,有這個相的。那所念的心跟能念的心一直在一起,本來我們大家能念的心去念的是財色名食睡,財色名食睡…...你們在外面念,念得很痛苦,你開始用功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追逐外界的六塵了。六根跟六塵只要一勾結,你的煩惱就來了,不勾結了,放在這個佛號上。但是有時候不太老實,放在佛號上放不住,老是向外界去勾結一下,那這個時候就是需要做功夫;待功夫慢慢做起來以後呢,能念的心越來越清楚,所念的這個佛一開始也很清楚,後來慢慢慢慢地,你把所念的佛慢慢地淡忘了。
比如說,大家可以嘗試一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很在意「阿彌陀佛」的這個字句很清楚,這個還在所念的佛號上。那再念呢,「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的注意力往裡收,就觀音菩薩的反聞自性,就是入流亡所,「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直在流動的,六塵世界也是在流動的,你把所有的流動的這個「所」忘記掉,進入了這個「流」,又把「所」忘記掉,把所念的佛忘記掉,所看的人忘記掉,所聽的聲音忘記掉,注意力往裡收,收到自己六根上面來。那這個時候它就不在意識,而在意根,回到根當中來了,所以叫「六七因中轉」,第七識就是我們的意根。
那參禪的人要看一念不生之前,也是看到這個意根,就看到了第七識,因為第七識是什麼東西呢?第七識就是凡夫把第八識的見分執著為「我」,這叫第七識,換句話說,我能看、能聽、能說、能念阿彌陀佛的這個「能」。我們感覺這是「我」,我能看、我能聽、我能念,那這個「我」是不存在的,可是能念、能聽的這個「能」呢,這個本能呢,這個功能呢,它一直存在的。這功能是什麼?是第八識的見分。
所以我們這顆心,有主觀的能動性,有客觀的被動性,還有包含性,這三種性能。主觀的能動性就是「我今天要幹嘛,我今天要幹嘛」,每天都很主觀地要去,主動地要去,這是主觀能動性。那客觀的被動性呢,我不想煩惱,它要讓我煩惱,沒辦法;我們都不想昏沉,你看昏沉又來了,又沒辦法;你不想生氣,生氣又來了;不想做人,人也做了……我們有時候很麻煩,就是你很喜歡吃飯,但是不喜歡洗碗;很喜歡穿衣服,但不喜歡洗衣服,這很麻煩;就是很喜歡幹壞事,壞事給你的惡報你又不想要,就是主觀能動性你很主動地去,那客觀的被動的你不想接受。但實際上,你不接受,但你的真心會去接受。我們不明白真相就是在這個地方麻煩,你不接受你就痛苦,但是你願意接受了,自然就不痛苦了。
在這個第七識這裡先看清楚了,叫六七因中轉,在因中把第七識的自我意識慢慢地淡化掉。為什麼做善事需要為別人著想,做好事都為別人著想?為別人著想的時候,你要讓自己吃虧,不要太在意自己,太在意自己的人做好事做不了的,就是你不要在意個人的享受,個人的什麼財色名利,這才叫做好事。就你慢慢地把自己放鬆、放淡;到最後呢,第七識看到功夫成片了,有一天你會突然發現:「這個傢伙根本就不是我!」
那麼能不能明白、透過這個我執?我們大家其實隨時都跟真心在一起,因為能看、能聽的心隨時都在呀,我們就把它當成一個自我。為什麼會把這個自我牢牢地抓住,舍不掉?是因為我們偷心不死!
偷心不死,就捨不得這個我,這個很麻煩。就像小孩子他拿著一個火炭,看到火炭很漂亮,抓在手上想玩,結果抓在手上手被燙了很痛,大人叫把它扔掉,他又不扔,抓在那裡就燙,我們這個自我意識也是這樣。我們抓住這個自我意識,在這裡受盡折磨,那叫你把我執扔掉,你捨不得。怎麼辦呢?就你開始在這裡用功,用功讓自己慢慢地客觀地去觀察,去看看看,看到最後你發現,「哦,原來這個我一直沒有的!」所以你才心甘情願地不要這些財色名利、這種種世間的有為造作了,這個時候,你自然就透過我執了。
所以在這個打坐、念佛、持咒的時候,初步的話你就把咒念清楚、聽清楚;然後清楚了以後,你也不要刻意說,「我又要念清楚、聽清楚,又要看住自己的內心的一念不生。」當你一念不生的時候,這個咒清楚不清楚,你只管念就好了,所念的咒依然清清楚楚,依然在那裡,但你的注意力要在自己的內心。「六七因中轉」這個兩個地方就是「識」和「根」,意識和意根兩個同時在改變,這種修行應該快一點的,古人所謂的禪淨雙修都是指這兩種一起來。那我們修心中心的人也是這樣,就是「以禪為體,以密為用,以淨土為歸」,也是因為你座上要持咒,座下要看住一念不生之前,那這個,看看,看久了以後,自然心就不會向外馳求,心只要不向外馳求,那一切煩惱都拿我們沒辦法。
——摘自2013.09.14北京天信亮《禪與人生》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