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佐佑de媽咪」,一對龍鳳胎的媽媽。
弟弟和姐姐幾乎同時出生,但性格、脾氣、對事物的看法,甚至畫畫的風格等方方面面,都存在很大差別。
在《養育男孩》這本書中,專家用科學來解釋了這個差距。
書中說,與女孩相比,在智力方面,男孩的發育有些緩慢,大約比女孩晚6~12個月,在完成精細動作所需的協調能力方面發育得尤為遲緩。
具體來說,這些精細動作的協調能力就是運用手指的能力,包括拿鋼筆和拿剪刀的能力。
他們仍處在「粗放式發育」階段,更渴望到處炫耀自己的肌肉,因此他們無法安安分分、老老實實地坐很長時間。」
這些科學依據,讓很多媽媽確信男孩應該晚一年上學更合適。
雖然我也對這些科學數據頂禮膜拜,但卻對「男孩晚一年入學」這個事情保持一定保守的看法。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我的一對寶寶,女孩比男孩略大幾分鐘,兩個人也有很多不同。但不耽誤他們同時上學,並在年齡和個頭都不佔優勢的情況下,獲得老師和同學認可。
這個認可包括基本生活能力,也包括專注力和動手能力等。
說到專注力和動手能力,專家給出很多科學方法。比如舒格爾特方格法,就是很有實用的方法。
除此以外,給大家介紹一套既能鍛鍊孩子動手能力,又能培養專注力的書籍。
這套書共四冊,通過迷宮遊戲、連線遊戲等有趣的遊戲,將數學思維、推理方式、英語對話能力等多項能力潛移默化地刻進孩子腦海中。這個過程因為太有趣,所以孩子的注意力會高度集中起來。也就是說孩子在玩中就能培養出專注力。
與此同時,玩遊戲的過程中孩子會用筆畫畫,或用筆找答案。這個過程會有效鍛鍊孩子的手部肌肉,那麼孩子的手部精細動作會得到充分鍛鍊。
當通過遊戲或系統訓練,孩子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後,不管男孩還是女孩在正常的年紀正常上學就可以了,家長們不用擔心他們,因為他們面對大部分情況完全有能力應對自如。
換句話說,性別和年齡的差是導致男女差距的因素之一,而這一差別也可能成為孩子上學後適應能力、學習能力等出現差距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們應該承認這些先天的差異,但我們也得明白,正是因為先天的差異才湊成了孩子們獨一無二的氣質。
而這些氣質使得每個孩子都不同:有的孩子愛哭,有的孩子愛鬧;有的孩子小膽,有的孩子則喜歡冒險;有的孩子對數字敏感,有的孩子則對語言更有興趣……
正是這些差異,這些不同氣質,才造就了孩子的天賦。
所以,家長們應該尊重理論知識基礎,但也不能不管不顧全盤吸收。而是應該多觀察自己的孩子,並通過後天培養來激發潛能,彌補不足。
比如,科學數據告訴我們,男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弱於女孩子。
但一個媽媽,因為學習了理論知識而選擇認命,選擇順其自然。每天忙於工作,很少跟孩子溝通和互動。
另一個媽媽,從孩子出生起,就不斷地跟孩子進行語言互動和情感交流。哪怕是換尿布的時候,她也會跟孩子「嘮叨」整個過程。
那麼,等到孩子到了語言爆發期,你會發現這兩個孩子從情感,到語言表達能力等多方面都會出現
很大差異。
第一個孩子有可能出現「貴人語遲」的情況,第二個孩子則早早會表達自我,情商也相對較高。
說這麼多,是想告訴大家「男孩晚一年上學更好」還是正常年紀上學,年齡和生理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孩子的自理能力、生活習慣、學習習慣、人際交往能力等綜合能力才是決定一個孩子能否快速適應新生活、新環境重要條件。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們要做的是教會孩子基本技能,比如:吃飯、用勺子、用筷子、獨立休息,會穿衣、會穿鞋等。
還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擁有積極的學習心態,培養出濃厚的學習興趣……
當然懂得人情世故,擅長與人交往,會團結懂協作,又擁有較強溝通能力……
這才是一個孩子到了新環境,與陌生人打交道的底氣。
您說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