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密集地收到了大家關於上學時間的詢問:聽說男孩最好晚一年上學啊,要不要這樣?
我家是8月底的,要不要推遲一年入學?
都說晚上學對孩子好,那麼是不是也晚上幼兒園呢?
問的人很多,我也周圍一打聽,發現還真的有不少真實故事,為了早上或者晚上學,改戶口本的。還聽說,有8月份預產的父母,已經在考慮催生或者剖腹產了。
那我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解題思路。
1這個說法到底哪裡來?
記得在《爸爸去哪5》中,4歲的嗯哼還沒有上幼兒園,霍思燕當時的解釋:「晚上一年幼兒園,是給男孩子最好的一個禮物。」
但沒想到,這句話竟然就成了一個「結論」,也是給我提問中大家引用最多的。而且都是順著這個思路說,小學競爭更加激烈,要求更高,小學更要晚上吧。
那就先來還原事實,為啥會有這樣的結論呢?孩子上學一定是需要做準備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會談「幼小銜接」。
但「幼小銜接」絕對不只是銜接學科知識,而是需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好的坐姿、能夠聽從指令、基本的專注力和自控力、基本的社交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之前分享的《養育男女的確有別,用對了你就賺了》就提過,男女發育的確有差別,平均來看,女孩比男孩更早說話、有更強的情商水平(換到大白話,在學校裡會更遵守老師的要求)。
這也就是為啥很多男孩父母會想到晚上一年學。
另一方面呢,有一些父母會考慮的是身材因素,這一點在美國很常見。
美國非常注重體育活動,最受歡迎最有領導力的絕對不是成績最好,而是某些熱門體育活動好的。父母就會考慮如果身材太小,會導致體育活動無法參與而不合群。
說白了,上面提到的種種例子都是圍繞「馬太效應」展開的,也就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年齡更大發育更成熟的孩子,進入學校後成績更好、規範更好,更容易得到老師的肯定和關注,從而會愈來愈好,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談任何問題解決之道,我們就需要先還原事實。上面這些雖然每個都能有反例,但的確從大數據平均值來說,都是有道理的。
2問題不只有「晚不晚」
看到這裡,估計不少人都要感嘆,你看,就是有道理的,就該晚上學。別著急哈,繼續看完我下面的哈。
還原事實後,我們下面要討論的是應對策略。1、做好了不後悔準備了嗎?
每次有人來問我選擇時,我都會盡力幫助對方想像一下,做出這個選擇後「最壞的結果」。
那「晚上一年」的最壞結果是什麼呢?
已經晚了一年,孩子仍然沒啥優勢,上了學仍然是各種問題,經常被老師叫家長;被同齡人「嘲笑」,因為年紀最大的,而且也許年紀大,但各方面又沒優勢;再說點極端的,也會有人說,晚一年找工作啥的都沒優勢。
這些也都是可能性,那如果你選擇了「晚一年」,你就要想清楚,自己能夠接受這些最差結果,而不是只盯著「最好結果」的幻想。
2、區別主動和被動的差別
「孩子大了就好了」,這是最大的育兒謊言之一。
如果早期家庭啟蒙沒上心,想著「晚上一年學校」作為「救命稻草」,大概率你會失望。
知識技能,比如數數寫字,其實真的好教,我們這代的孩子都不笨,即使前面拉下了,家長逼一逼基本上都逼得上來。
真正難的就是那些無法被量化的素質,就是我前面談的那些自控力、專注力等。這些如果真的只靠「等一等」,很少能夠「等到」。換句話說,如果真的能「等到」,那大家都「等一年」,上學年齡往後推不就行了?
所以,應對策略裡有主動和被動的區別,這是完全不同的。
在行動上,把「按時上學」作為目標。從小注重早期啟蒙,明白幼小銜接除了知識還有很多好習慣的培養。
在心態上,真的努力後再評估孩子不行時,讓「再等一年」作為「託得住」的準備。「等一年」,是每個家庭的選擇權,但絕對不是啥都不做。
3沒有一勞永逸學會見招拆招
我們這代人,早上學和晚上學的都有,你說差距存在嗎?大部分人其實都想不起來了。周圍的父母們,有搶跑雞娃,孩子的確很爭氣的;那也有同樣搶跑,父母被氣得心梗的。有平常心對待的,抓大放小,孩子也很順利;那也有啥都不管,孩子就「不行」的。所以啊,做選擇,包括現在有了「早上學」和「晚上學」的選擇,對我來說,不是去借鑑外人的例子。
而是告訴自己,盡力努力,但別焦慮,真的孩子慢了一點,我也還有「底線」選擇。
不要讓自己成為除草機父母,把孩子可能會遇到的坑都提前先剷平。
一個人的成長永遠不會一帆風順,最怕的就是小時候「波瀾不驚」,長大後一點漣漪都成了「驚濤駭浪」。
既然每次談這個話題,總有一群人拿「馬太效應」舉例,那最後我不妨把這個故事說完。
曾經有位國王臨出門前,給了三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讓他們去做生意,等回來看成果。
第一個僕人用一錠銀子賺了十錠,國王獎勵他十座城;第二個僕人賺回五錠,國王獎勵他五座城;第三個僕人一直包在手帕裡怕丟失,所以什麼都沒有賺到。這時國王命令將第三個僕人手中的一錠銀子賞給第一個僕人,並說道: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多益善。
當我看完這個故事時,我的解讀角度卻是,這三位是同樣的起點,面對同樣不確定的未來,但當下如何努力,就能換來之後完全不同的結果。
不要只看結果,覺得那是強者更強,而忽略成為「強者」之前的所有鋪墊。從來沒有一條好走的路,只不過有人會把任何一條路都走好。希望你我都有這樣的心態和格局。
今天的文章來自作者大J,成長型家庭教育引領者,「育兒暢銷書早教三部曲作者」-《跟美國兒科醫生學育兒》、《跟美國幼兒園老師學早教》、《跟早教專家學潛能開發》。歡迎關注她的個人原創公眾號「大J小D」(ID:jiayoubaobao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