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楓橋夜泊 / 夜泊楓江》等三幅書法作品及創作特點

2020-12-20 馮彬藏墨

聲明:本篇的圖文由馮彬藏墨獨家原創,書法作品版權歸馮彬藏墨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謝!

筆者從事書法練習以來,對行草書寫法情有獨鍾,尤其對王羲之,米芾的行草風格佩服得五體投地,通過長期的磨練慢慢地也形成了自己的書寫風格,這也是大部分書家經過長期的臨帖後,再通過日後的刻苦練習必將形成具有自己獨特個性的書體,正如毛澤東經過一段時間的書寫後形成線條飄逸、手法誇張的「毛體」。

筆者今天帶來了三幅行、草書拙作供書友們參考,不足之處還望書法大家們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一、行書作品

唐 · 張繼《楓橋夜泊 / 夜泊楓江》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作者:馮彬藏墨

行書作品:唐 · 張繼《楓橋夜泊 / 夜泊楓江》,作者:馮彬藏墨

筆者今天帶來的拙作分別是唐 · 張繼《楓橋夜泊 / 夜泊楓江》詩、唐 · 劉禹錫《浪淘沙·其一》詩、近代毛澤東的《七律·長徵》詩共三幅。 我在創作這三幅作品時前一幅是採取行書的書寫風格,後兩幅是採用行草書的書寫風格,儘管後兩幅都是採取行草書的書寫風格,但是第二幅更接近草書,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第二幅線條更誇張大膽,甚至有點無拘無束的感覺,第三幅就收斂多了,完全按照行草的規範進行書寫

第一、二幅作品因為字數較少,正文均分為三列,縱式豎寫,規格尺寸為:100*50cm半熟宣紙, 第三幅作品因為字數較多,字體比前兩幅要小,只有4公分見方大小,正文均分為五列,縱式豎寫,但採用的規格尺寸為:120*50cm半熟宣紙,筆者習慣採用半熟宣紙書寫行草書,覺得這種宣紙不是特別的洇墨,而且寫出來的字很有層次感。

二、行草書作品

唐· 劉禹錫的《浪淘沙·其一》

九曲黃河萬裡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行草書作品:唐·劉禹錫《浪淘沙·其一》,作者:馮彬藏墨

筆者前面說過第一幅作品是採用行書的寫法,筆者認為行書的寫法比較接近於草書,但與草書又有區別。草書的省連簡化之法,多有定式,不可隨便更改,而行書則隨心所欲,約束較小,這是行書用筆的特點。筆者在平時練習時大多數時間還是習慣寫行書,總覺得行書比較好寫,字與字之間想連就連,不好連的字就不連,沒有那麼多的講究。

筆者第二、三幅作品是採用行草書的寫法,其實對筆者而言最怕寫行草書了,尤其是寫草書,如果書友們要問原因,我只能告訴大家,行草書確實難寫,一旦違背了它的規律就會相當難看,甚至會變成醜書。但是筆者又特別喜歡行草書,在各大媒體平臺上發現書寫出來的草書非常漂亮、章法非常到位,真是久久不願離開,所以筆者也嘗試著練練。

三、行草書作品

現代·毛澤東 《七律·長徵》

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裡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行草書作品:現代·毛澤東 《七律·長徵》,作者:馮彬藏墨

總之,以上的三幅拙作看起來水準各有千秋,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總的看來第一幅作品用墨比較飽滿,給人一種厚重感,也做到了上下連貫,一氣呵成,但是在有些技法上處理得不是很嫻熟,缺點也在所難免。

後兩幅行草書雖然整體感覺線條粗細搭配、墨色乾濕適度等方面還自我感覺良好、但在用筆嫻熟、合規章法、筆法流暢等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希望朋友們多多指點指點。

相關焦點

  • 古箏《楓橋夜泊》賞析
    《楓橋夜泊》作曲家王建民依據唐代詩人襄陽張繼的著名詩篇所作,作品表現了中國文人精神,使聽者在若隱若現的宋明古風中,樂曲根據唐代詩人張繼的著名詩篇《楓橋夜泊》的詩意而作。「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 楓橋夜泊-教學教案
    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時大約天將曉,樹上的棲鳥也在黎明時分發出啼鳴,秋天夜晚的「霜」透著浸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瀰漫著滿天霜花。第二句寫詩人一夜伴著「江楓」和「漁火」未眠的情景。「漁火」,即「漁船上的燈」,江邊的楓樹,江面的「漁火」一靜一動,一暗一明,構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帶著旅愁的詩人一夜未眠。為什麼詩人一夜未眠呢?此處設問可由學生回答。
  • 影響深遠的《楓橋夜泊》詩
    我最早認識寒山寺,是讀了唐·張繼的《楓橋夜泊》,詩曰: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這個人,在中國的詩史上,遠不及李白、杜甫有名。儘管「李杜詩篇萬古傳」,但張繼的一首小詩《楓橋夜泊》,其流傳程度不在號稱詩仙李白、詩聖杜甫之下。
  • 日語中唐詩楓橋夜泊
    在現在的日本基礎教育階段教材中我們還能夠看到中國古詩詞的身影,其中不乏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等大詩人的作品。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中國唐詩《楓橋夜泊》日語中的讀法。中文唐詩:楓橋夜泊 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 楓橋夜泊/張繼(轉載)
    詩的第二句接著描繪「楓橋夜泊」的特徵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朧夜色中,江邊的樹只能看到一個模糊的輪廓,之所以徑稱「江楓」,也許是因楓橋這個地名引起的一種推想,或者是選用「江楓」這個意象給讀者以秋色秋意和離情羈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裡傷春心」,「青楓浦上不勝愁」,這些前人的詩句可以說明「江楓」這個詞語中所沉積的感情內容和它給予人的聯想。
  • 張繼的楓橋夜泊,究竟表達了多麼濃鬱的愁意?
    楓橋夜泊【作者】張繼 【朝代】唐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這首詩,是一首描寫夜泊楓橋的景象和此時詩人的感受的詩。全詩以一「愁」字統起,第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漫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鬱的美妙情境。第二句既描寫了秋夜江邊景色,又充分表達了作者思鄉之情。後兩句作者在詩中用:城、寺、船、鐘聲這些空曠的意境,表達了詩人的幽寂之情。
  • 小學生古詩詞每日一首——《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唐]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作品賞析】這首詩通過寫楓橋夜泊的夜景和心情,營造了一種幽冷、孤寂、曠遠的意境,有著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月落時分當是夜深人靜,天光幽暗,而「烏啼」以有聲襯無聲,更增添了楓橋夜景的幽靜,有如王維「鳥鳴山更幽」的筆法。環境是幽靜的,且在秋夜之中,突來的幾聲「烏啼」聽來使人不寒而慄。
  • 詩詞篇01 張繼《楓橋夜泊》
    有人說「楓江古為封江」、「楓橋舊作封橋」(宋周遵道《豹隱紀談》),也有人說,「舊把此橋誤作封橋,到王珪才改正為楓橋」(《吳郡圖經續記》),還有人說,「本為封江、封橋,王蚌改封為楓,人們震懾權勢,只得趨附」。夜泊:夜間把船停靠在岸邊。 烏啼:一說為烏鴉啼鳴,一說為烏啼鎮。霜滿天:霜,不可能滿天,這個「霜」字應當體會作嚴寒;霜滿天,是空氣極冷的形象語。
  • 張繼的《楓橋夜泊》愁緒滿詩飛
    張繼是唐代詩人,流傳下來的作品很少。他的文章從不刻意雕琢,如一股清流,意境深遠,其中以一首《楓橋夜泊》最為著名。這首詩寫的是唐朝安史之亂後,張繼逃往江南躲避戰亂,夜晚將船停泊在蘇州城外的楓橋的所見所感。
  • 唐詩學習:張繼的《楓橋夜泊》解讀
    唐詩學習:張繼的《楓橋夜泊》解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詩是用白描的手法,介紹了蘇州城外名勝古蹟寒山寺的夜景。有了張繼這首《楓橋夜泊》,蘇州城外的楓橋、寒山寺和寺裡的大鐘,就都成為遠近知名的勝跡了。這首詩之所以成為名作,是因為這首詩把形象、色彩、音響交織融會,而且在交織融會中,所寫景物的遠近、明暗、位置、層次十分巧妙和諧。並都與夜泊旅人的心情融成一體,不顯一點割裂之跡。這正是詩人高度的藝術造詣所至。
  • 大班古詩《楓橋夜泊》教案
    《楓橋夜泊》活動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2.邊讀邊想像詩句描繪的畫面,體會作者的孤寂與憂愁。3、認讀生字。活動準備:《楓橋夜泊》課件、古詩作業紙活動過程:(一)、導入1.猜謎語:有時掛在樹梢,有時掛在山腰,有時像個圓盤,有時像把鐮刀。謎底(月亮)2.師:小朋友你們猜出來了嗎?那月亮在什麼時間出現呢?
  • 唐詩《楓橋夜泊》與蘇州寒山寺
    這首歌曲也是那時的年輕人常去歌廳打卡的必點曲目,歌裡面唱到,「帶走一盞漁火,讓它溫暖我的雙哏,留下一段真情,讓它停泊在楓橋邊……」。歌聲婉轉纏綿,讓人進入到愁思的情感。其實,這首歌曲的靈感來自唐代詩人張繼的詩《楓橋夜泊》。張繼、湖北襄陽人,他是約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的進士,與劉長卿是同時代人。唐代時,考上進士只是具備了做官的資格,還有一個侯錄的程序,唐代叫銓選。
  • 古詩《楓橋夜泊》在加拿大網友中流行
    來源:中國日報網「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最近,這首我們耳熟能詳的《楓橋夜泊》在加拿大網友中火了一把,還出現了多種英文翻譯版本,比如:以及:《楓橋夜泊》由唐代詩人張繼所作,意境空靈曠遠,內容曉暢易解,是中國小學生必背的古詩之一。那麼,這首創作於1000多年前的唐詩如今是如何「撩撥」起加拿大網友的心弦的?
  • 張繼《楓橋夜泊》詩賞,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楓橋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亂後,詩人張繼途經寒山寺時,寫下的一首羈旅詩。勾畫了一個月落烏啼,霜天寒夜,孤舟客子的遊子象形,表達了作者身處亂世,無處可歸的憂愁!創作背景根據《唐才子傳》卷三記載,張繼於「天寶十二年(753)禮部侍郎楊浚下及第」,也就是說考取了進士。而就在天寶十四年一月爆發了安史之亂,天寶十五年六月,玄宗倉皇奔蜀。因為當時江南政局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其中也包括張繼。
  • 經典穿越時空,記得語文課本裡的古詩《楓橋夜泊》?
    【 讀小學語文課本古詩《楓橋夜泊》】文/子云很多人去了蘇州寒山寺之後,才知道寒山不是一座山。在我們意識裡,寺廟幾乎都是建在山上的,所謂深山藏古寺。寒山原來是一位名僧。讓大家慕名而去寒山寺的,應該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
  • 大唐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的遺咒奇聞:石刻者必遭天譴
    只知道他流傳下來的詩歌作品有四十多首,其中最著名的則是那首《楓橋夜泊》。二、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千百年來為人們廣為傳誦的唐詩佳作,不僅是張繼詩歌的代表作,無疑也是唐朝詩歌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 古詩詞鑑賞-《楓橋夜泊》唐.張繼
    【注釋】 1.楓橋:在今蘇州市閶門外。 2.夜泊:夜間把船停靠在岸邊。 3.烏啼:一說為烏鴉啼鳴,一說為烏啼鎮。 4.霜滿天:霜,不可能滿天,這個「霜」字應當體會作嚴寒;霜滿天,是空氣極冷的形象語。 5.江楓:一般解釋作「江邊楓樹」,江指吳淞江,源自太湖,流經上海,匯入長江,俗稱蘇州河。
  • 楓橋夜泊(英文版)
    楓橋夜泊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 古詩文閱讀賞析《楓橋夜泊》唐 張繼 播講 梅凝
    楓橋夜泊 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詩的第二句接著描繪「楓橋夜泊」的特徵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朧夜色中,江邊的樹只能看到一個模糊的輪廓,之所以徑稱「江楓」,也許是因楓橋這個地名引起的一種推想,或者是選用「江楓」這個意象給讀者以秋色秋意和離情羈思的暗示。
  • 讀詩疑惑:《楓橋夜泊》有八個謎團,搞懂了才能理解詩意!
    《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在安史之亂後,途經姑蘇城時寫下的一首羈旅詩。按照比較流行的理解,此詩精確而細膩地描述了一位四處漂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此詩勾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夜半鐘聲等感知,有景有情、有聲有色,將身處亂世、四處漂泊的家國之憂、羈旅之愁充分地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