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中考已經結束,家長與孩子除焦急地等待中考成績之外,不少家長還在猶豫:孩子讀高中了,是讓孩子住校呢還是去高中附近租房子,讓孩子走讀,父母陪讀呢?對此,在一中當過多年班主任的高老師提醒說:除非特殊情況,還是住校的好。走讀,一定要慎重考慮,這不僅僅是租房費用高的問題。
現在的學制,小學初中是義務教育,而高中則是非義務教育。在多數人的印象中,讀高中就是為了考大學,真正的人生轉折,是通過高考走進大學校園。
實際上,讀高中考大學是主要目標,但是讀高中,卻絕不僅僅是為了考大學。如果將十八歲看成是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界限的話,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而十八歲正處於高中階段。由此來看,高中九年義務教育的延續,也是高等教育的起點,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同時,更是學生個性形成和自主發展的關鍵時期,對學生走向成年人具有重要作用。
對此,高老師認為,現在隨著高考錄取比例的大幅提升,幾乎是超過四分之三的高中生能夠有機會走進大學深造,繼續在大學校園讀書,故此現在的高中階段,總給人一種仍然是孩子、讀書是主業的錯覺,只有到了大學,才為走上社會就業打基礎。
想想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高考錄取率不到百分之三十,更多的學生高中畢業後就走進社會。高中學生除了學到一定的基礎文化知識外,還要鍛鍊自己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困難的能力。
所以,讀高中,真的不僅僅是為了考大學,更是自我獨立的關鍵時期。
既然高中階段除了考大學之外,還是走向成年人的重要階段,那麼高中住校顯得尤為重要。
擔任多年班主任的高老師說,作為高中生來說,住校讀書不但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改變,更是鍛鍊自己的一個機會。
作為學生來說,小學階段需要長輩接送上下學,小學生既沒有獨立的機會,也沒有獨立的能力。到了初中,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希望獨立,獨立的表現之一就是自己上學放學。初中生在上學放學的路上,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一旦回到家裡,便會被父母爺爺奶奶約束,一切為中考奮鬥。
所以,有想法有個性的初中生,即便想在初中階段獨立,真的沒有多少機會,就是想住校也沒有條件。因為初中教育是走讀制。
高老師說,那麼到了高中,學校提供住校的機會,既是約束學生,把心思放在學習上,還為學生成長營造氛圍。
一是高中有嚴格的作息制度,從早晨幾點起床,幾點上早操,什麼時間吃飯,到晚上幾點熄燈休息。嚴格的作息制度,可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自我約束習慣。這一點,在大學是做不到的。
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學習上。現在的高中校園,多是封閉式管理,學生所接觸的人,不是同學就是老師,在這樣的氛圍中,他們的話題當然也是圍繞各門功課的學習展開,更有利於形成一個良好的討論環境,有什麼不同見解和想法可以隨時交流。這是在家庭所做不到的。高中生即使有什麼想法與見解,限於年齡和社會閱歷層次,與父母交流肯定不如學校裡這樣順暢。
三是鍛鍊獨立應對困難、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為養成發散思維打下基礎。學生吃住在學校,可以在一周或者兩周內之內脫離父母的依靠,為今後走進大學校園自己在外生活提前適應。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學校裡遇到吃、住方面的困難,完全可以由自己想辦法。
四是學會與外人相處。未讀高中之前,學生更多的是與家人、親友接觸。到了高中就要學會如何與舍友相處。畢竟,高中宿舍的舍友,或者是初中同學,或者是鄰近小區的同學,不管原先認識與否,大家都是一個縣城來的,風俗習慣完全相同,相處起來會更容易。而到了大學,你的舍友則是來自五湖四海,不但方言不同,飲食、風俗、文化等全不一樣,如果沒有高中階段的提前適應,你會覺得在大學裡很孤單。
按說,隨著學校合併,高中生上學的半徑越來越大,住校的必要性越來越明顯,但是現實情況卻是,離學校近的高中生選擇住校,而一些離學校遠的,或者住在鄉鎮的學生,反而由父母到學校租房子陪讀,讓孩子走讀。
一中的高老師說,這些陪讀的學生,多數學習成績不佔優勢,父母陪讀,目的就是想讓孩子放學後有更多的時間學習,將來能考一個好的大學。
高老師說,通過這些年的觀察及了解,走讀的學生除了學習成績不在前列,還有就是性格內向,不善於交流。對於走讀,高老師認為,實在是一個既破財又得不到歷練的雙輸舉動。
一是缺少學習交流的氛圍。走讀的學生回到父母身邊,只能是自己學習,遇到困難根本無法與同學交流討論,失去了共同提高的機會。
二是缺失嚴格遵守作息制度的養成。一早一晚脫離學校這個大集體,走讀生回到租住的房子裡,不管是吃飯還是休息、學習都比較自由,與住校的同學相比,明顯差了一個遵守制度習慣的養成。
三是養成懶惰的習慣。學生走讀,陪讀的父母除了不能代替學生學習,吃飯喝水,都要端到嘴邊,哪裡有機會歷練在學校食堂排隊等候打飯的煎熬?甚至衣服都要父母來洗,自己的動手能力嚴重缺乏。高老師說,之所現在好多大學生把一學期的衣服在寒暑假快遞迴家,讓父母給洗,多數都是走讀生養成的習慣。自己的衣服都不洗,想想他什麼時候能夠獨立?
四是為將來的大學生活適應埋下了隱患。高老師說,僅就他們學校來說,每年都考上外省大學的學生申請了休學,主要原因就是不適應大學的生活。這些休學的學生基本都是走讀生。
高中三年不住校,就沒有獨立解決困難的勇氣與能力,一個人在外地的大學裡,加上沒有住宿舍的經歷,不善於與宿舍的同學交流與相處,肯定倍感孤獨。高中階段你走讀,放了學就回到父母身邊,而住校的同學則是一塊去操場打籃球,或者一邊等候打飯一邊交流,已經適應了脫離父母的環境,以於大學生活很快就適應,對於走讀生來說,即使能適應,也會有一個比住校生更長的過程。
高老師說,對於高中生走讀,作為家長,一定慎之又慎,現在通訊交通如此方便,又何苦前來陪讀呢?從長遠著眼,從成長著想,還是住校的好。(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