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在考上高中之後,由於學業緊張壓力大,家長們就會考慮讓孩子住校,減少平時上下學路上的時間,讓孩子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之中。
但是很多學校對於住宿生都是封閉式集中管理,有的家長擔心孩子在學校住不習慣,再加上家距離學校不遠,所以為孩子辦了走讀。
而關於到底是住校好還是走讀好這個問題,大家早已辯論已久。
走讀生想住校,住校生想走讀。
那麼到底哪一種才是對孩子最好的選擇?
荔枝老師認識一個高二的孩子,今年剛升入高三,雖然學校距離家庭比較近,但是她媽媽還是在高二時堅持給她辦了住校證明,只有周末才能夠回家。
其實高一的時候,她媽媽就想讓她住校,可是她卻堅決不願意,到了高二時,她媽媽認為,是時候要鍛鍊一下自己的孩子了。現在住校,不僅可以提高孩子的獨立能力,而且日後等孩子升入大學,也可以更好地適應住校環境。想法是美好的,可是事實卻很殘酷。
本來這個孩子的成績還算不錯,可是自從升了高二,在學校住宿之後,成績可謂是一落千丈。這可讓她家裡人十分不解,為什麼孩子的成績會變化如此之大,難道是因為在學校住宿的原因?多方打聽之下,才了解到真正的原因。
以前孩子在家的時候,還都會自覺的在自己的臥室裡學習,有爸媽監督著,孩子的功課也很認真。可是現在,孩子住了校之後,就像是一匹脫韁的野馬,晚上查寢過後,每天都偷偷玩手機到半夜,成績不下降才怪了。
她媽媽這才知道自己家孩子不適合住校,自控能力不強,不是一兩天就能養成的,於是又不讓孩子住校了,自己每天監督孩子學習。
看到這個孩子,荔枝老師才明白了,並不是所有高中的孩子都要住校才能抓緊時間集中精力學習的。雖然住校有住校的好處,但是它的弊端也是不能忽略的。
而且網上曾爆出過一位高中特級班主任的話:能不住就不住,否則吃虧的還是孩子,而且原因也很簡單。
1.一些孩子自律性差,可能會沒人監督
對於一些自律性差的孩子來說,他們不適合在學校生活。在家裡,有父母的監督,即使父母的教育水平不高,也不能幫助孩子做作業。但是,在父母的監督下,孩子們會乖乖地趴在課桌上做作業,即使作業效率低,他們也會努力學習。然而,一旦離開了父母的眼睛,孩子很可能會沉迷其中,今天的作業會被推遲,明天的作業會被推遲到後天。他們沒有自律和監督,他們的成績自然會下降。
2.處理宿舍關係,可能會影響學習
此外,孩子們住在學校後,必須處理好與室友的關係。雖然孩子們在學生時代的想法很簡單,但友誼關係是非常複雜的,尤其是室友關係。六個人甚至建立了十個小組,其中一些是互相拉幫結派,一些是互相攀比,這真的很可怕。這時,孩子的心不僅要用在學習上,還要用在社交上,精力會大大分散。學習時很容易分心,這可能會影響學習,浪費精力。
3.漸漸脫離家庭,與父母漸行漸遠
據說,孩子留給父母的只有背影,所以,當孩子和父母開始遠離彼此時,最大的轉折點是「居住的開始」。一旦孩子開始在學校生活,就意味著孩子逐漸與家庭分離,與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與父母的交流也會逐漸減少,這可能會使孩子與父母的距離越來越大,父母會覺得自己無法控制孩子,這很讓人難過。
4.學習氛圍較差,很難專注去學習
此外,如果學校宿舍的學習氣氛不是很好,很可能會影響學習環境。一般來說,宿舍不是根據學習成績來安排的,而是隨機的,既有學術暴君也有學術渣滓。一旦被人驅使,他們就被允許放縱地玩耍,而孩子們缺乏控制時間和放縱自己的能力,這很可能會使他們失去理智,影響他們的成就,分散他們的精力。
以上四點,就是孩子住校的一些缺點。你還會堅持讓你的孩子住在學校嗎?事實上,一個孩子學習的好壞取決於孩子的自律能力。並不是說住在學校裡的孩子會取得更好的成績,當孩子還是學生的時候,父母切勿完全放開孩子的手,還是應該多監督他們,多和他們交流。
如果是你,你會讓孩子住校嗎?對於孩子住校後會出現哪些問題,你有什麼看法嗎?歡迎大家下方評論留言分享觀點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