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升高,擺在許多家長和孩子面前最艱難的選擇,無非就是住校還是走讀。
這猶如一個「死結」,令家長反覆權衡到頭疼。究竟怎麼樣對孩子才是最好的?
普通高中同一層次學校,走讀和住校,到底哪個對孩子好?
先來看一些家長在這個問題上的看法。
支持住宿的家長:
@火柴愛上香菸所:
高中住校更好,五個人平時對話都用英語,鍛鍊口語。宿舍每個人都有分工。有負責每天一題數理化輔導的小老師。有負責衛生的勞動委員。有負責監督手機使用的。平時大家學習你追我趕,十分和諧。在這種環境孩子不好都不行。
@安然放心:
我覺得住校方便!上完晚自習已經九、十點了,第二天早上六點起床,太趕!而且在家也不能好好學習好好吃飯!
@biansf:
個人認為,孩子住校真的可以節省很多路途時間,畢竟高中階段3年一晃就過去了。
支持走讀的家長:
@wyqqnr:
不考慮住校,一個城市裡,能有多遠。上了大學有的是住校機會,趁著娃還小,多點相處的機會!
@大寶洋洋07:
不考慮住校,一是夥食問題,在外吃肯定沒有家裡好。二是青春期的孩子還是在父母身邊放心一些。如果遠,我會租房。
@tongshuzhang:
儘量不住校。每天回家可以和孩子交流,能及時發現問題並有意識引導。
@書香怡人:
沒有特殊情況不考慮住校,想陪伴兒子這三年的中學生活。
普通高中同一層次學校,走讀和住校,到底哪個對孩子好?
觀察我們身邊的孩子,很容易明白一個事實:
孩子和父母感情的建立,必須要有相處時間的長度和頻次。
孩子越小,對父母之愛的要求越多,對相處時間和頻次也就要求越多。
缺少相處的長度和頻次,彼此間的情感聯結就會比較稀疏,愛的濃度和質量就不會高。
許多父母不能很好地理解孩子,難以很好地與孩子溝通,這與他們和孩子相處機會少,建立的感情聯結比較稀疏有關。
只要父子間常聽到對方的聲音,母子間常聞到彼此的氣味,家中就會形成甜蜜的氣場,這種氣場包圍著孩子,讓他內心安全而滋潤。
孩子不是無知無覺、沒有感情的土豆,可以隨意集中、裝筐裝袋地歸類存放。
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認為,孩子長時間和父母分離,會使家庭倫常和家庭幸福遭到最根本的破壞。
他說,家庭教育是自然之神設置的,完整的家庭教育才是培養智慧的途徑。
如果孩子高中選擇走讀,家長要珍惜和孩子朝夕相處的三年光陰,做好以下這三點:
首先,家長應監督孩子養成良好作息習慣。
到了中學階段,很多學生都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不需要家長來管,這是青春期特有的特點。
但是,家長並不能當「甩手掌柜」,而應該暗中作為監督者,監督孩子的行為,幫助他形成良好的作息習慣,把控孩子行為的大方向。
其次,與孩子多溝通。
孩子放學回家後,家長應該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在適當的時機,多跟孩子聊一聊學校發生的事情,聊聊孩子學習上的困難等,幫助孩子排憂解難。
最後,做個有智慧的家長。
很多時候,孩子上了一天學,回到家很累。如果這個時候,家長在旁邊玩手機、看電視,會讓孩子產生一種不平衡的心理。
在孩子在家的時候,放下手機,看一本書,這樣會對孩子產生很好的示範作用,也能營造家庭中的學習氛圍。
普通高中同一層次學校,走讀和住校,到底哪個對孩子好?
如果決定住校,除了物質準備,父母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放手。
不管上初中高中,做出了選擇,就是認可這個學校,認可住校的方式。
家長做好物質準備,平時和老師保持聯繫,了解孩子的動向就好了,不要過多幹擾孩子。
家長一定要做好思想準備。
孩子第一次離開家,一定會有這樣那樣的不適應,就是出現問題也很正常。
不要一出現問題就受不了,甚至重新選擇走讀,或者在附近租房子陪讀。
孩子第一次住宿,難免遇到問題,小問題不要急於向學校、老師提要求,讓孩子自己試著去解決,很多時候孩子只是抱怨一下。
有些家長很緊張,出現一點問題,又是找班主任,又是找宿舍管理員,要求給孩子換床位,說宿舍裡不喜歡誰,宿舍裡太吵。
很多本來孩子都不介意,但是家長來了一趟,就發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處理學校或者宿舍糾紛,家長唯一需要遵循的原則就是先別急著參與。
一位做了幾年班主任的老師說,孩子們在宿舍發生的矛盾其實都是小矛盾,比如男生宿舍,有意見可能大家吵一架甚至打一架,事情過去了還是好哥們。
一旦家長參與了,就從寢室內部或者學校內部的問題,變成了家長與家長、家長與學校間的問題。
而有時候孩子們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強的,家長最好先讓孩子自己去處理。
「生活中、學校裡,家長要引導孩子學會自己處理問題,讓孩子適應新環境,這也是一種很重要的鍛鍊。」
這位班主任說,小問題不要急於向學校、老師提要求,讓孩子自己試著去解決,很多時候孩子只是抱怨一下,家長做好後勤,必要時言語上開導下孩子即可。
當然真有什麼孩子解決不了的問題了,也要及時和學校、老師聯繫。
最後,送給所有家長一句話:
我們都只能陪孩子走他人生的一段路,他最終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15歲,你不放心放手,18歲,你不捨得放手,等他25歲,你想放手時,發現他已經不會獨立解決什麼問題了。
普通高中同一層次學校,走讀和住校,到底哪個對孩子好?
「我女兒小學三年級就住校了,的確很考驗家長,特別是媽媽。」高女士的女兒馬上要上初中了,依然是住校。
作為一個過來人,她認為住校還是不住校,看自己家庭狀況了。沒時間照顧孩子,選擇一個好的學校住校其實是不錯的選擇。
還有的家庭,父母雙方的工作都需要經常出差,孩子交給老人帶,擔心老人過度嬌縱孩子,兩害相權取其輕,不得已而為之讓孩子提早住校。
一般來說,住校與否,可能會有如下區別:
一種是離家遠,或者父母沒時間照顧孩子,不得不住校,另一種是希望通過住校,來鍛鍊孩子的自理能力。
住宿的孩子,除了吃飯、運動,受自己支配的時間更多一些,對自己的時間支配管理能力要求更高一些。
而走讀的孩子,可能自己支配的時間少一些,一般父母會做出很多安排。
同時,住校的孩子不僅要搞好學習,還要照顧好自己。
走讀的孩子父母,幾乎把學習以外的事情代勞了。
住校與否,既取決於家庭情況,更要看對孩子是否有利。
懂得管理自己的時間,能夠合理安排生活和學習的孩子,更適合住校。
住校與否的基本原則,是要尊重孩子的意願,不把家庭上的難題交給弱小的孩子去扛。
普通高中同一層次學校,走讀和住校,到底哪個對孩子好?
孩子真正屬於父母的時間只有十幾年,如果不珍惜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就錯過了生命中許多美妙的時刻。
要培養一個出色的孩子,父母必須有這樣的意識和自信:
父母是最好的老師,親情是最好的營養品,餐桌是最好的課桌,家是最出色的學校。
無論孩子高中住校和走讀,都要積極和孩子建立靈魂連結,好好珍惜和孩子相處的每分每秒。
學校再好,也無法替代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