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滿洲國最高學府的覆滅

2020-12-11 經濟觀察網

尹敏志

1941年春,姬路高等學校西洋史教員安藤俊雄決定辭職,遠赴滿洲的「建國大學」任教。當時正是日本帝國聲勢如日中天的時候,為響應「大陸雄飛」的號召,不少人離開故土,遠渡滿州、朝鮮或臺灣建功立業。即將畢業的山根幸夫和同學們一起送走了安藤老師,不久後就收到了東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1985年,已經以研究明史和中日關係知名的山根幸夫受邀訪問東北,發現除了幾個老校友外,建大的遺蹟幾乎無存,遂萌生為這所偽滿洲國最高學府作傳的念頭。

由於存在的時間只有短短六年,歷屆學生總共不到一千人,「建國大學」在歷史上似乎有些微不足道。但作為偽滿洲國政府最重視的學校,從它興起到覆滅過程中,卻可以窺見關東軍、日本政府、知識界三方錯綜複雜的關係,日、漢、蒙、滿、白俄學生間的同床異夢,以及偽滿洲國猶如沙上之塔般不穩定的偽國家政權。山根幸夫的《建國大學研究:日本帝國主義的一個斷面》猶如一個細胞切片,顯示日本的對華擴張,其實並不是一個上下同調、步驟有序的過程,其內部的混沌與衝突,超過我們的想像。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關東軍在幾個月內便佔領東北三省,並將前清廢帝溥儀秘密接到長春,建立「滿洲國」。飛揚跋扈的關東軍,亦深知「馬上得之,不可馬上治之」的道理。1936年,作戰課長石原莞爾向參謀長板垣徵四郎提出,應該在滿洲境內建立一所全新的「亞細亞大學」,廣泛招收日本、漢族、滿族、蒙古族及俄羅斯族的青年,為國家培養「楨幹棟梁」,以這種文治方式,平息反抗力量,建立「五族共和的王道樂土」。

在石原的最初構想裡,「亞細亞大學」非常國際化,格局頗大。師資力量方面,除了日本及東北本地的教授以外,已經流亡的蘇俄革命家託洛茨基,甚至中華民國的周作人、胡適等學者,都在他試圖招募的範圍之內。山根幸夫指出,作為日蓮宗的信徒,石原莞爾這種建校理念的背後,浸潤著大乘佛教式的世界觀,即相信以「滿洲國」為基地培養各國人才,「在世界大戰最終結束之際,就將迎來人與人之間絕對和平的時代。」——軍裝包裹下的石原莞爾,內心深處居然是這樣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此例雖然很特殊,卻表明日本的大陸擴張,並非單純的軍事衝動,其背後往往有一套自圓其說的理論支撐。

1937年初,關東軍派代表回日本,將「亞細亞大學」方案上報至中央政府,並得到陸軍省參謀本部通過。之後他們又找到東京大學文學部的教授平泉澄(1895-1984),傳達軍方的意見:軍人辦學,於情於理都說不通,所以希望他能夠出面,組織大學籌備委員會。平泉澄出身於福井縣勝山市,父親是白山神社的社司,家族世代從事神職。受此影響,平泉從東大畢業留校任教後,大力提倡神道教和皇國史觀,並發起「朱光會」,還為天皇講課,成為全國知名的歷史學家。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戰敗後,平泉澄辭去東大教授一職,回歸白山神社,子承父業,直至去世。

當年4月份,平泉澄正式推薦京大的作田莊一、東大的筧克彥和廣島大學的西晉一郎,四博士共同起草《建國大學創設要綱案》。但在這份文件裡,四博士不但把「亞細亞大學」更名為「建國大學」,而且暗中用「神道主義」和「皇國史觀」,置換了石原莞爾陳義過高的「王道思想」。

山根解釋兩者之間的區別道:「王道思想有充分接納漢族的餘地,但神道主義和皇國史觀則只有日本人能理解,很難容納其他民族。」同時辦學方針也變得務實許多,不再是石原所放言的「培養各民族未來的領導者,」而只是培養滿洲「經營實踐的先導者」。

這一改變的背後,其實透露出日本知識界對於滿洲地位未定的焦慮感。與日本從中國手中取得的另一塊殖民地、有《馬關條約》法律保障的臺灣不同,「滿洲國」多少是日本為應對俄國勢力南下,「元寇再來」的被動之舉,它事出倉促,遮遮掩掩,既沒有得到中國政府的承認,也缺乏國際社會的認可。這就是為什麼在這份《綱要》中,「建國精神」被反覆提起,而且後來學生參加勞動實習、軍事訓練的時間,遠超過學術研究。「滿洲國」十四年的短暫存在,也不允許「建國大學」像臺灣大學一樣,漸漸發展為研究型大學,自始至終,建大本質上都是關東軍的大學。

1937年7月1日,建大正式開學,由偽滿洲國國務總理張景惠任校長,實際的負責人是副校長作田莊一(1878-1973)。由於作田為東大畢業生,後又任教於京都大學經濟學部,所以他招募的教員,大部分為這兩所日本名校出身者。「四博士」推薦的人正式上任之前,都必須得到關東軍的同意。即使如此,地處偏遠的建大,還是在短時間內延攬到了不少人才,知名度最高的教授,無疑是內藤湖南的兩個學生稻葉巖吉(1876-1940)和丹羽正義(1896-1994)。

稻葉巖吉號君山,專攻清史和朝鮮史,1914年出版《清朝全史》上下兩冊,在學界一舉成名。此書次年還被同盟會元老、中華民國國務院秘書但燾翻譯為中文。幾年後,君山又完成《滿洲發達史》,受日俄戰爭的影響,日本國內對於滿洲的興趣激增,故此書多次重版,並由恩師內藤湖南親自作序,曰:「君之研究內容,恰好與餘相同…然此書一出,餘已不需要再別有著述矣」,可謂推崇備至。

丹羽正義則在京大讀研期間,潛心研究章學誠,1931年與內藤湖南合編中等教科書《新制東洋史》,進一步發揮「唐宋變革論」,另著有《解說東洋史》、《歷史學概論》等。

兩位東洋學家各自繼承內藤湖南之學脈,學術水平固然無可挑剔,但由於是軍方侵略史觀的代言人,故頗受中國學生厭惡。內藤湖南生前曾與沈曾植、羅振玉、王國維等中國士大夫交遊,總體而言是對中國友好的人物,但兩位高足竟言行如此,多少令人唏噓。

生源方面,「建國大學」更無需發愁。當時的日本國內升學率低,中學畢業生都不多,大學生更是鳳毛麟角。想要考入國內幾所帝國大學,並承擔之後的各項學雜費用,對於普通家庭而言並非易事。建大雖不屬於帝大體系,但畢業生享受同等待遇,可以直接當官。除了免學費以外,建大還為學生支付往返旅費、生活費,可謂條件優渥,所以非常受日本中等家庭子弟的歡迎。

建大總共只招了六屆學生,每年的名額分配固定:75名日系學生(包括臺灣、朝鮮人),50名滿族和漢族學生,以及25名蒙古和俄羅斯族學生。這種規定,當然是出於「五族共和」的理念,但沒想到後來卻成為建大解體的導火索。比如每天各族學生的「共食」制度,本來是很好的想法,但漢族學生卻失望地發現,日本學生吃的是精大米,朝鮮學生高粱和大米各半,他們吃的則是粗糙的高粱飯,這樣鮮明的「食分五等」,共和又從何談起?

除了共食外,各族學生還需共住,這就是建大非常有特色的「塾制」,這是為了比附幕末吉田松陰著名的「松下村塾」而起的名字,其實就全員寄宿制。這一制度規定,各族學生必須打亂配置後,分成六塾,每塾25人,由一名塾頭(通常由副教授兼任)和兩名指導學生,負責塾內日常生活和思想情況。塾內生活與軍營差異不大:學生每天從起床到就寢,皆遵循嚴格的作息。按建大校方的說法,這是為了旗幟鮮明地反對「歐美自由主義的教育方式」,達到「陶治性格,體會建國精神」的效果。

通過共食共居來消除各民族間的區隔,本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1941年由於戰事擴大,兵源不足,日本政府進行學制改革,將高等學校的五年制縮短為四年制,則讓建大的「五族共和」實驗戛然而止。建大對於文部省的改革採取了變通的辦法:日本學生改為四年新制,非日系學生仍然維持五年舊制。具體的實施辦法是從1941年開始,非日系學生先單獨學習一年日語後,到二年級時,再與次年入學的日本新生合併成一屆。這種看上去毫無問題,後來卻導致了意想不到的結果。

當時的愛國救亡運動在華北地區如火如荼,許多建大漢族學生受此影響。學制改革後,非日系學生需要單獨集中居住一年,這期間寮裡沒有日本學生,無疑非常有利於抗日民族主義的傳播。最開始在國民黨系抗戰機構的指導下,漢族學生以「讀書會」的名義吸收同道。後來大量左派書刊湧入,「在國民高等學校的時代,那樣的書籍是完全看不到的」,在青年人的逆反心理作用下,漢族學生後期開始大量閱讀馬克思主義書籍。從山根幸夫所列的書單可以看出,除了艾思奇《大眾哲學》、李達《唯物史觀》等中國方面圖書,《共產黨宣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等小冊子外,建大漢族學生讀得最多的,還是河上肇、山川均、高畠素之、豬俁津南雄等日本馬克思主義者的著作。

但這種反常情況,最後難免被軍方察覺。1942年3月2日,關東軍憲兵隊忽然包圍建國大學,逮捕十七名漢族學生,他們後來全被判為有罪。事件發生後,副校長作田莊一被迫引咎辭職,由陸軍中將尾高龜藏接任,建大校風隨之急轉直下,山根評價道:「作田時代雖然國家主義橫行,但仍然有尊重學術的信念。尾高登場後,建大作為一所學府的資格,亦完全喪失了。」

因為作田畢竟是學者,還曾在湖北法政學堂任教。由於他性格懷柔,「學生還能在狹窄的縫隙中追求真理」。尾高則是純粹的軍人,他不但大力加強對學生的監視,嚴厲打擊各種形式的學生活動,甚至乾脆佩軍刀來學校。副校長人選的更迭,標誌著在內外壓力下,建大原本學者在臺面、軍方在幕後的默契被打破。

正是在這種風雨飄搖中,1943年夏建大第一屆學生畢業,畢業式上偽滿洲國皇帝溥儀亦親自出席,場面非常隆重。但儀式結束後不久,不少漢族學生便「脫出」東北,加入國民政府。由於他們精通日語,很多被吸收進中統局做情報工作。另一方面,隨著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的節節敗退,大部分日系學生在「學徒出陣」的號召下,直接走向戰場。這就造成建大在最後幾年裡,在校學生數越來越少,而且隨著前線消息不斷傳來,漢族、朝鮮族學生間的串聯日趨活躍,日系學生則意志消沉。

最後的時刻終於到來。1945年8月11日,尾高副校長召開緊急會議,宣布停課,還在學校的所有日系學生、教員都去四平街兵器廠集中,領取武器,準備「迎擊蘇軍。」14日,蘇軍坦克逼近長春,就在最後的「玉碎」戰役即將打響之際,忽然傳來了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建大學生西元宗助回憶道,人們得到這一消息後,紛紛把日本國旗收起來,在門口掛出剛剛用紙糊好的蘇聯紅旗,「半個月前,哪個日本人能想像到這一幕呢?」「建國大學」及其母體偽滿洲國的歷史,就在這匆忙易幟中落幕了。

相關焦點

  • 偽滿洲國三大漢奸的歸宿
    辛亥革命以後被迫退位,清朝就此覆滅。退位後的溥儀,因為民國政府的《清室優待條件》而能繼續住在紫禁城內,並保留「大清」國號。期間曾於1917年7月在張勳等保皇人士支持下,宣布清朝復闢,但僅12天便告失敗。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的軍隊將溥儀驅逐出紫禁城。1931年11月以後溥儀投靠日本人。
  • 穿越時空的高鐵,偽滿洲國的黑科技
    這列高速列車是日本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的「亞細亞」號列車,運營區間是由遼東半島的南端大連到當時偽滿洲國的新京(長春)。80多年過去了,如果用今天我們的眼光看這輛機車,完全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絕對算上當時偽滿洲國的黑科技。
  • 偽滿洲國為何要為拉美小國薩爾瓦多推銷咖啡豆
    薩爾瓦多的咖啡豆之所以能在我國東北地區暢銷,完全是偽滿洲國的功勞。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由於東北軍沒有抵抗,日本輕鬆佔領了中國東北上百萬平方公裡的土地。為了維持在東北的統治,日本扶植清廢帝溥儀在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偽滿洲國是個徹頭徹尾的偽政權,是日本人扶植的傀儡政權。這個政權不僅在國際上沒人承認,還讓日本陷入了空前的外交孤立。
  • 當年的偽滿洲國到底有多厲害?讓史達林忍不住出手搶奪破壞
    然而,這個偽滿洲國經過日滿十幾年的殖民、壓榨和經營統治,到了蘇聯紅軍進入東北之時的1945年8月,已經發展成為超越日本的亞洲第一大經濟體,它的生產總值僅低於美國、蘇聯和英國,位列世界第四,是當之無愧的亞洲工業中心。 那麼,偽滿洲國時代的東北到底有多厲害呢?
  • 民國歷史人物——張景惠,偽滿洲國的國務總理
    張景惠是接替鄭孝胥出任偽滿國務總理的,前後十餘年的時間,直到日本投降,偽滿洲國垮臺。據張景惠後來自己的講述:「他自己,也包括溥儀都沒有實際的權利,聽命於日本關東軍,完全是日本統治中國東北的工具。1942 年 6 月 9 日,張景惠率領偽滿洲國代表團,做為對之前偽南京國民政府汪精衛訪問偽滿洲國的回訪,來到南京。偽南京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於國府禮堂迎接張景惠等人。不知道,兩個漢奸相互寒喧時說了些什麼,心境如何。
  • 一組老照片,帶您穿越到偽滿洲國時期的遼寧撫順
    本組老照片拍攝於偽滿洲國時期的撫順,照片是後期上色。科普一下:偽滿洲國(1932年3月1日-1945年8月18日),是日本佔領中國東北三省後,所扶植的一個傀儡偽政權。圖為偽滿洲國時期撫順的東四條街。圖為偽滿洲國時期的撫順公園。圖為偽滿洲國時期日本人建的撫順神社。神社是崇奉與祭祀神道教中各神靈的社屋,是日本宗教建築中最古老的類型。
  • 偽滿洲國的宣傳畫,看日本人的拙劣表演
    「奉天教育廳」和「奉天教育會」 聯合主辦的以推行日本奴化教育為主的漢奸刊物《奉天教育》。康德三年(1936) 偽滿文教部審定的高級小學校《國史教科書》目錄頁。偽滿洲國成立之初,關東軍炮製出「建國精神」,加強思想、文化、教育的統制,並成立「協 和會」,加強對偽滿洲國的控制。圖為偽滿協和會印製的宣傳海報:偽滿洲國的政體是「王道政治,民族協和」。
  • 日佔時期,日本對偽滿洲國和對臺灣的政策有什麼不同?
    礙於國際輿論,日本並未採取將其所侵佔的東北地區直接納入版圖的措施,而是用一種更為狡猾的方式,扶植廢帝溥儀大搞傀儡政權建立偽滿洲國,並將這一傀儡政權包裝成一個獨立國家。偽滿洲國皇帝溥儀在東北境內,日本形成了一套以總務廳為中心的管理體制,總務廳總管偽滿洲國的一切事務。
  • 日本人成立偽滿洲國,溥儀再次登基,送日本女子溥儀無辜躺槍
    日本人成立偽滿洲國,溥儀再次登基,送日本女子溥儀無辜躺槍 日本人成立偽滿洲國,溥儀再次登基,送日本女子溥儀無辜躺槍 日本人成立偽滿洲國,溥儀再次登基,送日本女子溥儀無辜躺槍
  • 偽滿洲國當時憑什麼成為亞洲第一大經濟體?
    首先反對,偽滿洲國並不是亞洲第一大經濟體。其次日本對東北後來的經濟建設也沒有起到大家吹的神乎其神的那麼大的作用。偽滿洲國的經濟基礎則來源於張作霖時期做出的貢獻,日本人後開只不過是對東北繼續進行發展。其次,偽滿洲的經濟水平並沒有日本國內高
  • 一個小小的偽滿洲國,為何能成為亞洲第一大經濟體?
    首先來看一下偽滿洲國的條件。偽滿洲國也就是日軍口中的「滿蒙」,早在1929年的時候,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摺》中就寫道:吾欲徵服世界,必先徵服支那,吾欲徵服支那,必先徵服滿蒙。日本人口中的滿蒙是哪呢?就是東北地區,也就是後來的偽滿洲國。
  • 偽滿洲國時期,日本人為啥不準中國人吃大米?答案來了!
    如今,東北人們的飯桌上少不了大米,但是在偽滿洲國時期,吃大米則是犯罪,要被判刑的。麼,偽滿洲國時期,日本人為啥不讓中國人吃大米呢?不過,到了偽滿洲國時期,不準中國人吃大米。大米1932年3月1日,偽滿洲國建立,「首都」設於新京,也就是今天的吉林省長春市,「領土」包括現今中國除關東州(今旅順和大連)以外的東三省全境,以及蒙東和河北省的承德市。
  • 偽滿洲國的經濟稱霸亞洲,來看看經濟發達「國家」人民的生活啥樣
    建立了偽滿洲國。偽滿經濟發展迅速,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偽滿的經濟水平已經超過日本本土,躍升為亞洲第一經濟實體。上圖為偽滿洲國「首都」長春市內寬闊的街道。偽滿洲國發展快,主要是經濟基礎好。張作霖經營東北幾十年,給東北地區的經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上圖為長春市內車水馬龍的街道,從照片上可以看到,街道兩邊的高樓鱗次櫛比,規劃也很有序。
  • 偽滿洲國的徹底洗腦,40餘張宣傳畫看那時是怎樣蠱惑人心的
    「奉天教育廳」和「奉天教育會」 聯合主辦的以推行日本奴化教育為主的漢奸刊物《奉天教育》。偽滿洲國成立之初,關東軍炮製出「建國精神」,加強思想、文化、教育的統制,並成立「協 和會」,加強對偽滿洲國的控制。圖為偽滿協和會印製的宣傳海報:偽滿洲國的政體是「王道政治,民族協和」。
  • 偽滿洲國成立後,前後有23個政權承認,你知道幾個?
    在很多人印象中,日軍侵華是從1937年七七事變開始的,其實不然,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開始,日軍就入侵我國東北了,並且在三個月內就完全的佔領了東北三省,當時為了把東北變成日軍的後方基地,日軍就在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偽滿洲國當時的元首就是清朝皇帝溥儀,只不過他只是日軍放在檯面上的「棋子」。
  • 陳實 | 語言勝似矛戟:「查瑪面具」與集體失語——對偽滿洲國「蒙系」、「鮮系」童話創作的考察
    日本殖民者1932年在中國東北部地區扶植傀儡的偽滿洲國後,以語言文字為另一種武器,在意識形態領域精心布局。為了侵蝕教化青少年,童話被作為文化侵略的工具。在殖民者「王道樂土」、「五族協和」等口號的掩飾下,生活在偽滿洲國的「日系」、「滿系」、「蒙系」、「俄系」、「鮮系」作家,以自己的方式遊走沉浮。
  • 偽滿洲國:日本治下的「王道樂土」為何妓院遍地,妓女眾多?
    偽滿洲國的成立1905年日俄戰爭結束之後,日本國取得南滿洲的遼東半島和南滿鐵路的控制權,並以護路為由組建關東軍駐紮在奉天、旅順、長春等鐵路沿線。滿洲事變後,日本終於完全佔領內滿洲,建立偽滿洲國。原日本陸軍大臣南次郎指出:如此可以方便日本今後進攻蘇聯「向北發展」,而日本可藉由控制這個新國家的經濟,得到足夠的資源,亦可透過向滿洲移民,解決日本地狹人稠的問題。滿洲事變發生後,前宗室、時為吉林省軍參謀長的熙洽開吉林城門,向日本投降。
  • 婦女團全殲300日軍,偽滿洲國的漢奸太太們如何幫日軍剝削婦女的
    日本武力侵吞東北後,迅速建立了偽滿洲國,然而日本人心裡明白要想完全同化「新領土」,僅靠武力鎮壓和偽政權統治是萬萬不能的。除了加速往東北移民外,日本人還在東北進行「王道主義」教育。婦女作為家裡的半邊天、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日本人爭取她們的支持非常重要。
  • 北京大學,是我國的最高學府,前生為京師大學堂
    這裡曾經擠滿了達官顯貴,直到清王朝覆滅後,南鑼鼓巷的繁華也跟著慢慢落幕。但是這條窄窄的胡同所積澱的濃厚的歷史韻味是抹之不去的。這裡有王府花園,有胡同酒吧街,古典與現代相容,傳統與前衛契合,自然景觀與人文勝跡輝映。閒暇之餘,或品酒泛舟,覽湖光粼粼,或徜徉兩岸,聽楊柳婆娑,或搜尋美食,嘗御膳家宴,或投宿胡同人家品著原汁的京味兒。
  • 你可能想像不到:二戰後期,偽滿洲國超越日本成為亞洲第一經濟體
    偽滿洲國 偽滿洲國(1932年3月1日-1945年8月18日),是日本佔領中國東北地區後,所扶植的一個傀儡偽政權。因國民政府和中共及國際社會對偽滿政權不予承認,故被稱作「偽滿洲國」或「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