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很優美的一首田園詩,卻讓人讀出了無盡的憂愁,充滿幽怨!

2020-12-15 啟路文學

喜歡林徽因的人,不僅僅是林徽因的傾國傾城的容顏,更是她筆下的文字,她的文字讀來很特別,好像裡面有她人的影子,不看作者是誰,光讀她的詩,隱約就能感覺是她寫的,她的詩能有這麼特別,有女子的柔美和細膩,也有新月篇的影子,更有古典詩詞中很多種味道。

而今天想要給大家分享的是林徽因一首林徽因很優美的一首田園詩,初讀,會讓人感覺此時很恬淡,很閒情逸緻,很平靜,句子寫得很優美。再讀,細讀,卻讓人讀出了無盡的憂愁,充滿幽怨!

這首詩讓人隱約能讀到潛藏在詩人心中很沉重的思考以及難以解惑的愁緒,可以看出這種思考有著女性獨有的性格與魅力,是很多女性都喜歡這般轉山轉水轉佛塔的思考,這個思考的過程是充滿苦惱和愁悶的,哪怕是面對美好的田園風光,依舊能領略到幽怨。

或許是詩人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無奈事情顯得女性很力不從心,獨自落寞無助。這種表達方式是含蓄的,是古典詩詞中所有的,很委婉,讓人想起了李清照。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下,文字如下:

《八月的憂愁》創作年份:民國時期(1936年)作者:林徽因黃水塘裡遊著白鴨,高粱梗油青的剛高過頭,這跳動的心怎樣安插,田裡一窄條路,八月裡這憂愁?天是昨夜雨洗過的,山崗照著太陽又留一片影;羊跟著放羊的轉進村莊,一大棵樹蔭下罩著井,又像是心!從沒有人說過八月什麼話,夏天過去了,也不到秋天。但我望著田壟,土牆上的瓜,仍不明白生活同夢怎樣的連牽。

詩很優美,卻又讓人讀出無盡憂傷,又似愁非愁愁更愁我,我們不妨分段來仔細欣賞一番。

黃水塘裡遊著白鴨,

高粱梗油青的剛高過頭,

這跳動的心怎樣安插,

田裡一窄條路,八月裡這憂愁?

我們讀完這一段仿佛置身于田園之間,看到了黃水塘,看到了白鴨,看到了高粱,給人一種田園的寧靜,靜到只能聽到跳動的心,跳動的心好像打破了這田園的靜,讓人走在這窄窄的鄉間田間小路上,泛起無盡憂愁,這是八月裡的憂愁?

尾一句八月裡這憂愁,很有意思,因為是打了一個問號,就給了人無盡的幻想。是憂愁,還是不是憂愁?我們也不知,只能跟著詩人跳動的心,接著往下看了。

天是昨夜雨洗過的,山崗

照著太陽又留一片影;

羊跟著放羊的轉進村莊,

一大棵樹蔭下罩著井,又像是心!

光讀完這一段,我們仍舊還是很難讀出詩人到底是無盡的憂愁,還是沒事找愁愁更愁。天是昨天雨洗過的,想必已經是洗出了晴空,洗出了一篇深藍,多麼有靈魂的文字優美的表達。

所以才有下一句上崗上太陽照著留下了一片影,羊跟著放養的這句寫的有點意思,轉進村莊,這樣的景,也只有田園風光中能瞧見,是我們大城市瞧不見的。

而這一段我們真的要細細揣摩的是最後一句了,樹蔭下的井像心,好像是要表達什麼,用心去表達什麼,我們只能再接著往下讀了。

從沒有人說過八月什麼話,

夏天過去了,也不到秋天。

但我望著田壟,土牆上的瓜,

仍不明白生活同夢怎樣的連牽。

前面的一些平靜,恬淡,看似在心上風景,卻從一個樹蔭下的一口井像心,一下子就表達出了內心的一些愁悶。

八月沒有人說過什麼話,可想只能自己對著文字說話,這是何等的一種寂寞,只能將寂寞寄託于田園間。

夏天過去了,好像在描述一段往事過去了,一去不復還了。而到不了秋天,夏天過去了,到不了秋天,怎麼可能呢?這句的意思就很明了,想表達曾經已經過去了,已經回不來了,已經不可能了。這又是一種什麼樣的憂傷呢?

望著田壟土牆上的瓜,卻不明白生活又是什麼樣的牽連,因為很多事情已經過去了,為什麼我始終忘不了,釋懷不了,一直在牽連著?和一個已經沒有任何關係的人發生了一段美好的往事,這美好的往事也成了過去,我為什麼還要記著?獨家記憶?

這到底是什麼樣的牽連?不聯繫了,再也不見了,再也不可能了,難道就沒有牽連嗎?有的,心頭萬緒都和某人有些一些牽連。

所以說林徽因很優美的一首田園詩,卻讓人讀出了無盡的憂愁,充滿幽怨!

文/啟路/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王勃很感人的一首詩,獨自在異鄉漂泊,內心充滿了無限的憂愁!
    王勃是初唐四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也是一位絕對的天才詩人,他的詩清新脫俗,寫得很有韻味,可能只是那麼信手拈來,但是寫得又是很傷感,特別是他的一首《滕王閣序》,可以說是婦孺皆知,寫得洋洋灑灑,成為了一首流芳百世的千古名篇。
  • 李白很孤獨的一首詩,可以比肩柳宗元的《江雪》,通篇充滿了憂愁
    李白給人一種大大咧咧的感覺,正是這種性格走到任何一個地方,那都能夠與人成為朋友,彼此就近找一家酒館坐下來大口吃肉,大碗喝酒,過得極為灑脫,而這種性格也是註定了他不可能進入仕途,無法像王維那樣過著悠然自得的生活,坐下來精心打磨詩句。
  • 李白這首小詩寫了一位美人,她內心的幽怨,短短的幾句寫得很深刻
    而且李白的詩作題材豐富,各種各樣的題材都有,這也正是李白另一個令人感動的地方,無論是描寫田園風光,還是描寫愛情,都是入木三分,所以讀他的詩作,最是能夠讓人感受到唐詩所獨有的魅力。小編今天要向大家推薦李白的一首小詩《怨情》,這首小詩寫了一位美人,她內心的幽怨,短短的幾句寫得很深刻,所以這樣的一首詩作,那也是非常值得我們一讀,李白在這首詩中把自己的腔熱情,全部的融入進了詩作中,這也使得此詩顯得更為獨特,也更加的感人。《怨情》唐代:李白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但見淚痕溼,不知心恨誰。
  • 李商隱水平很高的一首詩,開篇的疊字句寫得很傷感,通篇充滿憂愁
    李商隱是晚唐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詩人,他的作品情感細膩,尤其是愛情詩,每一首都感人肺腑,寫得極為深情;現實生活中的李商隱就是一位深情的男子,愛得真誠,正是由於他的一片深情,使得作品充滿了濃濃的愛意。除了愛情詩之外,其實最值得一讀的還是他的思鄉之作,由於他常年在外擔任幕僚,無法陪伴在家人身邊,這也使得他悲痛不已,寫下過很多的思鄉之作,特別是這首《憶梅》,那就是一首難得的佳作,整首詩充滿了憂愁,讀來也是令人肝腸寸斷。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華。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 第三百二十六期 江南是一幅水墨畫 江南是一首山水田園詩
    記憶中的江南是一首和諧雅致的山水田園詩,洋溢山的沉靜和田園的秀麗。從地理位置上說,我現在生活的城市——蓮都,確實也地處江南,但是,不知什麼原因,感覺總是不能很深地賞玩到它古典的江南韻味。這裡沒有青石板路和斑駁的古牆,沒有隱逸在弄堂盡頭的寂寞茶館,更沒有撐著油紙傘默默地走在江南雨巷的幽怨女子。
  • 1924年,泰戈爾送給徐志摩一首詩,早已看出他和林徽因的結局
    此時,也有人會說,後來掛在林徽因床邊的那塊飛機殘片又是怎麼回事?徐志摩和林徽因的關係究竟怎麼樣?他們為什麼沒能走到一起?這些問題好像在我們世人眼中很難找到準確的答案,其實在1924年,泰戈爾送給徐志摩一首詩,早已看出他和林徽因的結局。
  • 徐志摩寫了首肉麻情詩,林徽因9年後回詩一首,文字靈動令人嘆服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這是徐志摩在給梁啓超的信中寫的一句話,後來很多人認為這是他向恩師表明自己對林徽因的愛意。這8個字聽起來有些悲情,卻也寫出了徐志摩敢愛的一面。徐志摩初識林徽因時,她才16歲,其獨立的個性和不凡的才情吸引了多情的他。
  • 一首《春詞》詩,把少女的憂愁寫得委婉新穎,別出蹊徑
    所以在唐詩中用到怨字,總會把情緒最大化的弱化下來,變成了暗暗的幽怨和不滿,帶著鮮明女性氣息。這些出現在唐詩中的女性,多半是含著閨怨的女子,那樣蘊藉,那樣婉約,我見猶憐。我們試想,那一個個幽閉在深宅大院裡的女子,最平常最強烈的感覺是什麼呢?大概未必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不平,而是深深的寂寞吧?
  • 晚年杜甫在江南遇到知己好友,寫下一首經典的詩,通篇充滿了憂愁
    我們從他的作品中,最是能夠感受到他的一片真誠,還有家國情懷,而且他的詩自成一派,寫得很有特色,一些看似很普通的作品,那也是別具一格,讀來令人讚嘆不已。譬如這首經典的《江南逢李龜年》,那就是一首難得的佳作,整首詩意境唯美,但是了解了杜甫當時的處境,還有時代背景之後,我們則是會發現這首詩其實很是傷感,每一句都很是憂愁。
  • 王維很美的一首田園詩,只是開頭10字,便美得令人心馳神往
    眾所周知,在古代詩歌史上,是東晉詩人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這一新的詩體,也是他第一個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田園詩。但陶淵明所開創的田園詩,在南北朝卻幾乎沒有影響,即使到了隋末唐初有了王績的活躍,詩壇上吟詠田園風光的詩篇也是寥寥無幾,直到盛唐出現了王維、孟浩然等名家,田園詩才蔚為大宗,並取得了後人難以超越的成就。
  • 徐志摩初遇林徽因,寫下了這首詩
    △徐志摩 《偶然》是現代詩人徐志摩於1926年5月創作的一首詩詞,乃是詩人徐志摩初遇林徽因於倫敦時所寫。昔時徐志摩偶識林徽因,燃起愛情之火、詩作之靈感,一揮而就有此佳作。此詩主要是詩人對人生、情感的深切感悟,詩人於其中表達了對愛與美的消逝的感嘆,也透露出對這些美好情愫的眷顧之情。此詩並非只是一首簡單的愛情詩,它更是一首對人生的感嘆曲,充滿情趣哲理。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留學英國時改名志摩。
  • 徐志摩贈日本人的十八首詩歌,如今僅剩這一首絕唱
    泰戈爾是亞洲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曾經三次訪華,與徐志摩建立了深厚友誼,情同父子。這首詩是泰戈爾最後一次訪華結束時寫給徐志摩的。徐志摩贈日本人的十八首詩歌,僅剩這一首絕唱:《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這首詩是組詩《沙揚娜拉十八首》中的最後一首
  • 林徽因的一首詩,意象豐富,表達流暢,感受一種清新與驚豔
    林徽因詩歌風格與徐志摩相同,都深受英國浪漫派開山鼻祖華茲華斯的影響。華茲華斯認為,一首好詩都是強烈感情的自然流露,並且都源於寧靜中回憶所得來的感情。林徽因的許多佳作也是在一片寧靜中通過回憶,讓發生於以往時空裡的客觀人事,與當前主觀感情,在沉思想像中不斷地錘鍊消融,並自然流暢地表達出來,淺顯而且感人。
  • 泰戈爾送給徐志摩和林徽因一首詩,僅有三行,卻一語道破兩人結局
    近百年的時光匆匆流過,才子徐志摩與才女林徽因的愛情故事卻還是充滿著吸引力,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浪漫共鳴。雖然這兩個名字人盡皆知,但他們複雜迷離的故事卻很少有人能理得清楚,因此這一段愛情佳話同時也是一個未解的謎題,留下了諸多讓人參不透的遺憾。
  • 李商隱最有詩意的一首詩,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小編今天要向大家推薦李商隱最有詩意的一首詩,那便是他的《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這首詩如果僅僅從表面理解的話,那就是一般的描寫風景的詩,其實再結合背景的話,則是能夠讀出不一樣的感受來
  • 陶淵明最悠閒的一首詩,把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描寫的充滿詩情畫意
    陶淵明是東晉時期最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而且他也是被無數人喜愛,即使是後來那些同樣大名鼎鼎的詩人,那也是極愛陶淵明,主要還是他身上的那種精神,要知道他可一位極為個性的詩人,可以不為了五鬥不去折腰,也可以做了一百多天的縣令之後,揮一揮手然後離別官場,開始過起了隱居的生活,此後他再也沒有入仕
  • 陶淵明一首很有趣的詩,寫了四個不同的季節,最後一句還充滿哲理
    大家對於陶淵明比較熟悉的還是那篇千古美文《桃花源記》,其實除了這一篇文章之外,他還有很多優美的詩作,譬如這首《四時》,那就是一首很有趣的作品,整首詩看似平淡無奇,只不過是寫了四個不同的季節。但是陶淵明深入到生活中去,仔細觀察四個季節不同的變化,從中感悟生命,所以這首詩也是充滿了哲理,每一句都另有深意,這樣的作品最是值得我們一讀,只要讀懂了自然會有所收穫。春水滿四澤,夏雲多奇峰。秋月揚明暉,冬嶺秀寒松。
  • 林徽因一首《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驚豔了86年,她到底是寫給誰的?
    這是對民國才女林徽因一生最好的概括。生於盛夏六月的人間天堂,歸於芳菲四月的寂靜清晨,她生命中的最後一絲靈動,被永遠封存在這四月的人間,和她詩中「四月早天裡的雲煙」中。轉眼之間,又到了這人間四月天,春寒褪去,春天的意味越發濃了起來,四月就像那剛醒來的花兒一樣,沒有嬌豔欲滴,卻也溫暖可人,一切都蓄勢待發,一切都充滿希望,是盛夏之前上蒼給人間最好的饋贈。
  • 杜甫的爺爺杜審言被貶峰州,寫下一首感傷之作,每一句都很憂愁
    杜甫是盛唐時期的詩聖,無論是才華,還是人品都是一流,正是這個原因,他在唐朝眾多的詩中最受人敬仰。作為當時的大才子,杜甫出身於書香世家,他的父親也是一位詩人,也是小有名氣,另外他的祖爺杜審言名氣就更大,同樣有很多經典的優美名篇流傳於世。
  • 林徽因的詩《仍然》是在回答徐志摩的詩《偶然》嗎
    今天我們就通過讀一讀新月派詩人徐志摩和林徽因的兩首小詩,來看一看那時候的他們的兒女情長與才思。林徽因十六歲時被她父親林長民帶著到歐洲遊學。林長民想讓女兒薰陶一下西歐的文化藝術,歷練一下以增長她的見識。在這期間恰逢徐志摩在劍橋大學學習,於是二人互生好感。徐志摩很狂熱。但得知徐志摩已婚且欲休妻的事情後,聰慧的林徽因拿不定主意就請問於父親林長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