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的詩《仍然》是在回答徐志摩的詩《偶然》嗎

2020-12-11 白馬侃詩文

《仍然》

當代 林徽因

你舒伸得像一湖水向著晴空裡

白雲,又像是一流冷澗,澄清

許我循著林岸窮究你的泉源:

我卻仍然懷抱著百般的疑心

對你的每一個映影!

你展開像個千瓣的花朵!

鮮妍是你的每一瓣,更有芳沁,

那溫存襲人的花氣,伴著晚涼:

我說花兒,這正是春的捉弄人,

來偷取人們的痴情!

你又學葉葉的書篇隨風吹展,

揭示你的每一個深思;每一角心境,

你的眼睛望著我,不斷的在說話:

我卻仍然沒有回答,一片的沉靜

永遠守住我的魂靈

民國時代,國運羸弱。各界仁人志士走向世界各地,吸納異地文化,學術,思想,欲為國家復興效力。因而各類新學術,新思潮如火花如閃電,相互碰撞,交相映輝。大到為國為民,小到兒女情長,無不展示著一個新時代靈魂的智慧與人生觀。今天我們就通過讀一讀新月派詩人徐志摩和林徽因的兩首小詩,來看一看那時候的他們的兒女情長與才思。

林徽因十六歲時被她父親林長民帶著到歐洲遊學。林長民想讓女兒薰陶一下西歐的文化藝術,歷練一下以增長她的見識。在這期間恰逢徐志摩在劍橋大學學習,於是二人互生好感。徐志摩很狂熱。但得知徐志摩已婚且欲休妻的事情後,聰慧的林徽因拿不定主意就請問於父親林長民。於是父女倆於一九二一年九月悄悄地離開。

回國後的林徽因與少年時侯的梁思成相遇,種種機緣巧合或說天作之合下,二人赴美國留學學習建築學,並在一九二八年結婚。徐志摩與張幼儀於一九二一年離婚後,在一九二六年農曆七月另娶陸小曼為妻,並寫下了《偶然》一詩。林徽因結婚三年後,亦寫了一首叫《仍然》的詩,仿佛是對徐志摩的《偶然》一詩的回應。

林徽因的《仍然》分為三節,每節五句。前五句為一節,中五句為一節,後五句為一節。林徽因的這首詩雖然節構分明,但與《偶然》相比,很明顯要稍為鬆散,散漫些,字數未固定,只是行數固定為每節五行。但這一樣不失為一首抒情的好詩。

全詩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惟肖惟妙地刻劃出詩人眼中的「你」的特徵,和詩人內心世界的共鳴。詩的第一節把「你」比喻成湖水。說湖水舒伸的狀態,其實是在說「你」的瀟灑姿態,映著天上的白雲。又把「你」比喻成冷澗,是在欣賞「你」性情的清高與純潔。同時,詩人對「你」充滿了神秘感與好奇感:「許我循著林岸窮究你的泉源」。這一句如詩人慾探尋桃花源一般的驚奇與訝異,恰是化用了《桃花源記》中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明知「你」具備別有洞天的魅力,但作為一個女生的所特有的細心,謹慎,多疑,詩人把自己的想法不避違的?寫了出來:我卻仍然懷抱著百般的疑心,對你的每一個映影! 抱著疑心,其實也有矜持吧。

接著女詩人又把「你」比喻成花朵,有千瓣,有鮮妍,有芳沁,有溫存;比喻成一張張的書頁,隨風吹展開,揭示「你」的內心和沉思,心境。詩人讀懂了嗎?詩人面對著痴情人的追求,綿綿話語,竟一語未發,也算是默默的拒絕吧。誰曉得她作了怎樣一番思想的鬥爭呢?她說她永遠守住了自己的魂靈,用她對愛慕者的無言與沉靜。

這首詩的寫作時間為一九三一年。一九二一年在倫敦林徽因與徐志摩相識,就這樣已經過去了十年。就在這一年,徐志摩因乘飛機遇難。那這首《仍然》如果是回答徐志摩的《偶然》的話,中間的委婉拒徐志摩於門外的意思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仍然》就是一種態度,不只是矜持,她的態度仍然像以前的理智多一點,只是用詩意在說「我們不合適」。我們今天拿這兩首詩對比欣賞,也就如聽《紅尖情歌》吧:「轟轟烈烈曾經相愛過,卿卿我我變成了傳說……」

《偶然》

當代 徐志摩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也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逝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匯時互放的光亮

徐志摩這首小詩寫於一九二六年的五月份。幾年前白馬第一次讀到這首詩就覺得很新奇。首先就是看到詩的題目是《偶然》,覺得很奇怪,就產生了讀一讀的想法,就接著把它讀完了。讀後印象很深,就記住了它。

偶然是不經意的時間,非必然的;代表著在一定空間範圍內能發生某個事件的很小概率,包含偶爾的意思。偶然,可以說是一種機遇,一種緣分吧。讀幾遍這首《偶然》小詩,我們可以明白很多事是「緣來緣散緣如水」的。

這首詩共分為兩小節,前五行為一節,後五行為一節。在第一節裡,詩人開句便把「我」比喻成一朵浮雲,把「你」比喻成一灣水,說「我是天空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這是對一種緣分的巧妙比喻。飄飄的雲朵,清淺的水波,瞬間的相遇,歡喜的對視,嗟呀的錯過。這裡的偶爾,就是偶然,這一句其實就是點題了。「投影」就是相逢。偶爾,是無意的,不可預料的,甚至按宿命論來說是人生命中注定的。打個比方。比如在我們年輕的時侯,明明想見一個女孩,知道她的必經之路,就守侯在某個她出現的路口,與女孩見面時打招呼故意佯說「這麼巧碰見你,我是偶爾路過這……」

你不必訝異,也無須歡喜。訝異就是驚訝詫異,好奇怪的樣子。這兩句很平靜,冷靜,顯然在自己內心深處縱有波瀾也已經是處波瀾而不驚的克制。從一九二一年到一九二六年,五年過去了,而對於一九二一年的六月到九月的徐志摩來說,感情生活的起伏太狂熱壯闊了。這兩三個月裡林徽因出現又消失,恰如偶然的雲水之緣,讓詩人銘記,從而激發了他的詩歌創作的熱情。詩人隨即把自己打算主攻的經濟學更改為文學。詩人自己的內心傷痛,反而對「你」說不要驚慌,也不要驚喜,讓「你」也靜下心來。因為我們將「在轉瞬間消失了蹤影」。

第一節的最後一句,「在轉瞬間消失了蹤影」,包含了多少的痛苦,無奈,悽楚與失落。可詩人就只是簡單的寫道,兩人各自規跡的消失,而消失的過程則讓讀者們去聯想。從這裡可以看出詩人是一忍再忍的含而不發,因為畢竟多年過去了,從狂熱到冷靜,從任性到理智,縱然當初的舉止被世人唾罵,可在愛情與婚姻自由方面,誰評判誰的對與錯呢?更何況當時的知識份子對自由的意識與追求,是敢冒犯天下之大不違的,而詩人徐志摩就這樣去做了。世人對他的評價就是「有才華的渣男」,「忘恩負義之徒」。

詩的第二節,又打了一個比喻,換了一個時空的比喻。「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詩友們請注意啦!,詩人在第一節的打的比方是雲水一樣的相逢,而在這裡又將「你我」比喻成海上的兩隻船,並且是在黑夜裡的海上。時空變了,環境也跟著變了,而詩人的心是沒有變的,儘管是在黑暗的夜裡。黑暗,一是指當時的中國風雲四起,讓人們不容易把握各自的人生方向,二是指詩人在感情生活的痛苦中掙扎彷徨的心如同在黑夜中航行的船一樣,容易莽撞容易失去方向。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這一句其實是兩句:「你有你的方向」;「我有我的方向」。之所以要這樣,把它們分為三個分句,是在強調,兩人已經沒有關係,這是詩人在故作冷漠。也可以看作是詩人的一種輕聲細語。語氣的舒緩,讓人感受到他那一貫輕柔的詩歌風格。很多人都看得出來,他的內心仍然是熱烈的在呵護著心上人。

「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簡直有點絕情?其實不是這樣的,真實的是詩人把一顆受傷且失落的內心隱藏起來,反過來勸慰心中的她。這並不是在顯現詩人的心腸有多麼的冷漠無情或者堅硬。讀到這一句,白馬想起了柳永在《雨霖鈴》裡的句子: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徐志摩在這裡所用來表達的這些關於相遇又離別的字句,表面看是灑脫不羈的,但這豁達的舉止背後,真的掩蓋了多少風情呵。無人可以訴說,也不用誰來傾聽。雲與水,船與船,已經各自漸行漸遠。

詩的最後一行「在這交匯時互放的光亮」,是全詩的亮點。詩人請「你」乾脆忘掉這曾經的熱烈與亮光,但在詩人的心靈深處,永遠是閃耀與熱灼的記憶。既然兩隻小船交匯時能互放光亮,為何不能並行前進相互照亮卻一直在錯過去呢?這就是各自的選擇。現在流行的一句話是「一次正確的選擇勝過一輩子的努力拼搏和盲目的千百次選擇」。這是很有道理的。而詩人徐志摩,一直生活在浪漫與困頓中。

這首詩從結構上來講,以前後兩節的大致對稱,而呈現出一種新月派詩歌的建築美的質感。除了每一節的三四兩句外,第二節的第一句,二句,五句,比第一節的第一句,二句,五句分別多了一個字。這顯然是詩人把每一行的字數做了刻意的控制。這可以算作新月派詩歌所推崇的格律形式之一。的確,這首詩的形式結構是很迷人的,

從音韻上來看,每一節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押同韻;第三句和第四句同韻。而每一節中的這兩句都是詩人的忠告之語,可獨立於每節之內,自成一體,所以詩人對它們進行了另外的押韻,以與其它詩行區別開來。第一節的韻腳「雲」,「心」,「影」,是平聲,讀起來比較明快輕柔,猶似在回味著從前不可重來的溫馨相遇;而韻腳「異」,「喜」是去聲,入聲,讀起來已有否定的口氣。讀到尾句「消逝了蹤影」時,惆悵感與失落感則到眼前矣。第二節的前兩句與最後一句押ang韻,並且都是去聲,給人以明快果斷的口吻,再加第上三,四句的仄韻ao的輔助,語勢就有斬釘截鐵般的從容與清醒認知,知道從今以後天各一方,流萍孤舟,憑水取向。

這是一首很清新明快的抒情詩。雖然詩人經歷了一段短暫的浪漫感情,卻不能執子之手以定終身,心中著實熱戀痴迷於一座山中不能走出。但多年以後終於得出,幡然醒悟,得以輕描淡寫的處理,述著於這首小詩裡。未及名姓,未提浪漫,而讀者覺得詩人風情萬種,歸化於飄逸瀟灑的感悟。通過對雲水之緣,二舟相逢的妙喻恰設,靈巧地揭示給讀者除愛情之外的人生機緣,也是可遇不可求,終需隨緣,不可勉強。

相關焦點

  • 每日一小詩:《偶然》,寫盡徐志摩初遇林徽因的愛慕
    《偶然》現代·徐志摩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徐志摩的才華,令人驚嘆。但是感情生活卻是一言難盡,到了今天依舊是被人們議論紛紛。或是感嘆他對於林徽因的痴情;或是痛恨他對張幼儀的無情;或是好奇他和陸小曼的關係。風流才子,或許是對他最好的形容。但是他的人生結束得太早,也讓人們為他惋惜。這首《偶然》創作於1926年,那時是徐志摩與林徽因初遇。
  • 徐志摩初遇林徽因,寫下了這首詩
    △徐志摩 《偶然》是現代詩人徐志摩於1926年5月創作的一首詩詞,乃是詩人徐志摩初遇林徽因於倫敦時所寫。
  • 七夕愛情詩:東北方言版徐志摩情詩《偶然》
    浙江詩人徐志摩的愛情詩《偶然》堪稱經典,網友張毅男和網友呂彥軍是一對情侶,他們默契合作,用與浙江方言反差較大的東北方言朗讀了徐志摩的這首情詩。他們說:「我們都不曾相信偶然會相遇,不曾相信偶然會相愛,我們不會像徐志摩一樣讓愛轉眼消失,而是讓愛長久地留在肩旁,挽在手心,停在心頭。」
  • 林徽因《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真是寫給徐志摩的嗎?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是林徽因於1934年創作的一首現代詩,現在關於這首詩有兩種說法,一是林徽因送給兒子梁從誡的,二是林徽因寫給徐志摩的,有後者的說法,是因為梁從誡說林徽因從未與他提過這首詩是給自己的,但,它真是寫給徐志摩的嗎?
  • 《再別康橋》是不是徐志摩寫給林徽因的詩?
    徐志摩與妻子張幼儀《再別康橋》是近代詩人徐志摩的詩,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此間,徐志摩認識了北洋政府司法總長林長民及其女兒林徽因,他開始苦苦追求這位美貌年輕的才女。為此,徐志摩解除了與前妻張幼儀的婚姻。但不幸的是,後來的林徽因還是與梁啓超的公子梁思成結成了婚姻。
  • 徐志摩寫了首肉麻情詩,林徽因9年後回詩一首,文字靈動令人嘆服
    而後的事大家就都知道了,徐志摩給林徽因寫下了大量的情詩。林徽因心動過,但最終理智戰勝了一切,張幼儀的存在讓她不敢愛下去。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兩人的一組對詩,當年徐志摩給18歲的林徽因寫了首肉麻情詩,詩名叫《情死》,詩很長,其中有幾句是這樣的:你頰上的笑容,定是天上帶來的可惜世界太庸俗,不能供給他們常住的機會你的美是你的運命!
  • 1924年,泰戈爾送給徐志摩一首詩,早已看出他和林徽因的結局
    近百年來,徐志摩與林徽因的「愛情故事」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有人相信他們之間有愛,也有人相信林徽因沒有愛上徐志摩。此前,高曉松欲拍林徽因傳,就被其女兒梁再冰懟:不許拍我媽和徐志摩一起,若拍必起訴。意思就是說林徽因和徐志摩根本沒有那回事。
  • 徐志摩死後,林徽因始終忘不了他,寫首經典悼亡詩,風靡80多年
    (選自《致梁啓超》)讀了這封信,其實我們就明白了,徐志摩當時一定要離婚,是因為他覺得自己的靈魂伴侶已經出現,這個人就是林徽因。可惜的是,最後他並沒有追到林大才女,雖然他們一直是挺好的朋友,雖然林徽因還因為他愛上了詩歌。林徽因終究還是在1928年,嫁給了梁思成。她是怎麼想的,我們不得而知。梁思成是梁啓超的兒子,按說徐志摩在此後應該避嫌,不再與林徽因來往,畢竟人言可畏。
  • 徐志摩的很多情詩林徽因都沒回,卻在他死後寫下這首詩,感人肺腑
    徐志摩劇照「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以徐志摩、梁思成等人的愛慕也就在情理之中。林徽因嫁給了梁思成後,徐志摩就成了她的藍顏。他給生病中的她帶來各種詩集,她把寫好的詩交給他發表,這樣的友情一直維持到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的遇難成為了文壇之痛,也讓她斷腸。年少時徐志摩給她寫了很多情詩,她多數都沒回,但在對方去世後幾個月後,林徽因寫下了首意味深長的詩作,感動了許多男人,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首感人肺腑的《蓮燈》。這是一首現代悼亡詩,寫到1932年。
  • 讀徐志摩《偶然》:真正的愛情並不需要佔有
    徐志摩的這首《偶然》寫於1926年5月,是他初遇林徽因於倫敦時所作。當他見到林徽因時,燃起了愛情之火,有感而發寫下了此詩。詩歌語言優美,讀來朗朗上口。偶然徐志摩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失了蹤影。
  • 徐志摩一首詩筆觸細膩,抽象的情感觸手可及
    賞析:徐志摩是大家都非常熟悉和喜愛的新月派詩人和散文家,在英國劍橋大學留學時奠定了他浪漫主義的詩風,代表作品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等。徐志摩和林徽因的關係非比一般,正是因為她的邀請,徐志摩才專程坐飛機趕回國,結果飛機失事,讓迷戀他的讀者都萬分悲痛。這首《偶然》就是寫給林徽因的,因為偶然相愛,卻又天各一方,徐志摩內心無比鬱悶,就寫下了這首動人心魄的抒情詩。
  • 徐志摩、林徽因和汪國真,真的不入流
    對於徐志摩,大多數詩人都不會把他放在眼裡。他只是個介於二流和三流詩人之間的平庸人物。一流詩人裡沒有他,二流詩人裡還是沒有他,三流詩人裡他比較著名,所以稱之為二流和三流之間。黃炎培對徐志摩的評價是:「嚴格來說,他一生只有一首半詩,《再見康橋》一首,《偶然》半首,半首又比一首好。」在徐志摩的一生裡,稱得上詩的,確實只有這一首半。
  • 泰戈爾送給徐志摩和林徽因一首詩,僅有三行,卻一語道破兩人結局
    徐志摩是全程陪同的,所以他與泰戈爾相處的時間較長,而林徽因與之相處時間則較短。然而,就是這麼短短的數周時間,泰戈爾、徐志摩、林徽因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一個妖冶如花,一個長袍白面,一個形肖瘦削,走在一起被時人稱為是一幅蒼松竹梅的三友圖。泰戈爾來到中國是為了文化交流,但在與徐、林二人的接觸中,他憑藉其詩人特有的敏銳的洞察力,發覺到了二人關係的微妙。
  • 難怪魯迅受不了,你看徐志摩追求林徽因寫的詩有多肉麻
    難怪魯迅受不了,你看徐志摩追求林徽因寫的詩有多肉麻文丨虎子論民國時期是一個特別的時期,政治、軍事、或者是文學,而魯迅、徐志摩、林徽因這些人絕對算得上是文學方面的大師,文學造詣相當深。尤其是魯迅,不僅僅是他寫的文章精妙絕倫,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而且他對後輩也很照顧,經過他指導的作品在文壇上也是數一數二。但文學界那麼多人,有魯迅先生喜歡的,也難免會有他不喜歡的。而魯迅先生不喜歡的文學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應該是徐志摩追求林徽因時寫的情詩了。
  • 泰戈爾離開前,贈給林徽因一首詩,僅有三句,卻道破徐志摩的結局
    只能說當時中國的文學圈子太小,這個代表團裡不僅有林徽因,還有著當時的著名詩人徐志摩與大文豪梁啓超之子梁思成。當時的徐志摩為了追求林徽因,便在歸國之後決然地與自己的髮妻張幼儀離了婚;而歸國不久的林徽因也是經過家人的介紹認識了梁思成,並且雙方家族有意聯姻。
  • 泰戈爾訪華時曾想做徐志摩月老,為撮合他與林徽因他寫下這首小詩
    在這封分手信裡,林徽因有一段引經據典的話,這段話是這樣說的:「我們還會重逢嗎?還會繼續那殘斷的夢嗎?我說不清。一切都交給那三個紡線的老婆子吧,聽任她們神秘的手將我們生命之線拉扯的怎樣,也許,也許……只是,我不期待,不祈求。」
  • 徐志摩最美六首詩,一生至少讀一次
    蔡元培專程為他寫了這樣一幅輓聯:「談話是詩,舉動是詩,畢生行徑都是詩;詩的意味滲透了,隨遇自有樂土;乘船可死,驅車可死,鬥室坐臥也可死,死於飛機偶然者,不必視為畏途。」徐志摩和林徽因在英國時相戀,然而回國後,林徽因嫁給了梁思成。物是人非事事休,當愛已成往事,一切皆偶然。相傳徐志摩再次遇到林徽因時,便作了此詩。
  • 林徽因,一個兼具建築的線條美、詩的靈動與哲學的淳樸的奇女子!
    林徽因的建築畫林徽因是建築師,也是詩人、作家,建築的線條美是她的簡約,詩的意境美是她的靈動。建築是她的風骨,詩是她的靈魂。林徽因詩的零感來自於她的父親和徐志摩,她崇拜她的父親,她仰慕徐志摩。在16歲花季,她遇上了徐志摩,被徐志摩的詩情才氣所吸引,懵懂中墜入愛河,但這絲毫沒影響到她的志向,建築才是她的鈣,是立命之本。
  • 林徽因和徐志摩兩情相悅,徐志摩也離婚了,為何林徽因不嫁徐志摩
    林徽因當時隨父親林長民遊歷歐洲,暫居在英國倫敦。 也就是在那裡,林徽因認識了在康橋留學的才子徐志摩。 當時,林徽因16歲,徐志摩24歲。 情竇初開的林徽因讀過徐志摩的詩,再見其人風度翩翩,談吐儒雅,難免對他欣賞不已。
  • 徐志摩最美的一首詩,不是《再別康橋》,而是這首
    徐志摩短暫的一生令後人十分惋惜,他追求完美愛情的意念令後人心醉神迷,他獨特的詩歌魅力讓後人津津樂道。其中徐志摩的詩歌《偶然》是他眾多詩歌中不多見形式完美、哲理深刻的作品。《偶然》是一首情詩,但是這首詩的意境又超越了它本身,因此也可以看作是詩人人生路上的感嘆曲。從詩歌的文本、結構、情感和意象分析,都可以感受到這首詩內涵豐富、意象精美、韻味雋永,表現了作者對唯美的追求。徐志摩作為我國新月派代表詩人,「愛」、「自由」和「美」成為了他詩歌永恆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