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仍然》
當代 林徽因
你舒伸得像一湖水向著晴空裡
白雲,又像是一流冷澗,澄清
許我循著林岸窮究你的泉源:
我卻仍然懷抱著百般的疑心
對你的每一個映影!
你展開像個千瓣的花朵!
鮮妍是你的每一瓣,更有芳沁,
那溫存襲人的花氣,伴著晚涼:
我說花兒,這正是春的捉弄人,
來偷取人們的痴情!
你又學葉葉的書篇隨風吹展,
揭示你的每一個深思;每一角心境,
你的眼睛望著我,不斷的在說話:
我卻仍然沒有回答,一片的沉靜
永遠守住我的魂靈
民國時代,國運羸弱。各界仁人志士走向世界各地,吸納異地文化,學術,思想,欲為國家復興效力。因而各類新學術,新思潮如火花如閃電,相互碰撞,交相映輝。大到為國為民,小到兒女情長,無不展示著一個新時代靈魂的智慧與人生觀。今天我們就通過讀一讀新月派詩人徐志摩和林徽因的兩首小詩,來看一看那時候的他們的兒女情長與才思。
林徽因十六歲時被她父親林長民帶著到歐洲遊學。林長民想讓女兒薰陶一下西歐的文化藝術,歷練一下以增長她的見識。在這期間恰逢徐志摩在劍橋大學學習,於是二人互生好感。徐志摩很狂熱。但得知徐志摩已婚且欲休妻的事情後,聰慧的林徽因拿不定主意就請問於父親林長民。於是父女倆於一九二一年九月悄悄地離開。
回國後的林徽因與少年時侯的梁思成相遇,種種機緣巧合或說天作之合下,二人赴美國留學學習建築學,並在一九二八年結婚。徐志摩與張幼儀於一九二一年離婚後,在一九二六年農曆七月另娶陸小曼為妻,並寫下了《偶然》一詩。林徽因結婚三年後,亦寫了一首叫《仍然》的詩,仿佛是對徐志摩的《偶然》一詩的回應。
二
林徽因的《仍然》分為三節,每節五句。前五句為一節,中五句為一節,後五句為一節。林徽因的這首詩雖然節構分明,但與《偶然》相比,很明顯要稍為鬆散,散漫些,字數未固定,只是行數固定為每節五行。但這一樣不失為一首抒情的好詩。
全詩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惟肖惟妙地刻劃出詩人眼中的「你」的特徵,和詩人內心世界的共鳴。詩的第一節把「你」比喻成湖水。說湖水舒伸的狀態,其實是在說「你」的瀟灑姿態,映著天上的白雲。又把「你」比喻成冷澗,是在欣賞「你」性情的清高與純潔。同時,詩人對「你」充滿了神秘感與好奇感:「許我循著林岸窮究你的泉源」。這一句如詩人慾探尋桃花源一般的驚奇與訝異,恰是化用了《桃花源記》中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明知「你」具備別有洞天的魅力,但作為一個女生的所特有的細心,謹慎,多疑,詩人把自己的想法不避違的?寫了出來:我卻仍然懷抱著百般的疑心,對你的每一個映影! 抱著疑心,其實也有矜持吧。
接著女詩人又把「你」比喻成花朵,有千瓣,有鮮妍,有芳沁,有溫存;比喻成一張張的書頁,隨風吹展開,揭示「你」的內心和沉思,心境。詩人讀懂了嗎?詩人面對著痴情人的追求,綿綿話語,竟一語未發,也算是默默的拒絕吧。誰曉得她作了怎樣一番思想的鬥爭呢?她說她永遠守住了自己的魂靈,用她對愛慕者的無言與沉靜。
這首詩的寫作時間為一九三一年。一九二一年在倫敦林徽因與徐志摩相識,就這樣已經過去了十年。就在這一年,徐志摩因乘飛機遇難。那這首《仍然》如果是回答徐志摩的《偶然》的話,中間的委婉拒徐志摩於門外的意思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仍然》就是一種態度,不只是矜持,她的態度仍然像以前的理智多一點,只是用詩意在說「我們不合適」。我們今天拿這兩首詩對比欣賞,也就如聽《紅尖情歌》吧:「轟轟烈烈曾經相愛過,卿卿我我變成了傳說……」
三
《偶然》
當代 徐志摩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也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逝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匯時互放的光亮
徐志摩這首小詩寫於一九二六年的五月份。幾年前白馬第一次讀到這首詩就覺得很新奇。首先就是看到詩的題目是《偶然》,覺得很奇怪,就產生了讀一讀的想法,就接著把它讀完了。讀後印象很深,就記住了它。
偶然是不經意的時間,非必然的;代表著在一定空間範圍內能發生某個事件的很小概率,包含偶爾的意思。偶然,可以說是一種機遇,一種緣分吧。讀幾遍這首《偶然》小詩,我們可以明白很多事是「緣來緣散緣如水」的。
四
這首詩共分為兩小節,前五行為一節,後五行為一節。在第一節裡,詩人開句便把「我」比喻成一朵浮雲,把「你」比喻成一灣水,說「我是天空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這是對一種緣分的巧妙比喻。飄飄的雲朵,清淺的水波,瞬間的相遇,歡喜的對視,嗟呀的錯過。這裡的偶爾,就是偶然,這一句其實就是點題了。「投影」就是相逢。偶爾,是無意的,不可預料的,甚至按宿命論來說是人生命中注定的。打個比方。比如在我們年輕的時侯,明明想見一個女孩,知道她的必經之路,就守侯在某個她出現的路口,與女孩見面時打招呼故意佯說「這麼巧碰見你,我是偶爾路過這……」
你不必訝異,也無須歡喜。訝異就是驚訝詫異,好奇怪的樣子。這兩句很平靜,冷靜,顯然在自己內心深處縱有波瀾也已經是處波瀾而不驚的克制。從一九二一年到一九二六年,五年過去了,而對於一九二一年的六月到九月的徐志摩來說,感情生活的起伏太狂熱壯闊了。這兩三個月裡林徽因出現又消失,恰如偶然的雲水之緣,讓詩人銘記,從而激發了他的詩歌創作的熱情。詩人隨即把自己打算主攻的經濟學更改為文學。詩人自己的內心傷痛,反而對「你」說不要驚慌,也不要驚喜,讓「你」也靜下心來。因為我們將「在轉瞬間消失了蹤影」。
第一節的最後一句,「在轉瞬間消失了蹤影」,包含了多少的痛苦,無奈,悽楚與失落。可詩人就只是簡單的寫道,兩人各自規跡的消失,而消失的過程則讓讀者們去聯想。從這裡可以看出詩人是一忍再忍的含而不發,因為畢竟多年過去了,從狂熱到冷靜,從任性到理智,縱然當初的舉止被世人唾罵,可在愛情與婚姻自由方面,誰評判誰的對與錯呢?更何況當時的知識份子對自由的意識與追求,是敢冒犯天下之大不違的,而詩人徐志摩就這樣去做了。世人對他的評價就是「有才華的渣男」,「忘恩負義之徒」。
詩的第二節,又打了一個比喻,換了一個時空的比喻。「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詩友們請注意啦!,詩人在第一節的打的比方是雲水一樣的相逢,而在這裡又將「你我」比喻成海上的兩隻船,並且是在黑夜裡的海上。時空變了,環境也跟著變了,而詩人的心是沒有變的,儘管是在黑暗的夜裡。黑暗,一是指當時的中國風雲四起,讓人們不容易把握各自的人生方向,二是指詩人在感情生活的痛苦中掙扎彷徨的心如同在黑夜中航行的船一樣,容易莽撞容易失去方向。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這一句其實是兩句:「你有你的方向」;「我有我的方向」。之所以要這樣,把它們分為三個分句,是在強調,兩人已經沒有關係,這是詩人在故作冷漠。也可以看作是詩人的一種輕聲細語。語氣的舒緩,讓人感受到他那一貫輕柔的詩歌風格。很多人都看得出來,他的內心仍然是熱烈的在呵護著心上人。
「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簡直有點絕情?其實不是這樣的,真實的是詩人把一顆受傷且失落的內心隱藏起來,反過來勸慰心中的她。這並不是在顯現詩人的心腸有多麼的冷漠無情或者堅硬。讀到這一句,白馬想起了柳永在《雨霖鈴》裡的句子: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徐志摩在這裡所用來表達的這些關於相遇又離別的字句,表面看是灑脫不羈的,但這豁達的舉止背後,真的掩蓋了多少風情呵。無人可以訴說,也不用誰來傾聽。雲與水,船與船,已經各自漸行漸遠。
詩的最後一行「在這交匯時互放的光亮」,是全詩的亮點。詩人請「你」乾脆忘掉這曾經的熱烈與亮光,但在詩人的心靈深處,永遠是閃耀與熱灼的記憶。既然兩隻小船交匯時能互放光亮,為何不能並行前進相互照亮卻一直在錯過去呢?這就是各自的選擇。現在流行的一句話是「一次正確的選擇勝過一輩子的努力拼搏和盲目的千百次選擇」。這是很有道理的。而詩人徐志摩,一直生活在浪漫與困頓中。
五
這首詩從結構上來講,以前後兩節的大致對稱,而呈現出一種新月派詩歌的建築美的質感。除了每一節的三四兩句外,第二節的第一句,二句,五句,比第一節的第一句,二句,五句分別多了一個字。這顯然是詩人把每一行的字數做了刻意的控制。這可以算作新月派詩歌所推崇的格律形式之一。的確,這首詩的形式結構是很迷人的,
從音韻上來看,每一節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押同韻;第三句和第四句同韻。而每一節中的這兩句都是詩人的忠告之語,可獨立於每節之內,自成一體,所以詩人對它們進行了另外的押韻,以與其它詩行區別開來。第一節的韻腳「雲」,「心」,「影」,是平聲,讀起來比較明快輕柔,猶似在回味著從前不可重來的溫馨相遇;而韻腳「異」,「喜」是去聲,入聲,讀起來已有否定的口氣。讀到尾句「消逝了蹤影」時,惆悵感與失落感則到眼前矣。第二節的前兩句與最後一句押ang韻,並且都是去聲,給人以明快果斷的口吻,再加第上三,四句的仄韻ao的輔助,語勢就有斬釘截鐵般的從容與清醒認知,知道從今以後天各一方,流萍孤舟,憑水取向。
這是一首很清新明快的抒情詩。雖然詩人經歷了一段短暫的浪漫感情,卻不能執子之手以定終身,心中著實熱戀痴迷於一座山中不能走出。但多年以後終於得出,幡然醒悟,得以輕描淡寫的處理,述著於這首小詩裡。未及名姓,未提浪漫,而讀者覺得詩人風情萬種,歸化於飄逸瀟灑的感悟。通過對雲水之緣,二舟相逢的妙喻恰設,靈巧地揭示給讀者除愛情之外的人生機緣,也是可遇不可求,終需隨緣,不可勉強。